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的分类及与宗法制的关系以及中英对比
家谱中亲属称谓介绍大全

家谱中亲属称谓介绍大全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汉班固《白虎通·姓名》:“《礼·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乃称伯仲。
《论语》曰:五十而知天命。
称号所以有四何?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
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
伯者,长也。
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
仲者,中也。
叔者,少也。
季者,少也。
適长称伯,伯禽是也。
庶长称孟,以鲁大夫孟氏。
”1、嫡长子而作继承人者。
《汉书·高后纪》:“今欲差次列侯以定朝位,臧于高庙,世世勿绝,嗣子各袭其功位。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汉书佞幸而传》‘红阳侯立嗣子融,从淳于长请车骑’。
颜师古注:‘嗣子谓嫡长子当为嗣者也。
’昌黎《刘统军墓志》云:‘子四人,嗣子纵,长子元一,次子景阳、景长。
’又《节度使李公墓志》:‘公有四子,长曰元子,次曰元质,曰元立,曰元本。
元立、元本皆崔氏出。
葬得日,嗣子元立与其昆弟四人,请铭于韩氏昌黎。
’所谓嗣子与《汉书》正同,皆所谓嫡长子。
盖庶出之子虽年长于庶出,而不得为嗣子。
故《刘志》于嗣子之下,又云长子元一,而《李志》于长曰元孙,次曰元质之下,又以元为嗣子也。
古人严于嫡庶之分,即此可见。
”2、因无子而以他人子为嗣,其子也称嗣子。
兄弟数人,其中一个没有儿子的,便让另一个兄弟的儿子继嗣两房,叫做兼祧。
清俞樾《俞楼杂纂·丧服私论·论独子兼祧之服》:“一子两祧,为乾隆间特制之条,所谓礼以义起也。
道光间议定服制,大宗子兼祧小宗,则为所生父母斩衰三年,而为兼祧父母齐衰不杖期。
”根据血缘与辈份关系而续承宗庙世系的制度。
宗祧继承限于嫡长子,无嫡长子则由嫡长孙长子继承,无庶子或庶孙,方可于同宗中找昭穆相当[辈份相当]者立嗣。
宗祧继承涉及遗产继承,有宗祧继承权者有财产继承权,但有财产继承权者不一定有宗祧继承权。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作者:鱼云霞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9期一、引言中西文化差异之一就体现在对亲属的称谓方式上。
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的反映。
不同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西两种文化的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研究中西亲属称谓语,对于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了解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有很多。
研究发现,汉英亲属称谓语在性别、年龄、辈分、血亲、姻亲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
但是这些研究没能就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给出详细清晰的解释,只是对中西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对比,然后举出几个简单例子进行说明。
本文首先对中西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解释,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异同,最后揭示出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本文根据张景的分类方式,将中西亲属称谓语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父系,母系,夫系和妇系。
1.父系。
父系是指父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祖父母辈、祖父母辈、父辈、我、子辈和孙辈。
2.母系。
母系是指母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外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母辈、我。
3.夫系。
夫系是指丈夫一方,是妻子对丈夫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公婆辈、夫辈、侄甥辈。
4.妇系。
妇系是指妻子一方,是丈夫对妻子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岳父母辈、夫辈、侄甥辈。
三、中西亲属称谓语异同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在这里需要援引北京大学中文系贾彦德教授的对比表,将中西亲属称谓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亲属称谓语系统比中国的简单很多。
1.中西亲属称谓语相同点。
我们发现,对于每一辈分,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是夫系,还是妇系,中西都有特定称谓,在每一辈分层面上,二者都不缺少特定的称谓,存在差异的是每一辈分称谓的多少;中西亲属称谓语都区分性别(英语cousin除外),性别不同,称谓语不同;中西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这八个称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称谓对应一个类别的亲属。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信电08-3班姚远04081444一、中西称谓之差异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简单又笼统。
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中的“uncle”和“aunt”。
,对应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
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还分排行大小。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别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
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英语中的称谓却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年轻人称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统称“Mr.”,称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二、中西文化差异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中西文化英汉谓称的差异

中西文化英汉谓称的差异一、文献综述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将人际称谓系统分为亲属称谓系统和社会称谓(或社交称谓)系统两大类。
其中亲属称谓系统主要用于指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和亲属之间的称呼。
而社会称谓系统是用于指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人们与非家庭成员之间互动交流时所使用的称呼方式。
其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各种亲属称谓因为受制于特定的关系所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社会称谓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因为受到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实际语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所以具有不稳定性。
二、研究过程(一)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性质的差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一直沿袭着血缘亲族制度,即宗法制度。
所谓的宗法制度,简而言之就是“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纲”,它是中国社会数千年历史积淀出的一种既包含真神权又包含着君权的血缘亲族制度,是以每个家庭的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并且围绕等级明显的家长制度来确定家庭内部亲属的辈分关系的制度,是通过严肃区别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的关系,以明确每个人在整个家族中所处的名分地位、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家庭制度,是维系并体现了中国家庭宗法文化的核心制度。
这种等级分明的宗法制度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体系名目繁多、系统复杂。
例如:按辈份分,可分为父辈、叔辈、同辈;同辈按年龄又为分为姐姐、哥哥、弟弟;按血缘又分为父系和母系。
在父系中的女性称为姑姑,母系中的女性称为姨妈。
同时按血缘又可分为直系血缘或者旁系血缘,例如孙、侄孙,按年龄的大小有伯伯、叔叔等称呼;按血亲或姻亲又有哥哥、嫂嫂、姐姐、姐夫等等亲属称谓。
又例如,处于中国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通常会按长幼即年龄大小加以称呼,如大姐、二哥、三弟、二妹等。
而在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三面被海洋环绕,土地极其贫瘠,地理环境相当特殊的西方国家,为了实现人们驾馭海洋、征服自然的精神的需要,只能借助于海外殖民扩张,这同时使西方文明能更进一步获得发展。
英文版中英亲属称谓的简单比较和分析

Eskimo kinship term system, which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classification, puts more emphasis on the nuclear family which of only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 brother and sister. It also ignor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ather's side and mother's side.
