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血液概述及其发展状况
人造血浆(人工血浆、代血浆、血浆代用品)

人造血浆(人工血浆、代血浆、血浆代用品)人造血液的特点是:(1)性质稳定,溶解氧气的能力比人血大一倍,并能将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排出体外。
(2)人造血液没有血型之分,输入任何人的血液里都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人造代血浆是一种含有6%的药用羟乙基淀粉HES的生理盐水注射液。
人造血液的特点是:(1)性质稳定,溶解氧气的能力比人血大一倍,并能将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排出体外。
(2)人造血液没有血型之分,输入任何人的血液里都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当然,人造血液还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人造血液中没有白血球,不具备抵抗外来病毒和病菌侵入人体的功能;人造血液中不含血小板,血液流出后便难以凝结。
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并加以解决。
血浆代用品(Plasma substitute)是一种分子量接近血浆白蛋白的胶体溶液,输入血管后依赖其胶体渗透压而起到代替和扩张血容量的作用,在治疗失血性休克时可节约部分全血。
1. 理想的血浆代用晶的条件①无毒性、无抗原性、无热原及无致癌,致畸和致突变副作用;②输入血管后能存留适当时间,以期对血容量产生有效的替代作用;⑧利于排泄或被体内代谢,而无持久的蓄积作用;④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对血液有形成分和凝血系统无明显干扰,对机体重要脏器无明显损害,对机体内环境平衡无明显不良影响;⑤理化性能稳定,可长期保存。
2. 常用血浆代用品 (1) 右旋糖酐(Dextran) Dextran是一种由葡萄糖荃聚合成的多糖高分子物。
临床上应用的有三种:中分子量(MW7万),低分子量(MW4万左右)、小分子量(MW2万左右)。
中分子右旋糖酐作用:① 防治各种类型的休克,如出血、创伤、烧伤、冻伤、中毒和感染,或手术麻醉期低血压,控制性低血压。
②失血性休克:抢救急性大量出血,可快速输注中右500-1000m1,使血压上升至10.7kPa,但不宜输注过多,以免增加出血倾向。
③内科肾脏疾病;每日500-1000ml,连续滴注7~10天。
血站血液检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血站血液检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血液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能够提供关键的健康信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而血站作为血液采集和处理的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血站血液检测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提供对该领域的深入了解。
目前,血站血液检测在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血液检测能够提供有关血细胞、血糖、肾功能、肝功能等多个指标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站作为进行血液采集及处理的机构,起着收集、检测和分发血液的重要任务。
目前,血站已经具备了高度自动化和标准化的血液检测平台,提高了血液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血液检测的发展现状中,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现代的血站常常配备有自动血液分析系统,能够实现对血液样品的快速检测和分析。
自动血液分析系统通过电子设备和先进的算法,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测量和计算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数值。
这些系统具备高度标准化的流程,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比较性。
此外,现代化的血液检测设备也包括了基因检测和蛋白质检测等高级技术的应用,其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血液中的潜在问题,有助于提早发现疾病和进行个性化治疗。
血站血液检测的发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确保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血站在进行血液检测前会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血站还会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样本的检测,以评估仪器和技术人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质量控制的实施,血站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保证血液检测的质量。
未来,血站血液检测将朝着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检测的数据分析和诊断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血液检测数据,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辅助诊断。
同时,个性化医疗的需求也将会推动血液检测的发展。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血液检测将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个性化医疗信息,为患者提供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浅谈人造血液与人造血管

浅谈人造血液与人造血管王月悦化科院环科系08080402摘要:简单介绍了人造血液与人造血管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国、内外人造血液与人造血管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综述了它们的应用,指明了其发展的方向关键词:人造血液、人造血管、必然性、现状、氟碳化合物人工血液(Artificial blood)是指一类具有载氧能力的人造制剂,它能代替血液在组织中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1]。
现实生活中,与血管有关的疾病往往是危及人生命的。
