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
高考作文素材整理之中科院励志博士《致谢》 原文+3篇时评5个事例+6个观点+20个金句

千帆虽历尽,归来仍少年,“中科院励志博士《致谢》原文+3篇时评5个事例+6个观点+20个金句《致谢》全文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
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強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
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
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放,真的无能为力。
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
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
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
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
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
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
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鳞、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
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
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
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
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
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
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
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
博士生逃离科研去当中学教师申论

博士生逃离科研去当中学教师申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博士生开始离开科研行业,选择成为中学教师。
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在我读博士期间,我沉浸在实验室中,每天忙碌于实验和论文写作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初衷。
我选择读博士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追求荣誉或者名利,而是想为社会做出一些有意义的贡献。
然而,当我面对无数的实验数据和繁复的实验操作时,我的初衷渐渐模糊了。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通过科研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偶然遇到了一位中学教师。
他告诉我,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他有机会直接面对未来的社会栋梁,并且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
这段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未来。
经过深入思考和多方考虑,我最终决定离开科研行业,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我要以我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并帮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成为有用的人才。
虽然转型并不容易,但是我相信自己的选择。
教育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而我愿意为这个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期待着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并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士退学重新申请书模板

尊敬的招生委员会:我谨以此信向贵校申请重新入学。
我是一名曾经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由于个人原因,我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选择了退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我对知识的渴望并未消失,我依然热爱学术研究,并希望能够继续追求我的学术梦想。
因此,我决定重新申请入学,继续完成我的学业。
我在退学之前,已经在贵校完成了大部分的课程和研究方向的确定。
我深知退学对于我的学术生涯是一次重大的挫折,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贵校会给我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我对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潜力充满信心,我相信我能够迅速适应学习生活,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选择重新申请入学,是因为我对贵校的学术环境和教学质量深感敬佩。
贵校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相信,在贵校的学术氛围中,我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
除了学术方面的考虑,我也深知重新入学需要面对许多挑战。
我将面临重新适应学习生活的压力,需要重新建立社交关系,并承担起学费和生活费用的负担。
然而,我相信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我有信心重新适应学习生活,积极参与学校的社交活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用。
如果有幸被录取,我将全力以赴,投入到学习中。
我将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合作,争取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和组织,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并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我想再次表达我对贵校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我深信,贵校是我实现学术梦想的最佳选择。
如果有幸被录取,我将倍加珍惜这次机会,努力学习和研究,为贵校的发展和学术事业做出贡献。
再次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我的申请信。
我期待着您的积极回复,并希望能够有机会重新加入贵校的学术大家庭。
此致敬礼申请人姓名。
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读后感 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心得

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读后感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心得曾经我认为自己应该算是生活够苦的一批80后了,但是看到黄国平博士小时候的经历,才发现我小时候的整段经历,只是博士他的生活几个小片段,每逢下雨季节,家里总是会有几处需要用盆接水的地方,或是用脸盆、或是用吃饭的饭碗,那时候可能年纪还小,没有觉得多苦,只是觉得很烦人,想睡觉的时候不能乱动,生怕把床上的接水盆捣撒了,那就晚上受罪了,别说睡觉,还得起来一起收拾。
我并没有觉得很苦的原因,大概是也有一小部分人家,也是如此吧!博士小时候的经历,不光是生活的穷苦,还有亲人的生死离别,应该是感触最深的。
我从小虽然也没有父亲的陪伴,但是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要强的人,她一直充当了父亲的角色,所以,并没有让我们觉得我们生活少了什么,只是偶尔觉得有点遗憾,原因并不是说我们想要一位父亲,而是母亲一人确实太累了,也太苦了,一人既要去外出做农活,又要到家洗刷做饭,分饰父母两个角色的一个女人,确实很难,但是也很伟大。
博士先生目前的成功,也使我们感到很欣慰。
吃过生活困苦的人,他终于迎来生活的甜。
人生就是这样,无法判断你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只要目前你所坚守的也是你所想要的,那就是值得去做的事!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这段感动人心的话,出自中科院一名博士的论文致谢。
如今的他,已经是腾讯计算机的高级程序员,但是透过他的文字,我们很清楚地能够感知到,年轻人与命运的不屈抗争!漫漫求学路,越走越孤独同为求学多年的我,深深理解这段艰辛。
越往后,越没有人陪伴,只有一颗坚定的心。
回顾走过的路,从6岁上学算起,小学六年,初高中六年,大学四年,如果有足够的毅力,研究生三年,博士再三年。
粗粗一算,至少也得二十七八。
往后再有两年,三十而立,人生慌乱。
这是一般人走过的道路,也是平凡如你我的境遇。
文中的主人公能够22岁毕业,就能反映出他的足够优秀。
然而,在他的自述中我们看到了少年失去双亲,母亲在他12岁时离家,父亲五年后也去世,同年最爱的婆婆也离而去。
中科院博士的致谢信全文

