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风词话》解读(续)

合集下载

唐宋词赏析学习心得004词的发展(三)

唐宋词赏析学习心得004词的发展(三)

唐宋词赏析学习心得004词的发展(三)第一篇:唐宋词赏析学习心得004词的发展(三)槐榆柳学习心得系列之唐宋词赏析编号:004词的发展(三)在词的发展(二)中,总结了从北宋建国至宋神宗继位(960-1067年)这一时期词的创作风格。

本篇就学习第四个时期—北宋后期词的发展概况。

四、北宋后期从公元1068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至公元1127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约六十年。

这一时期是宋词乃至整个词史比较繁荣的时期,也是词的创作体例向两个方向发展的分水岭。

出现了以苏轼为代表的新体派,和以周邦彦为代表的传统派。

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新体词的开山立派正如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其内在客观规律的必然性下,总是有看似偶然的外在表现,而这种表现又往往着落在几个横空出世的英雄人物身上。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就是这样的人物。

1、新词体创立的几大因素新体词的出现,与词产生的根源密切相关。

词来源于民间,而民间词的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它就像是广袤肥沃的土壤,势必让词这棵大树根深叶茂,并分出健硕的枝杈,挂满累累果实。

上世纪初发现的敦煌曲子词可以让我们再次走进民间词的世界,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保留了民间作品质朴与清新的特点,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

王重民在《敦煌曲子词•叙录》中说:“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

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

”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

效节向龙庭。

麟台早有名。

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诉。

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定**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儸?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可以看出,词从一开始就不乏视野开阔、风格遒劲的作品,从根源上就预示着其创作风格必然走向多样性发展的道路。

《长相思》文本解读

《长相思》文本解读

《长相思》文本解读第一篇:《长相思》文本解读《长相思》文本解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译文: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在清词中兴的气象中,纳兰容若、朱竹诧、陈其年并列为三大词人。

纳兰容若本名性德,家势显赫,其父是康朝名臣纳兰明珠。

纳兰容若天资过人,精通经史,又善骑射,可谓文武全才。

二十二岁中进士,任康熙身边的御前侍卫,集恩宠于一身。

然而虽是在这样雍容富贵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纳兰性德没有王公贵族的骄纵,没有纨绔子弟的放荡,他的性格优柔多愁,秉性真诚。

他也无心于政治仕途,而是致力于词的创作,以词深深寄情、浅浅道款,在词史上绽放了一朵奇葩。

纳兰性德的主要词作是《饮水词》,取‚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之意,后世多称《纳兰词》,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

在这些词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写纳兰性德情感上的经历。

从他的生平看,纳兰性德的情感历程确实波折,他二十岁娶卢氏,夫妻恩爱,感情笃深。

但是仅仅三年,妻子就因产后受寒而亡,他的感情世界几乎为之倾覆,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后续娶官氏,感情也较为融洽。

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撮合下,与红粉知己江南才女沈宛结为连理。

这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小令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填词知识集锦【精品范文】

填词知识集锦【精品范文】

填词知识集锦填词知识集锦一从历代词话中所涉及的欣赏问题的一些材料来看,对于词作的欣赏,主要是指对于作品澄心息虑的静观默想及揣摩玩味。

角度上则有意、境、调、格、声、色、味、神、骨、体、趣诸端。

而对于词作之色、味、神等问题,特别是在清代词话,可以来看一看。

论色。

沉谦(论词杂说):「白描不可近俗,修饰不得太文,生香真色,在离即之间,不特难知,亦难言。

」王士禛(花草蒙拾):「花间字法,最着意设色。

」先着(词洁)评晏几道(南乡子):「小词之妙,如汉魏五言诗,其风骨兴象,迥乎不同。

茍徒求之色泽字句间,斯末矣。

然入崇、宣以后,虽情事较新,而体气已薄,亦风气为之,要不可以强也。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飞卿(菩萨蛮)云:『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更漏子)云:『银蠋背,绣帘垂。

