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人性论之比较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一、西方人性假设(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的观点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经济现象是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之有利于他人,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泰勒制是其典型的代表,这个经济理论对应的管理方法就是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这种人性假设下对应出现的管理政策确实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应的是中国政治上的稳定,西方经济利润的增加。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更加凸显,这种人性假设的实质是把人看作一种单纯的动物,无视和抹杀了人的社会性。
在这种人性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管理措施,不可能真正、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是梅奥总结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社会人”的观点认为,工人不是机械被动的动物,对工人劳动积极性产生影响的也绝不是只有经济报酬,工人还有一系列社会的、心理的需求,比如对尊重的需求等。
这种“社会人”假设的观点类似于孟子“性善论”中的观点,将人性向好的一面去看,不再片面地将人性看作追求利益者,而是把人的社会需要看作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在劳动中与其他人交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
他认为:“人拥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安全的、爱与归属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
”其目标就是自我实现,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利用自己的天资和能力,使自己变得完美。
该理论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立体的个体,个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
他强调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由此也推动了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摘要:中国与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得就是整体与谐论与二元对立论得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得灵与肉就是与谐统一得,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得泛道德主义与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
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得一面与野兽得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得她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得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得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与谐二元对立法国18世纪著名得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得,“适合于人得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就是人,什么就是人给自己提出得目得,以及达到这个目得得方法、而对您得目得,这就就是全部道德学得撮要。
"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得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就是任何道德学说得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得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得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得宋明理学以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
(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
(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
(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得就是孟子得性善论、荀子得性恶论与告子得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得思想都就是对这三种观点得发挥或综合。
孟子发展了孔子得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乃人之异于禽兽者,因此人性体现在人得社会道德本性上,而不就是自然本能上。
人性的本质、中西方对比和缺陷

人性场
市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市场是人类追求利益的场所,追求 利益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动物为食物而 彼此争斗的习性,或许可以认为是人类 追求利益本性的渊源)。
人性场
情场
情场是人类追求情感的场所, 追求情感是人类的本性之一。
动物的性本能、亲子行为、同类不 相食(不排除相食)的本能,或许可以 认为是人类追求情感本性的渊源。
超级悖论产生的根源
中国人和西方人最初 在人性本善、本恶信念上 的差异,是导致中西方社 会后来两千多年历史的巨 大差异的真正心理根源。
人性场:官场、市场、情场
物质性能赖以表现的时、空、信 息场可分为:
重力场
电场
磁场
人类人性赖以表现的时、空、信 息场可分为:
官场
市场
情场
人性场
官场
官场是人类追求权力的场所, 追求权力是人类的本性之一(雄性 动物为争夺雌性动物而彼此角斗的 习性,或许可以认为是人类追求权 力本性的渊源)。
