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合集下载

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工艺设计要点

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工艺设计要点

1引言二沉池是污水处理厂重要的污水处理构筑物,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泥水分离、污泥浓缩,保障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回流、排泥和除磷等功能。

常用的有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3种类型的沉淀池,其中辐流式沉淀池在污水处理厂应用较为广泛。

根据进出水布置方式的不同,辐流式沉淀池可分为中进周出式、周进中出式、周进周出式[1],辐流式沉淀池的集水方式主要有内置单侧堰、外置单侧堰和内置双侧堰3种[2]。

研究表明,周进周出二沉池的进出水形式及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3],且在较高回流比的情况下,容积利用率较高,活性污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淀[4],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广泛应用。

双出水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这一兼具各种优势的二沉池越来越值得深入研究与应用。

2工程概况2.1用地条件湖光污水处理厂位于湛江市麻章区288省道西侧。

设计近期规模2.5×104m 3/d ,远期规模5.0×104m 3/d 。

根据区域整体规划,该污水处理厂总体用地59976m 2,用地呈现狭长形,东西向最大宽度约160m ,南北向最大长度约488m ,良丰溪从用地南侧横穿而过,厂区实际使用面积仅51916m 2。

根据《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98—2022),5.0×104m 3/d 污水厂建设用地指标应为约1.55m 2/(m 3·d )。

本工程实际仅为1.20m 2/(m 3·d ),实际用地仅为建设标准的77%,用地较为紧张。

2.2进、出水水质根据《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修订本)》(2017—2020年),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广东省地方标准DB 44/26—2001《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一级标准及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厂污染物【作者简介】翟林(1990~),男,陕西富平人,工程师,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与研究。

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工艺设计要点Key Points of Process Design of Double Side-Weir Inlet and OutletCircular Secondary Clarifier翟林,罗肖肖(广东省冶金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510080)ZHAI Lin,LUO Xiao-xiao(Guangdong Metallurgical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Guangzhou 510080,China)【摘要】湖光污水处理厂为湛江市重要市政基础设施之一,设计近期规模2.5×104m 3/d ,远期规模5.0×104m 3/d ,采用AAO+AO/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深度处理工艺。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沉淀池是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构筑物,为提高水处理能力、稳定出水水质、降低运行成本和控制基建投资,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革新。

笔者在某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中,针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用地面积少的情况,二沉池选用了圆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

该工程总设计规模17×104m3/d,近期实施10×104m3/d。

4座周进周出的沉淀池作二沉池,单池处理能力Qd=3.25×104m3/d。

下文对周进周出沉淀池的选择及配水系统的设计谈一些具体做法。

1 周进周出与中进周出沉淀池的比较1.1 沉淀区的流态二次沉淀池进水为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浮物固体MLSS的质量浓度在3000-4000mg/L 之间,远高于池内的澄清水。

由于二者间的密度差、温度差而存在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

中进周出和周进周出两种不同池型内的混合液流态各不相同,详见图1与图2:在中进式沉淀池中,活性污泥混合液从池中心进水管以相对较高的流速进入池内,形成涡流,经布水筒逐渐下降到污泥层上,再沿沉淀区中部向池壁方向流动并壅起环流。

分离出的澄清水部分溢流入出水槽,部分在上面从池边向池中心回流;密度大的混合液则在下面从池边向池中心流动,形成了反向流动的环流。

这种环流不利于沉淀,限制了池子的水力负荷。

而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沉淀池中,密度流的方向与中心进水式相反。

混合液经进水槽配水孔管流入导流区后经孔管挡板折流,下降到池底污泥面上并沿泥面向中心流动,汇集后呈一个平面上升,在向池中心汇流和上升过程中分离出澄清水,并反向流到池边的出水槽,形成大环形密度流,污泥则沉降到池底部。

因此,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异重流流态改变了沉淀区的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

1.2 容积利用率异重流现象在中进式沉淀池中会形成短流,部分容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池子的实际负荷比设计负荷大得多。