梦长君不知。

』(酒泉子)云:『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

』作小令,若不”似”此着色取致,便觉寡味。

」谢章廷:「设色,词家所不废也。

今试取温尉与梦窗较之,便知仙凡别矣。

盖所争在风骨,在神韵。

温尉生香活色,梦窗所谓七宝楼台,所折不成片段。

又其甚者,则浮艳耳。

阮亭揣摩花间,沾沾于『?』、『苣』一二字义,是犹见其表而遗其里欤。

须知『檀峦金碧,婀娜蓬莱』未必便低便俗于『宝函钿雀,画屏鹧鸪』,亦视驱遣者造诣何如耳。

」沈祥龙(论词随笔):「词不宜过于设色,亦不宜过于白描。

设色则无骨,白描则无采。

如粲女试妆,不假珠翠而自然浓丽,不洗铅华而自然淡雅,得之矣。

」论味。

毛大可(鹤门词序):「大抵词必有意有调有声有色人人知之。

若别有气味,在声色之外,则人罕知者。

」孙麟趾(词迳):「学问到至高境界,无可言说。

词之高妙,在气味,不在字句也。

论神。

田同之(西圃词说):「词以神气为主。

取韵者,次也; 缕金错采,其末耳。

」沈祥龙(论词随笔):「词韶丽处,不在涂脂抹粉也,诵东坡『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句,自觉口吻俱香; 悲慨处,不在叹逝伤离也,诵耆卿『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句,自觉神魂欲断。

朱淑真《断肠词》女性情怀探微

朱淑真《断肠词》女性情怀探微

朱淑真《断肠词》女性情怀探微高晴宇【摘要】Zhu Shu-zhen is the most productive female writer of poetry before Ming Dynasty. Compared with her poems, the Ci ( Poetry) she creates are fewer, but each one clearly reflects her exquisite inner world. Through ana-lyzing and appreciating her Heartbroken Poetry, a collection of her Ci,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presents Zhu’s life experience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and reveals her unique female feelings.%朱淑真是我国明代以前女作家中写作诗词数量最多的人,[1]与诗相比,她的词作虽少,但每首都在讴歌情怀、畅述心志,真实地展示了其细腻的情感世界。

以朱淑真《断肠词》为基础文本,通过深度解读分析,梳理其心路历程,进而探求其隐藏于词作中的女性情怀。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朱淑真;断肠词;心路历程;女性情怀【作者】高晴宇【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8在我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朱淑真是继李清照之后宋代著名的女作家。

[1]谭正璧先生在其专著《中国女性文学史》中曾言:“任何哪个研究文学的人,一提到《漱玉词》的作者李清照,便会想起那位苦命的女词人——《断肠词》的作者朱淑真。

”[2]朱淑真,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女词人。

《中国诗歌艺术》 四川大学 王红教授

《中国诗歌艺术》 四川大学 王红教授

《中国诗歌艺术》四川大学王红教授第一讲:江山风雨之外——中国诗人的诗心按:今天听网易公开课四川大学王红教授的《中国诗歌艺术》第一讲,将录音整理成文字,以供学习。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这一讲是中国诗歌艺术的第一讲,我们的标题叫《风雨江山之外》,副标题是《中国诗人的诗心》。

说到心这个东西呢,听起来就不是那么明确。

我们说诗歌这是一个很明确的概念。

那么诗心,我们到底怎么理解呢?咱们看一段前人的表述。

清代有一个词人况周颐,况周颐有一部词话《蕙风词话》,《蕙风词话》中有这样一则是流传得很广,很多人很欣赏这样的一个表述,因为这旨一个非常情感化的很有艺术色彩的一种表述,那么它说的是词“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那么,《蕙风词话》因为在说词,我们把这个词心的概念稍稍地放大一点,因为词这它是属于中国传统诗歌的,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个样式。

那么,我们把词心概念放大一点呢,风雨江山之外的万不得已的东西,它也就是诗心,就是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在面对风雨江山和风雨江山以外的许许多多东西的时候,他的内心的感受。

所以,我们说的诗心。

关于这个问题呢,我想请同学们先看一看一首很有名的词作,北宋的欧阳修是大家很熟悉的词人。

欧阳修有一首《玉楼春》词。

它是这样说的: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那么,这一首词,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这首词呢,有的同学可能读过,有的同学呢,第一回接触。

但是呢,字面上不难理解,我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词说的是什么?它说的是哪一类的情感?好,前面这位女同学,第一排这位女同学。

女同学:我觉得这个说的是一个离别之情。

就是诗人与一个,也许是友人,也许是亲人一类的一个离别,然后这个友人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所以说,是离别的一种愁绪吧,在里面。

师:嗯,一种离别之情。

李煜《李后主词集评》

李煜《李后主词集评》

李煜《李后主词集评》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九六一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徐州人。

在位十五年。

他即位后,尊崇宋朝,贪图享受,以求苟安。

宋太祖开宝三年(975),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他出降,被俘到汴京(今开封),封违命侯。

据说他在生日七夕于寓中作乐,又作词有“小楼作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子,宋太祖便用牵机药把他毒死。