比如,下肾主动脉、髂动脉以及下行的胸主动脉瘤的膨胀会导致血管扩张;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动脉变窄甚至闭塞;颈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中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心脏病,当血管由于动脉硬化老化或破损等原因而不能正常工作时,需进行血管移植。
因此我们引入了人造血管的概念,人造血管在血管移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
(一)人造血液与人造血管出现的必然性众所周知,如果人体失血超过30%,必须进行输血抢救,但是,在早期的临床上输血往往失败。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1 9 00年,奥地利33岁的生物学家兰特斯坦纳将同一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注入几个人的血清中,结果有的血清中发生了凝集反应,有的却没有反应。
由此发现人血存在着3种基本组合,即A、B、O三种血型。
以后进一步发现,人类的血型为A、B、O、A B四型,并发现一些亚型。
血型的发现,奠定了血液分类学的基础,也揭开了输血之所以会失败的奥秘。
从此临床上严格规定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
但是,由于血型的限制,血源的匾乏,以及输血前准备工作的繁琐,使科学家们对血液的研究转向研制人造血液。
(二)人造血液与人造血管的发展人造血液的发展应该从本世纪30年代说起,那时候的生物学家将重点放在研究血红蛋白的结构上。
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他们只能从人血中提出红细胞,进行脱氧、冷冻和干燥,制成血红素粉保存起来。
到用时.用生理盐水配成血红素液,作为血液代用品。
然而,这并非是人造血,实际上是人血的提取物。
血液检测的技术进展与应用前景

血液检测的技术进展与应用前景血液检测是医学领域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种指标,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健康状况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血液检测的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与提升。
本文将探讨血液检测的技术进展以及其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一、传统的血液检测方法在介绍血液检测的技术进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传统的血液检测方法。
传统的血液检测主要依靠人工实验室检测,包括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
这些方法需要采集一定量的血液样本,然后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且操作繁琐、费时费力。
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血液检测的技术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现在的血液检测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方法。
二、新型血液检测技术的进展1.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血液检测技术之一。
通过检测血液样本中的基因表达、基因变异等信息,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
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多个领域,例如癌症筛查、遗传性疾病的检测和预测、个体化用药,以及肿瘤微转录组分析等。
基因检测技术的进展为血液检测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有助于提前发现某些疾病的风险,以便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2.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是细胞中最为基本的功能单位,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为血液检测提供了更准确的指标。
目前,流式细胞术、质谱分析、微阵列和免疫分析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
这些技术可以快速、高通量地检测血液样本中的多种蛋白质,从而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评估以及新药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3.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指利用微小流体在微柱、微通道等微尺度结构中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技术。
这项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血液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微流控芯片等装置,可以对血液样本中的细胞进行高通量筛查,从而实现快速检测和早期诊断。
微流控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临床医学中的血液检测,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中的细胞分析、生物标记物的检测等领域。
2024年EPO(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市场发展现状

EPO(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市场发展现状概述EPO(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由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人工合成药物,用于治疗贫血等血液疾病。
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EPO市场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EPO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市场规模目前,EPO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行业研究报告,在全球范围内,EPO市场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00亿美元。
亚洲地区是EPO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其中中国市场的增速特别突出。
