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四部分类法

合集下载

apg 4分类法

apg 4分类法

apg 4分类法四分类法(APG 4)是一种常用的参考框架,适用于对任何主题进行评估和分析。

这种分类法将主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描述、解释、评价和引用。

每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含义,有助于全面了解和评估该主题。

以下是对APG 4分类法的相关参考内容的描述。

1. 描述(Description):描述意味着对主题进行客观的、详尽的说明。

在描述方面,需要提供事实、数据和信息,以便读者对主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这些包括背景信息、定义、分类等。

例如,在描述一个公司的时候,可以提供其创建时间、所属行业、产品或服务的描述,以及公司规模等。

2. 解释(Explanation):解释是对主题进行解释、分析和理解的过程。

在解释方面,需要深入挖掘主题的各个方面,从而揭示其内在的原因和机制。

这可能涉及到对该主题的相关理论、模型或概念的探讨,以及对其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的考察。

例如,在解释公司的成功时,可以分析其商业模式、市场竞争力、管理团队等因素。

3. 评价(Evaluation):评价是对主题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在评价方面,需要对主题的优点、缺点、局限性和潜在问题进行分析。

这包括对主题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和可预测性的评估,以及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风险的评估。

例如,在评价一个政策时,可以分析其社会经济效益、政治可行性、法律合规性等。

4. 引用(Citation):引用是对主题相关信息和资源的引用和使用。

在引用方面,需要提供所使用信息的来源、出处和作者等。

这有助于读者追溯原始资料,验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该主题。

引用还有助于对各种观点和立场的平衡考量和综合评估。

例如,在引用一篇学术论文时,需要包括作者姓名、标题、期刊或会议名称、出版日期等信息。

总结而言,APG 4分类法提供了一种全面而系统的参考框架,以帮助对主题进行更全面、准确和深入的了解和评估。

描述方面提供了主题的基本信息,解释方面揭示了主题的内在机制,评价方面评估了主题的优劣,引用方面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论中国古籍目录分类方法的历史演变

论中国古籍目录分类方法的历史演变

[作者简介]叶敏(1996-),女,安徽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第 7期
叶敏:论中国古籍目录分,在后面书籍记录 学术源流时何人何作采用四部分类法是应该要明确 说明清楚的。通过阮孝绪《七录序》以及《隋志》中的 记录,如果四部分类法始于郑默《中经》,那为什么不 明确说明其用四部分类法,而是在荀勖《新簿》后说明 《新簿》采用的是四部分类法。另外,在郑默删定旧文 后,时人评论“朱紫有别”。古人常用朱紫分别指代正 统与非正统,“朱紫有别”即是说郑默删定旧文,使得 官方正统书籍与杂书坏书得以区分开来,这也没有涉 及图书的分类方法。所以四部分类法始于荀勖 《新 簿》。但是不可否认 荀 勖 《新 簿 》是 依 郑 默 《中 经 》而 作,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四分法的形 成与发展或许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第 35卷 第 7期 Vol.35 No.7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9年 7月 Jul.2019
论中国古籍目录分类方法的历史演变
叶敏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我国古籍目录分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从西汉《七略》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出现了不同的分类方 法,最终确立了古籍目录以经史子集为标准的四分法。我国古代不同阶段图书分类方法的形成,既与该阶段统治阶级 意识有关,也是我国学术文化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更离不开目录学家和学者们的努力探索。 [关键词]古籍目录;分类方法;历史演变;原因 [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7004403 [收稿日期]2019-04-16
在中国古籍目录分类史上,刘歆《七略》首创六分 法,班固《汉书 · 艺 文 志 》(下 文 简 称 《汉 志 》)延 续 其 例;魏晋至隋,古 籍 目 录 分 类 有 了 新 的 发 展,五 分 法、 七分法、九分法各有特色,最重要的是四分法的发轫; 唐代《隋书·经籍志》(下文简称《隋志》)初步确立了 经史子集四分法的正统分类体系,其后为历代公私书 目所采用,成为目录学史的主要潮流。笔者将从古籍 目录分类方法的演变历史以及演变成因两个方面来 进行论述。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电子版1.0版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电子版1.0版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讲义《中图法》是一部综合性分类表,也就是说《中图法》是能够供所有学科专业文献标引和检索使用的标引语言。

