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景深、焦深与超焦距

合集下载

模糊圈、景深、焦深和超焦距

模糊圈、景深、焦深和超焦距

清晰度的标准--模糊圈“模糊圈”又称“分散圈”、“弥散圆”等,弄懂和掌握模糊圈的概念,其价值并非仅仅在于从理论上认识影像为什么会清晰与虚糊,更重要的是对于十分重要的摄影技术之一--景深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模糊圈的含义一幅画面上的影像看上去清晰或不清晰的直观原因,在于眼睛对画面上各部分细节的分辨能力,能分辨则清晰;不能完全分辨则不大清晰;完全不能分辨则虚糊。

影像是由无数明暗不同的光点组成的,构成影像的光点越小,影像清晰度也就越高。

镜头聚焦于被摄景物的某一点,该点在胶片上便产生焦点,焦点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光点。

这种最小光点实际上是一种极小的圆圈,可测量其直径。

离开聚焦点前、后的其他景物在胶片上就不能产生焦点,它们的焦点或落在焦平面前面(比聚焦点远的景物)或落在焦平面后面(比聚焦点近的景物),而在胶片上成像的圆圈(光点)都比焦点上的圆圈(光点)增大了。

离开聚焦点距离越大的景物(包括离镜头比聚焦点更远或更近),在胶片上结像的圆圈(光点)也越大。

在一定范围内,聚焦点前后景物在胶片上结像的圆圈(光点)尽管在增大,但在视觉效果上仍能产生较为清晰的影像。

当这种构成影像的圆圈(光点)增大到一定程度,便开始构成不清晰的影像了,构成影像的这种圆圈越大,影像也就越虚糊。

在摄影上,把那种能在视觉效果上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大圆圈称为“模糊圈”。

构成影像的圆圈大于模糊圈时,就产生虚糊的影像;反之,构成影像的圆圈只要小于模糊圈,就能产生清晰或较为清晰的影像。

模糊圈的实用要点在一张照片上,要产生看上去清晰或较为清晰的影像,能允许的模糊圈的最大直径取决于观看者的视力和观看照片的距离。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大多数照片是从较小的底片放大,因而,当制作同样大小的照片时,较小底片上的影像就比较大底片要有更小的模糊圈,或者说要有更高的清晰度。

实验证明,视力正常者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距照片25厘米观看时(这是通常的观看照片距离),对于模糊圈直径为0.25mm的影像仍能有较为清晰的感觉;而对模糊圈直径大于0.25mm的影像,看上去就不清晰甚至虚糊了。

景深和焦深

景深和焦深

复习☐孔径光阑:在光学系统中对成像光束大小起限制作用;☐入瞳和出瞳:分别是孔径光阑在光学系统的物空间和像空间所对应的像,分别在这两个空间对成像光束起限制作用。

☐视场光阑:在光学系统中对成像范围起限制作用;☐入射窗和出射窗:分别是视场光阑在光学系统的物空间和像空间所对应的像,分别在这两个空间对成像范围起限制作用。

主光线——通过入瞳中心的光线,根据共轭关系,它也必然通过孔径光阑中心和出瞳中心。

显然,主光线是各物点发出的光束的轴线。

相对孔径——即为入瞳直径与焦距之比值(D/f′)是光学系统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

PQL F 'FA-u入瞳孔径光阑出瞳入窗视场光阑出窗-ωω′L 2L 1F 2'F 1A-u入瞳孔径光阑出瞳入窗视场光阑出窗-ω-ω'本节要求:☐掌握光学系统中景深的概念☐了解景深的计算幻灯照相制版望远镜照相机物空间像平面物平面像平面Z 1B 1’Z 1’B 1A ’AP 1P 2P入瞳P 1’P 2’P ’出瞳对准平面景像平面光学系统的空间像景深☐是指能在景象平面上获得清晰像(此即物点所成像的弥散圆直径与接收器(如人眼)中心之张角小于1’视角)的物空间深度,以△表示之。

