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1999——2011)一注技术作图真题分析

历年(1999——2011)一注技术作图真题分析
历年(1999——2011)一注技术作图真题分析

第一步:总结10年以来技术作图考点

结构布置

1999:高大空间砖混结构(展厅)—---布置梁、过梁、预制、现浇板、壁柱、混凝土柱

2000:高大空间砖混-钢结构(礼堂)--布置梁、板、柱、屋架、支撑、檩条

2001:高大空间钢结构(超市)-------布置抗风柱、柱间支撑、等等钢结构所有结构构件

2003:砖-木结构(小学)------------布置承重墙、屋架、木梁、檩条、挑檐木、砖柱

2004:砖混结构抗震(多层住宅)-----布置构造柱、圈梁、过梁、板式楼梯

2005:剪力墙结构(高层复式住宅)---布置剪力墙、暗柱、连梁(非常复杂)

2006:筒中筒结构(高层办公)-------布置梁、板、柱、剪力墙

2007:高大空间钢结构(厂房)-------布置抗风柱、柱间支撑、等等钢结构所有结构构件

2008:复杂平面剪力墙结构(学校)---布置剪力墙、防震缝、后浇带

2009:砖混结构旧房改造(办公)-----布置梁、板、柱

2010:屋盖结构布置平改坡屋顶结构(多层住宅)——布置立柱、斜梁、檩条、水平支撑和垂直支撑

2011:楼盖结构布置

总结:近年出题人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结构平面布置原理及规则很简单,但题目描述七弯八拐,且故意用非通用的术语,目的是让你不明题意把你弄晕!

建筑配件与构造

1999:顶-缝刚性防水屋面变形缝、墙身变形缝、地面、内墙变形缝(节点构造)

Z2000:顶-内饰轻钢龙骨吊顶(配件连接)

Z2001:墙-内饰轻钢龙骨石膏隔墙(配件连接)

2003:顶-节点块瓦双坡屋面天沟、屋脊、檐口、变形缝(节点构造)

2004:地- 缝地下室施工缝、后浇带、伸缩缝(节点构造)

Z2005:墙-外饰石材幕墙构造(配件连接)03J103-7《建筑幕墙》

2006:斜残疾人楼梯构造(配件连接)

Z2007:地-楼面水磨石地面、强化双层木地板楼面、单层木地板楼面、隔声楼面(构造层次)05J909《工程做法》

2008:顶屋面防水构造(上人、不上人、保温、隔热、隔汽、倒置)(构造层次)J201-1

平屋顶建筑构造(一)

Z2009:墙玻璃幕墙构造(配件连接)《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

Z2010:墙内装修-室内内饰面构造(石材干挂、隔声材料、防水材料)(构造层次)05J909《工程做法》

2011: 顶内装修-室内吊顶(配件连接)03J502-2

2012:铝塑板幕墙-玻璃幕墙-石材幕墙(配件连接)

外墙保温-内墙保温(构造层次)

考试重点从传统的施工构造转向装饰构造(外装、内装)

对材料运用的重视轻钢、木材、石材、玻璃

从部位分析,今年考“墙”的几率较小,重点在——地(楼地面、地下室)、顶(屋面、内饰吊顶)、斜、缝、门窗

从题型分析,节点构造>构造层次>配件连接

从出题角度,新材料将是热点

建筑设备管道系统

1999:高层核心筒照明、通风、疏散、喷淋布置

2000:银行营业厅照明、空调、喷淋布置

2001:高层办公室照明、空调、疏散、喷淋布置

2003:高层核心筒消防、喷淋、通风布置

2004:高层住宅卫生间洁具布置

2005:阶梯教室空调通风布置

2006:高层核心筒送风、排烟、探测、消火栓、疏散照明、疏散指示

2007:高层客房空调、排风、喷淋、消火栓、疏散照明、防火门布置

2008:住宅插座回路及小型中央空调系统

2009:地下室排烟、喷淋、疏散照明、防火门布置

2010:高层建筑室内中庭消防设计

2011:旅馆走廊吊顶管道布置剖面(通风管、水管、电缆桥架、空调新风)