主要应用领域EPO在医疗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肾病性贫血治疗:EPO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贫血治疗中,通过刺激红细胞生成来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
2.癌症化疗相关贫血治疗:EPO可用于治疗化疗引起的贫血,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和生活质量。
3.手术前后贫血治疗:EPO可用于手术前后患者的贫血治疗,预防手术并发症和加速康复过程。
4.内科和儿科疾病治疗:EPO也被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例如慢性疾病、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等。
市场竞争态势EPO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包括强生(Johnson & Johnson)、罗氏集团(Roche)、阿斯利康(AstraZeneca)等。
这些公司在研发、生产和销售方面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以保持竞争优势。
主要挑战和机遇EPO市场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1.法规政策风险: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EPO的审批和使用存在差异,相关法规政策的变动可能会对市场造成不确定性和影响。
2.价格竞争压力:市场上有多个厂商生产和销售EPO,价格竞争激烈,对企业盈利能力构成一定的压力。
3.技术创新机遇: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EPO市场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癌症治疗等领域。
发展趋势展望未来,EPO市场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肾病性贫血治疗市场仍将是EPO市场的主要驱动力,随着肾脏疾病发病率的上升,EPO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人造血管的材料发展与应用

人造血管的材料发展与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工器官已经成为一种让身体得以延续生命的有力支撑。
而人造血管作为医学上重要的一种人造器官,不但可以为患者输送血液,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还可以替代病态的毛细血管,为营养输送提供良好的渠道。
人造血管的材料发展与应用也是当今医学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一、人造血管的材料类型在人造血管的材料类型中,目前最成熟的是由生物材料制成的人造血管,其主要原材料是天然高分子材料。
这种材料既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又保持了足够的机械强度。
例如,聚乳酸、聚己内酯、聚酯类等高分子材料,可以在体内发生降解,被代谢并被清除,从而降低了与机械强度不相匹配的风险。
另一种材料则是金属材料的人造血管,这种材料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模拟自然血管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常见的人造血管材料应用有铈铝合金等,可以在体内长时间保持静脉型功能,并且硬度相对更高。
但是,由于金属材料不同于生物分子,存在相容性和安全性上的问题,所以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二、各种人造血管的优点与缺点1.生物材料人造血管优点:由于其采用生物材料,能够在体内发生降解,因此安全性较高,且跟自然血管相似度比金属材料人造血管更高。
有部分生物材料也能够促进细胞断裂,从而有助于重建体内的血管。
缺点:由于采用生物材料,机械强度相对较差。
生物材料容易降解,容易出现狭窄、阻塞、震荡等问题。
生物材料难以达到自然血管完美的弹性和柔韧度,因此,使用时间会受到限制。
2.金属材料人造血管优点:金属材料人造血管的耐用性较高,机械强度更高,能够长时间在体内存在,但倾向于末梢失血者或身体的高风险者使用。
缺点:金属材料不同于生物分子,容易形成异物反应,不利于引导血管新的孟形成。
金属材料会引起狭窄和血栓形成,从而影响使用效果。
三、人造血管的应用案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造血管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工器官的研究不断提高,可以被用于各种各样的身体失能、损伤或疾病。
这些身体问题包括肝脏、肾脏、心脏、肺、眼睛、以及各种不同的失能状况。
人造血液

缺点
人造血液与人体内的血液相比,还有许多缺点,它不能输送养分,也没有凝固血液的本领,更没有对外界感 染至关重要的免疫能力。因此要研究出像人的血液那样的代用品,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
有些产品已处在临床试验的最后阶段,但在人类身上进行试验时,有些病人出现像流感一样的征状。不像真 的红色原料,血红蛋白和六氟化硫都只能在血流条件下,在几天内起作用,因此它们只在短期内有帮助。然而, 它们确实在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为拒绝输血的宗教徒提供新的选择方面有很大潜力。
参考资料 1 【科技大观】人造血液添新族 .腾讯新闻[引用日期2013-11-29] 2 科学家研制出人造血液 目前 可在老鼠身上使用 .中青网[引用日期2013-11-29] 3 日本研究“人工造血”获新进展 .网易网.2013-1208[引用日期2013-12-08] 4 成都动物世界大猩猩患上肾衰竭 人血救急 .搜狐[引用日期2014-03-28] 5 英国研制 人造血液 或两年内投入使用 .商都网.2011-10-27[引用日期2013-11-29] 6 “人造血液”初成功! .爱医网 [引用日期2013-11-29] 7 人造血:大势所趋 前途漫漫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3-11-29] 8 世界首例“人......
2013年罗马尼亚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人造血液—由水、无机盐以及一种深海昆虫体内提取的蚯蚓血红蛋白合 成的材料,可短时间替代血液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代谢。 同年12月,日本研究人员成功利用干细胞培育出 能够携带氧的红细胞,在此基础上可以大量培育用于输血的红细胞,帮助医疗系统缓解用血紧张状况。
研究背景
碳氟化物(PFC)的化学结构类似铁氟龙(聚四氟乙烯),主要是由碳原子与氟原子所组成。在我们日常生 活中,炒菜锅的内面常镀上一层铁氟龙,主要是因为铁氟龙化性相当稳定,且由于它的表面能很低,可以防止煎 鱼或煎蛋时易沾锅的现象。碳氟化物不但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也相当安定,在做成人工替代血液的过程中 以及高温灭菌与后续的产品保存期间也......
