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内涵及教学建构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化学学科观念(总结)PPT课件

化学学科观念(总结)PPT课件

上夸克 下夸克
电中微子 电子
粲夸克 奇异夸克
μ中微子 μ子
顶夸克 底夸克
τ中微子 τ子
再谈元素与原子的定义
定义的历史色彩
1 元素 原子
——世界统一性的追求
科学信念:在某种价值取向下对世界规律 的探寻。
2 波还是粒子
——迄今未解的悬疑
物理学关于波的研究
声波 水波
光波
电子的波动性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既然光可以具有波、粒性, 那么实物粒子是否可以具有波 性呢?”
1924年 德布罗意(法国): 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hν=mc2 获1926年诺贝尔奖(36岁) 如何证明实物粒子运动的波性?
1925年11月 瑞士苏黎世 由德拜和薛定谔发起了一 次德布罗意论文的专场讨论会,德拜:“有了波, 就应该有个波动方程”
——两种作用的统一体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相对性
键: 共价性-电子共享 离子性-静电引力 共价键→极性差异增大→离子键
·单键的离子性百分数
xA-xB

xA-xB

0.2
1
1.8
55
0.4
4
2.0
63
0.6
9
2.2
70
0.8
15
2.4
76
1.0
22
2.6
82

30
2.8
86
1.4
39
3.0
化学方程式
化学变化过程——黑箱 (1)只表示主要反应(或目标反应) (2)不表示反应历程

《化学课程标准》课件

《化学课程标准》课件
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未来化学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探究 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适应化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化学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 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履行教书育 人的职责。
2023 WORK SUMMARY
校外课程资源
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资源,如化学工厂、科研机构、博物馆 等,让学生接触实际生产环境和科学实验,增强实践能力 和科学素养。
人力资源
加强与化学教师、科研人员、企业工程师等的合作与交流 ,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共同推进化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课程资源的利用
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合理配置 校内外的化学课程资源,确保资源的有效 利用和最大化效益。
2023 WORK SUMMARY
《化学课程标准》 ppt课件
REPORTING
目录
•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 实施建议与评价建议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与学生 • 课程发展与展望
PART 0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课程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 力。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教师角色与素质要求
实验能力
能够进行规范的化学实验操作。
创新精神
鼓励教师不断探索化学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学生地位与学习方式
主体性
学生在化学课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地位与学习方式

2024版化学说课课件(PPT课件)

2024版化学说课课件(PPT课件)

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与互动•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反思与展望课程介绍与目标课程背景及意义0102 03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化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0102 03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选用《化学》(人教版)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实验技能的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分析为拓宽学生视野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可选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等辅助教材。

辅助教材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可选用《化学实验基础》等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教材分析与选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简要介绍化学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详细阐述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反应机理等。

明确指出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合理规划课时,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课程概述知识体系重点与难点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

明确每个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与课程内容的联系。

实验目的详细解释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和反应机理。

实验原理提供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

实验步骤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设计与操作教学过程与互动通过讲述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入化学史话展示化学之美提出挑战性问题利用精美的化学图片和视频,展示化学的独特魅力和美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高中化学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内涵及教学建构精品公开课PPT课件

高中化学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内涵及教学建构精品公开课PPT课件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内涵 及其教学建构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徐善衍说,劳动者科学文化素养偏 低,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际竞争 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
什么是科学素养
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素养应包括以下含义: ①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 ②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 ③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增进其对世界的了解; ④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和科学原则是一致的; ⑤明白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 ⑥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 ⑦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变化观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深刻性随外界条件的不同而 不同,人们通常据此将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核变化……;
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化学键的断 裂和形成;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 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 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离开这个基 本点就不是化学。(吴国庆)
化学学习的基本领域
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 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微
观世界 化学式、方程式和元素符号构成的
符号与数学世界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化学学习的三重表征
从宏观、微观和符 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 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 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 而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 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 三重表征思维方式。
化学课程要教给学生什么
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 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 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背诵或 记忆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当 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在 于它们是化学观念及某些基本观念的 载体。(宋心琦)
化学基本观念的涵义
所谓观念,简单地讲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 留下的概括性的认识”。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
1. 元素观: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元素观是化学学科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它涵盖了元素的种类、性质、周期表等方面的知识。

2. 微粒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这些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微粒观强调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变化观:化学变化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变化观强调了化学变化的本质、类型、速率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化学变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4. 分类观:分类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化学物质可以根据其性质、组成、用途等进行分类。

分类观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物质进行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5. 实验观: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探究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等。

实验观强调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实验在化学研究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6. 能量观: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转化和利用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

能量观强调了能量的形式、转化、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能量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这些基本观念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化学学科基本观的念内涵及教学建构