他在南唐写的词,反映宫廷的享受生活,风格柔靡。

国亡后写的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在唐末五代中具有极高的成就。

虞美人之一(据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春花秋叶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校记[调名]吴讷《百家词》旧抄本《南唐二主词》、词苑英华本《尊前集》作“虞美人影”。

宋泽元校本《草堂诗馀》、《啸馀谱》、《古今诗馀醉》调下有题“感旧”。

[春花]玄览斋本《花间集》作“春月”。

[秋叶]吴讷《百家词》旧抄本、吕远本、侯文灿本《南唐二主词》、《草堂诗馀》、《花草粹编》、玄览斋本《花间集》作“秋月”。

[小楼]马令《南唐书》作“小园”。

[东风]马令《南唐书》作“西风”。

[回首]马令《南唐书》作“翘首”。

[依然]《花庵词选》、《草堂诗馀》、《花草粹编》、玄览斋本《花间集》、《诗馀图谱》、《啸馀谱》作“应犹”。

[只是]《草堂诗馀正集》“是”字下注:“一作'怪’。

”[问君]彊村本《尊前集》作“不知”。

[能有]《草堂诗馀正集》作“却有”。

吴讷《百家词》旧抄本、吕远本、侯文灿本、萧江声抄本《南唐二主词》、彊村本《尊前集》作“都有”。

陈钟秀校《草堂诗馀》、玄览斋本《花间集》作“还有”。

[许多]吕远本、侯文灿本《南唐二主词》、彊村本《尊前集》作“几多”。

[恰似]刘继曾笺本《南唐二主词》、彊村本《尊前集》、《啸馀谱》均作“恰是”。

陈永正《朱庸斋论读词之法》

陈永正《朱庸斋论读词之法》

陈永正《朱庸斋论读词之法》《分春馆词话》(以下简称《词话》)对唐宋词和清词名家名作,作出了精当的评述,同时更从词的风格、意境、声韵、句法,学词门径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解说。

不仅是为欣赏词而作,更是为了金针度人,教人如何去填出优美的词作来。

可以说,《词话》是朱庸斋先生一生创作和研究的心血结晶,堪称填词理论之大成,这是历代词话从所未有的成就。

《词话》卷一、卷二概论部分,内容丰富,说理翔实,以下所述各目最有价值,可供后学取法。

读词朱庸斋先生论词、教词,有两个目的,一是如何读词,二是如何作词。

《词话》云:“学词须先从读词入手,首先了解作者之时代背景、生平,所谓知人论世。

盖此二点不知,将莫测其中所有。

”学词之法多方,学作词,先学读词。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两项读诗原则。

面对前人诗作,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深入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及其思想感情,他在怎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生活,经历过怎样的重大事件,思想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等。

对这一切,要怀着理解与同情之心。

知其世,诵其诗,方得尚友古人,明其心迹。

王国维云:“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汉人传《诗》,皆用此法。

”这里所谓的“法”,不是具体的技法,而是理解问题的思想方法,在论世与知人的基础上,方能以己之意去逆古人之志,进入诗人之精神世界,理解其主体意识,揭示隐藏在诗句深处的孤独的灵魂。

知人,人实难知。

如王国维所说,“诗人之境界”,是与“常人之境界”格格不入的。

真正的诗人,具有其独特的诗人气质,是进取的狂者,也是颓放的痴人;既有淑世情怀,而又遗世独立;敏感激动,不守故常,更葆有纯真的童心。

他们心中,梢神世界远比物质世界重要。

在常人看来,诗人似乎都是有梢神问题的畸人,要以正常人的思维去解畸人的诗,无异于为“痴人”解梦。

在“狂者”、“痴人”眼中,常人均是愚夫,以愚夫之意,去“逆”狂者痴人之志,欲得其本来就不清不楚的“实义”,以致佳诗尽成死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5学案解析版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5学案解析版

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裴迪书斋玩月之作钱起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注]。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谢公楼:谢公,指曾作《月赋》的南朝诗人谢庄;谢公楼,在此借指裴迪书斋。

(1)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诗词都描写了________,不同点是李词写的是________,钱诗写的是________。

答案:秋月钩月满月或近于满月(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主要有哪些特色?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以动衬静,颔联写静景,颈联写动景,描绘了夜中月影的静谧与清寂等;侧面衬托,两联从“重门静”“鹊惊”“叶散”“萤”等来侧面烘托夜月。

传达出作者心底泛起的淡淡情愁。

2.(2019·台州市高三质量评估)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渔歌子(其五)张志和[注]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注】张志和(约730-约810):字子同,唐代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鹊桥仙①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②,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该词是作者晚年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故乡山阴时所作。