According to the linking function of human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used to establish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at people use symbols to create a desired image to facilitate this linking to the environment. Thus, the individual is consubstantial with society.
中外亲属称谓的差异

表姊 妹
f t e ’ s se ’ d u h a h r S it r S ag— tr ;f ma e c u i e s e l o sn
公公
h s a d’ ah r u b n s fte
女 婿
d u h e ’ o — i— a n lw
分。 如哥 哥 、 姐姐 和弟 弟 、 妹妹 。 而英 语 的
亲 属称 谓 仅 用几 个 词 就 能 全 部 涵盖 。 有 时甚 至连 男女 也不 分 .如 c u i 词可 os n一
可 以称 年轻 的小 男 孩为 sn o 。长 辈对 晚
辈 的称 呼 比较随便 。通 常可 以直呼 其名 ( 用 呢称 ) 多 ,也 可 用 My b y o ,My g i d, My c i ,My c i rn等 称呼语 。 hl d h de l
妈 。sn这个 词 也 具 有 亲属 性 和社 交 性 o
外甥 、 孙 ; 外 区分 父 系母 系 , 叔 叔 、 如 姑
妈、 堂兄 和舅 舅 、 妈 、 兄 ; 姨 表 区分长 幼 辈
两 种 属性 。一 方 面父 母 可 以 直接 用 sn o
称 呼 自己的儿子 ; 一方 面 , 长 的人也 另 年
高祖父
r a a n ft e g e tg e tga d ah r r r
内兄/ 舅子 大
wi S od r b o h r f le rte e’
高祖母
g e tge tga d t e r a a r r n mo r h
女 儿
d u h e a g tr
l ・据I o qh 英 馆 英 ]l tns 语 uEl F b — i
.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鱼云霞一、引言中西文化差异之一就体现在对亲属的称谓方式上。
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的反映。
不同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西两种文化的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研究中西亲属称谓语,对于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了解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有很多。
研究发现,汉英亲属称谓语在性别、年龄、辈分、血亲、姻亲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
但是这些研究没能就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给出详细清晰的解释,只是对中西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对比,然后举出几个简单例子进行说明。
本文首先对中西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解释,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异同,最后揭示出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本文根据张景的分类方式,将中西亲属称谓语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父系,母系,夫系和妇系。
1.父系。
父系是指父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祖父母辈、祖父母辈、父辈、我、子辈和孙辈。
2.母系。
母系是指母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外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母辈、我。
3.夫系。
夫系是指丈夫一方,是妻子对丈夫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公婆辈、夫辈、侄甥辈。
4.妇系。
妇系是指妻子一方,是丈夫对妻子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岳父母辈、夫辈、侄甥辈。
三、中西亲属称谓语异同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在这里需要援引北京大学中文系贾彦德教授的对比表,将中西亲属称谓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亲属称谓语系统比中国的简单很多。
1.中西亲属称谓语相同点。