而周进式由于大环形密度流的形成,容积利用率要高得多。

二沉池设计

二沉池设计

二沉池设计允许最大污泥体积进流量Qsv:(L/㎡·h)500SVI(mL/g)130表面负荷q:清水区h1(m):0.5最大回流比R:1分离区h2(m): 1.64761611浓缩时间tE(h):2池边水深(m):设计流量Q(m 3/h):42曝气池X(g/L) 4.5二沉池表面负荷(m 3/㎡·h):0.69SVI(mL/g)130日处理量(m3/d):1000校核固体负荷G:148.0496921沉淀时间t(h):2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2(m)1.38污泥斗上部直径D1(m): 1.5污泥斗底部直径D2(m):1污泥斗容积V1(m3):0.5381987圆锥体上部直径D:8.8圆锥体高度(m):0.1825圆锥体体积V2(m3):4.435884542竖直段污泥部分高度(m): 2.06382421污泥区高度h4(m):2.679336914设超高高度h1(m):0.2缓冲层高度h3(m):0.5沉淀池总高度H(m):(h1+h2+h3+h4)4.75933691时流量(m 3/s):0.01166667中心进水导流筒流速取值0.6-1.0m/s,本次取值0.6,则导流筒直径D:0.222575798中心进水导流筒B(m)0.1H(m)0.3稳流筒流速控制(m/s):0.025稳流筒内水流面积㎡:0.933333333二沉池有效沉淀区面积A:59.66二沉池实际表面负荷q:0.703989273验算二沉池固体负荷G:152.061683崔玉川详细计算法(中进周出计算得出二沉池各部分尺寸结论:正常值120-160kg/㎡·d;回流比在60%-120%之间符合要求;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表面负荷计算(周雹计算法)0.68池深计算(周雹计算法)3.91。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平面设计改进水力计算探讨_胡大锵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平面设计改进水力计算探讨_胡大锵

根据近期污水处 理 厂 二 沉 池 的 运 行 情 况 (即 经 验 数
据 );二 是 考 虑 “手 册 ”推 荐 的 历 史 背 景 。
如果qH =0.93m3/(m2·h)系指二沉池的实际 表面负荷,则 其 上 升 流 速 v上 =0.26 mm/s,而 活 性
污泥动态沉降速 度u0=0.22 mm/s,显 然,v上 >u0, 也就 是 说,周 进 周 出 辐 流 式 二 沉 池 取qH =1.4 m3/ (m2·h)偏 大 。 具 体 取 值 ,应 同 时 考 虑 以 下 因 素 :
年 2 月 第 2 版 第 5 册 表 5-13)显 示 :二 沉 池 (常 规 )的 qH =0.6~1m3/(m2·h)[原 手 册 推 [1] 荐 值 为1~1. 5m3/(m2·h)]。不考虑污 泥 回 流 量。“参 照 本”例
题中取qH =1.4m3/(m2·h),相 当 于 常 规 (即 指 中 心进水辐流式)二沉池的0.93m3/(m2·h)(以 提 高
(1)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所占 比 例 的
增大,难降解物质增多;国家对进入天然水体 中的氨
氮浓度要求趋 于 严 格。 两 者 的 共 同 作 用,均 将 导 致
生化系 统 在 低 负 荷 工 况 下 运 行:早 年 污 泥 负 荷 为
0.2~0.5kgBOD5/(kgMLSS·d)(延 时 曝 气 法 及 合建式曝气池除 外);而 近 年 来,普 遍 要 求 污 泥 负 荷
3.4 二 沉 池 校 核 堰 口 负 荷 论 证 及 计 算 总 结 城 镇 污 水 处 理 厂 (含 工 业 废 水 )辐 流 式 二 沉
池出水溢流堰的设计,通 常 采 用 90°三 角 堰,由 水 力
模 型 试 验 ,得 出 流 量 计 算 公 式 为 :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

周边进(出)水型二沉池的设计才振刚众所周知,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不加以处理控制,直接排入水体和土壤中,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仅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还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很低,长年徘徊在10%以下,一些城市的水环境已经恶化,修建大量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迫在眉睫。

在各类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活性污泥法,而在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中,二次沉淀池是保证出水水质的关键构筑物之一。

下面,我结合实际工程,就二沉池的选型、计算探讨如下:一、适用条件沉淀池主要是去除悬浮于水中的可以沉淀的固体悬浮物。

初次沉淀池主要是对污水中以无机物为主体的比重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

而二次沉淀池是对污水中以微生物为主体的、比重小的、因水流作用易发生上浮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

一般来说,二次沉淀池多采用竖流式和辐流式,前者比较适用处理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后者则适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二、不同类型二沉池设计、运行参数比较一般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原污水从池中心进入,在池周边出流,进口处流速很大,程紊流现象,影响了沉淀池的分离效果。

而周边进水型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与此恰恰相反,原污水从池周边流向池中心,澄清水则从池中心返回到池周边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缺点。