总结:通风、空调、照明、消防疏散必考,只有在考无可考了才出偏门的题目,如04年的卫生洁具和08年的插座回路

可见,正是因为构造做法浩如烟云,考官为避免非议讨个好名声,只能围绕着建筑墙、屋面、楼梯、地下室等等常规围护维护构件出题。看来我辈只要死啃这几个部位,定会有所斩获。

但考官为了显示其功力之高深莫测,往往会钻牛角尖,尽出因现代社会分工外包出去的犄角旮旯,我辈视而不见或者忽视了这些学院派经典建筑学武功,看来得回炉炼一回。

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四个部分的备考复习提纲如下:

一、建筑剖面

咱们看家本领,战前无需浪费太多时间,仔细研究往年评分标准和扣分点即可,唯求考场细心再细心,尽量少丢分。

1。大剖面,一般来说,是两~三层楼的小别墅的剖面,复杂一点的就是带坡屋面。从底到天的做法。我复习者道题目,用了一天时间,早上,把各个部分的做法手勾了一遍,从底往上,先是基础的几种做法;墙身防潮;散水;台阶或坡道;入户门及雨棚;墙身及保温;窗户(窗台及落地窗的护栏);外天沟、内天沟、女儿墙;泛水及屋面防水;坡屋面的做法要单独的复习,这几年难度加大,几乎没有不考坡屋面的。

光了解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考试的时候,还要细致,剖到的面,如:地面,楼面和屋面,最后每个做法都要详细标出来。标高要标细,容易忽略到的楼梯定层栏杆标高,千万不要标错,一定要大于1050;窗户的窗台、窗顶要标清楚;每根梁底标高标上;转折点标高标上;还有最容易被忽略的看线,一定要画全

二、结构布置

1、搞通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板、柱及各种缝的布置规则。

2、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及各种缝的布置规则。

3、木结构、钢结构屋架、柱及各种支撑的布置规则。

思路似乎越来越清晰,以我辈之功力,理解上述规则不难,计划用一个星期时间整理消化上述规则。

三、建筑电气和管道系统

1、照明计算和灯具、插座、回路布置规则

2、通风、空调各种管道、阀门、进风口、回风口、新风口、排风口的布置规则

3、水暖系统各种管道和阀门布置规则

4、与消防有关的防火门、探测器、喷淋、应急照明、疏散照明、消火栓、消防电话、消防广播、手动报警按钮布置规则

这个部分内容似乎很多,但考的都是一些基本的东西,每一道考题似乎都要涵盖上述2~3个系统的内容,看来必得全面领会这个部分的内容。整理消化上述规则再用一个星期的时间。

四、建筑配件和剖面

1、基础和地下室

2、外墙围护结构

3、屋、楼、地面

4、室内隔断和顶棚

5、门窗

6、楼梯及无障碍

…….余下的内容太多,放弃,不可能到全面覆盖,每个分点用两个晚上,常规的节点我辈随手就能画出来,不用细看,专盯着一些特殊的构造层次即可,天朝南北气候和施工工艺差异大,得多留意非本区的构造做法,还有就是前面说过的因社会分工外包出去的东东,以及工业化生产已经一体化的构件……..6x2=12,留下两个晚上的喝茶时间,得用掉两周才行。

现在距离考试还有6个星期,现在用掉四个,剩下两个星期用10天做一遍过去10年的考题,4天安排喝茶吃酒放松。

前面三个部分争取拿到80%的分,70x0.8=56分,最后一个部分能蒙4分既能通过…..嘿嘿,看来靠谱了。

时不我待,现在就开始,先拿构造开刀祭旗。

1、基础:

地下连续墙:墙板式、排桩式,可作为新建筑的外墙和基础

刚性踏步基础和管道预留洞

后浇带、半后浇带、后浇梁

基础温度缝、双墙沉降缝、交叉沉降缝、悬挑沉降缝

灰土井桩

2、地下室:分为隔水法、排水法、综合法

隔水法: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卷材防水、涂膜防水,涉及的节点有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管道穿墙、保护墙、预留通道、双墙、设备基础、楼梯基础。

排水法:外排法、内排内,涉及的节点有盲沟、反滤层、渗排水层、封墙及架空排水层。适用于地下水位高、水量大的情况,尤其是老地下室改造必用此法才可靠。

综合法:上述两种做法的综合,适用于要求特别高的场所。

横扫基础、地下室、屋面、墙面的内容

原因

一是平时对这类节点吃的比较多

二是这些节点考过很多次,但每次考官都能找到我们漠视的细节,不服不行。

所以这次仔仔细细看了,还真发现不少构造节点和做法被我们忽略了。

收获如下:

1、冻土地基的构造

2、地下室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构造,之间有很大区别(汗一个,平时太大意了)

3、外保护层的转角构造

4、抗压层...(再汗一个,本人第一次看到,惭愧)

5、浮筑层......跟屋面做法不一样

6、双墙、预留通道的构造.........