②严光:东汉著名隐士,以高风亮节闻名于天下。

(1)这两首词都借________(形象)来咏怀。

解析:首先勾画两首词的意象,然后比对分析。

答案:渔父(2)简要分析这两首词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差异。

答:解析:诗歌感情的分析,要全面分析题目、意象、意境、手法,结合作者和注释,知人论世。

“表现手法”考生要通过题干分析,明确是从抒情手法方面选择术语。

答案:张词通过圆月、棹歌、钓车子、橛头船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自由自在、其乐无穷的隐居画面,“乐”字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蕙风词话》解读(续)
十八
吾词中之意,唯恐人不知,于是乎句勒。

夫其人必待吾句勒,而后能知吾词之意,即亦何妨任其不知矣。

曩(nǎng)余词成,于每句下注所用典。

半塘辄曰:“无庸。

”余曰:“奈人不知何?”半塘曰:“傥注矣,而人仍不知,又将奈何?矧填词固以可解不可解,所谓烟水迷离之致,为无上乘也。

”(《蕙风词话》卷一)
解读:此条强调的仍是常州词派“含蓄”的词论观。

即词中之意,必深藏于字里行间,不可刻意吐露,婉约派词人大多奉此。

至于豪放派词人,多以一抒胸臆为尚。

但“含蓄”不等于晦涩,直抒胸臆不等于直白浅陋。

半塘所言“词固以可解不可解”,非真不可解也。

只是作者写词要有词心,读者读词亦需词心,此所谓解人也。

十九
性情少,勿学稼轩。

非绝顶聪明,勿学梦窗。

(《蕙风词话》卷一)解读:稼轩,辛弃疾号。

梦窗,吴文英号。

辛词凭感发力量,盘旋郁结,如江流九转而奔涌,词因情发,是性情之词。

无辛之性情,强作豪宕,极易流于叫嚣,所以,无辛之性情,勿学稼轩也。

吴词凭思力安排,以用字茖艳凝涩,结构曲折绵密,境界奇丽凄迷,时空颠倒,自成一宗。

非绝顶聪明,岂可学耶?
二十
词有穆之一境,静而兼厚、重、大也。

淡而穆不易,浓而穆更难。

知此,可以读《花间集》。

(《蕙风词话》卷二)
解读:此条实讲词之风格。

何谓“穆”,蕙风释为“静而兼厚、重、大”,并说词风淡远者做到厚、重、大不易,浓艳者更难。

究其原因,淡、浓与厚、重、大难以兼容也,大家尚且难为,遑论一般作手。

然上乘词作,无论淡、浓,必出之以厚、重、大。

明乎此,方可识《花间集》之弊也。

二十一
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

刘梦得《忆江南》云:“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

(《蕙风词话》卷二)
解读:此条提出三个概念:丽、流、靡。

丽,典雅庄重也。

流,圆转朗畅也。

靡,轻佻(tiāo)儇(xuān)薄也。

丽者,太白之《菩萨蛮》是也;丽而流者,梦得之《忆江南》是也;靡者,张泌《浣溪沙》之“晚逐香车进凤城”是也。

词可丽、可流、可丽而流,然绝不可靡也。

二十二
李德润《临江仙》云:“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

”是人是花,一而二,二而一。

句中绝无曲折,却极形容之妙。

昔人名作,此等佳处,读者每易忽之。

(《蕙风词话》卷二)
解读:好词如荆山璞玉,必去其璞方得其莹玉,此非慧眼莫辨。

读词亦如识荆,具词心、具只眼非常重要。

此乃写作的一门基本功,
识不得好句,绝难写出好词。

这就叫艺术感觉。

此感觉有天生就有者,有后天加强学养具备者,有费尽百般蛮力终生不具备者。

此种人不当为词。

二十三
词境以深静为至,韩持国《胡捣练令》云:“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

”境至静矣,而此中有人,如隔蓬山。

思之思之,遂由浅而见深。

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

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此等境界,唯北宋人词往往有之。

持国此二句,尤妙在一“渐”字。

(《蕙风词话》卷二)
解读:“深静”为词之一种风格,是否只有这种风格“为至”?可当别论。

不过韩持国这两句词,的确达到了“深静”之境界。

蕙风以为此“深静”之境,关键在一“渐”字,颇有见地。

若非“渐归”而是群至,贴地争飞,啁啁啾啾,何“深静”可言?“清晓”二字亦不可忽,此种情境唯以“清晓”之景出之,方见“深静”也,而帘内人无言注目,“深静”则更进一层矣!
二十四
竹友词《蝶戀花·留董之南过七夕》云:“君似庾郎愁几许?万斛愁生,更作征人去。