☐远景和近景能否同时清晰成像在景象平面(底片)上呢?如果可以,在多大范围内能清晰成像?A ’Z 2Z 2’B 2’Z 1B 1’Z 1’-l l ’-l 1l 1’-l 2l 2’D AP 1P 2P入瞳P 1’P 2’P ’出瞳B 1△1远景平面△2B 2近景平面对准平面景像平面光学系统的景深远景和近景(Depth of Field , DOF)☐能成清晰像的最远平面,称为远景;☐能成清晰像的最近平面,称为近景;☐它们到对准平面(A)的距离分别称为远景深度(△1)(也称后景深)和近景深度(△2)(也称前景深)。

☐景深是远景深度(△1)与近景深度(△2)之和,△= △1 + △2A ’Z 2Z 2’B 2’Z 1B 1’Z 1’-l l ’-l 1l 1’-l 2l 2’D A P 1P 2P入瞳P 1’P 2’P ’出瞳B 1△1远景平面△2B 2近景平面对准平面景像平面远景深度近景深度景深清晰像☐如果弥散斑足够小,可视为成清晰像;☐清晰的标准是什么?⏹与观测系统有关,对人眼,物点所成像的弥散圆直径与人眼中心之张角小于1’(极限分辨角)⏹对照相机,应小于底片的感光剂颗粒大小,或者CCD像素点;AB θ’眼睛的分辨率☐两个物点的像分别落在被分隔开的两个视网膜细胞上,即得到两个点的视觉。

景深与光圈、焦距、对焦距离的关系

景深与光圈、焦距、对焦距离的关系

景深与光圈、焦距、对焦距离的关系景深,简单地说,就是在所调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的清晰区域。

在摄影中,特别是在微距摄影或近距离拍摄特写时,对景深的掌握直接关系到被摄主体的清晰范围和背景的虚化,因此非常重要。

我对光圈、对焦距离、焦距对景深影响的大小,在实践中一直只有感性认识,没有数值的量化认识,也不敢肯定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

中秋放假,下决心找了一下,终于找到了景深计算公式,公式证明了我的感觉:虽然在拍摄中光圈容易调整,但在影响景深的光圈、对焦距离、焦距这三个要素中,光圈的影响确实是最小的。

公式太复杂,不是专业的看着就晕,附在文后给喜欢的朋友看,这里说一下从公式中推导出的结论:1、景深与光圈F近似成正比关系。

即光圈值越大,景深越大。

拍摄中,需要景深大时,就该用小光圈(光圈数值大),需要强调虚化背景时,就该用大光圈(光圈数值小)。

考虑到不同光圈的成象锐度,有时虽然必须虚化背景,也不一定非要用大光圈(可以用对焦距离、焦距的控制),我就习惯把我的百微光圈定在f10—11上。

另外,使用较小的光圈(光圈数值大),虽然画面的景深范围大了,但因为要用较慢的快门速度,由于不可避免的抖动,有时反而会对清晰度造成间接的影响。

2、景深与对焦距离L的平方近似成正比关系。

即对焦距离对景深的影响比光圈更大,拍摄主体离相机越近,景深越短,这在微距摄影和拍摄特写时感觉最为明显。

微距摄影中,景深往往只有几毫米,有时为了把拍摄主体(例如微距虫虫)整个拍清楚,只能把相机往后略退,虽然拍摄主体会小点,但整个都清晰一点了。

3、景深与焦距f的平方近似成反比关系。

即焦距对景深的影响也比光圈更大。

使用广角焦段的景深大,使用长焦焦段则更容易获得背景虚化。

根据这个道理,对不同镜头和变焦镜头不同焦段的选择。

还应该按照拍摄对景深的需要来确定,例如,拍摄花的特写,可以用小小白的200mm焦段,加上尽量靠近点拍摄,两因素相叠加,就可以更好的虚化背景。

小DC相机实际物理焦距很短,所以用小DC拍摄,在某种程度上很不容易获得虚化效果,但正因为景深大,所以对对焦的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了。

