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参考资料.doc
人文地理学参考书目

人文地理学参考书目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相关书籍,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域的人类行为和文化差异。
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人文地理学书目,可以帮助你深入了解这一学科领域。
1.《人文地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作者:James M. Rubenstein出版年份:2017年这本经典教材提供了人文地理学的全面导论。
它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涵盖了人口、城市、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案例研究和图表展示,读者可以深入理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和实践方法。
2.《社会文化地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作者:Peter Jackson出版年份:2008年这本书探讨了社会文化地理学在人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应用。
它深入研究了人类行为和感知如何受到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景观的案例研究,读者可以了解地理空间如何塑造和被人类社会所塑造。
3.《文化地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作者:Timothy Oakes, Patricia L. Price出版年份:2008年这本书提供了对文化地理学的综合介绍。
它涵盖了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地理空间、地方认同、文化景观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还详细讨论了文化多样性、全球化、城市化等重要议题,帮助读者理解当代世界中的文化地理现象。
4.《城市地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Urban Geography)作者:Paul L. Knox, Jon C. Sadler出版年份:2014年这本书着重讨论了城市地理学这一分支领域。
它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理论,分析了城市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参考题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其中社会性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体现:①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它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
②其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研究要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
第二章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特征:(1)是双向的,但有主次之分(2)有选择的(3)在传授、接受过程中,会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情况进行理解。
人文地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1.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规模、结构和迁移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口结构、人口迁移和人口
规模等。
2.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演变和功能分布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城市化过程、城市层级、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区划和城市
规划等。
3.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的空间分布、发展和影响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农业类型、农作物分布、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现代化等。
4.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的空间分布、产业发展和工业园
区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工业类型、工业分布、工业集聚和工业园区规
划等。
5.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网络的建设、发展和对地域的影
响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和交通规划等。
6.商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研究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商业网络和商
业中心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商业类型、商业中心、商业网络和商业布
局等。
7.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旅游资源和旅
游开发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旅游资源类型、旅游地区划分和旅游规划等。
8.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文化景观和文
化传承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文化传承、文化景观和文化地域差异等。
9.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研究不同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空间组织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区域系统、区域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规划等。
人文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Fouberg, E., Murphy, A. and de Blij, H. (2015). Human geography: People, place, and culture. Wiley.2. Johnston, R., Gregory, D., Pratt, G., Watts, M. and Whatmore, S.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3. Harvey, 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Blackwell Publishing.4. Soja, E.W. (1989). 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Verso Books.5. Yu, W. and Nihal, P. (2015). Contemporary human geography: Culture, globalization, landscape. Routledge.6. Massey, D. (1994). Space, place and gende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7. Thrift, N. (1996). Spatial formations. SAGE Publications.8. Agnew, J.A. and Duncan, J.S. (1989). The power of place: Bringing together geographical and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s. Unwin Hyman.9. Büscher, B. and Davidovich, N. (2019). Geographies of mobility: Practices, spaces, subjects. Routledge.10. Tuathail, G.O. and Dalby, S. (1998). Rethinking geopolitics. Routledge.11. Gibson-Graham, J.K. (1996). The end of capitalism (as we knew it):A feminist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Blackwell Publishing.12. Mitchell, D. (2003). The right to the city: Social justice and the fight for public space. Guilford Press.13. Sui, D.Z., Elwood, S. and Goodchild, M.F. (2012). Crowdsourcing geographic knowledge: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 in 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er.14. Barnes, T.J. and Minca, C. (2013). Tourism and mobilities: Local-global connections. Routledge.15. Kwan, M. (2013). The uncertain geographic context problem.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02(5), pp.958-968.这些参考文献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思想、空间形态、全球化、社会正义等。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复习资料.doc

⼈⽂地理学-第⼆版复习资料.doc⼈⽂地理学要点及索引部分资料来源⽹络,请斟酌第⼀章绪论第⼀节⼈⽂地理:⼈⽂地理学以⼈⽂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P3):三⼤主题(P4):⼈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结合以上三⼤传统范式,⼈⽂地理学是关于⼈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要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特性(P5):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节古代地理学的奠基⼈(p6):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门独⽴的科学) 卡尔?李特尔(致⼒于探究⾃然环境对⼈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他们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师近代⼈⽂地理的发展(P7)主要外在动⼒(P7) (1)通过地理⼤发现和⼀系列探险活动…;(2)科学⾰命带来的冲击…;(3)其他学科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近代地理学的代表⼈物(P7-P10):德国: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者;赫特纳:区域学派代表⼈物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物法国:维达尔?⽩兰⼠:⼈地相关论⽇吕纳:把⼈⽣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英国:麦⾦德:⼤陆腹地说罗⼠培:主张适应论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亨丁顿:⽓候对⼈类⽂明的决定性影响巴罗斯:提出⼈类对于⾃然和⽣物环境的适应观点索尔:主张地理学者应致⼒于探讨⼈类⽂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哈特向:区域学派的代表⼈物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主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然地理的密切联系费根、康斯坦丁诺夫: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门纯粹的经济科学现代⼈⽂地理学的发展(P10-P14):美国谢佛区域学派苏联向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相分离的⼆元论观点中国⼈⽂地理的发展(P14-P18)近代:竺诃桢、胡焕庸、李旭旦复兴⼈⽂地理现代: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针…第⼆章⼈⽂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节⼈⽂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五⼤主题(P23-P35):⽂化X,⽂化扩散,⽂化⽣态学,⽂化整合,⽂化景观。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自然地理学把地球表层系统作为其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②区域研究;③空间分析。
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①社会性;②区域性;③综合性;④复杂性。
自然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亚历山大·冯·洪堡;人文地理学之父:卡尔·李特尔。
今后人文地理学重点聚焦任务: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②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③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③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④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⑤文化景观。
①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可分为三类:I.形式文化区;II.功能文化区;III.乡土文化区。
I.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II.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III.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②文化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可分为两类:I.扩展扩散;II.迁移扩散I.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人文地理学第1章绪论