全球及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

全球及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一、血液制品产业概述1、血液制品的定义及分类血液制品是从健康人血液、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中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用于治疗和预防的蛋白或细胞组分的统称。
当前大部分血制品原料从血浆蛋白中提取,而人体血液中血浆仅占比55%,血浆中又仅有7%为血浆蛋白。
根据血浆蛋白的成分构成,血制品又可大致分为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其原料分别约在血浆蛋白中占比60%、15%和4%。
血液制品适应症2、血液制品生产流程在我国,用于生产血制品的原料血浆都是通过依法设立的单采血浆站进行采集。
单采血浆站由省级卫计委审批开设,由血制品企业负责管理,是血制品企业的独家资源。
单采血浆站必须使用单采血浆机械采集,分离血浆后将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输回体内,采集的血浆经过三次病毒检疫后即可投产。
血浆蛋白经过粗分离(低温乙醇法+离心/压滤工艺)和精纯化(层析技术)后,得到各种血制品。
国内血制品采用批签发制,每批产品在企业自检合格后,提交批签发申请,在药监局审批合格后才可上市销售。
血液制品生产流程二、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我国在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原料血浆采集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和限制措施,具有较高的政策壁垒。
鉴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极高安全性要求,国家强制要求血液制品的原料采集、检测、存储、运输、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都具有可回溯性的过程记录,实行全链条严格监管。
我国的监管部门对行业采取严格的监管手段,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以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相关政策相关报告: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三、血液制品行业产业链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血浆站与血站,中游指的是血液制品,包括白蛋白、凝血因子类与免疫球蛋白,下游包括医疗机构与第三方实验室等。
行业内历经几十年企业大量兼并、重组后,目前有血液制品批签发及终端销售的国内血液制品制造商仅30家左右,行业集中度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需要适合的温度和条件。
大剂量氟碳可导致肝淤血和短暂的免疫防御功能受损,患 者此时有面临感染的危险。 输入时可出现急性和短暂的面色潮红和背痛,随之继发发热和寒 战。
结束语
人血液替代品在解决血资源短缺的问题方面有着极大地潜力。 人血液替代品已历经半个世纪,但其临床应用邻域非常有限。随着 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人血液替代品的性能越来越好。
早期人们研究去除红细胞膜无基质的Hb,虽然有运输氧气 的功能,但不能作为有效的血液替代品。由于红血球被 打破,造成 调节血红素和氧气亲和力的酶2,3-DPG 分 子的流失,导致血红素对氧的亲和力过高,而降低了其 在人体组织或器官中的释氧功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其 进行修饰。
2,3-DPG
避免其他蛋白的吸附, 降低人体免疫系统工攻击
化学修饰的血红素的缺点
血红蛋白 难以保存
Text 1 血管活性体 循环血压和 肺动脉压升 高
4
费用昂贵
2
激活补体
引起肠道 平滑肌细 胞痉挛
3
人工血液替代品——氟碳化物
• 氟碳化物的特点
• 氟碳化物(PFC)的化学结构类似铁氟龙(聚四氟乙烯),主要是 由碳原子与氟原子所组成。 • PFC通常是白色的,完全由人工合成。 • PFC具有化学惰性,但在携带溶解气体方面很出色。它们能够比水 或血浆多携带20%至30%的气体
人血液替代品的特点
1
无抗原性,无需交叉配血或相容性检验
2
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能力预天然血红蛋白相似不与 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不激活补体,不升高白蛋白,不 产生高价铁
3
无毒,不产生有毒代谢物;室温下稳定,可以长 期储存 ;能进行灭菌处理,不含有病原体
人工血液替代品——化学修饰的血红素
为什么要修饰血红素?