景深-超焦距

景深-超焦距

������������ ′ ������ ′ −������(������−������′ )
引入 ������ = ������ (������′ − 1) = ������ (������′ − 1),利用 ������ = ������ (NF 为光圈值) ,有
F
������ = 于是有
������������F ������ ′
(������′ − 1) 或 ������ =
������
������������F ������ ′
2
������(p >> f′)
������F = 1+������ , ������B = 1−������ 前景深和后景深(相对于对焦点距离)为 ������F = ������ − ������F = 1+������ ������ , ������B = ������B − ������ = 1−������ ������ 景深大小为 ������ = ������F + ������B = 1−������ 2 ������ 【例】c = 1/32 mm,NF = 8,f′ = 50 mm,p = 4.0 m。计算得:x = 0.395;pF = 2.87 m,pB = 6.62 m; ΔF = 1.13 m,ΔB = 2.62 m。
2������ ������ ������
������
������
2. 超焦距(Hyperfocal distance)
当后景深点 AB 恰好位于无限远,即 pB→∞,则有 x = 1,对应的景深前点 AF 位于对焦点 A 和光心 O 的中间点,即 pF = p/2。由 x = 1,导出对焦点位置,即“超焦距” : ������H = ������′ + ������������

景深焦深与超焦距

景深焦深与超焦距

a. 获取最小景深(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 提下,采用“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 长焦距镜头”能获取最小景深效果。)
b. 获取最大景深(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 前提下,采用“最小光圈+短焦距镜头+超焦 距聚焦”能获取最大景深效果。)
§ 焦深
焦深的含义
在保持影像较为清晰的前提下,焦点(镜头离 胶卷平面)沿镜头光轴允许移动的距离。
影响焦深的因素
光圈与焦深成反比。光圈小,焦深大 摄距与焦深成反比。摄距大,焦深小 镜头焦距与焦深成正比。镜头焦距大,焦深

§ 超焦距
超焦距的含义
镜头聚焦到无穷远时,镜头到景深近界的 距离
当聚焦在超焦距上,景深便扩大为1/2超焦 距至无穷远。
超焦距随光圈、焦距、对模糊圈的要求而 改变
超焦距的实用价值
超焦距的运用是一种扩大景深的聚焦技术
当需要的景深范围包括无穷远,又需要包含 近景时,应用超焦距可扩大景深范围便于
抢镜头
模糊约0.25毫米。
2. 模糊圈:在摄影上,把那种能在视觉效 果上产生较为清晰影象的最大圆圈称为“模 糊圈”。构成影象的圆圈大于模糊圈时,就 产生虚糊的影象;构成影象的圆圈只要小于 模糊圈,就能产生清晰或较为清晰的影象。 二、模糊圈的实用要点:同一底片高倍率放
大时,影象清晰度会下降的原理。
第二节 景深 一、景深的含义
景深是指被摄景物在胶片上所成较为清晰 影象的纵深距离(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 二、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
1. 光圈、焦距与摄距对景深的影响 2. 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
影响景深的因素
光圈:与景深反比 摄距:与景深正比(摄距在超焦距以内) 焦距:与景深反比 景深与对清晰度(模糊圈大小)的要求有关

景深表(也有叫景深尺)超焦距快门

景深表(也有叫景深尺)超焦距快门

景深表(也有叫景深尺)超焦距快门景深由三个因素决定:光圈(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焦距(焦距短景深大,焦距长景深小)和拍摄距离(拍摄距离远景深大,拍摄距离小景深小)。

今天我们再延伸下,讲景深表(也有叫景深尺)和超焦距。

1. 景深尺我们看看下图镜头,上边共有4行数,从上至下:第一行,光圈值,表示你目前拍摄所用的光圈数;第二行,拍摄距离(英尺);第三行,拍摄距离(米),我们一般是用这个,表示被摄体离你的距离(很多时候照相机可以做测距器用);第四行,还是光圈数,每个光圈值有两个表示,这个就叫景深尺。

景深尺有左右两个对称的光圈数,使用时需要结合拍摄时的光圈值(第一行)和拍摄距离(第三行)两组数字。

两个对称数字中间的米数,即表示在这个光圈下的景深宽度,就是拍摄出来能够保证清晰的纵深距离。

如这只镜头目前的位置(超焦距),则表示拍摄光圈为5.6,能够得到的清晰距离为由5米至无限远,5米前的距离会逐渐模糊。

我们现在的相机很多时候设置光圈是在机身上,就是有可能会没有最上边第一行的光圈刻度,这时我们看液晶屏上的光圈值就可以了,而景深尺则还是同样用法。

2. 超焦距(需要用到景深尺)(1)焦点(清晰拍摄距离)——“∞”:拍摄距离设定为无限远(“∞”)时,只要被摄体距离相机超过“∞”的左边值,在光圈值不太大(一般不超过8)的情况下,不用对焦,就能随时保证足够的景深,从而保证图片的清晰度。