化学学科基本观的念内涵及教学建构
性。
反思教学内容
教师需审视教学内容是否准确、科学, 是否符合化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反思教学评价
教师需审视教学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 进步。
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师需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如考试、实验操作、课堂表 现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 情况和进步。
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 合理的评价策略,包括测验、观 察、作品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
提供及时反馈
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 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不足之 处,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和策略。
反思与改进教学
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反思教学 过程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教 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 学习效果。
01
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 识结构。
02
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03
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的 联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特点
基础性
01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
和发展所必需的。
概括性
02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是对化学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够帮助学生理
解复杂的化学现象和概念。
稳定性
03
一旦形成正确的化学学科基本观念,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
活产生积极影响。
PART 02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分类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元素观
01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内涵及教学建构PPT文档30页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内涵及教学建构PPT文档30页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内涵及教 学建构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பைடு நூலகம்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化学学科基本思想与观念86页PPT

化学学科基本思想与观念86页PPT
化学学科基本思想与观念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 学(布里斯罗 ——哥伦比亚)
•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西博格—美国 原子能委员会主席 )
.
化学科学的基本特点
1 化学科学是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之一 2 化学学科使用特定的概念和原理 3 化学科学有自己的一套科学语言 4 化学科学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5 化学科学与工业联系比较密切
原理、定律和理论; ▪ ③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增进其
对世界的了解; ▪ ④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和科学原则是一致的; ▪ ⑤明白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 ▪ ⑥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 ▪ ⑦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
化学科学的教育价值
• 化学是人类在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应用 物质的长期实践中逐步探索发现而形成的 一门科学,其研究重点是在分子水平上认 识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并据此改变或创造物质。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内涵 及其教学建构
山东省教研室 卢巍
.
▪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徐善衍说,劳动者科 学文化素养偏低,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 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 键因素 。
.
什么是科学素养
▪ 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素养应包括以下含义: ▪ ①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 ▪ ②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
.
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
▪ 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既不可能是空中楼阁, 也不可能通过大量记忆化学知识自发形成, 它需要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 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 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中不断概括、提炼 而形成。
.
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条件
▪ 一方面从形成基本观念所需要的素材来看, 必须有合适的、能有效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的核心概念以及能形成这些核心概念的具 体的化学知识;
▪ 物质在一般的人工或自然条件下所发生的多种类、多层 次的变化,只是分子层次的微粒之组成或结构的变化, 而元素的种类不变化;
▪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规 律,在元素周期表的序号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
.
微粒观
▪ 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 成的,这些微粒很小很小;
▪ 这些微粒是运动的,相互之间有间隔; ▪ 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原子不变; ▪ 原子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
.
变化观
▪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深刻性随外界条件的不同而 不同,人们通常据此将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核变化……;
▪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基础,对化 学科学的深刻理解,是学习者深入思考和内心体 验的结果,它影响着人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 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观念体系中最本质、最基础 的,它需要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中而逐渐 丰富、完善和发展。
.
化学基本观念的学习价值
▪ 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促进学生行为方式的转变 ▪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 另一方面,从基本观念形成的过程来看,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 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有关 的知识,并通过具体应用,不断提高知识 在头脑中的概括化水平。
.
化学基本观念
迁移应用 概括提炼
化学核心概念1
化学核心概念2 …… 化学核心概念n
化学 知识 1(1)
化学 化学 知识 … 知识 1(2) 1(n)
——《化学哲学基础》
.
化学科学的基本特点
• 化学家不仅从宏观上对物质的性质和 变化进行进行观察和描述,更重要的 是从微观结构上对其进行解释,以深 刻把握物质变化的本质规律。
• 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 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离开这个基 本点就不是化学。(吴国庆)
.
化学学习的基本领域
▪ 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 ▪ 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微
.
化学基本观念的涵义
▪ 所谓观念,简单地讲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 留下的概括性的认识”。
▪ 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 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 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
▪ 它具体表现为个体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 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
▪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
化学基本观念的构成
化学基本观念体系
知识类的 基本观念
方法类的 基本观念
元微变 素粒化 观观观
分 计实 类 量验
.
情意类的 基本观念
科 学 价 值 观
元素观
▪ 元素观首先是基本成分观: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 成分—元素组成的;是人们最初为追求世界的本源而定 义的名称。
▪ 在化学上,元素的实体是原子,元素有不同的种类,在 化学上的分类是以原子核内所含质子数为标准的。每一 种元素对应于核內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
▪ 当学生将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都忘掉的时候, 在他头脑中“剩下的东西”是什么?
▪ 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所形成的从化学的 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基本观念。
.
化学课程要教给学生什么
▪ 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 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 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背诵或 记忆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当 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在 于它们是化学观念及某些基本观念的 载体。(宋心琦)
化学 知识 2(1)
化学 化学 知识 … 知识 2(2) 2(n)
化学 知识 n(1)
化学 化学 知知识间的关系
.
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
▪ 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知识 的简单积累,它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提升,具有 超越事实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
观世界 ▪ 化学式、方程式和元素符号构成的
符号与数学世界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
化学学习的三重表征
从宏观、微观和符 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 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 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 而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 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 三重表征思维方式。
.
.
化学课程要教给学生什么
▪ 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 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劳厄 M.Vonlau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