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_泛化与分化
心理学考研常考知识点梳理

心理学考研常考知识点梳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感觉、行为等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包括多个分支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在心理学考研中,有一些知识点常常被考到,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考试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心理学考研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供考生参考。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经常被考到的:1. 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2. 认知心理学实验方法:了解常用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学习和记忆:了解不同类型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如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记忆存储等。
4. 语言:理解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的产生、理解、运用等过程,了解语言发展的阶段和规律。
5. 智力和思维:包括智力测试和智力的形成、智力发展和智力水平的评定等。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常考的:1. 人际关系: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和人际关系的修复方法。
2. 社会认知:了解社会认知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概念,如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等。
3. 群体行为:了解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群体决策过程,了解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和群体动力学。
4. 人类发展与社会化:了解人类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和影响因素,掌握人类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
5. 亲社会行为: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道德发展等。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常考的:1. 儿童认知和社会发展:了解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如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2. 青少年发展: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心理健康问题等。
3. 成年期和老年期发展:了解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问题,如成年期身份认同的发展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二心理学常考知识点

大二心理学常考知识点【大二心理学常考知识点】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是现代社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在大二的心理学课程中,有一些常考的知识点,下面我们来进行详细介绍。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语言等方面。
在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以下几个知识点。
1. 认知过程:对于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描述是认知心理学的基础。
学生需要了解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的过程,以及认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误判。
2. 注意力与集中注意:学生需要理解注意力的定义和作用,以及注意力的分配和调控。
还需要了解集中注意的重要性,以及注意力不足和过度注意的影响。
3. 记忆与遗忘:学生需要理解记忆的分类和过程,包括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遗忘的原因和机制,以及如何提高记忆力。
4. 语言与思维:学生需要了解语言的定义和特点,以及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语言习得和语言产生的机制,以及语言障碍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在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以下几个知识点。
1. 人类认知与社会认知:学生需要理解人类认知的特点和限制,以及人类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社会认知的作用和影响。
2.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学生需要了解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感知和解释社会信息。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社会行为的规范和概念,如归因理论、社会认同等。
3. 群体行为与社会影响:学生需要理解群体行为的特点和机制,以及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如权威、从众效应等。
4. 人际关系与交往:学生需要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有效的沟通和冲突解决的技巧。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人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它试图理解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常见且重要的心理学知识点。
一、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信息的感知、判断和决策出现偏差。
比如,确认偏差就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和关注那些能够支持自己已有观点和信念的信息,而忽视或否定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使得我们在看待问题时可能会变得片面和固执。
再比如,代表性偏差。
当我们根据事物的某些特征来判断其所属类别时,容易忽略其他重要信息。
例如,仅仅因为一个人穿着得体、言辞优雅就认为他一定是个成功人士,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影响成功的因素。
二、情绪调节情绪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情绪调节的方法对于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情绪表达抑制是一种常见的情绪调节策略,即抑制自己情绪的外在表现。
然而,长期过度使用这种策略可能会导致心理压力增加。
相反,认知重评则是一种更积极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
通过改变对引起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解释,从而改变情绪反应。
例如,把一次失败看作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就能有效减轻负面情绪。
三、记忆机制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感觉记忆是信息的短暂存储,持续时间极短。
短期记忆能保持几秒到一分钟左右,容量有限。
而长期记忆则可以存储大量信息,持续时间较长。
遗忘是记忆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重复学习和深度加工信息有助于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例如,通过关联、总结和运用知识来加深理解,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四、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在本我和现实之间进行协调;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对自我进行监督和约束。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2)高峰体验通常指一种短暂的狂喜、
化和负强化中,正是指所需刺激的出现,负是指厌恶刺激的消失,强化则指引起刺激消失的行为增加或重复。
6:呈现式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会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惩罚。结果是减少导致惩罚的行为。7:移除式惩罚,并非将惩罚移走,而是移除某一刺激物,以减少不当行为。结果是减少导致惩罚的行为。二:知
入迷、出神、极大的幸福感和愉快。
在这种短暂的时刻里,我们能感受到敬畏、崇拜和奇妙的心情,体验到此时此地以及真实而统一地存在的感觉,同时也体会到超越与神圣。这种体验多发生在自我实现者身上。(3)约拿情结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人们不仅躲
避自己的低谷,也躲避自己的高峰。不仅畏惧自己最低的可能性,也畏惧自己最高的可能性。(4)自我实现的人Self-actualizedperson的特征:一个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安全、健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和家庭安全等。归属与爱的需要:与生俱
来的在心理上希望从属于一个团体、家庭、部落或者社会的感情需要。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性亲密的需要。包括:①社交第四章:人本主义心
1:泛化:泛化就是以同样方式对相似刺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激作出反应。2:辨别:对相似刺激、但非相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3:
心理咨询师考试最容易混淆知识点和考点归纳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P691.适应功能2.动机功能3.组织功能4.信号功能人格的特征P811.独特性2.整体性3.稳定性4.功能性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P861.胆汁质:不平衡,兴奋性高,脾气暴躁,精力旺盛2.多血质:行动敏捷,反应快,注意容易分散,情绪不稳定,灵活3.黏液质:不灵活,反应速度慢,兴奋低,行为内向,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4.抑郁质:弱,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消极,兴奋性弱,爱独处第二章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社会比较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3.观察位置4.时间因素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3.出生顺序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华的机会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去个性化正相关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1.传递者方面:威信、立场、说服的意图2.沟通信息方面: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3.接受者方面: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4.情境方面:预先警告、分心、重复人际关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人际交往遵守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性、平等原则影响喜欢的因素1.熟悉与邻近2.相似与互补3.外貌4.才能 5.人格品质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2.个体人格3.情境的明确性4.其他因素(性别、智力)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暗示者、被暗示者(年龄、性别)、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沙赫特“情绪三因素理论”:刺激、生理唤起、认知标签皮亚杰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幼儿期—目标,童年期—能力,青少年期—诚实,成年早期—爱,中期—关心,晚期—智慧幼儿期思维特点:1.具体形象性思维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童年期思维特征:1.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质变)少年期思维特点:1.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青年期思维特征:1.二元论阶段2.相对性阶段 3.约定性阶段中年期思维特点:1.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2.辩证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童年期记忆策略:1.复诵2.组织3.系统化4.巧妙加工策略(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第四章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行为。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心理学导引第一章心理学概观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一、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科学的基本特征: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二、1、心理学的目标:(1)描述:客观地陈述事实,不涉及价值判断,也不寻求原因,只是将研究问题的有关现象呈现出来。
如认知能力和心理社会能力的发展趋势;(2)解释: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间的前因后果。
如抑郁性别差异的ABC理论;(3)预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去估计某种事物或现象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
如判别分析;(4)控制:采取措施,使事物朝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避免消极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如书写考试焦虑可提高考试成绩。
描述和解释属于理论任务,预测和控制则属于应用任务第二节心理学的方法一、科学方法的6个基本步骤:观察;对问题进行定义;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和检验假设;发表研究结果;建构理论二、主要研究方法1、观察法:(1)定义:是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方法。
(2)优缺点:优点:适合特点的研究问题;所观察的行为是亲眼所见,其行为和心理很少干扰,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预期行为的出现;自然条件下行为难于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结果难于重复;观察结果易受无关因素影响。
(3)注意事项: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拟人化错误2、实验法:(1)定义:控制无关变量。
操纵自变量从而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2)优缺点:优点:能控制无关变量,推论因果关系;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可有计划引起某种行为现象发生;可使某种行为在不同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观察验证。
缺点;有些问题无法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讨。
(3)典型概念:安慰剂效应:指没有实验操纵时,被试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3、相关法:(1)定义:了解两种变量之间关联到什么程度的方法(2)优缺点:优点:适合研究不容易被操纵或者因伦理学原因无法操纵的心理现象;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甚至做出预测。
《心理学导论》常考知识点

