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概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主要内容: 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1)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化;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1)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近代— 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传统方法:1)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2)利用和编制地图3)进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工作2、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的应用2)遥感技术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3、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1)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2)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一节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1、文化概念:人类财富,社会实践中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2、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1、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1)形式文化区(2)功能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1)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1.地理学的发展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二是近代地理学、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一词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5、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6、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竺可桢7、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便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认知的贡献;二是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三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8、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9、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10、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人文扩散(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5)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上述五大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1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形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12、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拉越大。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1] 国内人口迁移的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

[2]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由瑞典地理学家及区域科学家哈格斯特朗倡导,并由他为核心的隆德学派发展形成了时间地理学。

[3] 文化区大体上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种类型。

[4] 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5] 二战后,国际政治地理核心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大国所追求的核心利益目标由富于实体性的领土扩张转为无形控制和获得财富。

[6] 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所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7] 日本的工业区主要由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和北九州工业区组成。

[8] 世界语言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主要由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构成;其中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9]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派、什叶派两大教派。

[10] 在地理学中,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带来广泛影响的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及其学生美国地理学家森普尔。

[11] 政治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和主权的变化。

[12] 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正教和其它一些较小教派。

[13] 我国集市的最大特点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贸易活动。

[14]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了自黑龙江的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15] 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禹贡,成书于公元前500 年。

[16]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和竺可桢,他们于1909 年创立了中国地学会,创办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17] 了最早的地理杂志-- 地学杂志。

[18] 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

[19]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哥特式(或歌特式)、拜占庭式(或拜占廷)三种。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第一篇: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是具有某些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形式文化区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文化景观:景观是地球表层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由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一时自然现象,另一是人文现象,所以景观一般也分为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6.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移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到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是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8.人种: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9.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10.民族: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11.人口容量:人口容量及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2.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地理学:地理思想的萌芽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几代地理学:世界上设置地理学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进入近代科学阶段,形成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了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时期。

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内部,地理学的分类:一是以研究对象的不同: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或者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p2)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地球表面是人类生存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理环境,人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国内地理学界对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有很多认识,主要有三种认识:1、李旭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文化想先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这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活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和变化;2、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区域联系,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3、吴传钧、陆大道: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人文地理学一人地关系为基础理论,重点研究“人-地”间相互关系、相互适应的规律和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调控优化,为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二、区域研究的传统、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从而得出和形成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社会性;二、区域性;三、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一、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又称为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

二、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三、人口密度: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四、人口转变模式: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五、人口容量: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六、适度人口:(包括经济和实力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七、民俗:民族习俗的简称,是指各民族的民间风俗,它指由民族广大成员所创造,并在这些民族成员之间广泛流传的传统信仰、各种传说及风俗。

八、种族:指在自然体质形态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也称人种。

九、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十、地理人种:学术上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

十一、语言:语言是人们之间用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记号、符号和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进行信息和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

形式:①口头语言;②书面语言。

十二、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十三、文化转型:指由文化在空间的扩散或文化随时间的变迁而引致的文化模式的深层次变化,是文化模式间的根本替代。

十四、文化景观:等同于人文景观,是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所产生的在特定时空间内人们可以感知到的由各种文化现象综合构成的独特景象。

{判断要素:1、种族与人口景观;2、聚落景观;3、生产活动景观;4、语言景观;5、宗教景观;6、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景观;7、自然景观}十五、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三个时期1、古代地理学(自远古地理思想的萌芽—19世纪上半叶):描述为主;2、近代地理学(大学设置地理讲座或地理系——二战结束):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3、现代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二、地理学研究对象当代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生物)和多种人文要素(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社会制度)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个综合体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1)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2)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3)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2、区域性:1)区域性的体现: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2)重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划。

3、综合性1)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2)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在于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

3)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横断科学、边缘科学。

四、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发展动力: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发现、第一次环球航行)2、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科学分化3、其他科学的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影响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1、研究内容:从对人文现象的描述发展到以人地关系的研究为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PPT)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正由分离走向互相结合,深入研究国家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和政策决策起到愈益显著的作用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定内核(ppt)(一)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域研究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社会性人文地理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科学。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人文地理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区域性具体表现为:均质区域(如农业种植中的区域)、结节区域(结节点即为区域中的核心,通过不同等级的辐射联结着辐射区)(三)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

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从总体特征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的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荷马——地理学的祖师哺育希腊地理学成长的两位“乳母”是地理考察和哲学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时间:19世纪中叶之前特点: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事件:1、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

3、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1)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

(2)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用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时间:19世纪下半叶——二战之前特点:用一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获得科学的解释1、环境学派(1)代表人物是德国拉采尔。

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2)拉采尔的学生、美国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3)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亨廷顿著《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

2、人地相关学派(1)法国维达尔·白兰士: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2)白吕纳:“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

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3、区域学派(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 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赫特纳的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

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

4、景观学派(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

(3)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索尔发表著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理论和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第3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ppt第4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ppt一、人类与环境作用的具体体现详见ppt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一、文化的结构分层两分法: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A.物质文化:内涵: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

特点:物质性(实体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现载体;(经济)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

B.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内涵: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特点:强制性和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C.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结构层面: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主题·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定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的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A、形式文化区内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自然状态的形式。

B.功能文化区内涵: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1)鲜明的功能性(2)界限的确切性。

C、乡土文化区内涵: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表现:(1)感情(2)符号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源地是指人类古老文化的发生地。

世界古文明中心有5个: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美洲的印第安古文明中心文化扩散分两大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A: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向四周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特点:(1)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

(2)扩散速度的差异性类型P27: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等级性)刺激扩散(刺激—反应)B:迁移扩散: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特点:(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色、香、味、火候);(2)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3)速度快。

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1)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格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2)文化系统是人类与环境联系的纽带,人通过文化系统对环境产生作用,环境又通过系统对人产生作用,其相互机制表现在文化与环境、文化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中。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内涵:文化产生于人地关系,蕴涵着人地关系,表现着人地关系,影响着人地关系,受制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根源、途径)。

这种人地关系,在早期,主要内容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后,人与社会的关系比重持续上升,并混合,使人地关系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

(3)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A.地理环境为文化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B.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减缓C.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D.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自然地理面貌,形成文化景观Q1: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P31Q2:《管子• 乘马第五》这样论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 反映的是什么现象?请给以解释。

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发挥文化正向功能,促进文化系统迅速发展,提高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扩散力。

文化特质:指一种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和方法系统,主要表现为基本文化素质、文化的个性与最擅长的文化能力5、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1)景观内涵:景观一词原来在西方称为风景画,指景物、景色。

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

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2)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

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本教材: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