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对环境污染和危害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导言: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微生物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具有独特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以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有所裨益。
1.生物处理污水微生物在水体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的生物降解、生物沉淀等功能。
例如,厌氧微生物可以将有机物质降解为无机物质,降低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此外,青苔菌能够吸附和吞噬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通过对溶解性有机物和无机物质进行降解和处理来消除有害物质。
2.生物修复湖泊、河流等水域微生物也常被用于修复受污染的湖泊、河流等水域。
微生物可以分解和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
例如,利用一些厌氧细菌和厌氧微生物可以将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为合格的出水。
1.土壤污染修复微生物技术在土壤污染修复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添加适量的微生物菌剂,可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质,还原土壤的自洁能力。
例如,地下细菌可以利用盐酸酶、硝酸酶等酶解有机氯、有机硝酸等化学物质。
2.植物生物修复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也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污染治理。
例如,一些微生物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使其适应高温、干旱等恶劣环境。
同时,植物的根系也提供了微生物生长的理想环境,并能吸收污染物质。
1.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降解微生物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能够降解空气中有害物质,减少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例如,微生物能够利用大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物质进行呼吸作用,从而减少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
2.微生物的生物塔净化技术微生物的生物塔净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治理中。
这种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降解能力,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吸附、降解或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利用微生物滤床可以有效去除大气中的有机物质。
结论: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其降解、降解、吸附等功能,微生物可以在水体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和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微生物的利与弊

微生物的利与弊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人类的健康、环境的净化还是工业生产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微生物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和潜在危害。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利与弊,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利1. 帮助人类消化食物:人体肠道内存在大量的益生菌,它们能够帮助人类消化食物、吸收养分,维护肠道健康。
例如乳酸杆菌可以促进食物的发酵过程,增强营养价值。
2. 促进环境的净化: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环境净化作用。
例如,某些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废物,将其转化为对环境更友好的物质。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将空气中的一些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3. 促进农作物生长: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使其成为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植物所需的养分,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4. 用于食品生产: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酵母菌在面包、啤酒等食品的发酵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另外,某些微生物还被用于食品的防腐,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二、微生物的弊1.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引起食品的污染,导致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特别是一些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它们可以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对人体造成健康威胁。
2. 传染疾病的传播:某些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它们可以通过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给其他人。
这些传染疾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引起重视。
3. 风险生物技术的潜在危害:微生物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如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虽然为科学研究和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但也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风险。
如果这些技术的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暴发或环境灾难。
4. 腐败和病害的产生:微生物可以导致食物、纺织品、木材等物质的腐败和病害。
例如,霉菌的生长会导致食物、纺织品等的腐烂,细菌和病毒的侵入会导致植物和动物的疾病。
三、对策和展望微生物既有利又有弊,对于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加强对食品生产、储存和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微生物培养环评报告

