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二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本册课本分四个单元,体裁分别是小说、古代诗歌(唐诗)、古代议论散文、科学文艺作品。
其中,前两个单元侧重“品味与鉴赏”,第三单元侧重“思考与领悟”,第四单元侧重“沟通与应用”。
一、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㈡《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㈢《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
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
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
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文学常识的基础概念,还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更进一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本单元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文学是指人类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社会批判,从而使人们产生共鸣和反思。
因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艺术。
文学的内涵非常丰富,例如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寓言等。
叙事是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现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描写是说将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外貌等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化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美感;抒情是说通过诗歌、歌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议论是指通过文章或演说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寓言是指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二、修辞手法在文学中,修辞手法是使语言别具一格,形象化、语言化的表现方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是指将两个没有实际关联的事物通过比较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个事物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易于理解。
例如,小桥流水人家的描写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表现一个安逸闲适的情境。
2. 暗喻是指不直接表现命题,而是通过一些隐晦的语言来表达一个意思。
当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会意自可,从而产生某一种情感与体验。
例如诗歌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描写,就是将美好的、遥远的故事隐秘地表达出来,使读者产生意境与共鸣。
3. 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质与行为。
例如,“月儿胖了,笑眯眯地冲山谷飞来”,就是将月亮拟人,给予月亮一些形象的特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排比是指对同类或相近的词语进行并列的修辞手法,目的是加强修辞的效果。
例如,毛泽东的“我们要创造新的历史,我们要万众一心,我们要发扬光大伟大的民族精神”,就是通过排比的方式表达了开创历史的决心与信念。
高三必修三语文知识点归纳

高三必修三语文知识点归纳【导语】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也能够通俗的知道为重要的内容。
作者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必修三语文知识点归纳》,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三必修三语文知识点归纳篇一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
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镇定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荜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首创山林。
形容创作的艰苦。
4、无济于事: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余外的东西,形容穷困或朴素。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佩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批评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建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相互对峙。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视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狼狈为奸: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集合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可以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形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引狼入室: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过失。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1、令行制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实行法令。
必修三语文知识点

必修三语文知识点必修三语文知识点(梳理)面对学习,高三的学习大多是对旧知识的复习,而做题往往是对知识的回顾与重温过程。
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必修三语文知识点(梳理),欢迎参阅呀!必修三语文知识点(梳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__、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解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对偶的定义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必修3语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语文知识点总结一、古代诗歌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在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作,这些诗人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诗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韵律明快:古代诗歌的韵律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古代诗歌大多以五言或七言为韵律基础,每行五言或七言之间的音节要求是相同的,使诗歌的整体感觉非常明快。
2. 内容丰富:古代诗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咏物抒情的诗歌,也有历史抒情和议论抒情的诗歌,这些诗歌既展现了古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又表现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表现手法独特: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非常独特,例如借物抒怀、对景抒情、写景抒怀等,这些表现手法使古代诗歌具有了更深的艺术魅力。
二、明清小说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明清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明清小说在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描写社会风俗:明清小说以其鲜活的笔触描绘了明清时代的社会风俗,包括民风民俗、家庭生活、宁情报恨等。
2. 塑造人物形象:明清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有的深情、有的正直、有的阴险狡诈,使作品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3. 反映现实:明清小说还以其含蓄的批判态度,描绘了明清时代的社会现实,其中不乏对官僚、生员、纨绔子弟、巧妇、小户人家等各个阶层人物的深度刻画。
三、古诗文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品种之一,诗是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古人的审美情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
古诗文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表现情感:古诗文表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感,诗中常包含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爱情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等。
2. 抒发感情:古诗文以其简洁的语言、精妙的构思、深邃的内涵,抒发了古代文人的感情,反映了他们对人生、自然、社会的审美情感。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知识点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一些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必修三中会学习一些文言文的篇章,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重点在于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词汇用法和文化背景。
2.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必修三中会接触到唐诗、宋词等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
3.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必修三会包括一些现代诗歌、散文、小说等,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巴金的《家》等,学习现代文学的特点和思想内容。
4. 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的系统性研究,必修三中可能会介绍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概念,如文学的类型、功能、创作手法等。
5. 写作技巧:高中语文必修三会教授一些写作技巧,如叙事、描写、议论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6. 文学史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包括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
7. 文化常识:学习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礼仪、风俗习惯等。
8.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练习,提高对文学作品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9. 批判性思维: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10.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文言文和现代文学,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深入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编者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些作品,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欣赏这些诗歌,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进入诗歌的情境。
诗歌市长于抒情,凝练的词句、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音乐美的韵律和节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
其次,多样化理解。
古人云:诗无达诂。
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后,有很多“月朦胧,鸟朦胧”,难以捉摸。
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这是正常的。
2。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知识点
