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必修1 光合作用 知识点全面总结 (word20页)

高中生物  必修1 光合作用 知识点全面总结 (word20页)
高中生物  必修1 光合作用 知识点全面总结 (word20页)

第三单元之—光合作用

一、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一)叶绿体的结构模型.

(二)相关知识

1、.叶绿体是真核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叶绿体由两层膜(内膜和外膜)包围而成,内部有许多基粒,基粒和基粒之间充满了基质。

3、每个基粒都有许多个类囊体构成,类囊体薄膜上含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色素以及光反应所需的酶,是光反应的场所。

4、基质中含有暗反应所需的酶,是进行暗反应的场所。

5、光合色素的相关知识。

(1)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及含量:

叶绿素a

叶绿素(3/4)

叶绿素b

叶绿体色素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1/4)

叶黄素

(2)叶绿体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3)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4种色素),转化光能(只有少量的叶绿素a把光能转为电能)

(4)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①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例如韭黄,蒜黄)

②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低温(秋末)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

③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N、Mg等必需元素,缺乏N、Mg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变黄。另外,Fe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辅助成分,缺Fe也将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叶变黄。

(5)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

①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②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对其他波段的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

经过色素吸收后,光谱出现两条黑带。说明: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6)叶绿体色素的性质:易溶于酒精、丙酮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叶绿素的性质不稳定,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性质相对稳定。

(7)植物叶片的颜色与所含色素的关系:

正常绿色正常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3∶1,且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正常叶片总是呈现绿色

叶色变黄寒冷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较稳定,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叶子变黄

叶色变红秋天降温时,植物体为适应寒冷,体内积累了较多的可溶性糖,有利于形成红色的花青素,而叶绿素因寒冷逐渐降解,叶子呈现红色

6、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原理解读:

①色素的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可以用无水乙醇(或丙酮)作溶剂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而不能用水,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不能溶于水。

②色素的分离原理: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溶解度大的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从而使各种色素分离。

(2)选材:应选取鲜嫩、颜色深绿的叶片,以保证含有较多的色素。

(3)过程:省略。

(4)结果分析:

①从色素带的宽度可知色素含量的多少依次为: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黄素>胡萝卜素

②从色素带的位置可知色素在层析夜中溶解度大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③在滤纸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 与叶绿素b ,距离最远的两条色素带是胡萝卜素与叶黄素。

④.实验创新:在本实验中在圆形滤纸中央点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液进行层析,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个色素环,由内到外依次是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

【核心考点】

(1)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试验有关事项

①色素分离和提取的原理经常考察,易混淆。

②在研磨时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加入二氧化硅的作用是有助于研磨。过滤时用的是单层尼龙布。

③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④研磨要迅速、充分。a.因为丙酮容易挥发;b.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多的色素;c.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被破坏。

⑤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

⑥放置滤纸时,滤液细线必须在层析液上面。

(2)提取绿叶中色素的关键

①叶绿素不稳定,易被破坏,因此研磨要迅速、充分以保证提取较多的色素。

②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防止滤液挥发。

③)称取绿叶的质量和加入无水乙醇的体积要适当,以保证提取液的浓度。

(3)分离绿叶中色素的关键

①滤液细线不仅要细、直,而且要含有较多的色素,因此要在滤液干后,重复画1~2

次。

②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及(或没入)层析液,否则会使滤液中的色素溶解于层析液

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使实验失败。

(4)要提取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色素,至少要破坏1层细胞膜、2层叶绿体膜,共3层生物膜(3层磷脂双分子层或6层磷脂分子)。要将叶肉细胞中色素完全提取,还需加上1层液泡膜。

(5)实验中几种化学试剂的作用:

①无水乙醇用于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②层析液用于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③二氧化硅使研磨充分。

④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6)注意事项及原因分析

过程注意事项操作目的

提取色素(1) 选新鲜绿色的叶片使滤液中色素含量高

(2) 研磨时加适量无水乙醇充分溶解色素

(3) 加少量SiO2和

CaCO3研磨充分和保护色素

(4) 迅速、充分研磨防止乙醇挥发,充分溶解色素

(5) 盛放滤液的试管管口加棉塞防止乙醇挥发和色素氧化

分离色素(1) 滤纸预先干燥处理使层析液在滤纸上快速扩散

(2) 滤液细线要直、细、匀

使各色素扩散的起点相同,

使分离出的色素带平整不重叠

(3) 滤液细线干燥后再画一两次增加色素的含量使分离出的色素带清晰分明

(4) 滤液细线不触及层析液

防止色素直接溶解到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

不到色素带)

(7)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分析:

①未加石英砂(二氧化硅),研磨不充分,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来。

②称取绿叶过少或加入无水乙醇过多,色素溶液浓度小。

③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部分被破坏。

④.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滤液色素(叶绿素)太少。

(8)滤纸条色素带重叠:

①滤液细线不直。

②滤液细线过粗。

(9)滤纸条看不见色素带:

①忘记画滤液细线。

②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二光合作用过程

(一)光合作用过程概念模型

(二)相关知识

1、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在前,暗反应在后。

2、光反应的原料、场所和条件;暗反应的原料、场所和条件。

3、光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4、光反应的产物及去向;暗反应的产物及去向。(物质转移基于一个原则,即从产生部位移向消耗部位)

5、光反应和暗反应同时进行着,[H]、ATP、C3 、C5等中间物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6、暗反应有光无光都能进行。若光反应停止,暗反应可持续进行一段时间,但时间

不长,故晚上一般认为只进行呼吸作用,暗反应不进行。

7、相同时间内,光照和黑暗间隔处理比一直光照有机物积累的多,因为[H]、ATP基

本不积累,利用充分;但一直光照会造成[H]、ATP的积累,利用不充分。

8、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产生的ATP只供暗反应利用。

(三)光合作用过程

1、光反应

条件:有光、色素、酶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过程:物质变化:

①水的光解:

②ATP的合成:(光能→A TP中活跃的化学能)

能量变化:光能转变为A 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

条件:有光和无光、酶

场所:叶绿体基质

过程:物质变化:①CO2的固定:

②C3的还原:

能量变化:(A 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总反应式:

光能

CO2 + H2O (CH2O)+ O2

叶绿体

①氧元素???

H 2O →O 2

CO 2→(CH 2O )

②碳元素:CO 2→C 3→(CH 2O)

③氢元素:H 2O →[H]→(CH 2O)

4、实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5、光反应和暗反应比较

比较 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 实质 光化学反应

酶促反应

时间 快 慢

需要 条件 叶绿素、光、酶

不需叶绿素和光,需要多种酶

反应 场所 叶绿体基粒 叶绿体基质

物质 转化 (1)水的光解2H 2O ——→4[H]+O 2

(2)ATP 的生成:ADP+Pi —→ATP (1)CO 2固定:CO 2+C 5——→2C 3

(2)CO 2还原:2C 3——→(CH 2O)+C 5 能量 转换 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并储存在ATP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CH 2O)中稳定的化学能 完成 标志 O 2释放、ATP 和NADPH 的生成

葡萄糖等有机物等的生成

两者 关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能量(ATP 、NADPH )、还原剂NADPH ;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 和Pi

6、外界条件变化引起光合作用中产物含量变化的分析方法 (1)分析方法:

①改变的环境条件常见的有:光照强度变化、CO 2浓度的变化,而其它条件不变或在一

定的范围内。

②光合作用中的产物有C3、 C5、[H ]、ATP 、C 6H 12O 6、O 2等。其中C3 、C5 、[H ]、ATP 在光合作用中既有产生,又有消耗,我们称作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而C 6H 12O 6和O 2在光合作用中只有产生,没有消耗,我们称作光合作用的终产物,故考虑方法不同。

③对C3 、C5 、[H ]、A TP 变化的判断通常用动态平衡的方法。因为。C3 、C5 、[H ]、ATP 在光合作用中既有产生,又有消耗,所以在判断时既要考虑其产生(来路),又要考虑其消耗(去路),关键看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对哪个途径的影响更直接或更大。如果来路大于去路,则增加或积累;如果来路小于去路,则减少或降低;如果来路等于去路,则不变。

光能

酶 ATP [H]

④对C6H12O6和O2变化的判断:因为C6H12O6和O2在光合作用中只有产生,没有消耗,所以只需考虑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对整个光合作用的影响。如果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对整个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C6H12O6和O2的含量增加,反之,则降低。

⑤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相关规律:不管是哪种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短时间内C3 和C5 的变化情况是相反的,即一个是增加,而另一个肯定是减少。[H]和ATP 的变化是相同的。C6H12O6和O2的变化也是相同的。

(2)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改变引起的C3 ,C5 和[H],ATP的变化

(3)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如温度的变化、光照强度变化、CO2浓度的变化会影响C3、C5、NADPH、ATP、C6H12O6、O2这些物质的含量,有时还会结合模型分析,具体表解如下:条件C3 C5 [H]和ATP CH2O和O2合成量模型分析

光照强度由强到弱

增加减少减少减少

CO2供应不变

光照强度由弱到强

减少增加增加增加

CO2供应不变

光照不变CO2量由充

减少增加增加减少

足到不足

光照不变CO2量由不

增加减少减少增加

足到充足

三、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一).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分析

图1 图2

1.原理分析:光照强度影响光合速率的原理是通过影响光反应阶段,制约A TP和[H]的产生,进而制约暗反应阶段。

2、图1曲线分析:

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可表示此时细胞呼吸的强度。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外界O2量减少,CO2量增大。

AB段:光照条件下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随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也逐渐增强,CO2释放量逐渐减少,这是因为细胞呼吸释放的CO2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此时细胞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外界O2量减少,CO2量增大。但O2的减少量,CO2的增加量都在减少。

较弱光下: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B点:细胞呼吸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光照强度只有在B点以上时,植物才能正常生长),B点所示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植物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此时,外界环境中CO2的量升高到最大值,O2的量降到最低值,

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BC段:表明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到C点以上不再加强了,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外界O2量增大,CO2量减少。

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C点所示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C点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外界O2量继续增大,CO2量继续减少。

3、应用:阴生植物的B点前移,C点降低,如图中虚线所示,间作套种农作物的种类

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可合理利用光能;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增加大棚作物产量。(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原理分析:CO2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影响暗反应阶段,制约C3生成。

2.曲线分析

①图1和图2都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CO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CO2浓度增加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②图1中A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时的CO2浓度,即CO2补偿点;图2中的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最低浓度。

③图1和图2中的B和B′点都表示CO2饱和点所对应的CO2浓度。

3、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增大CO2浓度,提高光能利用率。

(三)温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1、曲线分析: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2、应用:(1)适时播种

(2)冬天,温室栽培可适当提高温度,也可适当降低温度。白天调到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作用;晚上适当降低温室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

(3)植物“午休”现象的原因之一

(四)必需元素供应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1、曲线分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必需元素的供应,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但当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而导致植物渗透失水而萎蔫。

2、应用: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增施肥料,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五)水分的供应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1、影响: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既可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又会导致叶片气孔关闭,限制CO2进入叶片,从而间接影响光合作用。

植物的午休现象

2、应用: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

(六)光照面积

1、图像分析:

①OA段表明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大,光合作用实际量不断增大,A点为光合作用面积的饱和点。随叶面积的增大,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原因是有很多叶被遮挡,光照不足。

②OB段表明干物质量随光合作用增加而增加,而由于A点以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但叶片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加,呼吸量(OC段)不断增加,所以干物质积累量不断降低(BC段)。

2、应用分析:适当间苗、修剪,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徒长。封行过早,使中下层叶子所受的光照往往在光补偿点以下,白白消耗有机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七)内部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1.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①曲线分析: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由弱到强依次是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开花期。

②应用:根据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光合作用速率不同,适时、适量地提供水肥及其他环境条件,以使植物茁壮成长。

2.同一叶片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

①曲线分析:随幼叶发育为壮叶,叶面积增大,叶绿体不断增多,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光合速率增大;老叶内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随之下降。

②应用: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及茎叶蔬菜及时换新叶,都是根据其原理,可降低其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

(八)多因子变量对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的分析(外界因素)

1、曲线分析: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其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当到Q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适当提高图示中的其他因子的方法。

2、应用: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光合作用酶的活性,提高光合速率,也可同时充入适量的CO2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当温度适宜时,要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以提高光合速率。

(九)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曲线图像题解题要点:

1、搞清楚“量”的关系:

凡是曲线图,总是反映一定变量的关系、在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曲线题中,尽管牵涉到的量不多,但由于生化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像一般的数学函数,所牵涉到的“量”往

往都有它的特殊含义。含义很容易混淆,如吸收量和利用量,释放量和产生量,有机物产生产生量、净生产量(或积累量)和消耗量等等,如果这些量的区别和关系搞不清楚。解题可就很容易出差错。

2、“黑暗”条件的理解:

凡是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曲线图的题中,光照的有无或强弱也往往是形影不离。当题目结出黑暗条件(或光照强度为零)时,我们脑子组就要考虑到什么生理活动在进行。什么生你活动不在进行,为什么有的实验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我们应十分注意黑暗条件:①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中.光合作用必须要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也必须要有光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暗反应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只要有足够的[H]和ATP):③黑暗时释放CO2,吸收O2。消耗体内的有机物;④长时间黑暗对植物不能正常生长;⑤黑暗是测定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实验中的关键条件之一。

3、理解“零值”的含义:

在分析曲线图时,十分关键的是要理解CO2

吸收值为零值的生物学含义。CO2的吸收量为零值,这并不是表示此时不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是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表现为环境中CO2的量没有发生变化。对“零值”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光照情况下,吸收CO2的量为零量,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并不是说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②零值以下,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吸收CO2量为负值(即释放CO2)。吸收O2,消耗体内的有机物,异化作用>同化作用。长时间为零或负值,植物不能正常生长;③零值以上,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吸收CO2,释放O2,光合作用产物有积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植物能正常生长。