7、外墙抗震缝的构造(平时我等都直接拿沉降缝代替,反而忘了标准抗震缝的做法)

8、蓄水屋面构造

9、种植屋面构造

10、玻璃屋面构造

........

都是以前从未留意或者过于随意的节点

然而最大的收获是,在不经意间,去年的考题赫然在目!原来出自这里!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7863712.html,/forum/showthre...936#post3443936

砌体结构

板布置规则:

1、

梁布置规则:

1、在上部有墙体,而下面一层又无承重墙的情况下,该墙体下布梁。

2、如果板的跨度较大(单向板经济跨度2~3M,双向板经济跨度3~6M),也可在适当位置将板分成几块而布梁。

3、如果板不是规则的形状,一般情况下可布梁将板分成规则的几部分。

4、当楼板有超过1m的洞口时,周边需布梁。

圈梁布置规则:

1、圈梁要浇圈闭合拉通,穿过中间走廊,并隔一定距离将截面加强。注意圈粱(包括地基圈梁)在外墙楼梯、入口等处可能被截断,应在相应位置附加一道并满足搭接长度。

2、坡屋顶为双层圈梁。

3、单层空旷房屋层高超过4米宜在窗顶处增加一道圈梁。

4、为减少圈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和清水砖墙的立面效果,360外墙圈梁的外侧宜有120砖墙。

5、顶层屋面板下设置圈梁可有效减少顶层墙体的裂缝。

6、增大基础圈梁的刚度可有效减少底层墙体的裂缝。

7、有抗震要求时,装配楼、屋盖房屋,纵墙承重时,所有墙体需层层设置圈梁。

8、有抗震要求时,装配楼、屋盖房屋,横墙承重时,所有外墙和内纵墙需层层设置圈梁。内横墙9度需层层设置圈梁;屋盖处6~8度时每隔7m设置圈梁;楼盖处6~7度每隔15m、8度每隔7m设置圈梁。

9、有抗震要求横墙少且高度较高时,所有纵横墙须在楼盖标高处设置圈梁。

10、小砌块房屋有抗震要求时,所有外墙和内纵墙需层层设置圈梁。全部内横墙在屋盖处设圈梁,在楼盖处6、7度时每隔7m设,8度时全部需设。

构造柱布置规则:

1、设置构造柱后必须设置圈梁或暗圈梁。设置圈梁不一定设构造柱。

2、斜交砖墙的交接处应增设构造柱,且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

3、建筑外墙四角和阴角。

4、楼电梯4角,楼梯梯段4角。

5、开间大于7.2m的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6、单元横墙与纵墙交接处。

7、较大洞口两侧(2.0米以上)。

8、框架结构中轻型填充墙门窗洞口两侧需加构造柱。

壁柱布置规则:

1、墙长度较长时(>?m),或高度较高时(>?m)

2、墙上支撑的梁跨度>6m(240) >4.8m(180)时。

屋盖伸缩缝布置规则:

1、有保温层时无保温层时

整体式屋面---50m 40m

装配式无檩体系---60m 50m

装配式有檩体系---75m 60m

2、瓦、木、轻钢屋盖---100m

3、层高大于5米的单层房屋,缝的间距可x1.3。

4、温度应力在中部最强。

防震缝布置规则:

1、房屋立面高差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结构认为,楼板高差大于梁高时才是错层)

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差别较大时。

4、两侧结构形式不同时。(因地震周期不同?)

后浇带布置规则:

1、应在应力集中处。

2、通常为建筑中部一跨的1/3跨处。

3、分割后两侧都不应大于30~40m。

沉降缝布置规则:

1、建筑平面转折处。

2、高度或荷载变异处。

3、长高比过大的建筑适当部位。???