就如上面的镜头图中,若直接把对焦点选在“∞”上(“∞”居中),则清晰距离(景深)大约10米到无限远。

(2)“∞”——“超焦距”:什么是“超焦距”?超焦距是在某个光圈值下相机所能达到的最大清晰范围!具体操作:在手动对焦或光圈优先模式下,“∞”并不对中,而是根据确定的光圈数,将“∞”对准景深尺右侧的同值光圈数。

仍是上面镜头图,恰在超焦距上,其清晰距离(景深)为5米到无限远。

同样不用对焦,可以发现运用超焦距比使用无限远更神奇,其最大区别在前景深,当然这和光圈数也有关。

相机对焦原理(附景深与超焦距)

相机对焦原理(附景深与超焦距)

相机对焦原理(附景深与超焦距)1、焦点 (focus)平行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镜头将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叫做焦点,焦点和镜片光学中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过焦点后光线继续以锥状发散开来。

凸透镜的成像公式是:1/u+1/v=1/f1/u+1/v=1/f这是最基本的公式,u指物距,即物体到透镜组中心的距离,v指像距,即成像至中心的距离,f指焦距。

有很多新手分不清“对焦”和“变焦”,因此“定焦镜头是否能对焦”这个问题在各大摄影论坛被问了无数次……事实上定焦镜头并不是什么都固定的,只是焦距,也就是70mm-200mm,这个mm固定,也就是视野大小固定。

就好像眼球一样,虽然焦距是固定的17mm,但是仍然可以根据视物远近对瞳孔后面的晶状体厚度进行调整以保持视物清晰。

展开剩余88%出现这个问题,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中文翻译不好(英语很明确),实在容易混淆。

下面结合凸透镜成像原理解释几个摄影中约定成俗的说法:“变焦(Zoom)”一词是指改变焦距f。

只有变焦镜头的焦距才能被改变,定焦镜头的焦距是固定的。

事实上,相机的镜头由多片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但从成像结果来看,可以把这一组镜片看成“一个”凸透镜。

这“一个”凸透镜的焦距就是标在镜头上的诸如定焦的50MM。

那么变焦镜头比如18-55MM,怎么回事呢,说穿了很简单,就是改变这“一个”镜头里某些镜片的位置,达到改变这“一个”凸透镜的“凸的程度”,也就是焦距f。

变焦最直观的体验就是被摄物体在取景器里被放大或者缩小了。

“调焦(Focus)”或“对焦”一词习惯指改变像距v,也就是改变镜头光心到底片平面的距离。

除了一些低档傻瓜机镜头没有调焦机构,不能改变像距外,所有镜头,无论定焦变焦,都可以改变像距。

当我们转动对焦环的时候,显然是某组镜片在前后移动,这组镜片动了以后,这“一个”镜头的“光心”就动了,物距和像距自然就动了(事实上对焦的本意是改变像距,但是一般物距比像距大得多,因此物距变化可忽略不计。

景深和焦距的关系

景深和焦距的关系

景深和焦距的关系
焦距与景深成反比:焦距短,景深大;焦距长,景深小。

景深大小涉及到摄影画面中纵深景物的影像清晰度,是十分重要的摄影元素。

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入射时从透镜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

1.焦距也称为焦长,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从透镜中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

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光学中心到底片、ccd或cmos等成像平面的距离。

具有短焦距的光学系统比长焦距的光学系统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

凸透镜(convex lens)能成像,一般用凸透镜做照相机的镜头时,它成的最清晰的像一般不会正好落在焦点上,或者说,最清晰的像到光心的距离(像距)一般不等于焦距,而是略大于焦距。

具体的距离与被照的物体与镜头的距离(物距)有关,物距越大,像距越小,(但实际上总是大于焦距)。

2.景深(dof),就是所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光学器前沿能获得准确图像的光学所测量的被摄物体前后距离范围。