4、曲线”极限”点分析: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但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强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即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极限点。分析这个极限点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①极限点表示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光合作用强度最高,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②极限点以前,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影响的是光反应;③极限点以后,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限制因素不是光照强度,而是温度和环境中的CO2,主要影响的是暗光反应;④此极限点是判断光合作用强度曲线图像正误的关键;⑤此极限点是判断阴生植物还是阳生植物的着手点,因为阴生植物是生活在光照较弱的环境中,光合作用强度到达极限点时,所要求的照比阳生植物低;⑥如果是人工提供光照,就要考虑节能问题,光照强度只要控制在这个光合作用强度极限点相应的光照强度即可,以免能量的浪费。

(十)条件变化引起的相关图中特殊点的移动

图1

1、图1中的特殊点: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光补偿点,c光饱和点时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x点光饱和点。

2、改变的条件常见的有:其它条件不变或在一定的范围内。光照强度的增强或减弱;CO2浓度的升高或降低;温度的升高或降低;矿质元素(如Mg)的变化;阴生植物和阳生植

物的互换等。其中光照强度的增强或减弱;CO2浓度的升高或降低;矿质元素(如Mg)的变化等主要影响光合速率,对呼吸速率几乎没有影响;温度的升高或降低;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的互换等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有影响。

3、CO2浓度增减引起的变化

CO2浓度的升高或降低主要影响光合速率,对呼吸速率几乎没有影响,如CO2浓度的升高对各点移动的影响。

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在一定的范围内CO2浓度的增加对呼吸速率几乎没有影响,所以a点不移动。

b点光补偿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CO2浓度增加,呼吸速率不变,光合速率增加,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怎样才能恢复平衡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光合速率。怎么降低光合速率?CO2浓度增加是变化了的元素不能再变了,温度等是不变或保持稳定的元素也不可改变,剩下可改变的元素只有光照强度了,故只有通过降低光照强度来降低光合速率,使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b点左移。

呼吸速率不变

CO2浓度的增加

光合速率增加降低光合速率降低光照强度 b点左移

x点光饱和点,只针对光合作用,CO2浓度增加,暗反应加快,通过CO2的固定阶段产生更多的C3化合物,C3化合物的还原就需要更多的光反应产物AIP和[H],导致光反应增强,增加光照强度,故 x点右移。

c点光饱和点时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只针对光合作用,CO2浓度增加,光合速率加快,c点向上移动,再结合x点的移动,故c点向右上移动。

4、温度改变引起的变化

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有影响。25℃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35℃是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若图1表示25℃时光照强度与,CO2的吸收量之间的关系,那么将温度变为35℃,图中各点如何移动。

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增加呼吸速率而增加,故a点向下移动。

b点光补偿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温度由25℃变为35℃,光合速率下降,呼吸速率升高,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在35℃光合速率只有升高才能和呼吸速率相等,怎么升高光合速率?温度增加是变化了的因素不能再变了,CO2浓度等是不变或保持稳定的元素也不可改变,剩下可改变的因素只有光照强度了,故只有通过增强光照强度来升高光合速率,使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故b点右移。

呼吸速率升高

温度增加

光合速率降低增强光合速率增强光照强度 b点右移

x点光饱和点,只针对光合作用,温度升高(由最适部位不适),光合速率下降,光反应速率也下降,光反应只能利用较少的光能,所以,光照强度下降,x点左移。

c点光饱和点时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只针对光合作用,温度升高(由最适部位不适),光合速率下降,暗反应速率也下降,暗反应吸收利用CO2的量也会下降,c点向下移动,再结合x点的移动,故c点向左下方移动。

5、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的互换引起图中各点的变化

阴生植物的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都低于阳生植物。若图1表示某阴生植物光照强度与CO2的吸收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将、阴生植物换成阳生植物,图中各点是如何

移动的。

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因阴生植物的呼吸速率低于阳生植物,所以a点向下移动。 b点光补偿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阴生植物换成阳生植物,阳生植物呼吸速率增大,光合速率只有增大才能与呼吸速率相等,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增大光照强度才能增强光合速率,所以b点向右移动。

x点光饱和点,只针对光合作用,阴生植物换成阳生植物,阳生植物光合速率增强,光反应速率也增强,需要的光照强度也增强,所以,x点向右移动。

c点光饱和点时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只针对光合作用,阴生植物换成阳生植物,阳生植物光合速率增强,暗反应速率也增强,暗反应吸收利用CO2的量也会增加, c点向上移动,再结合x点的移动,故c点向右上方移动。

6、矿质元素(如Mg)的变化引起图中各点的变化

Mg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植物生长环境缺少Mg元素直接影响叶绿素的合成,间接影响光反应的速率,最终影响到光合作用的速率。图1表示某正常植物在正常环境中光照强度与CO2的吸收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将该植物换到缺少Mg元素的环境中生长,图中各点是如何移动的。