近代更是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契约、代议 制、民主选举、言论出版和新闻自由。。。
中国 “性本善”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一直在人性本善的梦话中,期 盼明君贤相,自欺欺人,任专制主义的传 统源源流长。
人性本善的儒家思想为历代统治者编 织了一块既厚实又华丽的遮羞布,这块布 蒙住了中国人的眼睛竟长达两千多年,至 今人们对这块布华丽的“人文”仍赞不绝 口。
文艺复兴人文思想
新教领袖马丁路德:“人类全部本性就好象是一粒罪恶的种 子”。
启蒙时代西欧思想家
霍布斯:“人对人好象狼一样”; 黑格尔:“恶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原动力”。
西方 “性本恶”思想的影响
西方人信奉人性本恶,所以一开始就选择 了超越一切人的法律——《汉谟拉比法典》,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一、西方人性假设(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的观点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经济现象是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之有利于他人,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泰勒制是其典型的代表,这个经济理论对应的管理方法就是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这种人性假设下对应出现的管理政策确实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应的是中国政治上的稳定,西方经济利润的增加。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更加凸显,这种人性假设的实质是把人看作一种单纯的动物,无视和抹杀了人的社会性。
在这种人性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管理措施,不可能真正、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是梅奥总结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社会人”的观点认为,工人不是机械被动的动物,对工人劳动积极性产生影响的也绝不是只有经济报酬,工人还有一系列社会的、心理的需求,比如对尊重的需求等。
这种“社会人”假设的观点类似于孟子“性善论”中的观点,将人性向好的一面去看,不再片面地将人性看作追求利益者,而是把人的社会需要看作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在劳动中与其他人交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
他认为:“人拥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安全的、爱与归属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
”其目标就是自我实现,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利用自己的天资和能力,使自己变得完美。
该理论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立体的个体,个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
中西人性观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中西人性观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1.中西方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中餐通常先上菜,后上汤,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莱,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2.电影文化差异:美国人喜欢调侃总统,英国人喜欢调侃一些暴力机构,比如监狱。
中国人最喜欢调侃老百姓。
3.文化性质差异: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
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来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自觉克服人的动物性本能,自觉克服个人的私欲,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4.文化性格差异: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
5.思维方式差异:人的思维通常可分为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和个体性思维。
一般而言,中国人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不发达,西方人则逻辑思维较强。
中国人整体性思维较强,而西方人个体性思维较强。
6.文化取向差异: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
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
”7.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在新闻人物的报道上,中国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抽象思维,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细节性的内容,因此形象性较差,往往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
因而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般会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加以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优点是容易抓人眼球,产生阅读兴趣,但有时也会出现夸大宣传、以偏盖全的后果。
中西方人性观区别

中国跟西方人性观的异同——指导老师:高春华摘要:人性,已经是人类讨论的永恒的话题。
虽然依旧各执己见,但综合古今中外各家所长,透过他们的论述,我们放佛可以窥见人性的一些端倪——中西方的人性学说大致相同,但他们的主流却是不同的。
关键词:人性、东西方、善、恶、人性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英国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科学,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他们总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因此,作为一个人,思考人性这个问题,是与生俱来,与身同在的问题。