光圈、镜头、及焦平面至摄制物的距离就是影响景深的关键因素。

在著眼顺利完成后,焦点前后的范围内所呈现出的准确图像的距离,这一前一后的范围,便叫作景深。

在镜头前方(焦点的前、后)存有一段一定长度的空间,当被摄物体坐落于这段空间内时,其在底片上的光学恰坐落于同一个云气圆之间。

被摄体所在的这段空间的长度,就叫做景深。

换言之,在这段空间内的被摄体,其呈现出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不清度,都在允许云气圆的限量范围内,这段空间的长度就是景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景深的含义
景深范围内的景物清 晰度效果与照片放大 的尺寸(即放大倍率) 的尺寸(即放大倍率) 以及观看照片的距离 密切相关。 密切相关。
二、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
1.光圈、摄距与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光圈、 光圈
光圈与景深成反比 光圈大,景深小; 反比。 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光圈大,景深小;光 圈小,景深大。 系数大 景深也大; 系 系数大, 圈小,景深大。即f系数大,景深也大;f系 数小,景深也小。 数小,景深也小。 摄距与景深成正比 摄距远,景深大; 正比。 摄距与景深成正比。摄距远,景深大;摄 距近,景深小。 距近,景深小。 镜头焦距与景深成反比 镜头焦距长, 反比。 镜头焦距与景深成反比。镜头焦距长,景 深小;镜头焦距短,景深大。 深小;镜头焦距短,景深大。(见P8,图1-3) , )
三、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
掌握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的获取是最有意 义的,因为, 义的,因为,只要掌握最小景深与最大景 深的获取方法,对其它大小景深的控制自 深的获取方法, 然会迎刃而解。 然会迎刃而解。
1.获取最小景深 获取最小景深
采用小景深拍摄的画面, 采用小景深拍摄的画面,往往只有被聚焦 的拍摄主体是清晰的,画面中的其它部分, 的拍摄主体是清晰的,画面中的其它部分, 如前景或背景都呈模糊状,而这些虚幻、 如前景或背景都呈模糊状,而这些虚幻、 柔和的模糊部分却更加衬托了拍摄主体的 清晰和醒目。 清晰和醒目。
2.运用景深的三条要点 运用景深的三条要点
(3)如果摄距超出了超焦点距离,摄距与 )如果摄距超出了超焦点距离, 景深成正比的规律不成立。在这种情况下, 景深成正比的规律不成立。在这种情况下, 摄距越远,景深越小,与原规律相反。 摄距越远,景深越小,与原规律相反。 参见超焦距) (参见超焦距)
三、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
1.获取最小景深 获取最小景深
小景深拍摄法是一种很有力的突出主体的 拍摄方法,在人像、静物、 拍摄方法,在人像、静物、花卉及一些特 写画面的拍摄中经常采用此法。 写画面的拍摄中经常采用此法。 根据景深与光圈、 根据景深与光圈、摄距及镜头焦距的内在 关系,获取最小景深的方法为: 关系,获取最小景深的方法为: 最大光圈+尽可能小的摄距 长焦镜头 最大光圈 尽可能小的摄距+长焦镜头 尽可能小的摄距
景深、 第八章 景深、焦深与超焦距
清晰度的标准——模糊圈 第一节 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的标准 模糊圈
模糊圈:分散圈、 模糊圈:分散圈、弥散圈 什么叫“清晰” 什么叫“清晰”? 影像是由无数明暗不同的光点组成的, 影像是由无数明暗不同的光点组成的, 构成影像的光点越小, 构成影像的光点越小,影像清晰度也就 越高。 越高。