原污水流入位于池周边的进水槽中,在进水槽底部设有进水孔,再从进水孔均匀地进入池内进行悬浮颗粒的沉淀,从而提高沉淀效率。

根据国外资料介绍,这种沉淀池的处理能力比一般辐流式沉淀池要高出一倍。

沉淀池设计计算时一般以水力负荷来计算有效面积,用固体负荷做较核,在二沉池中尤为重要。

根据国外资料,国外所采用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和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二次沉淀池的水力负荷最大为2.72m3/(m2.h),最小为1.0m3/(m2.h),而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二沉池所采用的水力负荷值,最大为1.19m3/(m2.h),最小为0.73m3/(m2.h),由此可以看出,周边进水型二沉池的水利负荷要比普通型二沉池水力负荷平均高出1.72倍。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沉淀池是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构筑物,为提高水处理能力、稳定出水水质、降低运行成本和控制基建投资,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革新。

笔者在某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中,针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用地面积少的情况,二沉池选用了圆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

该工程总设计规模17×104m3/d,近期实施10×104m3/d。

4座周进周出的沉淀池作二沉池,单池处理能力Qd=3.25×104m3/d。

下文对周进周出沉淀池的选择及配水系统的设计谈一些具体做法。

1 周进周出与中进周出沉淀池的比较1.1 沉淀区的流态二次沉淀池进水为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浮物固体MLSS的质量浓度在3000-4000mg/L之间,远高于池内的澄清水.由于二者间的密度差、温度差而存在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

中进周出和周进周出两种不同池型内的混合液流态各不相同,详见图1与图2:在中进式沉淀池中,活性污泥混合液从池中心进水管以相对较高的流速进入池内,形成涡流,经布水筒逐渐下降到污泥层上,再沿沉淀区中部向池壁方向流动并壅起环流。

分离出的澄清水部分溢流入出水槽,部分在上面从池边向池中心回流;密度大的混合液则在下面从池边向池中心流动,形成了反向流动的环流。

这种环流不利于沉淀,限制了池子的水力负荷。

而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沉淀池中,密度流的方向与中心进水式相反.混合液经进水槽配水孔管流入导流区后经孔管挡板折流,下降到池底污泥面上并沿泥面向中心流动,汇集后呈一个平面上升,在向池中心汇流和上升过程中分离出澄清水,并反向流到池边的出水槽,形成大环形密度流,污泥则沉降到池底部。

因此,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异重流流态改变了沉淀区的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

1.2 容积利用率异重流现象在中进式沉淀池中会形成短流,部分容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池子的实际负荷比设计负荷大得多。

而周进式由于大环形密度流的形成,容积利用率要高得多。

对应进。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槽配水均匀性的设计计算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槽配水均匀性的设计计算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槽配水均匀性的设计计算设计计算以提高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槽配水的均匀性。

我们将讨论如何在设计中考虑水流分布的均匀性,并介绍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首先,要了解二沉池配水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沉池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设备,主要用于分离固体颗粒和液体。

其中配水槽是二沉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进入二沉池的污水均匀分布到沉淀池各处。

在设计中,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因素来保证配水的均匀性:1.进水口的数量和位置:根据二沉池的尺寸和处理能力,确定进水口的数量和位置。

进水口应均匀分布在配水槽的一侧,以确保水流均匀地进入沉淀池。

2.进水口的直径和流量:根据设计需求和污水处理量,确定进水口的直径和流量。

水流的速度和流量应均匀分布,以避免水流过大或过小的现象。

3.水流的方向和速度:配水槽内部应设计合适的结构,以引导水流均匀地流动并分布到沉淀池各处。

可以使用引流设备和隔板来帮助水流的均匀分布。

4.隔板和引流设备的数量和位置:根据设计需求和配水槽的尺寸,确定隔板和引流设备的数量和位置。

这些设备应合理布局,以确保水流沿着合适的路径流动,从而实现均匀分布。

为了计算配水槽的均匀性,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步骤:1.确定配水槽的尺寸和容积。

这些参数将根据污水处理量和二沉池的尺寸来确定。

2.考虑水流的路径和方向。

设计配水槽内部的结构,如隔板和引流设备。

这些设备应根据水流的路径和方向来确定。

3.使用计算公式和模拟软件来计算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分布。

可以使用计算公式来估算水流的速度和流量,或使用模拟软件来模拟水流的分布情况。

4.根据计算结果调整设计参数。

根据计算结果调整进水口的数量、直径和流量,以及隔板和引流设备的数量和位置。

通过不断优化设计,来提高水流的均匀性。

在设计计算中,我们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如水流的湍流情况、污水的浓度和粘度等。

