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度与传统民居

合集下载

浙江民居——精选推荐

浙江民居——精选推荐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浙江民居 - 简介浙江传统民居多利用山坡河畔而建,既适应复杂的自然地形,节约耕地,又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

在形体上合理运用材料、结构以及一些艺术加工手法,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

浙江古村落民居诸葛村中心--钟池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比喻成“正在消失的风景”,开始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以后,随着民居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性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民居热迅速升温,它对现代社会的参照作用也日益显得重要。

作为地域文化的物质表征,民居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从“悬虚构屋”的河姆渡干栏式原始建筑始,浙江的民居随着气候、地形环境以及人们生活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

就聚落选址、布局以及各类建筑物的处理等要素而言,浙江民居大致体现了三大特点,即:崇尚自然,讲究风水;强化血缘,聚族而居;顺应礼制,注重人伦。

当然,这些特点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城乡、地域的区别,表现形态可以不完全相同,但无论是临河而筑的水乡民居、隐含理性秩序的院落式住宅、还是依地势布局的山地村镇,其中的内在取向是一致的。

花坦,依山傍水,一派田园风光。

受古代哲学“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想的影响,浙江民居十分讲究从堪舆风水的角度来选择村落的环境,建筑的朝向、形式、布局以及前后左右建筑关系,并将它认作影响家族兴旺和发达的直接元素。

所谓的《黄帝宅经》曾经说:“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

若安则家代昌吉,若不安则门族衰微”,古人对此深信不疑。

这中间虽然含有不科学的成分,但实际上却是朴素地流露出崇尚自然,强调自然界与人的生命和谐协调的思想。

山水聚合,藏风得水,重于水的瀛畅,确实是环境美好的一种表现。

从现有古村落保存下来的情况看,一些基本上保持数百年前地形地貌的村子,象兰溪诸葛、武义俞源,基本上达到了村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结为有机整体的目的,数百年的运转并没有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和环境面貌发生重大逆转,依然呈现出原有的朴实的精神和文化意味。

地方古建民居系列——江南的天井院

地方古建民居系列——江南的天井院

地方古建民居系列——江南的天井院图片:江南民居中合院式住宅也是比较常见的,宅院形制是将四周的房屋联结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可以称为“南方天井院”。

“天井院”式住宅的产生与江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有很大关系。

江南人口稠密,丘陵地多,平整的耕地少,因而建房屋宅院时尽可能节约用地,而且三面或四面的房屋都建两层;江南夏季湿热,冬季阴寒,由三面或四面二层房屋围合成一个高而窄的天井,这种设计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及冬暖夏凉的效果。

“三间两搭厢”与“对合”天井院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屋三开间居中,两边各为一开间的厢房,前面为高墙,在浙江俗称“三间两搭厢”;另一种是四面房屋围合中间的小天井,在浙江俗称“对合”,“对合”的正房称上房,隔天井靠街的称下房,大门多开在下房的中央开间。

两种天井院都以堂屋(正房一层的中央开间)为住宅中心,它的开间进深大,前面一般不设门窗和墙,与天井直接相通,利于采光和通风。

堂屋的后板壁成为太师壁,壁两边有门通后堂。

太师壁前的长条几案是堂屋中最重要的家具,几案正中供奉祖先牌位及香炉、烛台,两侧置花瓶和镜子,寓家庭“平平静静”之意。

“四水归堂”天井的面积不大,宽度相当于正房中央开间,长只有厢房开间大小,加上四面房屋挑出的屋檐,天井漏天部分更加狭小,不过这种高窄天井的设计,具有近似烟囱一样的作用,有利于排除屋宅内的污浊空气。

天井还起着室内采光和聚集雨水再通过地沟排水的作用。

皖南民居的天井院特点更突出,四面屋多为单面屋顶坡面,雨水全部集中汇流入天井,当地叫做“四水归堂”,洁净的天井汇水还可引入缸中作饮用水。

高墙窄巷以上说的都是单一的院落,实际上大户人家宅院往往是包括几个天井院的大院落,把若干个“三间两搭厢”和“对合”组合连通。

天井院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都将山墙建得高出屋顶,山墙呈错落的阶梯形,称为封火山墙。

这样的一个个天井院紧挨相靠,组成条条街巷,同样处于节约地皮的考虑,街巷也多狭窄。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民居: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其基本特点是四面房屋围合成一个院子,院子的入口设在南面或东南面。

北京的四合院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分为单进或多进式,布局规整,中轴对称。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以圆形、方形等形状的土楼建筑为代表,一般由多户人家聚居而成,其建筑风格独特,防风、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出色。

3. 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窑洞主要建在黄土高原的崖壁上,有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形式。

窑洞内部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4.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悬于山腰或坡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沿水而建,粉墙黛瓦,绿树掩映,给人以清新、幽静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居建筑ppt课件