中科院博士的致谢信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朋好友:
您们好!在我即将获得中科院博士学位之际,我谨向您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
感谢您对我的悉心教导和关怀。
您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学术上不断进步,更让我懂得了做人处世的道理。
您的言传身教将使我受益终身。
其次,我要感谢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和同窗好友们。
在这四年的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生活中,有你们的陪伴和帮助,我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你们的友谊和帮助,我会铭记在心。
再次,我要感谢我的家人。
是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在求学的道路上始终坚定前行。
你们的爱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源泉。
最后,我还要感谢中科院的各位老师和工作人员,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和条件,让我们可以安心学习、研
究。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我收获了知识,更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我会珍惜所学所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建设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次感谢大家!祝愿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谨致。
敬礼。
XXX(你的名字)。
我眼中的中国科研

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南山樵1. 离开中科院将近两年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写一些东西了。
我希望那些日益淡忘的记忆,能被长久保存下来。
2. 2006年1月,我正式向中科院某所递交退学申请。
经历了种种煎熬,半年后,我终于搬出了青年公寓。
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与老板的争吵,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突然间都消失了。
我感到很轻松,有一种久违的平静。
2006年整整一年,我的压力很大,但我过得很快乐。
经历了阵痛之后,我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
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
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3. 痛定思痛,我常常想待在中科院的三年,到底给了我什么?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
除了变得理性和客观以外,科学院还彻底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
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它比其他职业更神圣。
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
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
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
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
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4. 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我们的科研基金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科学家们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
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
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当然,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选择性地支持科研项目。
研究生退学感言

当然,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选择性地支持科研项目。这没有错,但也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A. 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这是很显然的事,政府有权分配经费,这一权力难免要寻租。
B.
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这些圈子的人脉就变得很重要,在这上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结果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2006年整整一年,我的压力很大,但我过得很快乐。经历了阵痛之后,我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F.
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所在的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
7. 我们的科研害了谁?
害了老板们。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他们在国外做得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回来以后,就难以拿出国际水平的成果?
主动退学的博士生们