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环境缺少Mg元素,对呼吸速率没有影响,植物的呼吸速率保持不变,所以a点不移动。

b点光补偿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环境缺少Mg元素,对呼吸速率没有影响,植物的呼吸速率保持不变,环境缺少Mg元素,叶绿素合成量减少,光反应速率下降,光合速率也会下降,光合速率只有增大才能与呼吸速率相等,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增大光照强度才能增强光合速率,所以b点向右移动。

x点光饱和点,只针对光合作用,境缺少Mg元素,叶绿素合成量减少,光反应速率下降,光反应对光能的利用也下降,所以x点向左移动。

c点光饱和点时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只针对光合作用,环境缺少Mg元素,叶绿素合成量减少,光反应速率下降,光合速率也会下降,暗反应速率下降,暗反应吸收利用CO2的量就会下降, c点下移,再结合x点的移动,故c点向左下方移动。

按照上面的思路,我们还可分析CO2浓度降低,温度由35℃变为25℃时,阳生植物换成阴生植物等条件变化引起图1中各点的变化。

CO2浓度等条件改变引起图1中相关点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条件变化a点 b点x点 c点

CO2浓度升高不移动左移右移右上方移

CO2浓度降低不移动右移左移左下方移

温度由25℃变为35℃向下右移左移左下方移

温度由35℃变为25℃向上左移右移右上方移

阴生植物换成阳生植物向下右移右移右上方移

阳生植物换成阴生植物向上左移左移左下方移

放入缺Mg环境不移动右移左移左下方移

同理我们也可以按照上面的思路来分析图2中相关点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的移动方向。

CO2浓

图2

如光照强度得到改变引起图2中各点的变化,(光照强度增强)

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照强度得到改变对呼吸速率没有影响,植物的呼吸速率保持不变,所以a点不移动。

b点光补偿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照强度得到改变对呼吸速率没有影响,植物的呼吸速率保持不变,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增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怎样才能恢复平衡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光合速率。怎么降低光合速率?光照强度增加是变化了的因素不能再变了,温度等是不变或保持稳定的元素也不可改变,剩下可改变的因素只有CO2浓度了,故只有通过降低CO2浓度来降低光合速率,使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故b点向左移动。

x点光饱和点,只针对光合作用,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升高,暗反应速率也升高,暗反应吸收利用CO2的量也会上升,所以 x点向右移动。

c点光饱和点时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只针对光合作用,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升高,暗反应速率也升高,暗反应吸收利用CO2的量也会上升,c点向上移动,再结合x点的移动,故c点向右方移动。

光照强度降低所引起图中各点不变化与光照强度增强所引起图中各点不变化相反。

光照强度等条件改变引起图2中相关点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条件变化a点 b点x点 c点

光照强度升高不移动左移右移右上方移

光照强度降低不移动右移左移左下方移

温度由25℃变为35℃向下右移左移左下方移

温度由35℃变为25℃向上左移右移右上方移

阴生植物换成阳生植物向下右移右移右上方移

阳生植物换成阴生植物向上左移左移左下方移

放入缺Mg环境不移动右移左移左下方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们分析的光合作用曲线都是针对两种生理过程而言的,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该曲线也是由这两种生理过程而形成的,所以该曲线是指净光合作用曲线。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的,呼吸作用是消耗有机物的二者的作用相反,因此,我们可以把该曲线与坐标所围成的面积看成是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差值,即有机物的积累量。有机物的积累量的多少,取决于这两种生理过程的强弱,因此,我们可以把光合速率看成有机物积累量的来路,把呼吸速率看成有机物积累量的去路。如果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则有机物积累增多,表现在图上曲线所围成的面积增大,所以,面积将向四周扩展,曲线上各点将向外周移动,即 b点(补偿点)左移,x点(光饱和点)右移,c点(光饱和点时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右上移。如果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则有机物积累减少,表现在图上曲线所围成的面积缩小,所以,面积将向内收缩,曲线上各点将向内收缩,即 b点(补偿点)右移,x点(光饱和点)左移,c点(光饱和点时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左下移。

四、光合速率的测定

(一)光合作用速率表示方法:

1、通常以一定时间内CO2等原料的消耗或O

2、(CH2O)等产物的生成数量来表示。但由于测量时的实际情况,此时测得的值并不能反映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而反映表观光合速率或称净光合速率。因此光合作用速率又分为表观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

2、在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此时测得的O2吸收量(即空气中O2的减少量)或CO2释放量(即空气中CO2的增加量)直接反映呼吸速率。

3、在有光条件下,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实验容器中O2增加量、CO2减少量或有机物的增加量,称为净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