这些因素将对水流的分布和均匀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设计中予以考虑。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试验来验证设计计算的结果。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书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书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表面积及直径二沉池面积Fq n Q F ⋅=max式中 Q max —— 二沉池设计数量250m 3/h ;N ——二沉池座数,此次为1;q —— 表面水力负荷,此次取(m 2·h)·故 27.4166.0250m F ≈=池子直径D : m FD 03.234≈=π,取D=24m校核固体负荷G()F XQ R G ⋅⋅+⨯=max 124故 ())/(79.647.4163250%501242d m kg G ⋅≈⨯⨯+⨯=<150kg/(m 2·d)满足要求高度计算(1)沉淀区高度h 2’《停留时间t 取,故m F tQ h 5.1'max 2≈⋅=(2)污泥区高度h 2’’取污泥停留时间:T=1h ,故()()()()m F X X X QR T h r 45.07.4169332505.011212''max 2≈⨯+⨯⨯+⨯⨯=⋅+⋅⋅+⋅⨯=(3)池边水深h 2m h h h 25.23.0'''222=++=(式中为缓冲层高度)<4m ,满足要求(4)污泥斗高度、污泥斗上直径D 1=,下直径D 2=,斗壁与水平夹角为55°故污泥斗高度h 4为:m 71.055tan 22214≈︒⋅⎪⎭⎫ ⎝⎛-=D D h (5)池总高H二沉池采用单管吸泥机排泥,池底坡度取,故污泥斗边缘与二沉池外边缘底端的高差h 3为:m h 11.001.023.2243≈⨯-=取超高为,所以池总高H : m h h h H 57.35.0432=+++=!出、入流槽设计采用渐变式的出、入流槽设计,在槽宽不足300mm 时,槽宽采用300mm ,出水槽与入流槽合建。

取入流槽起始端流速为V=s.设计流量为Q s =s.采用经验公式可得起始端水深H 0,并且设槽宽与水深相同,则m VQ H B s 48.000≈==,取 出水槽与入流槽合建,故渠道总宽度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4.1 配水系统的设计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

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

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

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

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

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

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

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边计算)δ2B(δ为配水槽壁和集水++b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与池壁的距离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

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

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1) 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

侧溢流堰的出水优于外侧溢流堰,因此本设计采用置单侧堰进水。

集水槽设自由溢流堰,溢流堰严格水平,即可保证水流均匀,又可控制沉淀池水位。

为此溢流堰常采用锯齿形堰,这种出水堰易于加工及安装出水比平堰均匀,池水位一般控制在锯齿高度的1/2处为宜。

4.2.2 挡板的设计在出口处设置挡板,挡板高出水面0.1~0.15m,挡板淹没深度是沉淀池深度而定,不小于0.25m,一般为0.3~0.4m,挡板位置,距出口为0.25~0.5m。

4.3 辐流式二沉池的一般设计原则辐流式沉淀池一般为圆形,水流沿沉淀池半径方向流动。

池直径在6~60m 之间[28]。

具体设计参数如下:(1) 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2) 坡向泥斗的底坡≥0.05;(3) 池径≥16m;(4) 表面负荷≤2.5m3/(m2·h);(5) 沉淀时间1~1.5h;(6) 池径<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板。

池径>20m,一般采用周边传的刮泥机;(7) 刮泥机转速为1~3r/h,刮泥机外缘线速度≤3m/min;(8) 非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0.5m。

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9)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10)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 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11) 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国外许多专家学者[29~31]通过实验研究指出:选择合适的沉淀池几何结构参数可以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率。

二次沉淀池的效率受下列因素影响,包括悬浮物固体浓度(污泥颗粒大小、污泥的密度、进水速度),流场和构筑物的几何尺寸与挡板的特征。

5 工艺设计计算5.1 主体尺寸计算该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规模与处理35万人生活污水处理厂匹配。