大学48/吴向娟主动退学的博士生们对学历的狂热,使得博士硕士报考人数连年暴涨,门槛也一路抬高。
眼下,却有部分博士生主动放弃学业,他们聚集在网络小组彼此取暖,其中一个群组成员就超过26000人。
在追逐学历的大潮中,他们是逆行者。
博士生退学“您确定要退学吗?”高原望着电脑屏幕上弹出的红色字框,迟疑了一下,脑中挤满了过去半年的所有考虑:专业、学历、找工作。
最终,他点击了灰色的“确定”键,结束了长期困扰他的难题。
走完线上退学流程后,他归还了学校分发的电脑,给导师发了一封表示感谢的邮件。
那是2017年的春天,高原按下了求学生涯的暂停键,当时距离他读博入学不过才六个月时间。
高原博士就读于大湾区一所大学,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
入学前他得知导师擅长的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对专业背景要求不高,因此对接下来的学习并未过多忧虑。
没料到,博士专业细分后,跨度超出预期,每天都在钻研微观尺度的生物学实验,令高原感到很难适应。
此前他并没有生物学专业的基础,很多对该领域的学生来说是常识性的知识,他却需要重新学。
这不是高原第一次想到退学,早在入学之初,他就为导师分派的课题感到为难,几度进行不下去。
高原导师的课题组从事的研究为前沿交叉学科,横跨机械、生物、化学、计算机等专业,这些对于化工专业出身的高原是全新大学49的领域。
导师劝解高原:“你到底是不感兴趣还是走不出舒适区?你现在对课题还不够了解,怎么就确认自己不感兴趣?”导师认为,博士的研究方向未必是将来的就业方向,更重要的是系统性地培养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高原的导师名下只有两名博士生,他读博拿到了全额奖学金,每月能领取13700多元人民币,这足以支撑他的房租和生活开支。
他明白,若退学可能会影响导师的研究进展,何况自己还占用了研究经费和奖学金名额。
巨大的心理负担下,高原常常失眠到凌晨四五点。
家人的不解也给高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他出生在西南一座小城市,整个家族里数他学历最高,全家人都以他为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转贴)作者:未知1.离开中科院将近两年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写一些东西了。
我希望那些日益淡忘的记忆,能被长久保存下来。
2.2006年1月,我正式向中科院某所递交退学申请。
经历了种种煎熬,半年后,我终于搬出了青年公寓。
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与老板的争吵,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突然间都消失了。
我感到很轻松,有一种久违的平静。
2006年整整一年,我的压力很大,但我过得很快乐。
经历了阵痛之后,我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
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
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3.痛定思痛,我常常想待在中科院的三年,到底给了我什么?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
除了变得理性和客观以外,科学院还彻底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
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它比其他职业更神圣。
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
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
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
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
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4.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我们的科研基金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科学家们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
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
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当然,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选择性地支持科研项目。
这没有错,但也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A. 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
这是很显然的事,政府有权分配经费,这一权力难免要寻租。
B. 科学界的拉帮结派。
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
那么很显然,这些圈子的人脉就变得很重要,在这上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
结果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
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C. 课题立项全是伪"高精尖",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猖獗。
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申请课题时,表面上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实际上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
那些扎扎实实、不招摇撞骗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D. 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
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
严格来说,探索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地规划的。
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
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
这是很荒唐的。
E. 科学家也会傍大款。
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单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
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美其名曰"共同申请",这样就比较容易拿到经费。
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
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F. 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
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
我过去所在的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