4、植物总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如图所示:

①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实测的O2释放量+呼吸作用消耗O2量

②光合作用实际CO2消耗量=实测的CO2消耗量+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③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糖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5、植物的生长速率取决于总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差即“净光合速率”。切不可认为作为的总光合速率越高时,植物的生长越快。

①当净(表观)光合速率>0时,植物积累有机物而生长;

②净光合速率=0时,植物不能生长;

③净光合速率<0时,植物不能生长,长时间处于此种状态,植物将死亡。

6、如何快速确定植物的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

(1)可采用以下测量指标:

①植物体(或叶片)吸收的CO2:表示净光合作用量,

植物体(或叶片)释放的CO2(黑暗中):表示呼吸消耗量。

②植物体(或叶片)吸收的O2(黑暗中):表示呼吸消耗量,

植物体(或叶片)释放的O2:表示净光合作用量。

③植物体的叶肉细胞吸收的CO2:表示净光合作用量,

植物体的叶肉细胞释放的CO2(黑暗中):表示呼吸消耗量。

④植物体的叶肉细胞吸收的O2(黑暗中):表示呼吸消耗量量,

植物体的叶肉细胞释放的O2:表示净光合作用量。

⑤植物体的叶绿体吸收的CO2:表示实际光合作用量,

植物体的叶绿体释放的O2:表示实际光合作用量。

⑥植物体的线粒体吸收的O2:表示呼吸消耗量量,

植物体的线粒体释放的CO2:表示呼吸消耗量量。

(2)根据试题中的表述,如何区分真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现归纳如下:表示真光合作用速率

植物叶绿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植物叶绿体释放的氧气量;

植物叶绿体产生、制造、合成有机物(或葡萄糖)的量;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制造的氧气量;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制造、合成有机物(或葡萄糖)的量。

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

植物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容器中减少的二氧化碳量;

植物叶片释放的氧气量;

容器中增加的氧气量;

植物叶片积累或增加的有机物(或葡萄糖)的量。

(3)根据图表确定:当图(表)中表示的光照强度为0时,光合速度小于0时,即图(表)中表示光合速度的纵坐标有负值时,则图(表)中所示为净光合作用速度;或题中标明的光合作用速度用CO2吸收量或O2释放量表示,则图(表)中所示也为净光合作用速率。而当图(表)中表示的光照强度为0时,光合速度也为0时,则图(表)中所示为总光合作用速率。

(二)气体体积变化法---测光合作用O2产生(或CO2消耗)的体积

1、装置示意图

2、相关知识

(1)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3)净光合速率的测定(如右图)

①NaHCO3溶液的作用:玻璃瓶中的NaHCO3溶液保证了容器内CO2浓度的恒定,满足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②植物光合速率指标:植物光合作用释放O2,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毛细管内的水

滴右移。单位时间内水滴右移的体积即是净光合速率。

③条件:整个装置必须在光下,光是植物进行光合

作用的条件。

(4)呼吸速率的测定(如右图)

①上图同样可以用于呼吸速率的测定,但要把

NaHCO3溶液换成NaOH溶液,吸收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

②植物呼吸速率指标: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毛细管内的水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水滴左移的体积即是呼吸速率。

③条件:整个装置必须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

(5)由于外界的大气压可以影响到E点的位置,即红墨水滴的读数,因此,常用乙装置来校正外界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三)“半叶法”---测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生产量,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干物质产生总量

本方法又叫半叶称重法,常用大田农作物的光合速率测定。

其原理是:将对称叶片的一部分(A)遮光,另一部分(B)不做处理,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可先在叶柄基部用热水、或热石蜡液烫伤或用呼吸抑制剂处理)阻止两部分的物质和能量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6小时后,在A、B的对应部位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M A、M B,获得相应数据,则可计算出该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其单位是mg/(dm2·h)。

MA= 原叶重—呼吸消耗量

MB=原叶重+净光合量=原叶重—(真光合量—呼吸消耗量)

MB—MA=净光合量+呼吸消耗量=真光合量

所以MB—MA= B叶片被截取部分在6小时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

真正光合速率(单位:mg /dm2·h)就是M值除以时间再除以面积就可测得。

(四)黑白瓶法---测溶氧量的变化

其原理是:黑白瓶法常用于水中生物光合速率的测定。白瓶就是透光瓶,里面可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黑瓶就是不透光瓶,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只有呼吸作用,所以呼吸作用量=黑瓶中溶解氧的变化。白瓶既能光合作用又能呼吸作用,所以净光合作用量=白瓶中溶解氧的变化。真正光合量(总光合量)=白瓶中溶解氧的变化+黑瓶中溶解氧的变化。