进一步克服其局限性。拓宽临床应用是人血液替代品科研工作者以
后努里的方向。
谢谢观赏
PLP分子替代 2,3-DPG
降低氧的亲和力 血红素的四聚体 延长半衰期
② 分子与分子间交联型血红素
•
血红素的四聚体
分子与分子间 交联型血红素
另一交联剂 目前叫我较为常见的交联剂为戊二酮
人工血液替代品——化学修饰的血红素
• ③共轭交联型血红素
血红素
交联剂
水溶性高分子
血红素以共价 键结合在高分子上
增加血红素的体积, 减缓泄漏
碳氟化物
血红素类
绪论
• 人工血液替代品的意义
减轻患者 经济负担 避免输血反 应的发生 抓住急 救时间
改善血源 短缺的现 状 避免病毒的 传播
绪论
绪论
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
首先一个氧分子与血红蛋白四个亚基中的一 个结合,与氧结合之后的珠蛋白结构发生变化, 造成整个血红蛋白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 第二个氧分子相比于第一个氧分子更容易寻找 血红蛋白的另一个亚基结合,而它的结合会进 一步促进第三个氧分子的结合,以此类推直到
基因表达
血红素分子
大肠杆菌
②
血红素的 α 或 β 链的基因
基因技术
新型分子
(氧气的结合力减小)
人工血液替代品——化学修饰的血红素
• (3) 聚合型人工替代血液:又可分为分子内部交联型血红素、分
子与分子间交联型血红素与共轭交联型血红素。
• ① 分子内部交联型血红素
血红素
PLP分子
pyridoxyl 5'-phosphate
人工血液代用品概论
L/O/G/O
目录
1
. 绪论
2
人血液替代品发展历程3Biblioteka 人血液替代品特点4
人血液替代品
绪论
• 人血液替代品:人工血液是指具有血液
功能(包括载氧功能,维持血液渗透压, 维持血液酸碱度,扩充血容量)的人工制 剂。目前,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将人工 血液分为碳氟化物和经化学修饰的血红素 类。
构成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分别与四个氧分子结合.而在组织内释放氧的
过程也是这样,一个氧分子的离去会刺激另一个的离去,直到完全释放 所有的氧分子,这种有趣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
人血液替代品的发展历程
1966年,美国科学家克拉克发现,氟碳化物可以要用来替代血液 1979年,一种新型的氟碳化合物乳剂作为人造血液,首次在日本应 用于人体单肾脏移植手术,并取得成功。 1980年8月6日,中国人造血液的研究在上海获得成功。 2006年英国shelffield化学博士TWYMAN等报道了一种以卟啉铁(Ⅱ) 为中心的高度分支的聚乙二醇,其大小和形状与天然Hb相似。这种Hb 分子类似化合物在体外研究显示能可逆的结合释放氧气5次以上。 2013年,罗马尼亚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人造血液—由水、无机盐以及一种 深海昆虫体内提取的蚯蚓血红蛋白合成的材料,可短时间替代血液实现 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代谢。 2013年12月,日本研究人员成功利用干细胞培育出能够携带氧的红细 胞,在此基础上有望大量培育用于输血的红细胞,帮助医疗系统缓解用 血紧张状况。
人工血液替代品——化学修饰的血红素
• (1) 包覆型人工替代血液:用磷脂质经由乳化技术将血红素包覆
起来,形成直径约 100~200nm大小的颗粒,如此可以避免血红素在体内被快速分 解掉,增加其在人体血液循环中的半衰期,且在人体胶体渗透压的限制下,可以有 正常的血红素浓度。在包覆过程中同时也把 2,3-DPG 分子包覆在磷脂质里面,以调 控血红素分子对氧分子的亲和力。
氟碳化物的优点
Title
3 2 1
适用于宗教界 人士 可以大量合成, 不依赖外界血 源 可以携带大量 氧气,可以用 于急救 可以通过呼吸 或着排汗排出
人工血液替代品——氟碳化物
氟碳化物的缺点
它只是一种氧气的溶解剂。使用时,患者必须呼吸70%-100%浓度 的氧气,才能供给足够的氧气溶解量。 循环时间短,故有效时间短,高浓度使用可使血粘度升高, 使用的最大浓度有限。
• 氟碳化物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
• PFC既油又滑,因此在使用时必须先进行乳化处理或悬浮在某种溶 液中。PFC一般与通常用于静脉注射的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如卵磷 脂或白蛋白。这些乳化剂最终会在离开血液循环系统时分解,肝脏 和肾脏将其从血液中除去,肺会像呼出二氧化碳一样,将PFC呼出 体外
氟碳化物
人工血液替代品——氟碳化物
磷脂质
乳化技术
纳米颗粒
100-200nm
血红素
2,3-DPG 分子
维持血红素的浓度
调节氧气亲和力
人工血液替代品——化学修饰的血红素
• (2) 基因重组型人工替代血液:主要是利用基因技术,将血
红素的 α 或 β 链的基因转殖到大肠杆菌里面,由大肠杆菌来表现,制造出血红素分 子。
①
血红素的 α 或 β 链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