1.获取最小景深 获取最小景深
采用最大光圈获取最小景深时, 采用最大光圈获取最小景深时,需要同时 调节快门速度, 调节快门速度,以与最大光圈配合获得合 适的曝光量。 适的曝光量。 但照相机的快门速度是有上限的, 但照相机的快门速度是有上限的,当快门 速度无法再提高, 速度无法再提高,或会引起曝光互易律失 效时, 效时,则要采用低感光度胶片或中灰滤光 滤光镜) 镜(ND滤光镜)来解决。 滤光镜 来解决。
一、模糊圈的含义
在摄影上, 在摄影上,把那种能在视觉效果上产生较 为清晰影像的最大圆圈称为“模糊圈” 为清晰影像的最大圆圈称为“模糊圈”。 构成影像的圆圈大于模糊圈时就产生虚糊 的影像;反之, 的影像;反之,构成影像的圆圈只要小于 模糊圈,就能产生清晰或较为清晰的影像。 模糊圈,就能产生清晰或较为清晰的影像。 景深的范围≤模糊圆 模糊圆) (景深的范围 模糊圆)
1.获取最小景深 获取最小景深
在获取最小景深的三种方法中, 在获取最小景深的三种方法中,采用最大 光圈是既简便又效果很好的方法, 光圈是既简便又效果很好的方法,它不会 了引起被摄体变形和空间透视失真的效应。 了引起被摄体变形和空间透视失真的效应。 适当地缩小摄距,可以使景深变小, 适当地缩小摄距,可以使景深变小,但过 分地缩小摄距, 分地缩小摄距,则会引起被摄主体形变失 真。
2.运用景深的三条要点 运用景深的三条要点
(2)光圈、摄距、镜头焦距以及可允许模 )光圈、摄距、 糊圈大小对景深影响的规律, 糊圈大小对景深影响的规律,均是相对而 言的,即这四个因素在其中三个因素相同 言的, 另一因素对景深大小的影响规律成立。 时,另一因素对景深大小的影响规律成立。 否则,这些“规律”就不一定成立。 否则,这些“规律”就不一定成立。
一、模糊圈的含义
镜头聚焦于被摄景物的某一点, 镜头聚焦于被摄景物的某一点,该点在胶 片上便产生焦点, 片上便产生焦点,焦点是构成影像的最小 光点。 光点。 这种最小光点实际上是一种极小的小圆圈, 这种最小光点实际上是一种极小的小圆圈, 可测量其直径。 可测量其直径。
一、模糊圈的含义
相对焦点影像的最小光点而言, 相对焦点影像的最小光点而言,其余的影 像光点都比它大。 像光点都比它大。 离开聚焦点距离越大的景物(包括离镜头 离开聚焦点距离越大的景物( 比聚焦点更远或更近), ),在胶片上结成的 比聚焦点更远或更近),在胶片上结成的 圆圈(光点)也越大。 圆圈(光点)也越大。
2.运用景深的三条要点 运用景深的三条要点
(1) 除了光圈、摄距、焦距影响景深大小 ) 除了光圈、摄距、 对底片上摸糊圈大小的要求, 外,对底片上摸糊圈大小的要求,对景深 大小也密切相关。 大小也密切相关。 影像允许的模糊圈直径取决于影像放大倍 观看者的视力和观看距离三个因素。 率、观看者的视力和观看距离三个因素。
2.获取最大景深 获取最大景深
获取大景深较简便的方法是采用小光圈, 获取大景深较简便的方法是采用小光圈, 但随着光圈的缩小,曝光量也将明显减少, 但随着光圈的缩小,曝光量也将明显减少, 为了保持合适的曝光量,必须增加曝光时 为了保持合适的曝光量, 也就是将快门速度放慢, 间,也就是将快门速度放慢,但当快门速 度放慢至1/30秒以下,容易造成照相机的 度放慢至 秒以下, 秒以下 晃动而影响影像的清晰度, 晃动而影响影像的清晰度,此时可选用高 感光度胶片或三脚架来解决。 感光度胶片或三脚架来解决。
1.获取最小景深 获取最小景深
而采用长焦镜头来获取小景深, 而采用长焦镜头来获取小景深,同时会带 来空间透视压缩的效应, 来空间透视压缩的效应,而且镜头的焦距 越长,空间透视压缩的程度越大。 越长,空间透视压缩的程度越大。 当然,在不考虑空间透视因素时, 当然,在不考虑空间透视因素时,采用长 焦镜头来获取小景深仍不失为好办法。 焦镜头来获取小景深仍不失为好办法。
二、模糊圈的实用要点
模糊圈的最大直径的允许值取决于观看者 的视力和观看照片的距离及对底片要求放 大尺寸大小有关。 大尺寸大小有关。