我们发现,对于每一辈分,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是夫系,还是妇系,中西都有特定称谓,在每一辈分层面上,二者都不缺少特定的称谓,存在差异的是每一辈分称谓的多少;中西亲属称谓语都区分性别(英语cousin除外),性别不同,称谓语不同;中西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这八个称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称谓对应一个类别的亲属。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
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亲属称谓有两种,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而采用的。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
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
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汉英称谓差异
4、汉语亲属称谓男女分明,而英语中有的男女不分。 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英
语通用“cousin”。
5、英汉亲属称谓中敬称和谦称的使用差异。 汉语中谦称与敬称并重,谦称如: 在下、犬子;敬称
如:令尊、令堂; 而西方人崇尚自信,一方面要对别人有礼貌,另一方
嫂:《尔雅义疏》云:“然则妇为卑服之称,嫂是 尊老之号。”
弟:《白虎通义·三纲六纪》:“弟者,悌也。心 顺行笃也。”
第三 ,亲疏有别 同辈亲属因父系母系亲疏,如伯(叔)—舅;父— 岳父;堂兄—表兄。
同辈亲属因直系旁系亲疏,如父—叔叔,子—侄、 甥。
一些区别词素通常来体现亲属间的亲疏远近关系, 如:堂、表、外。
面要求自己不卑不亢,所以.英语中很少有谦称。Miss、I
(二)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因素
1、英、汉民族社会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差异所致
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是专制的封建宗法等 级社会,显著特点就是:重男轻女、内外有别,长幼有序;
而西方受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思想的洗礼,强调个人权 利,追求个人幸福,而不注重家庭血缘关系的加强。
(二)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因素
2、英、汉民族政治生活的差异所致
中国是大陆文化、封闭文化,古代宗法血缘关系与 政治关系高度结合;
而西方受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影响较深,认为每 个人生而平等,不分贵贱,有利于形成家庭中的平等关 系、平等权利和民主气氛。
(二)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因素
3、英、汉民族经济生活的差异所致
外孙 外孙媳妇
外孙女 外孙女婿
孙子 孙媳
孙女 孙女婿
父 系 称 谓 分 类
曾孙 曾孙媳
曾孙女 曾孙女婿
玄孙 玄孙媳
玄孙女 玄孙女婿
母系称谓分类
妻系称谓分类
夫系称谓分类
女子称其配偶为夫,口语称为丈夫;
丈夫的父亲称公公,丈夫的母亲称婆婆,口语面称时 常随夫称呼;
丈夫的兄弟姐妹,自己未生子女时,随夫称呼,自己 生育子女后,则随子女称呼;
谓的忽略,表现出女性是从属于男性而存在的,可以 看出女性地位的卑下。
4、汉语亲属称谓形式中女性词语向“贬化”方向发展。 • 如“婆婆妈妈、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等; • 称呼妓女:“窑姐儿、咸水妹、花魁娘子”等; • 称呼某些男人:“娘娘腔”; • 一些脏话:奶奶的、他妈的、妈嘞个巴子”等。
五、拓展—英汉两者之间
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重视平等、自 由和个人独立,强调追求个人财富、个人幸福,及自我价 值的实现,这种个人主义就淡化了家庭观念和亲属关系。
总结:
1、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复杂而庞大,与宗法制密切 相关;其分类方式繁杂,但无论哪种分类方式都以血 缘、婚姻为纽带;
2、无论哪个国家、哪种语言、哪个民族的亲属称谓 语都是其社会风俗或文化的体现,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并且都是以血缘、婚姻为纽带。
(一)汉英称谓差异
(一)汉英称谓差异
1、汉语亲属称谓注重辈分,英语则辈分淡化。 汉语传统血亲分九族,而英语中与之对应的只有祖孙
三代称谓词,如果要表示更高一级的借助形容词“great” 或great的重复使用。
2、汉语亲属称谓长幼有序,而英语不分。 汉语亲属称谓常用数字加称谓词进行排行,而英语中
只有“uncle”“aunt”与之对应,难辨长幼。
这些核心称谓语可以分为: (l)主要用于长辈称谓:父、母、姑、舅、姨、祖 (2)表示夫妻关系称谓:夫、妻、妾 (3)主要用于平辈称谓:兄、弟、姊、妹、娣、姐 (4)主要用于晚辈称谓:子、孙、甥
行辈之别还反映在长辈可以直呼晚辈名字,反之则不允许。
第二,长幼有序 可以从有关“长幼”的字的并列结构,如“父 子”、“母女”、“兄弟”、“姐妹”、“子孙”等 看出。