我们只有了解了人性,才能对以后生活方方面面问题,有更深入的分析与了解。
中国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信无善无恶论、信有善有恶论、三品论。
中国古代、现代,关于人性的主流依然是性善论。
1、性善论。
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
虽没有明确的指出人性本善,但从其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性本善的方面还是占很大一部分。
孟子却直言不讳的提出了人性本善论,在他认为,人性中,天生充满了仁、义、智、礼等。
以至于儒家的启蒙教育经典《三字经》的开编就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的人性本善论的观点。
2、性恶论。
儒家的第三个代表荀子曾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天性本恶,是后天的培养才使恶变善。
但是,善只能附着在本性之上,而不能取代本性。
他的本恶论,对后世的法家影响很大。
3、无善无恶论。
战国时期的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
从告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所信奉的人性并没有本善与本恶,就犹如水无分于东西一样,全看后天的引导。
后天的环境影响在人性的善恶论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有善有恶论。
西汉的扬雄是汉代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法言》中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的人性论思想。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中西文化都讲人性,尤其中国讲得多。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性看作纯真、纯善,与道相通的形而上的东西。
《周易.系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成性存善,道义之门。
”《中庸》开宗明义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大学.右经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程颐诠解:明德就是人的天性,它通晓一切道理,能够应对万物,但却受气禀的蒙蔽,有时昏昧,但它本体的灵明一直存在,学者应该去掉外物对本性的污染,以恢复人们本来的明德。
(原文经过作者翻译)不仅儒家,佛教也讲“佛性”、“觉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道教讲“性命双修”;都是把人的本性看作纯真、纯善的生命之源,人的本质。
不过,儒家对人性的看法并不一致。
孔子未说性善或性恶,而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同孟子辩论的告子,看法同孔子差不多。
告子认为人的天性无善无不善,好比流水,你从东方开口子,它就向东流;你从西方开口子,它就向西流。
告子还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就是说:人性就是人的欲望和知觉运动。
孟子用诡辩论批判告子,实际上批判了他的太太老师孔夫子。
后于孟子的荀子提出“人性本恶”。
西汉的杨雄提出“善恶混”,就是人性有善有恶。
唐代的韩愈提出“性三品”,就是人性分上、中、下三等。
宋儒程颐、程颢和朱熹又把人性分为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气质、才、情均有不善,只有天命之性有善无恶。
宋明两代的儒者把心性之学搞得繁锁不堪,矛盾百出,越说越玄虚,越说越糊涂。
还是那些并非正统儒学大师的学者能够讲出一些常识性的道理。
中唐诗人杜牧在《三事立性辩》中说:喜、怒、哀、惧、欲、爱、恶等七情就是人性;而在七情之中,喜、怒二者生而有之,是性之根。
婴儿见了奶就爱,就要拿起来吃,求之不得就要哭,要发脾气,可见,爱和怒是与生俱来的本性。
孩子长大后,喜、哀、惧、恶、欲这五种欲望才逐渐产生。
至于善恶的观念,那是孩子受了教育、有了社会阅历以后才会有的。
中西方哲学对人性定义的对比

中西方哲学对人性定义的对比作者:高晏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2期摘要:中西方哲学对人性的定义对比分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人性,中国哲学认为主要就是人的善恶问题,其主导思想是性善论。
与之相反,西方哲学家定义人性的主流思想是性恶论。
从对人性定义的角度来看,中西方哲学对人性的定义差别巨大,反之,亦有互补之处。
关键词:中西方哲学;人性;异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发展,西方哲学对人性的定义也有异同。
古中国哲学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西方亦有谚语讲“人性本恶”。
但中国古语亦有言“性相近,习相远”,说明人性可因为后天习性的不同而有改变,西方哲学即使认为人性本恶,同时也相信,人性向善。
如此说来,中西方哲学对人性的定义,存有极大差异,但某些方面亦有相同之处。
一、中西方哲学对人性的定义人性问题由来已久,一直是哲学家们研究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以孔子为代表开创了人性的学说,为中国哲学研究人性奠定了基础。
在西方,神学与宗教学为西方哲学对人性的研究提供的重要素材,亦为其打下基础。
人性是什么?人性即是人的本质,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和道德属性。
即是在古哲学史上对其并没有如此严格的定义,但是这些属性在人性学说中都有所体现。
二、中国哲学人性论自中国哲学来看,在古代是没有“人学”这一词语,但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思想和学说。
因此中国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性论学说。
(一)天降善性。
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人性是善的,而且,这种善是上天赋予的,这就是天降善性论。
孔颖达有言:“天降善于下民……与善于民”,大意为:上天将“善”赋予他的人民,让他们有了善这一本性。
(二)孔子的人性思想。
孔子将人性归纳为“仁”,即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且,这种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爱人的人性本质是他的一种期望,一个目标。
圣人趋向于仁,但不可达到。