微生物培养环评报告一、引言微生物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它对于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评估微生物培养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环境保护建议。
二、微生物培养对环境的影响1.废水处理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微生物残留物,如果不进行有效处理,将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
建议在实验室中设置废水处理系统,通过生物处理等方法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残留物降解或去除。
2.废弃物处理微生物培养会产生一定量的废弃物,如培养基、培养器皿等。
这些废弃物如果不得当处理,可能会给环境带来危害。
建议在实验室中设置妥善的废弃物分类收集系统,并根据不同的废弃物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回收利用或安全焚烧等。
3.能源消耗微生物培养需要一定的能源供应,如电力、燃气等。
过高的能源消耗不仅会增加环境负担,还会加大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压力。
建议实验室在进行微生物培养时,合理利用能源,选择高效节能的设备和工艺,并加强能源管理和监测,以减少能源消耗。
三、环境保护建议1.加强培养基研发研发低污染、高效能的培养基,减少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废水和废弃物产生。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风险,还能提高微生物培养的效率。
2.推广微生物培养技术推广微生物培养技术,降低微生物培养的规模和频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鼓励开展微生物培养的资源共享,减少冗余的实验和资源浪费。
3.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微生物培养环境监测制度,定期对实验室的废水、废弃物和能源消耗等进行监测和评估。
加强实验室的环境管理,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微生物培养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四、结论微生物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但其对环境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少微生物培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加强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和能源消耗管理,同时推广低污染的培养基和高效能的培养技术。
只有在科学合理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同时,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微生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微生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微生物是一类细小的生物体,可以引起各种危害,包括食品污染、传染病、生物降解等。
其常见的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如下:
1. 食品污染:微生物可以导致食品腐败、变质和食物中毒。
常见的食品污染微生物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霉菌等。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食品生产和储存的卫生措施、确保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条件和温度适宜、加强食品检测和监管等。
2. 传染病:微生物可以引发各种传染病,如流感、痢疾、肺炎等。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等;加强社区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接种疫苗等。
3. 生物降解:微生物可以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加强污水处理和废物回收等;推广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降解有害物质。
总之,微生物的危害可以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卫生措施来防治,包括加强个人、社区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加强食品生产和储存的卫生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和废物处理等。
谈谈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谈谈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微生物,是指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无机体。
它们生活在环境中的各种角落,不仅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体,更是最基础的生态环节之一。
微生物的存在与繁衍,对整个生态系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生物不仅维持着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的生存,也对地球的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等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方面探讨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微生物对大气的影响微生物对大气的影响不仅来自它们的生命过程,更源自它们产生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中大多数存在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都会影响大气中的温室效应。
其中,甲烷是一种强烈的温室气体,微生物中生产甲烷的菌株种类很多,包括甲烷菌、细菌、短梗菌等。
甲烷是一种有机气体,自然界中也存在相应的降解菌株。
但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甲烷排放量直线上升,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更加严峻。
(二)微生物对水的影响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在水中生活着的微生物种类丰富,涵盖了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
微生物在水中的代谢作用和产生的各种矿物质,对水体生物和环境污染具有巨大的影响。
其中,微生物从污泥中分解有机物、氨氮等,可降低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对水体的防止富营养化和减缓水光合作用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水中的微生物也会因为受到污染,产生抗性与多样性,从而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有不同的贡献。
(三)微生物对土壤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是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由细菌、真菌、放线菌、阿米巴、叶绿体等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