测量方法:从当地某一水域的某一深度取得一桶水样,分装于六对黑白瓶中,剩余的水样测得原初溶解氧的含量为10mg/L,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将它们分别置于六种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分别在起始和24小时后以温克碘量法测定各组培养瓶中的氧含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光照强度

0(黑暗) a b c d e (klx)

白瓶溶氧量

3 10 16 2

4 30 30 (mg/L)

黑瓶溶氧量

3 3 3 3 3 3 (mg/L)

1、黑瓶中溶解氧的减少量=原初溶解氧-24小时后氧含量=该瓶中所有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呼吸速率

2、白瓶24小时后氧增加量=24小时后氧含量-原初溶解氧=表观(净)光合速率

3、真正光合速率为=表观(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2

五、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一)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区别与联系

①光合作用所需要的CO2有两个来源:自身细胞呼吸产生;从周围空气中吸收。

②光合作用释放的O2有两个去向:用于自身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用不完,才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③光合作用制造的葡萄糖有两个去向:用于细胞呼吸消耗;细胞呼吸消耗不完,才用于积累。

(二)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变化曲线图

1.夏季的一天中CO2吸收和释放变化曲线图,曲线的各点含义及形成原因分析(见图1)

a点:凌晨3时~4时,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CO2释放减少;

b点:上午6时左右,太阳出来,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c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c点:上午7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ce段: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d点: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e点:下午6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ef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fg段:太阳落山,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2.夏季的一天中CO2吸收和释放变化曲线图,有关有机物情况的分析(见图2)

(1)积累有机物时间段:ce段;c点和e点时,光合作用强度

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e由于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

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故不断积累有机物。

(2)制造有机物时间段:bf段;b点大约为早上6点,太阳升

起,有光照,开始进行光合作用;f点大约为下午6点,太

阳落山,无光,停止光合作用。

(3)消耗有机物时间段:og段;一天24小时,细胞的生命活动时刻在进行,即不停地消耗能量,故呼吸作用始终进行。

(4)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点:e点;白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积累有机物;e点后,随着光照的减弱,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故e点时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5)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表示:Sp-SM-SN。S P表示白天的净积累量,SM和SN表示夜晚的净消耗量,故SP—(SM+SN)为一昼夜的净积累量。

3.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一昼夜CO2含量的变化曲线图(见图3)

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用CO2量表示)可用下式表示:积累量=白天从外界吸收的CO2量-晚上呼吸释放的CO2量。

(1)如果N点低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2)如果N点高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3)如果N点等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不变;

(4)CO2含量最高点为c点,CO2含量最低点为e点。

4.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下,一昼夜O2含量的变化曲线图(见图4)

(1)如果N点低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2)如果N点高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如果N点等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不变;

(4)O2含量最高点为e点,O2含量最低点为c点。

5.用线粒体和叶绿体表示两者关系(见图5)

图5中表示O2的是②③⑥;图中表示CO2的是①④⑤。

图6中:ob段:只有呼吸作用应有⑤⑥;

bc段: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应有③④⑤⑥;

c点: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应有③④;

ce段:呼吸作用小于光合作用应有①②③④;

e点: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应有③④;

ef段: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应有③④⑤⑥;

fg段:只有呼吸作用应有⑤⑥。

6.植物叶片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变化曲线图(见图7)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1、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的作用:催化作用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6、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1 所示。 图一图二 图1 图2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之 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变,如图2所示。 (3)pH值对酶促反应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加快,达到最 大值后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下降。反应速率最大时的pH值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值。如图3所示。 图三图四 图3 图4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最终,酶因高温使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失去了催化能力。如图4所示。