以下是人教版必修三语文的部分知识点:
1. 修辞格: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反问等。
2. 修辞方法:象征、借代、拟声、写景、描写、记叙等。
3. 文体特点:辞章显著、文采飞扬、抒情富厚、思想深刻。
4. 词语运用:词义辨析、虚实夸张、比喻曲折、双关巧思等。
5. 句法结构:并列句、合并句、独立句、主谓一致、倒装句等。
6. 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排比、反问、对偶、比喻、比拟等。
7. 文言文阅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社会风貌等。
8. 现代诗阅读:阅读现代诗歌作品,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现代人的思考问题。
9. 散文阅读:阅读中短篇散文,了解现实主义、真实主义等文学流派的特点和创作思路。
10. 修辞技巧: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和理解。
这些知识点只是人教版必修三语文的部分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文言常识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直不百步耳。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君子生非异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合从缔交。
威振四海。
陈利兵而谁何。
始皇既没。
而倔起阡陌之中。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赢粮而景从。
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弃甲曳兵而走。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流血漂橹。
以为桂林、象郡。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学而大遗。
弟子不必不如师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若干)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数罟不入洿池(密)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百发百中(发射)扶苏以数谏故(屡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兵:非我也,兵也(兵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穷兵黩武(军事力量)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兵士)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助词)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兼词,于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湖(横渡)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以为绝妙(到了极点)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佛印绝类弥勒(非常)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读qiǎng,竭力,勉强)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利用)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假装)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制: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指挥)博闻强志(见闻、知识)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伏)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秦无亡矢遗鏃之费(丢失)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河曲智叟以应(通“无”,没有)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汝心固之,固不可彻(固执)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揣度)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相当“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语气)从:惑而不从师(跟随)所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于:师不必贤于弟子(比,引出比较对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而耻学于师(向,引出动作对象)吾师道也(学习)不拘于时(被,引出动作主动者)师必退(军队)其皆出于此乎(在,引出动作的处所)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填然鼓之(鼓:树之以桑(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谨庠序之教(谨:然而不王者(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非能水也(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日:輮以为轮(輮:用心一也(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内立法度(内: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牖:绳、枢: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席、包、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尊贤而重土(重:天下云集响应(云、响:赢粮而景从(景: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外连衡而斗诸侯(外:斗:流血漂橹(漂:吞二周而亡诸侯(亡: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以愚黔首(愚: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会盟而谋弱秦(弱:约从离衡(离:以弱天下之民(弱:吾师道也(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是故圣益圣(圣:愚益愚(愚:则耻师焉(耻:吾从而师之(师:孔子师郯子(师: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不必贤于弟子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六、课文要点分析1、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
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
《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它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而且善于雄辩,气势磅礴。
2、《寡人之于国也》:文章记述梁惠王向孟子请教自己尽心于民,但民并没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战争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他进行驳斥。
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农民不要违农时,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写作特色:结构严谨:每部分结尾的一句话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善用比喻:全文从设喻开始,又以设喻结束,前后呼应,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范围内,手法高超。
气势宏伟,节奏感很强: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和对偶,文章读起来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3、荀子: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与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性恶论”、“明礼义而化之”,强调教育的作用。
荀子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凝练。
《劝学》为代表作。
4、《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论证艺术。
文中一共有20个形式多样的比喻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启人思考。
(1)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青出于蓝”、“輮以为轮”等;正反设喻:“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等;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
(2)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天赋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的要专心致志。
5、贾谊,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6、《过秦论》:“论”是一种文体,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内容,重在说理。
这篇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希望汉王朝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
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来论证的?作者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的正确。
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从而得出论点。
7、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
在文学上主要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主张“唯陈言之务去”。
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他又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
8、《师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师说”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的,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第二单元文言常识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守或匪亲。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或今义以手抚膺坐长叹(古义:今义:)丛菊两开他日泪(古义:今义:)无边落木萧萧下(古义:今义:)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今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今义:)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今义:)朝来暮去颜色故。
(古义:今义:)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今义:)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言:感斯人言(话语)为:因为长句(写)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初为《霓裳》后《六么》(弹奏)自言本是京城女(说)为君翻作《琵琶行》(为,替)命:遂命酒(吩咐)暂:凝觉不通声暂歇(短暂)命曰《琵琶行》(取名)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转:砯崖转石万壑雷(使转动)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却坐促弦弦转急(更,越)幽:别有幽愁暗恨生(深沉)暗: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幽咽泉流冰下难(形容隐晦,不畅达)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野芳发而幽香(清幽幽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昏暗)可:畏途巉岩不可攀(可以)此情可待成追忆(难道,哪能)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向西)砯崖转石万壑雷(砯:名词用作动词,冲击。
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闻舟中夜谈琵琶声(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 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用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感斯人言(被动句)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状语后置)六、要点选析1、李白,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