它们在根际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菌株众多,可以为植物提供有机物质、氮素、钾、磷等养分,帮助植物生长。
另外,微生物能够针对特定的有机化合物或无机物进行解毒、降解和转化,促进了土壤环境的减轻,维持和协调整个生态系统平衡。
(四)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污染物的转化和降解两个方面。
微生物种类丰富,可以针对多种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对回收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和危害

湖泊中优势藻类主要是蓝细菌(又称蓝藻)中 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束丝藻属和颤藻属等种类。
其次是绿藻、硅藻、隐藻等。
我国湖泊水华中主要微型藻类出现的频率依次为: 蓝细菌>绿藻>硅藻>隐藻
第17页,共117页。
蓝细菌门
微囊藻
第18页,共117页。
颤藻
第19页,共117页。
第20页,共117页。
70年代后期8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至今富营养27富营养61富营养85中营养69中营养35中营养15贫营养4贫营养4贫营养0b富营养化水体分布面积广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湖泊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北部呼伦湖南方深圳洪湖西部新疆博斯腾湖昆明滇池东部无锡太湖安徽巢湖5010015020025060年代以前80年代2000至次数2003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119次其中在赤潮监控区内发现赤潮36次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 和危害
第1页,共117页。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水体富营养化
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第2页,共117页。
第一节 水体富营养化
本节内容: ❖ 一、概述 ❖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优势藻类 ❖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四、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五、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与防治
平裂藻
鱼腥藻
第21页,共117页。
绿藻门
二型珊藻
斜生 珊藻
第22页,共117页。
硅藻门
直链藻
第23页,共117页。
小环藻
第24页,共117页。
(二)海洋优势藻类
海洋优势藻类以甲藻中的夜光藻、裸甲 藻、膝沟藻、角甲藻、多甲藻、原甲藻为主。
此外还有硅藻、金藻、黄藻、蓝藻等。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第二节 微生物肥料
一、微生物肥料的定义
微生物肥料又称细菌肥料、生物肥料或接种剂。狭义的微生物肥料 是指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了植物元素营养的供应量, 导致植物营养状况的改善,进而产量增加,这一类微生物肥料的代表品 种是根瘤菌肥料(接种剂)。广义的微生物肥料是指其制剂虽然也是通过 其中所含的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键作用导致作物增产,但它不仅仅限于 提高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水平,还包括了它们所产生的植物生长刺激素 对植物的刺激作用,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作用,或者能够拮抗某 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减轻作物病虫害而导致产量的增加。如目前 正处于研究与探索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根圈(际)细菌即属于这一类。
1.水体富营养化定义 是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使藻类
等浮游生物异常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导致
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在湖泊等内陆水体被称 为水华(又叫水花);发生在海洋被称为赤潮(又 叫红潮)。
第一节 微生物农药
一、微生物杀虫剂 微生物杀虫剂是以杀虫微生物为生产菌制备的微生物接 种剂。微生物杀虫剂既能直接杀死危害农作物和森林的害虫, 又不伤害能控制害虫的天敌,也不像化学杀虫剂那样污染环 境,因而在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生产 规模与应用范围逐年递增,已形成为一个新的微生物农药产 业。微生物杀虫剂主要包括细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和真菌 杀虫剂等3种类型。
第一节 微生物农药
二、微生物杀菌剂 近二十年来,人们发现了许多可以通过拮抗作用抑制植 物病原菌生长的细菌和放线菌,它们都能产生抗生素,可制 备成微生物杀菌剂。这类抗生素大部分具有内吸性能、高效、 选择性强、有治疗和保护作用、生物降解快、无公害、对人 畜安全等优点,其缺点是药效不稳定、成本高、持效期短 (易被土壤微生物及紫外线分解)、易出现抗药性菌株 (高度 选择性所致)等。在农业上作为杀菌剂应用的抗生素主要有 灭瘟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多氧霉素、庆丰霉素和放线 菌酮等。其产生菌和防治范围见表11-1。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7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微生物在环境中不仅有有利的作用,也有其不利的作用,某些微生物的存在与活动引起环境污染并对人类生存带来危害,如藻类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病原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代谢毒素危害人体健康。
7.1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使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异常增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变化,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好氧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往往使水体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在自然条件下,贫营养湖会演变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其进程极为缓慢。
而人为的富营养化,可在短期内实现,从而加速湖泊向陆地的演替。
199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全球水质监测报告:全世界约有30%~40%的湖泊、水库出现富营养化。
我国湖泊、水库星罗棋布、类型繁多,随着工业化、都市化,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已中度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安徽巢湖、无锡太湖、天津于桥水库等均遭此劫,已严重危及供水、游览以及经济发展。
沿海河口地区和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也严重,赤潮发生频次增加,面积扩大。
渤海1998、1999年连续二年发生严重的赤潮,面积达6500km2,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严重影响海产养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000年我国海域共记录到赤潮28起,比1999年增加了13起,累积面积超过104 km2。