《心理学导论》常考知识点心理学导论常考知识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目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其目的是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本质,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基本研究方法心理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和案例研究等。
其中,实验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因为它能够控制变量,从而确定因果关系。
3. 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情绪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如愉快、悲伤和焦虑等;情感则是一种更广泛的情感体验,如爱、恐惧和愤怒等。
4. 研究和记忆研究和记忆是心理学中另一重要内容。
研究是指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记忆则是保存和恢复信息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研究和记忆的原理对于研究效果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5.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
它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任务和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并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
6.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之间差异的学科。
它关注个人心理特征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和经历,并研究人格维度、类型和测量方法等。
7.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被他人借助和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人们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他们如何被群体影响。
社会心理学也可以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和组织行为提供指导。
8. 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学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生理、情感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和疾病。
它旨在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是心理学导论常考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考试真题里也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中公教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的相关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一、提出者
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普洛夫。
二、定义
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三、实质区别
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四、实例
泛化:在巴普洛夫的试验中,最初训练狗对1000赫兹的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然后呈现1100赫兹和1200赫兹的铃声,狗也能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分化:只有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呈现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
狗逐渐学会了在有1000赫兹铃声的时候,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五、真题回顾及解析
【2016年上半年】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在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内化
B.泛化
C.焦虑
D.移情
【解析】B。
小英对不但对医生这个特定的人物感到害怕,对穿白大褂的人都感到害怕,说明小英分不清楚医生和穿白大褂的人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对相似性事物(白大褂)做出同样的反应(感到害怕),所以是对刺激泛化。
六、练习
以下情境中属于分化的是( )。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杯弓蛇影
C.能正确叫出双胞胎各自的名字
D.把“中国人民银行”看成“中国人民很行”
【解析】C。
能对相似性对事物(双胞胎)做出差异性对反应(叫出各自对名字)。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分不清蛇和井绳,对相似对事物做出了同样对反应;同样,B是分不清墙上挂对弓箭和蛇,所以都感到害怕,仍是泛化;D对相似对汉子“银行”和“很行”分不清楚,所以以上三个选项都属于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