孔子也认为,人的天性是差不多的,但因为个人后天的学习或者影响有所差别,人性因此不同,但只要按照“仁”的标准来做,就会渐渐地趋近于“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中西文化都讲人性,尤其中国讲得多。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性看作纯真、纯善,与道相通的形而上的东西。
《周易.系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成性存善,道义之门。
”《中庸》开宗明义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大学.右经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程颐诠解:明德就是人的天性,它通晓一切道理,能够应对万物,但却受气禀的蒙蔽,有时昏昧,但它本体的灵明一直存在,学者应该去掉外物对本性的污染,以恢复人们本来的明德。
(原文经过作者翻译)不仅儒家,佛教也讲“佛性”、“觉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道教讲“性命双修”;都是把人的本性看作纯真、纯善的生命之源,人的本质。
不过,儒家对人性的看法并不一致。
孔子未说性善或性恶,而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同孟子辩论的告子,看法同孔子差不多。
告子认为人的天性无善无不善,好比流水,你从东方开口子,它就向东流;你从西方开口子,它就向西流。
告子还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就是说:人性就是人的欲望和知觉运动。
孟子用诡辩论批判告子,实际上批判了他的太太老师孔夫子。
后于孟子的荀子提出“人性本恶”。
西汉的杨雄提出“善恶混”,就是人性有善有恶。
唐代的韩愈提出“性三品”,就是人性分上、中、下三等。
宋儒程颐、程颢和朱熹又把人性分为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气质、才、情均有不善,只有天命之性有善无恶。
宋明两代的儒者把心性之学搞得繁锁不堪,矛盾百出,越说越玄虚,越说越糊涂。
还是那些并非正统儒学大师的学者能够讲出一些常识性的道理。
中唐诗人杜牧在《三事立性辩》中说:喜、怒、哀、惧、欲、爱、恶等七情就是人性;而在七情之中,喜、怒二者生而有之,是性之根。
婴儿见了奶就爱,就要拿起来吃,求之不得就要哭,要发脾气,可见,爱和怒是与生俱来的本性。
孩子长大后,喜、哀、惧、恶、欲这五种欲望才逐渐产生。
至于善恶的观念,那是孩子受了教育、有了社会阅历以后才会有的。
北宋文学家和政治家王安石在《原性》中,也从常识方面提出异议。
他说: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我都不赞成。
事实上,人既有恻隐之心,又有怨毒愤恨之心。
如果性善说正确,怨毒忿恨之心从哪里来?如果性恶说正确,恻隐之心又从哪里来?晚清最后一个大文人王国维运用从西方引进的经验论批判了从《尚书》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到孟子、荀子再到宋明理学家的先验的人性论。
他说:“善恶之对立,吾人经验上之事实也。
自生民以来至于今,世界之事变,孰非此善恶二性之争乎?故世界之宗教,无不着二神教之色彩。
野蛮之种,虽多至不可稽,然不外一种,即有爱而祀之者,有畏而祀之者,即善神与恶神是己。
”西方的人性论,也是发展变化,各有不同的。
基督教的“人性论”认为: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人同上帝有相似之处,包括心灵、良知、自由意志、道德观念,等等。
但是,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以后,人们所具有的上帝形象是否完全丧失,在神学上存在不同观点。
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加尔文等认为:人类完全丧失了“原始的公义”,因此,人性仅有作恶的自由。
新教自由主义学派则认为:亚当堕落之后,人性中的上帝形象受到缺损,但未完全丧失。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和伦理原则,把人性从神授转移到自然形成的基础上,认为人是自然的中心,人的欲望就是人性,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幸福、快乐是合理的。
这一时期的人道主义者也强调理性;不过,他们强调的理性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理性,而不是从抽象的自然人中引出抽象的不变的人性,再从这种抽象的人性中引出道德规范来。
近代经验主义思想家洛克、亚当•斯密、休谟提出另一种人生论。
洛克把人的心灵看作一张白纸,没有与生俱来的观念和理性,好比一块洁净的石板,人通过对外界的感觉和内在的反省得到的观念写在石板上面。
洛克认为人的一切意志、感情和理性活动,都是由人的欲望决定的,而人的欲望又取决于外物同人的心身的相互作用。
人总是追求使自己身心快乐的事物,逃避使身心痛苦的事物,人的这种趋向决定了道德上的善恶区分。
亚当•斯密和休谟与洛克的观点还有一点不同。
他认为人性是利己的,但是,人们之间还存在着心灵的交感与共鸣,人与人之间依靠联想的作用能够使自己感受到他人所感受到的苦或乐。
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别人痛苦,自己也痛苦。
因此,亚当斯密把道德的起源归之于人类本身的同情心。
我把中国和西方关于人性论的种种看法加以选择、归纳和梳理,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1)人的精神活动要素是欲望、情感、意念和思维。
欲、情、意都来自人的肉体感官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觉,它们是与生俱来的,并随着人的生理机能的成长而逐渐成熟起来的。
佛家把人的情感概括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佛家把人的欲望概括为: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器官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欲”,却是很不完全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欲望和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第一层是生理需要,即: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基本需要,例如:对食物、水、阳光、空气、性生活、穿着、栖息以至睡眠、排泄的需要;第二层是安全需要,即,对威胁、伤害的恐惧,寻求保护的需要;第三层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即:人对家庭、民族、国家和对爱情、亲情、友情的需要;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即:人对尊严和价值的追求;第五层是认知的需要,即:追求知识、理解的需要;第六层是爱美的需要,即追求赏心、悦目、好听、好闻、好玩的需要;第七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表现欲、创造欲、成就感等等。