4、地基压缩性显著差异处。

5、结构或基础形式不同处。

6、分期建造处。

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布置规则:

1、均匀、分散、对称、周边。

2、宜布置在竖向荷载较大处、平面变化较大处、楼电梯间处。

3、不宜在伸缩缝、防震缝两侧同时布置。(不应约束变形)

4、建筑物长度较大时,纵向剪力墙不宜布置在端部,而应布置在中部(因为布置在两侧,会约束因温度应力的变形)

5、单肢剪力墙长度不应大于8m。

下面是绝杀口诀第三篇:

照明灯具

1、观众厅应设清扫场地用的照明(可与观众厅照明共用灯具)

2、可燃材料仓库内宜使用低温照明灯具,不应设置卤钨灯等高温照明灯具。、

3、卫生间、厨房等潮湿场所应采用相应等级的防水灯具,至少也应采用带防水灯头的开敞式灯具。

4、消防控制室的照明灯具宜采用无眩光荧光灯具或节能灯具,应由应急电源供电。

5、灯具与图书资料等易燃物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50m。

6、室外、雨棚走廊应选用防水灯头,不应设悬挂型灯具。

7、教室照明灯具距桌面的最低悬挂高度不应低于1.70m(特殊学校时为1.8)。灯管排列应与视线平行、垂直于黑板,安装在课桌间的通道上方。

8、黑板照明安装在讲台上方,不应低于2.0m(为了控制眩光和反光)

9、荧光灯一般平行于外窗布置(保障照度分布均匀度)。在宿舍、卫生间时需垂直于外窗(避免向外投射影子)

照明质量

1、用悬挂高度控制眩光,一般2.0m以上就可避免眩光。

2、用面积安装功率来控制照度。

3、用距高比来控制照度分布均匀度(最小照度/平均照度>0.7),一般小于1.2(灯具间距除以有效安装高度)

4、灯具间距受灯具配光曲线的约束。

5、注意控制频闪效应。(有转动物体时如车间等等,此时必用白炽灯)

6、正常照明------要求节能、显色性能、舒适感

7、应急照明------要求快速启动

8、障碍照明------有闪烁、穿透率的要求(红光)

9、装饰照明------有闪烁、调光、和颜色的要求

10、白炽灯紫外线少(用于博物馆)、但不耐震(所以不能用于工地)、抗电磁波干扰

11、高压汞灯跟上面相反(有强紫外线,所以工地民工很黑)

12、荧光灯受温度影响较大(与空调出风口有距离要求)

13、高压钠灯穿透力强,能用于多灰尘场所

14、只有白炽灯和卤钨灯能瞬时启动,所以没有频闪现象

15、深照型灯具---用于高大空间

16、配照型灯具---普通室内

17、广照型灯具---室外

回路

1、同一回路的电线要求装在同一线管里(避免涡流)

2、单一回路所接光源数不宜超过25个、插座10个、计算机5台。(便于维修和使用安全要求)

3、混合回路时插座不超过5个。

4、房间或场所装设有两列或多列灯具时,宜按下列方式分组控制:

1 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因可随室外光线变化灵活分组调节)

2 生产场所按车间、工段或工序分组;

3 电化教室、会议厅、多功能厅、报告厅等场所,按靠近或远离讲台分组。

(有多媒体演示要求)

5、尽量减少线管交叉----削弱楼板强度

插座

1、普通教室前后墙各设置一套插座。

2、旅馆休息厅、咖啡厅、餐厅应设地面插座。(中国电器标准电源线长度为1.8m,意思是插座间距需小于3.6m)

3、客房及公共走道应设清洁设备插座。

4、起居室和卧室内插座,应选用二、三极组合插座;厨房和卫生间内应选用防溅式三极插座。

5、开放式办公室的楼地面宜按家具位置埋设弱电和强电插座;

6、起居室、卧室宜设两组,厨房设三组,卫生间设一组(老年人居住建筑)

