张载人性论

合集下载

张载神与化思想总结

张载神与化思想总结

张载神与化思想总结张载(1020-1077),字子载,号东师,神农架人,北宋理学家,司马光门下学习,备受赞赏,成为他最有才华的学生之一。

张载的思想对宋代乃至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心学”,认为心即天理,通过修炼心性可以达到与天地和谐的境界。

以下是对张载思想的总结。

首先,张载将心性视为最重要的元素。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与天地之间的联系,是人的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源泉。

在他看来,心性是纯善的,但每个人的心性有不同程度的强弱,需要通过修炼去提升。

他主张以敬畏天地来修炼心性,这样才能达到与天地和谐的境界。

其次,张载提出“心即理”“理即信”的思想。

他认为心即是天理,即道德原则和宇宙规律,认为通过掌握心性即可达到与天地和谐的境界。

他进一步指出,通过修炼心性,人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和世界的发展。

他认为人与心性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修炼心性需要依靠天赋,但也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

另外,张载主张“性即忠信”。

他认为心性是忠诚和诚实的,与忠诚和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强调人应该保持对真理和正义的忠诚和信仰,并通过实践行动来体现。

他认为,一个人对忠诚和信仰的坚持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自己内在道德的追求。

只有坚持忠诚和信仰,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修炼和境界的提升。

最后,张载强调了社会的道德价值和秩序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可以影响社会和世界的发展,人们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处理社会关系和问题。

他主张反对权力和利益的腐败,主张尊重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他认为,只有建立在道德价值基础上的社会才是和谐稳定的。

综上所述,张载的思想强调心性的修炼和道德观念的提高,认为人通过修炼心性可以与天地和谐,通过坚持忠诚和信仰来追求道德的境界。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世的儒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张载人性二重结构说的内涵及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张载人性二重结构说的内涵及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则雍 , 清极 则神 。 ” ( 张子正蒙 ・ 太和篇) 清 的气构 成 天 。
作者简介: 白燕 妮 ( 1 9 8 4一) , 女, 山西 原平 人 , 博 士研
究生。

而人与万物 同属气 , “ 游气纷扰 , 合而成质者 , 生人 物之散舒” ( 张子正蒙 ・ 太和篇) , 人与物的区别在于气
孟子性善 论的 同时 , 也 为以善 恶论人性 的伦理 思想提 出了更合 理 的解释 。这种 本体论 的人性 论规 定, 不仅 为道德
修 养的可能性提供 了理论 支撑 , 而且对 当代 中国道德教 育, 特别是在 学生主体性 的培养及 “ 向 内” 的道德情 感、 道德 人格的培育方 面, 具有 重要 的启 示价值 。
善的特征 , 规定着人本身 的道德人格 ; “ 气质之性 ” 因禀气之清浊 、 偏正, 是个体差异变化及善恶之分 的 原 因 。但 是 , 笔者认 为 , 研究 张 载的人 性论需 从其 宇
宙论 为始 。

存在“ 虚无” 的本体 , “ 无” 不能生“ 有” , 而是充塞着
“ 气” 。同时 , 只有 将元 气 作 为体 , 其 聚散 作 为用 , 才 是 对现 实世 界 的真实 反 映 , 即“ 气” 的体用 不 二 : “ 有 无” 、 “ 虚实 ” 的统 一是其 “ 体” , “ 聚散 ” 、 “ 出入 ” 运 动 变 化是 其 “ 用” 。“ 气聚 , 则 离 明 得 施 而 有形 ; 不聚 , 则 离 明不得 施 而无 形 。方 其 聚 也 安 得 不谓 之 客 ; 方 其 散也 , 安 得遽 谓 之无 ” ( 张子正蒙 ・ 太 和篇) , 即“ 太
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说明了人性的内部结构和不同的层次最终证明了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二者都来源于天性统一于天性或天道天地之性表征了人性是善的但是气质之性又表明了人性的善恶是不可预测的又因人所禀气的清浊偏正而或善或恶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提要:“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分而言之,似有四项;合而言之,则是一个系统。

其要意即是“内圣外王”之道。

在宋明理学家中,能把“内圣”与“外王”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似乎只有张载。

“四句”的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涉及的问题,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四大矛盾与冲突,却具有超时代的性质,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关键词:心命性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一、“为天地立心”——创建本体论中国哲学一直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

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义就是外在自然。

在这一意义上,约而言之是“天”,详而言之即是“天地”。

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于其中。

天、地、人合而为一整个宇宙。

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天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天地。

“心”在中国哲学中也是复杂的范畴,约而言之似有三义:一为思维器官。

如孟子曰:“心之官则思。

”(《孟子·告子上》)荀子曰:“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

”(《荀子·解蔽》)朱熹曰:“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目之有见闻耳。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二为身之主宰。

如荀子曰:“心者,行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

”(《荀子·解蔽》)朱熹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王阳明也有“身之主宰便是心”之语。

(《传习录》上)三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这一意义上,心亦即是性。

如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告子上》)陆九渊说:“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

”(《语录》)陈献章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

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张载的人性论分析

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张载的人性论分析

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张载的人性论分析张载关学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北宋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领域都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叹的成就。