二、模糊圈的实用要点
实验证明, 实验证明,视力正常者在光线充足的条件 距照片25厘米观看时 厘米观看时, 下,距照片 厘米观看时,对于模糊圈直 径为0.25mm的影像仍能有较为清晰的感觉; 径为 的影像仍能有较为清晰的感觉; 的影像仍能有较为清晰的感觉 而对模糊圆圈直径大于0.25mm的影像,看 的影像, 而对模糊圆圈直径大于 的影像 上去就不清晰甚至虚糊了。 上去就不清晰甚至虚糊了。
一、景深的含义
从对焦点至摄影镜头前的最近清晰点为前 景深, 景深,从对焦点至后面的最远清晰点为后 景深,前后景深之和为全景深。前景深的 景深,前后景深之和为全景深。 清晣范围小于后景深,约为全景深的1/3。 清晣范围小于后景深,约为全景深的 。 景深:指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 景深:指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 的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 的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
对景深的控制是摄影的主要技术之一, 对景深的控制是摄影的主要技术之一, 运用这种控制,我们可以使主体突出, 运用这种控制,我们可以使主体突出,让 不需要的物体虚糊而被隐去;我们也可以 不需要的物体虚糊而被隐去; 使所有的被摄体在画面上都清晰展现, 使所有的被摄体在画面上都清晰展现,表 现它们的每一处细节。 现它们的每一处细节。
2.获取最大景深 获取最大景深
采用大景深方法拍摄的画面, 采用大景深方法拍摄的画面,其清晰度的 范围非常大,往往从很近到无限远都清晰。 范围非常大,往往从很近到无限远都清晰。 这种大范围的清晰度对拍摄环境的描绘, 这种大范围的清晰度对拍摄环境的描绘, 被摄主体在环境中的位置的交代以及景物 透视关系的反映都很有利。 透视关系的反映都很有利。 在风光、 在风光、商业和建筑等摄影领域经常采用 大景深法拍摄。 大景深法拍摄。
因此, 因此,底片上影像所能允许模糊圈的最大 直径,可以用公式“ 直径,可以用公式“最大模糊圈直径 =0.25mm/放大倍率 计算。 =0.25mm/放大倍率”计算。 放大倍率”
例如,用24mm×36mm的底片要放大 英寸 的底片要放大8英寸 例如, × 的底片要放大 英寸照片, ×10英寸照片,放大倍率约为 倍,那么拫据上 英寸照片 放大倍率约为8倍 述公式0.25÷8≈0.031mm,这0.031mm就是 述公式 ÷ , 就是 135底片放大 倍,即放成 英寸×10英寸照片时, 底片放大8倍 即放成8英寸 英寸× 英寸照片时 英寸照片时, 底片放大 底片上影像所能允许模糊圈的最大直径。 底片上影像所能允许模糊圈的最大直径。
2.获取最大景深 获取最大景深
当快门速度慢于1秒时, 当快门速度慢于 秒时,应注意曝光互易律 秒时 失效问题,这时要对曝光及色彩进行补偿。 失效问题,这时要对曝光及色彩进行补偿。 此外,当光圈收缩至最小时, 此外,当光圈收缩至最小时,还有可能使 镜头产生绕射现象, 镜头产生绕射现象,对成像质量有一定影 因此,在景深效果允许的情况下, 响,因此,在景深效果允许的情况下,可 将光圈从最小光圈开大1~2级以保证成像的 将光圈从最小光圈开大 级以保证成像的 质量。 质量。
2.运用景深的三条要点 运用景深的三条要点
对于同一张胶片,若将影像进行高倍放大, 对于同一张胶片,若将影像进行高倍放大, 并从近处观看,那么, 并从近处观看,那么,胶片上可允许的模 糊圈直径就变小,相对地,景深也变小; 糊圈直径就变小,相对地,景深也变小; 相反, 相反,若胶片上影像不作高倍放大或观看 距离较远, 距离较远,胶片上可允许的模糊圈直径就 变大,景深也显得较大。 变大,景深也显得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