人的意念和思维,都是人脑的活动和功能。
不过,意念是直观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
那些直观、零碎的意念必须通过概念进行反思、联想、判断、推理的功夫。
才能变成理性的思维。
从理性思维中还可以分析出知性思维,前者以是非、善恶、美丑为价值判断;后者以真伪和科学非科学为价值判断。
(2)人的欲望、需求和情感是与生俱来,人人都有的本性,没有善恶、美丑之分。
但是,人的欲望和情感却不能无倾向、无节制地发展和发泄。
比如:爱和恨,是人的自然感情,但是,爱自己也爱他人,这是善;爱自己恨他人,这是恶,爱恶人恶行恨好人善行这是大恶。
再如:喜欢美食、美衣、美屋、美色和追求幸福、快乐,这是正常人的合理欲望。
不过,这种欲望要有限度,一是不能防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二是不能妨害他人的利益与合理需求;三是,要采用优美的形式和方法。
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这是善;利己损人,损害社会,这是恶;用丑恶的形式和方法追求欲望、发泄感情,这是丑。
认识欲望和情感发展和发泄的倾向和限度,判断是善是恶、是美是丑,都要靠人的理性思维和知性思维。
而理性思维和知性思维都不是先验的,不是人的天赋本性,而是人们经过教育和阅历、实践,使自己的主观功能认知、适应和同化客观事物的结果。
(3)人的欲望、情感、意念和思维,都不是一次形成和永远不变的,而是有一个逐渐成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就人的欲望和情感来说,婴儿只有饱、暖、呼吸、睡眠、排泄等生理需要,只能用哭和笑来宣泄喜和怒的情感;婴儿长大一点,有了恐惧的感情和追求安全、追求庇护的需要;再长大一点,才产生爱、恶、悲哀、羞耻的情感,才有了喜欢所爱的人和物,反感厌恶的人和物的好恶感,自尊也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尊严感;继续成长,又有了求知欲、爱美欲和追求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成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至于性欲,虽然是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但却要到青春期才会觉醒和外现。
理性思维和知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有如下的特点:第一:它随着人的生理、心理机能的逐步成熟而循序渐进。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L?皮亚杰通过“临床法”发现:3-8岁的儿童思维的主要范畴可以表示为解释功能、混合功能和推理功能;7、8岁以上的儿童才会有同成人真正理解的谈话。
不过,也有早熟的儿童,皮亚杰发现,有一个6岁儿童提出了1000多个问题。
第二:人的理性思维和知性思维,既不是先验的“生而知之”,又不仅仅是外界环境造成的,而是人的心理机能同外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人既要适应外界环境,又能同化外界环境,而且在适应和同化外界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或是自我扭曲、自我异化的作用。
第三:由于人们天赋的生理、心理机能和思维能力,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而人们所接触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影响有所不同,所以,人的素质有善恶之分、智愚之分、美丑之分。
不仅不同的人有上述的差别,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兼具善性和恶性、明智和愚蠢、优美和丑恶的因素。
所谓贤者、智者、美者,不过是善大于恶、智大于愚、美大于丑而已。
就一般人和一般情况来说,智和愚、善和恶、美和丑,是可以易位的。
就特殊的人和特殊的情况来说,有些人是不可改变的。
不可改变的愚昧和丑陋,大多是先天素质决定的;不可改变的大奸大恶,大多是后天形成的。
作出这种判断的根据,是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经验的事实。
天生的白痴、弱智和形体上的丑陋,是不能改变的。
中国历史上的殷纣王、秦始皇、隋炀帝、金海陵王、慈禧太后、袁世凯、汪精卫以至秦桧等等,外国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等等大奸大恶,都是至死不变,而且至死没有忏悔的。
他们之所以至死不变,既有坚持反人道、反人类的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有至死不放弃生前的专制特权和淫威,也不放弃身后的威权和面子的因素。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对于大奸大恶是不适用的。
孔子说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还是有道理的。
第四:人性,人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塑造、不断发展和不断认知的过程。
德国的人类文化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人论》中说:“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性,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永远是一个动态创造和发展的过程,它只存在于人类不断创造的辛勤劳动之中,人性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类自我塑造的过程。
”我赞同恩斯特?卡西尔的上述观点。
人必须不断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改善自我、超越自我;同时又要不断地认识他人、认识人类,并且推进人类的自我认识、自我改善、自我超越。
就个别人来说,死亡是自我认识和自我塑造的结束,盖棺就可以论定。
就整个人类来说,人类自我塑造的过程是没有终结的,所以,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也难以有最后完成的时候。
(4)人的善恶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要确定一个善和恶的标准。
按照人类通行的道德准则:利己是人的本性;既利己又利人是人的善性;损人利己是人的恶性。
那么,既利己又利他的善性是怎么来的呢?第一:来自人类的同情心在西方,亚当?斯密和休谟都提出同情心之说。
他们认为:人和人是同类,所有人的形象和生理、心理结构都是相同的。
人们之间心灵交感,情感相通,同类的喜、怒、哀、乐会引起自己的共鸣,他人的苦乐好象自己亲身感受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