北宋时期也是儒学发展到一个全新高度的时期。

在中国时期,儒学在融合了一部分道家戏说和佛家学说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儒学思想体系,这就是有“新儒学”之称的理学。

理学是一门影响十分深远的思想学说,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学派,其中北宋著名思想家,也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关学”就是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一个流派。

张载雕像关学这个流派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儒家学者申颜、侯可,而张载则是关学真正的创立者。

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作为创始人的张载是关中人,因此得名。

又因为张载史称魏“横渠先生”,因此“关学”又被称作“横渠之学”。

关学的基本思想理论有这样几种。

一是气本论,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由一种“气”所产生和变化而来的,气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二是认识论,抓住人物为事物是各种感觉的由来,要想认识事物,就要多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认识并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三是“一物两体”辩证法,主要认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气有相互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于是由气所组成的事物也都是矛盾的*** 体,没有矛盾就没有这个变化的世界。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理论之外,还有“道德观”、“人性论”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认识世界万物。

张载“关学”自创立之后,经过后世许许多多学者的发展,终于成为了理学中十分重要的流派,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张载人性论张载人性论是指由北宋时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张载所提出的关于人性的学说。

张载的人性论在总结了天人先秦时期以来关于人性的多种学说,在广发吸取各家学说的长处和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性学说。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张载的人性论是建立在他的“气本论”基础上的,我们要想了解他的人性论就必须对他的气本论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张载雕像张载的气本论认为,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和构成的。

国学经典读本张载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本张载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本张载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张载及其著作简介
三、张载思想的核心内容
四、读《张载》的感受与启示
五、结尾
正文:
【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学经典著作丰富多样,其中《张载》一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哲学家的智慧。

作为一名热衷于国学研究的读者,我在阅读《张载》后感悟颇深,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张载及其著作简介】
张载(1135年-1170年),字子厚,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他的著作包括《西铭》、《东铭》、《正蒙》等,其中《张载》是后人对他著作的汇编。

这本书涵盖了张载的哲学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张载思想的核心内容】
张载的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道合一”。

他认为,天地万物皆有性,而人性是最为宝贵的。

人性本善,人们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人道合一。

此外,张载还提倡“民本”、“仁政”,强调君主应
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生。

【读《张载》的感受与启示】
阅读《张载》,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哲学家对于人生、社会、宇宙的深入思考。

张载的思想强调人的价值,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今社会,人们过于追求物质生活,往往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而张载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追求道德修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结尾】
总之,《张载》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南宋时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窗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张载人性论及其伦理困境

张载人性论及其伦理困境

太 虚与气 是 宇宙 万物 生成 的总 依据 , 而“ 神” 与“ 化” 则 是对 此生 成过 程 中气之 运行 规律 的形 容 :
神, 天德 ; 化, 天道 。德 , 其体 ; 道, 其 用。一 于 气而 已。
具 体说 来 , 张载 借助 《 周 易》 中太极 阴 阳的运 行方 式来 说 明气 的运行 方 式 : 地所 以 两 , 分 刚柔 男女 而效之 , 法也 。 天所 以参 , 一 太极 两仪 而 象之 , 性也 。 一 物 两体 , 气也 。 一 故神 , 两故化 。此 天之 所 以参也 。翻
第1 4卷第 2 期
文史哲专题研究
张载人性论及其伦理 困境
◎赛 子豪
( 河南 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0)

要: 张载 试 图借 助 “ 太虚” 、 “ 气” 、 “ 神” 、 “ 化” 等 宇 宙论论 述 , 完成 对儒 家人 性 论 的证 明 , 最 终重 建 以
气有 阴阳 , 推 行有 渐 为化 , 合一 不测 为神 。[ 3 1 气 虽为 统一 的 形上 本体 , 却 可 如太 极 生两 仪般 生 出 阴阳 、 刚柔 、 清浊 、 男女 等 相对 立 的性 质 , 即“ 一
物 两体 ” 。种种 性 质对 立 的气却 能 够统 一 在气 中 , 实在 神妙 莫 测 , 故称 之 为 “ 神” ; 而 当它 们 从气 中分化
作为宋明理学奠基人的张载提出了心统性情天理人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等一系列宋明理学的基本命题和基本原则在表现宋明理学从宇宙论到伦理学的体系结构上具有非常鲜明的代表意义叫

i 3 峡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 RNAL OF S ANMEN XI A P OL Y TE CHNI C

3 第二节 张载的心能尽性

3 第二节 张载的心能尽性

第二节张载“心能尽性”的思想>一、“性乃气所固有”张载首倡把气范畴引进心性论,这对宋明理学心性论尤其对气学一派心性论影响甚大,并对湛若水,刘宗周等明代心气二元论的心性之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张载以气本论为基础,对其性论作了深入论述,不少理论开宋明理学心性论之先河。

(一)性的规定张载对性的涵义作了如下规定,对后世性学影响甚大。

1、“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张载所谓性,是由虚与气结合而构成。

他说:“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所谓虚,即太虚,它是气的本然状态。

“太虚者,气之体。

”张载认为,太虚是宇宙的本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以虚为祖,即是以虚为天地万物产生的本原。