1975年10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图法》第一版,1999年3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第四版,全称也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改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001年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第四版的电子版,称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电子版1.0版。

1.《中图法》的编制原则(教材第15页)第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献出版的实际为基础,将科学性、实用性、思想性有机地统一。

第二,以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依照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从理论到应用的原则构建逻辑系统。

分类体系与类目设置既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又要考虑有一定的动态性,及时反映新学科、新主题的发展,并允许对其结构与类目作一定的调整,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第三,标记符号力求简明、易懂、易记、易用;标记制度力求灵活实用,有较好的结构性,以揭示体系分类法的本质特征。

第四,兼顾作为编制分类检索工具的规范与作为文献分类排架的规范的双重职能。

第五,兼顾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机构类分不同类型文献的需要。

2.《中图法》的分类体系《中图法》的分类体系是指基本部类与基本大类的构成及其序列以及所有类目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形成的等级结构。

而基本部类与基本大类的构成及其序列是《中图法》最基本的分类体系。

《中图法》按照毛泽东关于“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的论断,将知识门类分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部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故作为一个基本部类列于首位;此外,考虑到文献本身的特点,对于一些内容庞杂、类无专属,无法按某一学科内容性质分类的图书,概括为“综合性图书”,作为一个基本部类,置于最后。

五部分类法

五部分类法

五部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文献分类法,具体包括经、史、子、集、丛五类。

1. 经部: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四书等,主要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2. 史部:包括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时令、地理等,主要是记录历史事件的学问。

3. 子部: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小说等,主要是研究诸子百家的学问。

4. 集部:包括楚辞、汉魏六朝别集、唐五代别集、宋别集、金别集、元别集、明别集、清别集等,主要是收录历代文人的文学作品。

5. 丛部:包括汇编、辑佚等,主要是收录各种散佚的书籍。

参看陈晓明著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了解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四分法。

参看陈晓明著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了解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四分法。

参看陈晓明著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了解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四分法。

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的概述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包括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以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四分法的重要性和影响。

这部分可以采用以下内容进行撰写:陈晓明著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是一部以系统性梳理中国当代文学为主题的重要著作。

该书通过分析和梳理,将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分为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并运用四分法的方式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解读。

这一四分法的提出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的概述,探究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四分法的解读和评价。

首先将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接着将重点叙述陈晓明绪论的概述和四分法的提出。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总结,旨在进一步解析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撰写,读者将能够了解到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重要性和特点,了解其提出的四分法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划分和解读。

此外,我们也将对陈晓明的四分法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进行评价,并总结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的要点。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视角。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对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的讨论:1.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为读者提供整体的背景信息。

2.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章节进行讨论。

2.1 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概述:在此部分,将对陈晓明的著作进行概括性介绍,包括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

2.2 陈晓明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四分法: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将详细讨论陈晓明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的四分法分类,并对每个分类进行解析和讨论。

将包括陈晓明的分类标准、具体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并探讨这种分类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第4章 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和定额成本法

第4章 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和定额成本法

第四章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和定额成本法学习要点:1.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2.品种法(1)品种法的概念、特点和适用范围(2)品种法的计算程序和账务处理3.分批法(1)分批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和计算程序(2)简化的分批法4.分步法(1)分步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和计算程序(2)逐步结转分步法(3)平行结转分步法5.分类法6.定额成本法第一节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生产类型不同,管理要求不同,产品成本计算对象也有所不同。

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品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上。

一、生产组织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工业企业的生产按照生产组织划分,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单件生产。

成批生产又可按照批量大小,分为大批生产和小批生产。

1.大量生产:如面粉、食糖、化肥的生产,要求连续不断地重复生产一种或者若干种产品,因而管理上只要求,而且也只能够按照产品的品种计算成本。

2.大批生产:如木器生产,由于产品批量大,往往在几个月内不断重复地生产一种或者若干种产品,只要求按照产品的品种计算成本。

3.小批生产:如服装生产,其生产的批量小,一批产品一般可以同时完工,因而有可能按照产品的批别归集费用、计算各批产品的成本。

4.单件生产:如造船、重型机械制造,其生产按件组织,因而有可能也有必要按照产品件别计算产品成本。

二、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工业企业的生产按照工艺过程划分,可分为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两种类型。