二、宗法观念
宗法制,是按照等级制度的原则创立 起来的一种血缘组织,其基础和核心是周人 所创造的嫡长子继承制,它以家族为中心, 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亲疏。
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尊卑有序、长 幼有序、尊长特权、男尊女卑。
三、亲属关系的分类及称谓
第一种:
第一,从语体分析 1、书面语称谓(全国一致); 2、口语称谓(因方言不同可能不同)
如父亲、北京话叫“爸爸”,广州话叫“老豆”
第二,从听话对象分析 1、面称,又叫直称或对称; 2、叙称,又叫背称或旁称。
第三,从称呼对象分析 1、自称,只用于上辈对下辈说话时; 2、他称。
第四,从修辞角度分析(旧时常用) 1、尊称,令堂,令郎,令爱 2、谦称,贱内,拙夫,犬子,小儿
第五,从心理的角度分析 1、常称; 2、讳称。只与父母的称谓有关,实际上
反映父母的忌讳心理,担心如果用常称,会 导致某种神秘力量使孩子夭折。
第二种:
现代我国法律上亲属称谓:分为配 偶、血亲和妻亲三类。
血亲亲属关系见下图。
第三种: 根据亲属称谓分为血亲和姻亲。见下图。
外亲:又称女亲,指女系血亲相联系的亲属。
姻亲: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
宗亲:以父系血缘为纽带、以得姓始祖为 主根的传承支系关系家族。
丈夫的其他亲属,一般也都是或随丈夫称呼之,或随 子女称呼之。
四、汉语亲属称谓与宗法制
汉语亲属称谓与传统宗法观念有很大关系。 下面从亲属称谓的特点看宗法观念: 第一,行辈之别 亲属称谓是分辈分的,辈分不同,称谓也不同。 中国现代的祖、孙、子、母、女、兄、弟、姊妹、 伯、叔、侄、甥、舅、姑、姨、岳、婿、夫、妻、 嫂、妇二十多个核心称谓,都是分辈分的。
中国自古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需要人们共同劳 作,才能生存,于是就根据亲属关系聚居在一起;
西方社会较早发展了商品经济,并形成了核心家庭 模式,其特点即家庭关系简单,与亲属保持相对独立。
(二)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因素
4、英、汉民族思想价值观念的差异所致
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人的社会性,崇尚家庭关 系,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
第四种:
根据血缘关系还可以分为父系、母 系、妻系、夫系。
见下图。
注 意 : 图 中 的 我 为 男 性
。
高祖父
姑太太 姑太爷
曾祖父 曾祖母
高祖母
曾伯(叔)祖父 曾伯(叔)祖母
姑奶奶 姑爷爷
姑姑 姑父
祖父 祖母
父亲 母亲
伯(叔)祖父 伯(叔)祖母
伯(叔) 伯(叔)母
姑表兄(弟) 姑表嫂(弟媳)
姑表妹(妹夫) 姑表姐(妹)
中国传统观念,以长子为重,只有长子才能继承 家业及祭祀祖先,家中兄弟之间有着明确的顺序,这 点造就了“伯、兄、嫂、弟”这四种亲属称谓的形成。
伯:《释名》:“父之兄曰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 又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兄: “祝“的初文,本义为祈祷、祈祝。而后引申 为兄弟“兄”。甲骨文中的“兄”:
1、“男前女后”的组合排序 如“夫妻、子女、公婆、兄妹、父母、岳父岳
母、夫唱妇随”等等,这种先后顺序实际上就是一 种尊卑观念的体现。
2、同辈亲属称谓男性和女性的不对等 如:父辈的亲属称谓,男性的分别称伯、叔,区
分长幼,女性的则不分长幼笼统地称姑;伯、叔与 姑明显的不对等。
3、一些地区干脆直接用男性亲属称谓来称呼女性亲属。 如:用“伯”称母,“伯伯”称呼伯母。对女性称
兄(弟) 嫂(弟媳)
我 媳妇
姐(妹) 姐夫(妹夫)
堂兄(弟) 堂嫂(弟媳)
堂姐(妹) 堂姐夫(妹夫)
姑表侄 姑表侄媳
姑表侄女 姑表侄女婿
姑表外甥 姑表外甥媳
姑表外甥女 姑表外甥女婿
侄子 侄媳
侄女 侄女婿
儿子 媳妇
女儿 女婿
外甥 外甥媳
外甥女 外甥女婿
堂侄 堂侄媳
堂侄女 堂侄女婿
堂外甥 堂外甥媳
堂外甥女 堂外甥女婿
堂:《北史·公孙表传》:“二公孙同堂兄弟耳。”
表:本义是指的衣服外面的那一面,而后才引申为 “里外”“外”。
外: “异姓,故言外。” 《尔雅·释亲》:“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
为外王母。”
第四,男尊女卑
封建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是 以男子为中心,妇女处于无权的附庸的地位。 女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与男性是不平等的,这 点在亲属称谓上可以体现出来。
亲属称谓与宗法观念
—— 详析亲属称谓的分类及与 宗法观念间的关系
主讲人:
目 录:
1 “亲属称谓”的概念
2
宗法观念
3 亲属关系的分类及称谓
4 汉语亲属称谓与宗法制
5 拓展:英汉两者之间
一、“亲属称谓”的概念
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 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亲属称谓:对血亲、 姻亲的称呼,或具有血亲关系、姻亲关 系者的互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