张载所谓气,即聚散变化着的物质之气。

气弥漫于太虚并构成太虚,气聚而形成万物,万物散而复归于太虚。

张载认为,气有阴阳,气则有异,“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气也”,禀受不同的气,便形成不同之物及不同之物性。

“天下无两物一般”,其原因就在于气质的差异。

张载心性论以虚与气作为构成性的基本要素,其性论便是以虚和气作为立论的根据,离开了虚与气,便无所谓性。

可见,张载哲学的性是源于物质性的虚和气的。

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

”以“至静无感”的太虚作为性的渊源,这就把道德理性建立在客体的基础上,道德理性不具有本体的意义。

这与程朱等性本体论的观点迥然有异。

需要指出,“至静无感”是形容太虚的无形无感、至静不动而言,虽然这明显受到道家主静哲学的影响,但张载并未把性之渊源的太虚称之为无,无与无形是有区别的。

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其本体范畴是气而不是无,无只是形容太虚的无形罢了,故不应根据“未尝无之谓体,体之谓性”,简单地得出通极于无的性是形上学性本体论的结论。

须知张载本人明确批判了道家“有生于无”的观点。

他说:“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

”张载反对以无为体,而是以太虚即气为本体,并据此批评了二程以虚为理,以理生气的观点,将二程的观点与道家“有生于无”之论联系起来加以批判。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 1020 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 1077 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

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

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对“ 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

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

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

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的人性论
一、合虚与气——理论根基
张载的“虚气相即”的宇宙论与本体论并建的哲学体系,重建了儒学天道本体,张载继承了中国哲学的气论哲学思想,提出了气化宇宙生成论,用气的真实无妄和聚散变化批判了佛道二教否定人生真实性,分别追求寂灭与长生的人性论。

批判了佛老的人生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人性论思想。

肯定了现实世界的实性,并为人们展示了人生内在而高远的道德本体。

张载的性是依天而立,由天道而来的。

太虚即气的天道观,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这种性并非独立存在,是在“气”之中的,从属于“气”的范畴。

“合虚于气”才能“有性之名”。

太虚内在于气的聚散生化过程中。

气是变化的担当者,离开了气,太虚的内在性无从寄托。

这种关系也表现了二者的不可分割性,表现着具体事物形上形下的统一。

张载从人与物共具的太虚本性出发,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规定为人性的两大内涵。

“形而后”产生的气质之性,主要是说明个体人的品质不齐的原因和根据,而禀赋于气的天地之性则主要是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潜在的善的本性,天地之性是绝对的善。

气对性的影响制约,使性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善,必须通过变化气质,使善恶混同的气质之性返本于绝对的善的天地之性,从而达到成人成圣的境界。

二、为学大益——变化气质之功夫
张载的人性论是由“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组成的。

纯善无恶的天地之性主要是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潜在的善的本性,决定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气
质之性”的作用,不仅在于说明“恶”的根源,而且说明个体人在道德根性上的差别。

它们之间是一种本然、实然和应然相统一的动态关系。

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正蒙·诚明》)作为天地之性之人生体现的志,是变化气质的方向与标准,也是变化气质的动力。

只有主体立志才会有变化气质的自觉与要求,将本于天地之性的立志通过主体的自觉落实于主体变化气质的修养活动中。

张载意识到气质之性对于人性的限制作用,认为只有变化气质才能实现实然的恶向本然性善的转化,所以张载强调“学”的重要性,“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为不知学。

”(《经学理窟·气质》)“变化气质”是一个积累渐修的道德实践过程。

同时,张载特别重视穷理以尽性的说法。

立志在于两个环节,即穷理与尽性,所谓穷理尽性也就是践行仁与义,以“顺性命之理”。

由穷理到尽性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个体对圣贤的追求也在这一过程当中。

三、成性成圣——人性之超脱
张载以“气”的自然本体为依托,建构了其天人合一论,实质上是“人”道德本体化的主观意识在宇宙自然上的投影。

“成性”的最高境界,便是达到“大心之知”状态。

胸怀天下,把自己看成全宇宙的一个必要部分,把宇宙万物看做和自己息息相通的整体,从而“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张载之学讲求修身养性,以涵养“圣人气象”的理想人格。

要想真正完成理想的自由人格,不能单靠专求“内圣”的心性修养,还要参与到“外王”的事功致用。

张载在其人性论的论述中对人生位置给予了现实而又理想的肯定。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既是其一生为学的归宿,也可以看作是宋儒的集体文化纲领,也是整个宋代士大夫为政实践的奋斗目标。

张载所凝的圣贤境界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揭示了圣贤境界的内涵,形成了宇宙万象与人的交相呼应,彰显了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在提升人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提升了宇宙社会及万物的价值。

在张载看来,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对“天地之性”的真实展现,人人都应以成就圣贤为目标,自觉确立自己的历史责任感。

它要求人超越物我,进而开创宇宙人生辉煌的未来,这既是天赋予人的神圣使命,也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这也是张载对个体精神境界升华的期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