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
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
5.怪现状之二:重立项,轻验收,很多课题不了了之。
立项时轰轰烈烈,验收时马马虎虎。
因为验收时还是专家评审,而这些专家其实都是圈内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相都得给面子。
不管做得怎样,只要能发几个文章就行。
6.怪现状之三: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们现在的培养制度,是以论文为硬指标的(少数地方目前有改革)。
论文已经成了指挥棒,老板需要论文给评审专家交差,学生需要论文毕业。
不同的是,老板需要高水平的论文,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混个院士啥的。
学生则是能毕业就行,这就是矛盾。
但一般因为具体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去做,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刚好够毕业就行。
谁都明白做个大文章谈何容易,有很多课题,理论分析就得五六年。
而且,探索未知领域,本身有风险,一般学生不敢冒险,万一五六年后课题做不完,或者做不成功,毕业就困难了。
所以,我们的文章数量多(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普遍不高,或者简直可以说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生的宝贵年华。
7.我们的科研害了谁?害了老板们。
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他们在国外做得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回来以后,就难以拿出国际水平的成果?害了研究生们。
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
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
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
8.我们的科研帮了谁?帮了美国,帮了英国,帮了日本,帮了德国。
我们的科研活动,每年消耗大量的仪器、试剂、以及其他实验耗材。
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
就拿生物学来说,大部分仪器都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大部分试剂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高得惊人,我们买的数量也很惊人。
而这些东西都在热热闹闹的所谓科研活动中消耗殆尽。
投入是看得见的,产出却没踪影。
就拿生物学领域来说,全国每年能发三五篇顶级杂志的文章,就高兴地庆贺半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同时,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我们的很大部分博士毕业之后,都到了美国做博士后,说白了就是廉价劳动力,为美国的科研殚精竭虑,耗费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再回国混个教授当当,又淹没在中国科研的滚滚洪流中。
(完)评论:看了这篇文章,我自己也是学生物的,说说我的感受:第一,文内说的基本上是事实。
第二,感觉不像是一个作者写的,倒像是归纳总结很多观点写出来的。
第三,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提到的第8点,我们的生物投入便宜了谁。
是这样的,我们用的仪器是进口的,药品是进口的,实验方法是国外的,最后的文章也是发表在外文期刊上的。
我国投入巨资培养的生物博士们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去美国给他们做廉价工(2-3万美元每年,相当于美国超市收银员的收入)多数人最终还会选择加入美国国藉。
这么多年来,我们鲜有明显的创新性成果,中国人的研究没有提出任何新的理论,没有开辟任何新领域,所有成果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对已有理论体系的完善或验证。
第四,研究生待遇过低,我在的学校给博士生的生活费用是800元每月,今年刚提升到1000元每月。
一般博士需要读五到六年,很多博士生年近三十,一千元的收入女朋友不跑才怪呢。
就生物领域来说,美国危机前国家投入的资金相当庞大,不要以为我们买几个进口仪器就是烧钱了。
美国烧的没结果的钱比我们多得多,只是人家很强大不显。
很多实验室危机以后国家也在削减经费。
拿不到钱直接关张解散,各自有各自的问题。
总的来讲,家底殷实,理想高远的人读博士没什么不好的,读书自古以来就是自己的事。
只是大多数在读书背后附加了太多的压力,要升学、就业、成家、立足。
这些基本上不一定与读书产生的附加值直接挂钩。
我姐在美国读到博后了,就搞基础研究的,家底不殷实,也一步步走出来了。
总的来讲,各个领域走出来的人比例都是1/10左右(忘了在哪里看到的),只是读书这个路更漫长,更不容易坚持,更容易困惑和纠结。
国内这种问题更加明显。
所以还是觉得想好好读书,走为上策。
中国的高校科研,基本就是这个样子:不搞基础研究,会拉关系的比埋头苦干的强。
但这些会搞关系的人一点都不可恨,可恨的只是我们这些自以为埋头苦干的家伙,为什么搞关系搞不过人家!中国的高校科研,基本就是这个样子:不搞基础研究,会拉关系的比埋头苦干的强。
但这些会搞关系的人一点都不可恨,可恨的只是我们这些自以为埋头苦干的家伙,为什么搞关系搞不过人家!作为一个在高校老师开的公司工作的人来说,我觉得,真的,科研这东西,国内已经没有了,老师想的是政绩,是要升官!!关键的,还是文中提到的几点:国内太功利,赶着出实用成果;验收太水;缺少对研究的热爱。
个人心情浮躁的,就不应该选择博士以及后来的教授作为职业,帮助国家赚钱,帮助自己赚钱才是正解,要不然和性情不符了,也会像此文怨声载道地,却对问题的解决少有建树,如果提醒不算问题的缓解的话。
大凡作此言者,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不太可能混好的。
社会是人组成的,人是有自私特性的,无论什么样的法律、制度,都扼杀不了这样的特征。
能对抗这样特性的,只能是出色的人际关系处理……人情练达皆学问。
期望什么公正、民主制度的家伙,大多都是社会中的弱者,再就是像博主这样打着为弱者说话,而谋取某种政治资本的智者乐。
(说话太直,一峰勿怪)这样的科研环境造就了一批不称职的导师,什么都敢做,把任务往学生头上一压,坐等学生下蛋,这些导师根本指导不了学生,学生自己指导自己,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可想而知。
所谓的导师,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个老板,给你提供经费,指导别想指望了。
现在把导师叫老板太形象了,再合适不过了。
老板是利用人才而非培养人才…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
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
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
中国早就没有人搞真正的科研了,拿外国做过的东西,自己模仿着做一次就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填补国内空白!这还算是比较务实的人干的事,更多的人是请客吃饭,应酬交际,酒足饭饱之际盖上一堆章,就变成了高新科技成果,大批的经费就这样进了私人的荷包…青葱岁月换做paper一张张…我家里有人在上海某重点高校的重点学科念过博士。
第一年,上课,接下来的几年都是给老板所属的公司打工。
开很低的工资,全职的工作,有加班,通宵熬夜,还要出差做项目,因为还是学生,不需要交社保和其他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