8、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分析:1号与2号比较自变量为水浴加热,1号与3号、4号比较自变量为3号加入三氯化铁、4号加入肝脏研磨液(即催化剂种类) (2)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3)控制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 结果造成影响)。 (4)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2、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3、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4、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5、ATP的功能:(1)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即直接能源)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2019-11-16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①、叶绿素a ——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②、叶绿素 b ——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①、胡萝卜素——橙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②、叶黄素——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⑴、提取方法:丙酮做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酮混合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反应式:光能 CO2 + H2O ——→ (CH2O)+ O2 叶绿体光能 6CO2 + 12H2O ——→C6H12O6 + 6H2O + 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 .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 .Ingen – 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 .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看完一个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到新学案上找相关练习之后才能真正掌握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射,反射需要多个细胞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了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每个层次都要能辨别,做几个练习去巩固,下面是一些特例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4会判断低倍到高倍镜下细胞数目的计算?(新学案)5学会移动载玻片?(新学案)。6目镜(10X)的放大倍数乘物镜放大倍数(10X)等于放大倍数(100)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要知道一些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能判断哪些生物属于细菌新学案上讲的更详细(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内容要点:共三点。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不同生物间元素种类相同,但含量差别很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能判断大量元素有哪些?微量元素有哪些?主要元素有哪些?等等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数量(个数)最多的是H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含实验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5、血浆中酸碱度: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 /H 2 CO 3 Na 2 HPO 4 /NaH 2 PO 4 6、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8、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刺激时外负内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 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 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1.2g/L 低于L:低血糖症高于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对光合作用大体 内容基本了解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能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同时 能认识到 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分析,能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学生了解了在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于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同时为讲述光合作用的原理做好知识铺垫。因此,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是教学的重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使用显微镜 1、方法: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仔细看 2、注意:(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二、细胞的类型 1、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类、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乳酸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3、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 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含量较少,如Fe、Mn、Zn、Cu、B、Mo等,被称为微量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缺铁性贫血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整理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 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HIV)、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 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 (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 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 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 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 (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 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neider)、施旺(Theodo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2、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3、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能力方面: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 【教学方法】学案式教学 + 过程式教学 +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1课时 【知识框架】 【教学过程】 上课前分好学习小组、指定好小组长。 Ⅰ导入 时间:4min 教学设计:导言 + 情景剧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讲授: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我小时候就知道咱们桓台县是全国闻名的吨粮县,最近我又听说咱们桓台县要推广种植大棚蔬菜,这不,我刚到咱桓台二中,就碰到了菜农老王和老李,老王兴高采烈,但老李却愁眉哭脸,这是为何呢?让老王、老李来给大家说说,有请老王和老李。 非常感谢老王和老李的精彩表演,谢谢! 就让我们开始《二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探究吧!(板书) 啥是光合作用呢?不仅老李想知道,早在300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历程,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一起来揭开光合作用神秘的面纱吧!(板书:(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请拿出学案,看学案的第一部分内容——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请按要求完成该内容的学习,5分钟后,找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Ⅱ主要内容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时间:10min 教学设计:自学 + 小组合作学习 + 教师适当讲授 设计意图:体验光合作用探究历程艰辛和巧妙的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法:自学 + 小组合作学习 教法:学案导学 + 讲授 教法:学案导学 讲授: (边讲授边板书,分别找小组同学起来回答,并及时评价):通过问题1,我们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水,通过问题2、3,我们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二氧化碳,并且有氧气生成,通过问题4,我们知道了氧气来自于水中的氧。通过问题5 ,我们知道了在有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 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 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 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 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 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 内容要点:共三点。1.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 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 Zn、Cu B、Mo 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 N基本元素:C (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0 (鲜重下含量最高) 3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版)

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 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T组织T器官T系统(植物没有系统)T个体T种群 T群落T生态系统T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 )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 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 分子)集 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 与蛋白质 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 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 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 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 (小室)这个 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 ),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 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 世纪30 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neider )、施旺(Theodor Schwann )提 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三、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四、细胞学说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 a、Mg 元素微量:F 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_最新修正版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A、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 C、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 a+内流外正内负N 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树突或细胞体) 2传递方式:、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速度: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5、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光合作用答案版)

五 1、酶 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 ,最适温度(pH 值)下,酶活性最高,温度和pH 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2、ATP 结构简式:A-P ~P ~P ,中文名称:三磷酸腺苷 A 表示腺苷,P 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ATP 与ADP 相互转化:A —P~P~P ?→←酶A —P~P+Pi+能量 (Pi 表示磷酸) 远离A 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1molATP 水解释放30.54KJ 能量) 元素组成:ATP 由C 、H 、O 、N 、P 五种元素组成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ADP 中文名称叫二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 ATP 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 ATP 和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 方程从左到右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 方程从右到左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意义:能量通过ATP 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 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3、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18世纪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 叶绿素a 叶绿素 主要吸收 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 叶绿素b (类囊体薄膜)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 蓝紫光 叶黄素 色素:包括叶绿素3/4 和 类胡萝卜素 1/4 色素分布图: 色素提取实验: ( 无水乙醇 )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 使研磨更充分;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 转 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方程式: CO2+H 2180 ??→?光能 (CH 2O )+18O 2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6、 条件:一定需要 光 光反应阶段 场所: 类囊体薄膜 产物:[H]、O 2和 ATP 过程:(1)水的光 解,水在光下分解成[H]和O 2; 2H 2O —→4[H] + O 2 (2)形成ATP :ADP+Pi+光能?→?酶ATP 叶绿体 光 合作用 的过程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使用显微镜 1、方法: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 仔细看 2、注意:(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 倍数越大“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二、细胞的类型 1、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类、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乳酸菌等原核生

物的细胞。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3、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含量较少,如Fe、Mn、Zn、 Cu、B、Mo等,被称为微量元素。1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 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缺铁性贫血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