1.单步骤生产:如发电、采煤,其工艺过程不可能或不需要划分几个生产步骤,因而只要求按照产品的品种计算成本。

2.多步骤生产:如机械制造、钢铁生产,其工艺过程由若干个可以间断的、分散在不同地点进行的生产步骤组成。

为了计算各生产步骤的成本,加强各个步骤的生产管理,往往不仅要求按照产品的品种或批别计算成本,而且还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成本。

国内外主要分类法介绍

国内外主要分类法介绍
7 文化、教育、科学、体育…
79 科学研究事业、文化事业
710. 体育
711. 文娱体育活动
2021/4/8
6
II.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体系结构。5部类、25基本大类,展 开形成等级分明的类目体系。
标记系统。数字单纯号码,号码分 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整数顺序 数字,从00-99分配到5大部、25大 类及其主要类目中。第二部分基本 上采用小数层累制。也使用了一些 灵活的配号方法。
2021/4/8
2
人大法的分类体系,特别是4大部类 的划分,为我国文献分类的五分法 奠定了基础。提出的图书分类法思 想性、科学性、实用性的三项基本 精神,后来为我国其他图书分类法 作为编制原则而被广泛采用。
2021/4/8

编制体例。各类大体一致,分为两 部分:属于本类总的理论、学科概 况、学科史、综合性的标准和规范、 通用技术与方法等类目都列于本类 的前面,用圆括号括起来;属于本 类其他的同等类目,列于前述类目 的后面,只标明类号,不用圆括号 以示区别。
2021/4/8
12
一法四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分类 表、新民主主义档案分类表、国民 档案分类表、清代档案分类表,适 用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条件 下形成的档案。
2021/4/8
13
标记系统。例:
A 中国共产党党务
B 国家政务总类
C 政法
CA 民政
CB 司法
CB1 律师
CB11
组织
2021/4/8
第七章 国内外主要分类法介绍
第一节 中国其他分类法 第二节 外国主要分类法
2021/4/8
1
第一节 中国其他分类法
I.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简称人大法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 部分类法,1954年出第一版, 1996年出第六版。4大部类、17 个基本大类。总结科学,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综合性科学、综 合性图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四部分类法是以学术为基础的图书分类法
2.1 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的联系与区别。 有人把学术 分 类 与 图 书 分 类割裂开来 ,或二者的联系不明确 。 其实二者是不可能割裂开来 。 所谓 图书分类法,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编制起来的类 分图书的工具,用来满足读者按照科学内容检索图书的需要。 (韩承铎 和李兴辉的论文《图书分类法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初探》,该论 文出自《图书分类学文集》1985 年版)。 所谓的学术分类,-----。 二者 是有联系和区别的。 但如果离开了以学术分类为基础的主要原则(图 书分类学的实质)而只追求表面上的一些特征,自然就容易把我们引 上歧途。 二者的关系,张德芳的《论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基本的原则》中 有精辟的论述:
得不“中国化”,才有它的生存之道。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的图书分 类,无论是统治者也好,还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好,都会自觉不自觉地 从人文价值需要来分类, 这里的人文价值既包括政治统治上的价值, 也包括民族精神的价值。 这里笔者认为所谓的学术分类,应该是不带 有政治目的而纯粹是学术的分类,从上面的分析看,这几乎是不可能 的,所以四部分类法首先它不是一个纯粹学术分类,人文价值的取向, 才是它的第一需要。 既然首先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分类,当然也不首 先是图书分类(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关系,笔者后面将提到)。
【关键词】四部;人文价值;学术分类;图书分类
1 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