查表5.1得:综合生活污水定额为95~155 L/(cap ·d ),取127 L/(cap ·d )表5.1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 [单位:L/(cap·d)]注:cap 表示“人”的计量单位居民区生活污水平均日流量s L qN Q /5148640010351278640041=⨯⨯==(5.1)居民区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 36.15147.27.211.011.01===Q K z (5.2)则最大设计流量)/(2520)/(7.0)/(7008640036.1103512786400334max h m s m s L qNK Q z ==≈⨯⨯⨯==(5.3)本设计采用4座池 单池最大设计流量)/(175.0)/(6304252033max s m h m n Q Q ==== (5.4)式中:max Q ——最大设计流量n ——池数(不少于两个) 单池表面积)(3508.16302m q Q A === (5.5)池直径 )(1.2114.335044m AD =⨯==π,取D=25m(5.6)则,实际单池表面积 )(491)(25414.342222'm m D A ≈⨯==π(5.7)实际表面负荷 )/(28.149163023''h m m A Q q ⋅=== (5.8)式中:q ——表面负荷,h m m ⋅23/ 校核堰口负荷: )/(43.4)/(23.22514.36.36306.3'1m s L m s L D Q q ⋅<⋅=⨯⨯==π(5.9)校核固体负荷:)/(138491243630)5.01(24)1(2''2d m kg AQN R q w ⋅=⨯⨯⨯+=⨯+=(5.10)固体负荷在120~150)/(2d m kg ⋅,符合条件 式中:w N ——混合液悬浮物浓度(MLSS ),kg/m 3,取3 kg/m 3设沉淀时间t=1h 澄清区:m t q AQt h 28.1128.1'''2=⨯===(5.11)设污泥停留时间't =1.5h 污泥区高度:)(44.1491)93(5.05.13630)5.01()(5.0)1(''''2m A C N t QN R h u w w =⨯+⨯⨯⨯+=++=(5.12)式中:u C ——底流浓度,kg/m 33/95.0)5.01(3)1(m kg R R N C w u =+⨯=+= (5.13)有效水深:)(4)(72.244.128.1''2'22m m h h h <=+=+= (5.14)径深比19.972.2252==h D (5.15)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符合条件 设超高3.01=h ,缓冲层5.03=h设泥斗上口直径m d 41=,下口直径m d 22=,泥斗倾斜角度ο55 则泥斗高m h 43.15= 池中心与池边落差: )(525.0)2425(05.0)2(14m d D i h =-⨯=-= (5.16)式中:i ——坡向泥斗的底坡≥0.05 池边水深m h h h 22.35.072.232=+=+= (5.17)沉淀池总高)(475.543.1525.022.33.0541m h h h h H =+++=+++= (5.18)图5.1池体主要尺寸示意图5.2 配水系统设计配水槽采用环形平底槽,等距离设布水孔 设计流量h m RQ Q Q /9456305.06303'=⨯+=+= (5.19)设配水槽宽m B 6.0=,水深m H 5.01= 配水槽流速 s m BH Q v /9.05.06.0360094536001'≈⨯⨯==(5.20)配水孔平均流速s m G t v m n /71.0201006.1600226=⨯⨯⨯⨯==-μ (5.21)式中:n v ——配水孔平均流速,s m /,一般取0.3~0.8s m /,符合条件t ——导流絮凝区平均停留时间,s ,池周有效水深为2~4m 时,t 取360~720sμ——污水的运动黏度,与水温有关,设水温为ο20,则s m /1006.126-⨯=μm G ——导流絮凝区的平均速度梯度,一般可取10~301-s每池配水槽的孔数5.7308.0414.371.036009454360021'=⨯⨯⨯==D v Q n nπ,取74个(5.22)式中:1D ——孔径,m ,一般取0.05~0.1m ,取0.8m孔距 )(04.174)6.025(14.3)(m nB D l =-⨯=-=π(5.23)絮凝区环形面积 )(9696.454)6.0225(14.342514.34)2(422222m B D D f =⨯-⨯-⨯=--=ππ(5.24)导流絮凝区的平均流度)/(107.59696.45360094536003'2s m f Q v -⨯=⨯==(5.25)核算m G 值)(9.191006.16002)107.5(71.02162322221---=⨯⨯⨯⨯-=-=s t v v G m μ(5.26)m G 值在10~301-s 之间,符合条件式中:1v ——配水孔水流收缩断面的流速,m/s ,εn v v =1,ε为收缩系数,因设短管,取1=ε进水管的设计进水流速 )/(33.15.0414.3360094543600222''s m D Q v =⨯⨯=⨯=π(5.27)符合条件则进水管直径取500mm式中:2D ——进水管直径,m进水区挡板裙板伸至水下1.5m 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5.3 出水部分设计采用周边出水槽水槽宽)(5.0)175.03.1(9.0)(9.04.04.0m Q K b =⨯⨯==安 (5.28)式中:安K ——安全系数,一般取1.2~1.5出水堰的设计采用出水三角堰,设计堰上水头H '=0.05m ,三角堰的角度ο90=θ三角堰上水头(水深)和过流堰宽'B 之间的关系2tan 2θ=''H B (5.29)则水流过堰宽度m B 1.0='单堰过堰流量 )/(1018.805.0290tan 8.9262.01582tan 2158425252s m H g C q d -⨯=⨯⨯⨯⨯⨯='=οθ (5.30)每池应该布置的出水堰总数 (个)9.2131018.8175.042=⨯==-q Q N ,取214个 (5.31)环形集水槽宽0.5m ,沿集水槽壁侧(单侧)布置出水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