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第二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教材分析::本文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
它记叙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经过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对待任何事物都不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探究,感悟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课文,训练阅读与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独立思考与质疑思辨。
2.用实践检验认识,不可盲目臆断。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难点:(1)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
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
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读正其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板演生僻字)圮、木杮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
2.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正音:看黑板划一划: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僧/募金重修是/非木杮盖/石性/坚重棹(zhào)/数小舟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
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 (2)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富河中安石li兽u
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 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第四种 富河中安石li兽u
讲学家 原地沙下 老河工 求之于上流
失败
果得于 数里外
思考、讨论
一,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富河中安石li兽u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能 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 阐述的事理。
富河中安石li兽u
富河中安石li兽u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 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 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 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 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 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 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 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 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富河中安石li兽u
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富河中安石li兽u
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 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 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 分析。
二,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标题: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引言: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有了更为广泛的普及和关注,其中包括了对于石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石兽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
因此,本文将围绕着河中石兽的教学设计,介绍一场一等奖公开课的详细内容。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石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河中石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广受关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河中石兽文化,本课程特别设计。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河中石兽的历史、形态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河中石兽的起源和发展、艺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内容。
同时,还将安排教师和学生亲自实践制作河中石兽的过程,以加深学生对于石兽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2.2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观摩、实践等。
通过讲授,教师将为学生介绍河中石兽的相关知识;通过观摩,学生将能够欣赏到河中石兽的艺术魅力;通过实践,学生将亲自动手制作石兽,提升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河中石兽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于石兽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教师将重点讲解河中石兽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石兽文化。
(3)观摩学生将观摩一些优秀的河中石兽作品,学习欣赏石兽的艺术魅力。
(4)实践学生将分组进行石兽的制作实践,通过动手实践提升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5)总结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展示学生制作的石兽作品,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经验。
3.2 时间安排本课程共计2课时,每个课时为40分钟,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讲授(15分钟)+观摩(10分钟)+实践(10分钟)第二课时:实践(30分钟)+总结(10分钟)四、教学评价和反思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将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艺术表现和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

河干( gā)n 圮( ) pǐ
棹( zhà)o 曳 ( ) yè
铁钯( pá) 木杮( )fèi
湮 ( yā)n 溯 ( s)ù
啮( ) niè 臆( ) yì
欤( yú) 坎穴( ) xué
掷( zh)ì
pĭ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河边 倒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 方法是对的?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 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
他人
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寺僧和讲学家失败原因:
寺 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 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一起 经过, 年 募集
寻找
过了。
zhào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终于,
划船
yè 到底。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拖着
踪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讲学,教书。 听说 顺流打捞石兽 你们。
这件事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f杮èi ,岂能 为暴涨
推究 事物的道理、规律。这
削下的 怎么 被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地判断 吗
古今异义
干 古: 岸 今: 不潮湿
阅 古: 经历 今: 看
是 古: 这 今:表判断的动词
物理 古: 事物的道理 今: 一门学科 古: 停止
已 今: 已经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 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24河中石兽
【导学
预习检查】
课后反思:本课在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
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短文形象化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4课《河中石兽》一等奖优秀课件

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颠倒,错乱
石头的特性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性是又松又 轻,石兽埋没在泥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 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讲学家的话
3、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
巡河、护河的士兵
石,当求之于上游。
应当
凡是
落入水中的石头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 像这样 停止 于是 逆流 固然 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找到 他的,指老河兵的 依照 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这 样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去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 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的说法(去做), 果然在上游几里外的地方找到了(石兽)。
cānɡ 1、沧州南一寺 临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 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mù pá zhào yè
ɡān
pǐ
fèi
xié
diān
yān
niè dǎo zhì
xué
sù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 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 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yú yì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门学科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 ,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听到的一则有关河中石兽的故事。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适中,内容富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生僻字词、句式结构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2.难点:理解文章寓意,体会作者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释义,了解文言文断句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答案。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清纪昀《河中石兽》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清纪昀《河中石兽》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常;掌握文言字词,学习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分析人物,理解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践出真知,不可主观臆断;遇事多思考,全面分析问题。
【学习内容】重点:积累文常,背诵默写,掌握诗歌内容。
难点:把握关键诗句,品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哲理。
【核心问题】诗句之中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作者、反复朗读、疏通全文、字词小结第二课时:梳理内容、分析人物、总结主旨、朗读背诵【前置学习】自读课文,阅读提示。
第一课时【四环导学】作家吴德锋在《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
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
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作者简介】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
其所编写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华文化有很大贡献。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初读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内容3,自读课文,把握停顿,了解大意【小组合作,解决疑难】1,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翻译疏通全文。
2,个别字词句难理解,交由小组讨论。
参考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面对?)河边,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导航
1.学会简略复述故事。 2.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 何不同。 3.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懂得分 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 臆断。
合作探究
根据学习导航,小组 合作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写在小黑板上。
1.快速浏览其他组的问题,再 小组讨论,看看能帮得上哪个组的 忙。
2.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第四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老河兵果Biblioteka 于 求之于上流 数里外寺僧
理由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 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僧: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 流水
4.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 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 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 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 一知半解,就主观臆断。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请看课后思考探究2, 如果你是讲学家, 在石狮子被找出来后,你会怎么做?请 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