7.1.1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影响因素7.1.1.1营养限制藻类生产量的物质是磷、氮及碳。
内陆湖泊中磷是限制藻类增殖的最重要的因子;而在海洋中,氮和磷同等重要。
当氮达到0.3mg/L以上和磷达到0.02mg/L以上时,最适合藻类的繁殖。
水体中氮、磷的主要来源是:含丰富氮、磷的农田迳流;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经过二级处理后仍含大量氮、磷的出水;含氮、磷的养殖饵料。
目前,农业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而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大量氮肥流失,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赤潮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几天
几个星期
几个月
1989年8月-10月黄骅发生严重赤潮,
持续时间之长、致灾面积之大是国内罕见的, 使沿岸养虾业遭受灭顶之灾。
1999年5月15日,上海外滩赤潮
1999年7月16日辽东湾夜光虫赤潮
2005年6月9日浙江玉环海域发生 条带状的赤潮
二 、水体富营养化的优势藻类
图B:群体(LM);
我国海洋赤潮微型生物 出现的频率依次为:
夜光藻(36次)> 其他甲藻(22次)> 硅藻(14次)> 蓝细菌(5次)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产生毒素,威胁人畜生命安全 2、水质严重恶化,影响水厂供水 3、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经济损失惨重 4、湖泊失去旅游观光价值
1.产生毒素,威胁人畜生命安全
海红海湾、大亚
湾东部和珠江口
的外伶河水域均
发生过红色中缢
虫赤潮,持续时
间2天左右。
图A:细胞个体(示意图);
图B:细胞形态(LM)。
❖ 蓝藻门 颤藻科 束毛藻属 红海束毛藻
藻体由短筒形细胞重 叠成丝状群体。
该种在我国南海大量分 布。
束毛藻可以产生类似与 神 经毒素的藻毒素,并对渔 业等 产生危害。
(一)湖泊优势藻类
湖泊中优势藻类主要是蓝细菌(又称蓝藻)中 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束丝藻属和颤藻属等种
类。其次是绿藻、硅藻、隐藻等。
我国湖泊水华中主要微型藻类出现的频率依次为: 蓝细菌>绿藻>硅藻>隐藻
蓝细菌门 微囊藻
颤藻
平裂藻
鱼腥藻
绿藻门
二型珊藻
斜生 珊藻
硅藻门
直链藻
小环藻
(二)海洋优势藻类
甲藻门 原甲藻属
细胞倒卵形,两 甲壳组成,前 端有V形鞭毛孔
本种可产生腹泻 性贝毒(DSP)。
利马原甲藻
海洋原甲藻
中国的渤海、东 海、香港和南沙 群岛等水域有分 布,是形成赤潮 的主要种类之一。
环沟藻
❖常见于温带和热带浅海水域。
本种具有毒性
图B-C:链状群体(LM)。
膝沟藻科 亚历山大藻属 链状亚历山大藻
海洋优势藻类以甲藻中的夜光藻、裸甲 藻、膝沟藻、角甲藻、多甲藻、原甲藻为主。
此外还有硅藻、金藻、黄藻、蓝藻等。
甲藻门夜光藻
藻体呈球形,透明,肉眼可见,腹面有一条凹沟, 口位于沟中央,近口处长出一根极小的鞭毛和一条粗大 的鞭毛,海生。细胞内原生质淡红色 ,大量密集时呈红 色,受波涛振荡刺激以后放出荧光,是我国赤潮的主要 藻类。
❖在我国沿海分布甚广, ❖为最常见的种类之一。 ❖各季节均有,数量也较大。
中肋骨条藻
❖ 分布极广, 以沿岸为最多, 曾多次引发赤潮。 ❖ 我国的各海区 均有分布。
图A:壳环面观(示意图,链状群体); B:壳环面观(LM,链状群体);
黄藻门
异弯藻属 赤潮异弯藻
在温带近海底层水温>15~20℃的夏季大量繁殖。该种在大连 湾胶州湾等曾多次形成赤潮。
本种可产生麻痹性贝 毒(PSP)。
图A:腹面观(示意图); 图B:链状群体(LM);
膝沟藻属 多纹漆沟藻
日本水域该种赤潮引 起鱼类大量死亡。 是南海北部沿海主 要的赤潮生物。
图A:腹面观(LM); 图B:背面观(LM);
角甲藻属
三角角甲藻
梭角甲藻
叉状角甲藻
图A:腹面观(示意图);
图B:腹面观
硅藻门 圆筛藻属 星脐圆筛藻
单细胞,略呈椭圆形, 长约8~25μm,宽约 6~5μm。无细胞壁, 由周质膜包被。具两条 不等长的鞭毛。藻体活 动时,鞭毛常弯曲或与 细胞长轴成垂直伸出。 每个细胞约有8~20个 棕黄色的大盘状色素体。
原生动物 栉毛虫科
中缢虫属红色中缢虫
❖ 本种分布在温
带到北极的河口
水域。我国大连
湾海域,广东沿中营养69%源自营养4贫营养0% 中营养15%
%
中营养35%
贫营养4% 富营养27%
70年代后期
富营养61 %
80年代后期
富营养85%
90年代后期至今
B、富营养化水体分布面积广泛
北部呼伦湖
西部新疆博斯腾湖 昆明滇池
东部无锡太湖 安徽巢湖
南方深圳洪湖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湖泊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水体富营养化定义 是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使藻类
等浮游生物异常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导致
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在湖泊等内陆水体被称 为水华(又叫水花);发生在海洋被称为赤潮(又 叫红潮)。
昆明滇池水华
2、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1)湖泊(水库)
A、富营养化呈急剧恶化趋势。
3、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经济损失惨重
1972年,汕头港赤潮,大量毛蚶死亡,邻近的潮汕养殖场 直接经济损失36万元。
1989年,河北黄骅县海域因赤潮使贝虾减产2000吨,损 失过亿元。
1998年,深圳、珠海海域发生赤潮,深圳网箱死鱼 150吨,损失达2000万元;珠海万山群岛死鱼120吨, 黄花鱼苗210万尾,损失达1500多万元。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有600余人因误食含有毒 贝类而中毒,至少有29人死亡。
2、水质严重恶化,影响水厂供水
太湖曾因蓝藻大规模的爆发,致使无锡水厂在1991、1997和 2007年5月三度停止供水,引发水荒。市民大批抢购纯净水。
太湖中蓝藻暴发导致水质恶化 无锡自来水大范围发臭
(2)海洋
A、赤潮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
2003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119次,其中,在赤潮监控 区内发现赤潮36次。
250
200
150
100
次数
50
0 60年代以前
80年代
2000-至 今
B、赤潮发生的面积越来越大
几十平方公里
几百平方公里
几千平方公里
上万平方公里
2003年全海域赤潮累积面
积达14550平方公里
据报道,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主要有微囊藻、鱼腥藻、束丝藻、裸 甲藻、原甲藻等20多种藻类产生 毒素。
1986年,福建东山居民食用被裸甲藻污染的花蛤,造成136人中毒,1 人死亡。
1995年,4月,菲律宾约2万渔民食用了污染麻痹性贝毒的海产品, 其中4名儿童死亡。
1996年,巴西某血透中心发生一起铜绿微囊藻毒素的水进行血透的 医疗事故,使131名病人中毒,其中83人发生胆汁淤积性肝病,44人死 于肺衰竭。
第七章 微生物对环境的 污染与危害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水体富营养化 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第一节 水体富营养化
本节内容: ❖ 一、概述 ❖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优势藻类 ❖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四、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五、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与防治
一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