四部分类法是西晋“荀勖创之,李充变之,后世因之”,自此四部分 类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图书文献分类编目的主导模式。 从晋到清末,无 论是官府还是书院乃至私家藏书一直以经、史、子、集为编目的主导模 式,期间虽有什么十二分类法等,终难成大气候。 这一具有近两千年、 焕发如此光辉魅力的分类方式,其本身已构成一个值得深思和品评的 文化事实。 我们知道,作为排在首位的经部的内容经过一段长时间的 变化才定度看,它都是很不科学的,(古人的分类我 想并非首先从图书或学术的角度来考虑, 而是从它的重要性来考虑) 因此四部分类法实质是以经学为中心的分类法,这一分类法其出发点 和归宿取决于我国古代社会的人文价值,其经学内容经过后世的不断 阐述和嬗变,一方面成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为塑造 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 本文阐述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 的分类。 1.1 我国古代的书目编目是以经学为基础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直接影响到图书的编目。 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校勘群籍,刘歆撰 《七略》一书,将当时所藏的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 技六类,六艺相当于后来的经部。 到西晋时,荀勖编撰了藏书目录《中 经新簿》。 《隋书·经籍志》谓,《中经新簿》分图书为四部:“一曰甲部,经 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 书”,所谓四部分类由此开始。 至东晋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中, 把史书编为乙部,把荀勖所录的乙部书即所谓的诸子书编为丙部。 于 是,甲、乙、丙、丁四部图书的次序变为经、史、子、集。 可见,荀勖的甲 部,就是经部(黄宴的《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中说:“四 部分类在早期初创时根本就是以甲乙丙丁为名称,显然是对书库中书 籍排列有所区分的简称。 ”笔者认为就算甲乙丙丁是书库中书籍排列 的简称,但甲部基本算经部,这点无疑)。 南朝宋时王俭撰《七志》一书, 第一类是经籍。 南朝梁时阮孝绪撰《七录》一书。 第一类也是经典。
无论是《七略》、《七志》、《七录》,还是《四部》,所编目的图书第一 类都是“经”。 这“经”的基本部分则是从《七略》开始就一直被强调,被 尊称为“六艺”。 “六艺”即《诗》、《书》、《礼》、《易》、《春秋》等六种经典。 清人弘于《文渊阁记》中谓:“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 也、支也 、派也 ,皆自源而分 。 集也 、子也 、史也皆自经而出 。 ”可见 ,自两 汉至明清,古人对“经”在群籍中的渊源地位的确认。 “经”中《易》为 “子 ”思 理 之 所 在 ,“经 ”中 《 书 》、《 春 秋 》 为 “ 史 ” 之 原 始 ,“ 经 ” 中 《 诗 》 为 “集”之典范。 可见,“史”、“子”、“集”皆发于“经”。 1.2 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 图书分类属于社 会 意 识 形 态 的范围,它必然要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并为其服务。 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巩固大一统的需要。 随着社会 的发展,五经发展为七经、九经、十经、十二经、十三经,并最终以十三 经稳固下来,发展到宋时泯灭人性的理学,到明时科举从四书五经中 命题、清时八股取士,“经”变成了从精神上麻醉民众、巩固统治的重要 手段,依靠封建政权的支持,“经”一尊的地位始终没变。 千百年来淘 熏,“经”所体现的文化逐渐沉淀成民族性格。 一方面,“为仁由己”的自 觉进取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魄, 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另一方面,儒家在某些方面的认识不足如“生死 有命,富贵在天”、“致良能”经封建文人的进一步或歪曲的阐发,尤其 是孝经中大量的糟粕,也成了因循守旧、愚忠愚孝等的民族性格中的 一部分,直到今天我们的民主性的缺乏,对自然科技(如文革中对科技 教育的歪曲等) 重要性认识的曲折等等都与我们这种民族性格有关。 由于经首先在政治上的需要及千百年来所熏陶的民族性格,使它内外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抵御力,土生土长的道教,在隋唐得到统治者的 大力提倡,也不能改变“经”的至尊地位,两汉从西域传来的佛教,也不
2012 年 第 33 期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图书与档案○
科技信息
小论四部分类法
万群 (汉中市汉台中学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 要】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古代图书文献的分类,有将其视为图书分类,有将其视为学术分类,或二者兼而有之。 本文将从另一个 视角来审视四部分类的问题。 笔者认为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再次就是以学术为基础的图书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