经济与地理的关系
地域分工
01
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形成了地域间的分工和专业化
生产。
区位优势
02
企业选址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
资源等。
经济发展水平
03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
异。
社会与地理的关系
01
社会结构
地理环境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存在 差异。
播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的学者开始关注宗教教义在不同地
区的传播和影响。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探索。这一时期的学者开始关注人类社会和 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迁移的增加,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城市化、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等方 面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学者开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人文地理学研究。
现代方法
综合方法
人文地理学还注重综合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以及实证和规范方法 ,以全面揭示地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引入了遥 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使得对 地理现象的观测和分析更加精确和深入。
PART 02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REPORTING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问题 。这一研究领域强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环境人文地理学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人文地理学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领 域的研究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1.地理学的发展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二是近代地理学、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一词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5、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6、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竺可桢7、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便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认知的贡献;二是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三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8、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9、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10、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人文扩散(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5)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上述五大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1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形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12、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拉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参考资料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2.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
3. 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
4. 地理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6. 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7. 我国规定,可以设市的城镇聚集人口是10万。
1.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心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3. 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 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运用抽象法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5. 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 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7. 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迁入率和净迁移率等。
1. 文化生态学是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2. 德国地理学家冯·洪堡创立的因果原则、综合原则和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
3. 乡村聚落按其形态可分为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4. A.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5.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目前,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
6. 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运费、劳动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
7. “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道教的观点。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第一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是德国地理学者(),他也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AA. F·拉采尔B. J·白兰士C. A·赫特纳D. E·C·森普尔2. 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提出的,他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CA. J.白吕纳B. P.M.罗克斯比C. H.H.巴罗斯D. 孟德斯鸠3. 1944年,()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的兰迪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并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
AA. 美国B. 法国C. 英国D. 日本4. 下列国家属于黄色人种的是()。
BA. 印度人B. 爱斯基摩人C. 波利尼西亚人D. 索马里人5. 下列属于民俗文化的是()。
CA. 足球B. 服装C. 服饰D. 棒球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提出来的。
AA. E.W.伯吉斯B. H.霍伊特C. C.D.哈里斯 D.E.L.乌尔曼7. 下列没有拥有客家方言的省份是()。
DA. 四川省B. 海南省C. 湖南省D. 安徽省8. 下列主要信奉佛教的国家是()。
DA. 巴基斯坦B. 印度尼西亚C. 阿富汉D. 缅甸9. 下列属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一致的国家是()。
AA. 荷兰B. 墨西哥C. 印度D. 南非10.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被称为()。
CA. 支柱产业B. 基础性产业C. 主导产业D. 潜导产业1. 德国地理学家()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BA. 亚里士多德B. 冯·洪堡C. 卡尔·李特尔D. 哈特向2. 法国地理学家()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DA. J.白吕纳B.C.O. 索尔 C. O.施吕特尔D. P.维达尔·白兰士3. 1934年,()人口学家A.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
AA. 法国B. 美国C. 英国D. 德国4. 下列国家属于白色人种的是()。
DA. 尼格罗人B. 爱斯基摩人C. 波利尼西亚人D. 索马里人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型是美国土地经济学家于1939年提出来的。
BA. E.W.伯吉斯B. H.霍伊特C. C.D.哈里斯 D.E.L.乌尔曼1. 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景观,探索一个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
AA. O.施吕特尔 B H.J.麦金德 C E.亨丁顿 D C.O.索尔B. J·白兰士C. A·赫特纳D. E·C·森普尔2. ()人文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AA. 英国B 法国C 美国D 德国3. 英国人口学家C.P.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的,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CA. 三个序列B 三个阶段C 五阶段模式D 四阶段模式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于1945年提出来的。
CA. E.W.伯吉斯B. H.霍伊特C. 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 D.F.奥尔巴哈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 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 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3.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4.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5. 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1. 人口转变: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3. 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4.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1.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2. 区域空间结构:3. 郊区城市化:城市向郊区的扩张过程,即郊区农业人口和土地向城市转变的一个过程。
5. 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2. 简述城市化的内涵。
(1)是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人口集中的过程(3)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4)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3.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区域性。
(1)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2)人文地理学包含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4. 简述公司研发(R&D)机构的区位要求。
公司研究机构的区位要求(1)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
(1)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整体性(2分)(2)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2分)(3)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2分)2.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3. 简述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4. 简述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它们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性特征。
第一,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第二,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其历史性方面2. 简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
经济因素,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迫使人口离开和迁移某些特定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3. 简述影响城市化的机制。
第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人的原生动力(1分)第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2分)第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1分)第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1分)第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1分)4. 简述库兹涅茨法则。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国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