7、空调器、洗浴用电热水器、机械换排气装置等,应另设专用电源插座。

8、电源插座和潮湿场所的电气设备,应加设剩余电流保护器。医疗用电设备装设剩余电流保护器时,应只报警,不切断电源。

9、竖井内设备、管线较多及维修人员的方便,要求竖井内安装照明及电源插座。

10、每床位应装设一个插座,每疗养室装一、二只备用插座。

11、走道、门厅、餐厅、宴会厅、电梯厅等公共场所应设供清扫设备使用的带接地孔的插座。

12、美术书法教室四角设电源插座。

13、实验室电源插座宜设在实验桌上。

14、物理实验室讲桌处应设三相380v电源插座。

15、史地教室讲桌应设电源插座。

16、每套住宅的空调电源插座、电源插座与照明,应分路设计

17、厨房电源插座和卫生间电源插座宜各自设置独立回路;

18、卧室、厨房:两组

19、起居室(厅):三组

20、布置洗衣机、冰箱、排气机械和空调器等处:专用单相三线插座一个。

21、空调、排风机、幼儿建筑插座安装高度1.8m。(无障碍设计要求400~500)

22、同一面墙上的插座不宜过多(墙体隔音要求),尽量分布在不同墙上。(美国佬的插座要求安装在楼地面,理由同上)

23、卫生间浴缸、淋浴格周围0.6m范围及其上空不得安装插座。

24、开关距门洞变150~200,高度1300,(无障碍为900;消防按钮为1500)

25、手术室的开关用膝盖控制。

短肢剪力墙的受力.变形特征.类似以框剪结构.但比框架结构的刚度分配.内力分配更合理.结构的变形协调导致的竖向位移差别.也比框剪结构小.则传基础荷载更均匀.合理.

1.短肢墙与异形柱的区别

截面尺寸:

柱:H/B <, 3,(单肢)

异形柱:H/B <, 5,(一般柱肢数≤两肢)

短肢剪力墙:5 <, H/B <, 8, (墙肢数≤两肢)

剪力墙:H/B >, 8.(不限)

当有大于两肢的短肢墙或异形柱时.尽管各肢的长宽比符合要求.也宜按墙输入.设计.

2 .短肢墙与异形柱的设计区别:

异形柱:轴压比(按框架柱).刚度(梁考虑刚域).配筋(双偏压).构造(按异形柱规程).

短肢墙:轴压比(按剪力墙).刚度(墙输入.采用壳元或薄壁杆元).配筋(按剪力墙).构造(按高规的短肢墙构造).

弱短肢剪力墙(截面高厚之比小于5的墙肢):高规7.2.5条文规定了不宜采用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小于为5的剪力墙,当其小于5时.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力设计值的轴压比.抗震等级为一级(9度).一级(7.8度).二级.三级时分别不宜大于0.3.0.4.0.5和0.6.

短墙(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3的墙肢) :高规7.2.5条文和抗震规范6.4.9条文规定剪力墙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3时.应按柱的要求进行设计.底部加强部位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0%.箍筋应沿全高加密.

3.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加强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高规4.8.2规定的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采用.

抗震设计时.各层短肢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力设计值的轴压比.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宜大于0.5.0.6和0.7,对于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其轴压比限值相应降低0.1.

抗震设计时.除底部加强部位应按高规7.2.10条调整剪力设计值外.其它各层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一.二级抗震等级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和1.2.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它部位不宜小于1.0%.

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

7度和8度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宜设置翼缘.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平面外不宜布置与之单侧相交的楼面梁.

高规7.2.1条文规定了带有筒体和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4 短肢剪力墙结构与转换层结构的混合设计讨论

混合的结构类型.给设计来混淆.虽然不提倡.但是实际工程确实不时遇到.典型案例:下部是转换层结构.上部是短肢剪力墙结构.该结构类型的判断基于以下方面:

>,短肢墙被下部托梁抬起.上下不连续.结构整体变形特征不符合短肢剪力墙(框剪)结构的形式.

>,控制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倾覆弯矩失去依据.因为要求短肢墙上下连续.且下部短肢墙所占倾覆弯矩小于50%.此时所要求的[下部"已经失去.

>,在加强区.[复杂高层结构"的设计要比[短肢剪力墙"结构严得多.结构的薄弱部位也是在底部转换层区.所以这类结构应该按[复杂高层结构"来设计.

>,转换层上部剪力墙应按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要求.设置加强钢筋.

>,对于非加强区部位的短肢墙设计.可以参考[短肢剪力墙结构"的要求.适当加强构造.当然.也可以按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的要求设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