留定征鞍君且住。

人间且有无愁处。

”循环无端,含意无尽,小谢可谓善言愁。

(《蕙风词话》卷二)
解读:此词的另一好处是,旷达之情以缠绵语出之。

二十五
元人沈伯时作《乐府指迷》,于《清真集》推许甚至。

唯以“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梦魂凝想鸳侣”等句为不可学,则非真能知词者也。

(《蕙风词话》卷二)
解读:对周邦彦此类词句,沈伯时持否定态度,认为“不可学”。

蕙风持肯定态度,认为沈伯时“非真能知词者也”。

吾臆度,沈伯时可能是没弄清轻佻与至情的区别,将周这类至情词句误作柳永的“彩线慵拈伴伊坐”的轻佻了。

轻佻与至情虽皆言情,但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读者不可不察。

二十六
填词第一要襟抱。

唯此事不可强,并非学力所能到。

向伯恭《虞美人》过拍云:“人怜贫病不堪忧。

谁识此心如月正涵秋。

”宋人词中,此等语未易多见。

(《蕙风词话》卷二)
解读:襟抱,胸襟抱负也。

有襟抱,则词骨存;无襟抱,或媚骨现。

词可平庸,万不可有媚骨也。

二十七
李端叔《虞美人》过拍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仲夏之交,近水楼台,确有此景。

“好风”句绝新,似乎未经人道。

歇拍云:“碧芜千里思悠悠。

虽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尤极淡远清疏之至。

(《蕙风词话》卷二)
解读:“好风如扇雨如帘”,比喻新妙也。

然比喻虽妙,“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必不可少。

有此,方成仲夏之景,于炎热中方觉有好风如扇、帘雨清凉也。

若是深秋,则风寒雨冷,何“好”之有?“碧芜”句之所以清疏淡远,写“思”写“梦”,点到为止,无拖累故也。

二十八
竹斋词句:“桂树深饰(村)狭巷通。

”颇能写饰居幽邃之趣。

若换用它树,意境便逊。

(《蕙风词话卷二》)
解读:为什么只能用“桂”而不能用其它?这很难讲。

有时是约定成俗,有时是物性使然。

如菊花淡远,兰花幽绝,桃花艳薄,梅花坚贞,等等。

而桂树,诗人词家惯用其造幽趣之境,如王维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即是一例。

此中消息,正复难言。

不过也不尽然,如将此句换成“槐古饰深狭巷通”,也未必“意境便逊”。

二十九
词亦文之一体。

昔人名作,亦有理脉可寻。

所谓蛇灰蚓线之妙。

如范石湖《眼儿媚·萍乡道中》云:“酣酣日脚紫烟浮。

妍暖试轻裘。

困人天气,醉人花底,午梦扶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谷纹愁。

溶溶洩洩(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春慵”紧接“困”字、“醉”字,细极。

(《蕙风词话》卷二)
解读:此条专讲词作脉络,即结构、层次。

词虽是抒情之物,但脉络亦需清晰,对普通读者而言,一般不喜欢结构繁复、叠床架屋、
颠三倒四的东西,南宋吴文英、王沂孙的某些词作受众面有限,原因不外乎此。

当代诗词,更应走明白晓畅一路,如果借口词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东一榔头西一梆子,弄得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虽可自视高深,实则曲高和寡也。

三十
宋王质《西江月·借江梅腊梅为意寿董守》云:“试将花蕊数层层,犹比长年不尽。

”元李庭《水调歌头·史侯生朝》云:“侧听称觞新语,一滴愿增一岁,门外酒如川。

”并巧语不涉纤。

(《蕙风词话》卷二)
解读:两词语虽并巧,实则李胜于王。

花蕊虽层复终有数尽时,怎可状人寿之“长年不尽”?唯李词“门外酒如川”最是吉祥语,言寿最为贴切。

三十一
仲弥性《浪淘沙》过拍云:“看尽风光花不语,却是多情。

”语淡而深。

《忆秦娥·咏木犀》后段云:“佳人敛笑贪先折。

重新为剪斜斜
叶。

斜斜叶。

钗头常带,一秋风月。

”末二句赋物上乘,可药纤滞之病。

(《蕙风词话》卷二)
解读:所谓“语淡而深”,全在“多情”二字,花不语尚是多情,何况看花之人乎?“钗头常带,一秋风月”何以为赋物上乘?大凡咏物诗词,应与所咏之物在若即若离之间,太即则板,太离则泛。

此词后段以拟人手法写花,有人花莫辨之感,笔墨极为灵动。

“钗头常带,一秋风月”跳出形态摹写,直逼木犀神韵,当为赋物上乘作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