中国民居建筑ppt课件
此地,改变了古代徽州人口的构成,开始形成徽州村落。 • 徽州民居正房多朝南偏西26°~27° • 总平面占地一般不大,建筑密集,多为一家一户,较少大
型住宅,平面多是方形,建筑为二层楼,以三合院、四合 院为基本单位。一般正屋较长,侧面厢房开间狭窄,进深 亦浅,廊屋仅是联系的过道,内置楼梯,天井很小。 • 西递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规模宏大, 布局井然有序。
化石” • 千百年来,建筑被视为标示等级名分、维
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 • 山西祁县民居体现了左上右下、东尊西卑
的昭穆之制
二、中国民居与文化
中国民居的环境观
• “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
• “五位四灵”的环境模式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 “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趣为最高目标,以 得体合一为基本原则,以巧于因借为最高 技法”的环境意向
中国民居建筑
历史
文化
内容
现状
原始社会 夏商周时期 秦汉魏晋 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元明清时期
......
哲理观 宗法观 环境观 思维观 生态观 审美观
......
汉族民居 少数民族
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原始社会 • 天然穴居或巢居(旧
陕( 西半
石器时代)
省穴
• 穴居、半穴居、地面
西居 安)
建筑、干栏式建筑
四、中国少数民族民居
2、南方少数民族民居 •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
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 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 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 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 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 式建筑。

中国古代民宅对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民宅对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民宅对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民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

民宅建筑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北方的大院建筑气势威严、高大华贵、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出四平八稳的姿态,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

如:北京四合院、山西乔家大院、山西平遥古城、山西平遥王家大院、山西平遥曹家大院等一系列有自身特点的民宅建筑。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晋祠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古迹,记载着自西周至明清几千年来被尘封的历史,展示着古代建筑、绘画、书法、雕刻和铸造的精湛艺术,堪称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晋祠是我国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实物佐证,它本身是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宗祠。

它的建造缘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西周是继夏、商两代之后建立的又一个奴隶制王朝。

周族原本非常重视宗庙祭祀,建立西周王朝后,为了加强宗族内的凝聚力,更是将氏族社会对祖先的崇拜推到了极至。

晋祠奉祀的唐叔虞即属于西周初期周成王的嫡亲兄弟,《史记·晋世家》中都有相应的记载。

唐叔虞死后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曾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晋世家传位35代,由于韩、赵、魏三卿分晋,公元前369年晋国陨没,历时共约670年,历史不可谓不长。

而唐叔虞祠的建造正是因应了西周宗法制度的需要,且因枕峰峦而际晋水,晋祠也便由此而得名。

中华民族以农业社会形态经历了氏族制度解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血缘纽带解体的不充分决定了后世大量地保留了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特征。

“家”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一致的,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在这样一种社会特征之下,一切思考便均是由“家”开始的。

汉朝的宗法制度家族与社会的纽带

汉朝的宗法制度家族与社会的纽带

汉朝的宗法制度家族与社会的纽带汉朝的宗法制度:家族与社会的纽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其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宗法制度将家族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并通过血缘关系来组织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

这种制度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宗族在社会中的纽带。

一、宗法制度与家族宗法制度源于古代社会对于血缘关系和家族结构的重视。

在汉朝,家族被视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其成员之间通过血缘关系进行联系和组织。

家族内部的权力分配和继承由家族长老或族长负责管理,同时也遵循社会的道德伦理。

在汉朝的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力主要由其血缘关系所决定。

尊重长幼、重视男尊女卑等家族价值观念贯穿于整个社会结构。

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是生活和工作的基础,而家族的社会职能也被深入到各个方面。

宗族在宗法制度中承担着保持家族纯粹性、传承家族文化、维护家族利益的重要责任。

二、宗法制度与社会秩序宗法制度在汉朝的社会中起到了维护秩序的作用。

宗族作为一个社会集体,具有相对完善的纪律和规范。

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约束,宗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行为。

家族的利益始终位于个体利益之上,个人与家族的和谐相处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

此外,宗法制度还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权力分配机制。

家族的族长能够通过权力传承来控制和引导家族的行为,为整个家族提供有效的领导。

同时,宗法制度也能够保证家族内部权力的相对稳定,减少了领导权力的争夺和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三、宗法制度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尽管宗法制度强调了血缘关系和家族的地位,但在汉朝社会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流动性。

例如,通过功勋或特殊贡献,个体有可能获得褒奖并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改变其家族的地位。

此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代社会逐渐重视个体的素质和能力,而非完全依赖血缘关系来决定社会地位。

因此,宗法制度在传统家族权力的基础上引入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变革。

传统民居 伦理

传统民居 伦理

传统民居伦理
传统民居的伦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等级制度: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和布局严格遵循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例如,四合院的形制以及大门、影壁、垂花门等各部分的装饰、尺寸和布局都有明确的规定,反映了主人的地位和财富。

2. 家族本位:传统民居的布局以家族为中心,体现了一种家族本位的伦理观念。

例如,四合院的主房通常位于中轴线上,是家族长辈居住的地方,而厢房则供晚辈居住。

这种布局体现了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家族伦理。

3. 儒家思想: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常常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例如,儒家提倡孝道,因此在一些传统民居中,会有专门的房间用于供奉祖先牌位,以示尊敬。

4. 风水观念:风水观念在传统民居中也有所体现。

人们认为住宅的风水会影响家族的命运,因此选址、布局、朝向等都有讲究。

例如,四合院的布局通常会考虑“负阴抱阳”的风水原则,即坐北朝南,背山面水。

5. 民间信仰:在一些地区,传统民居中还体现了民间信仰的伦理观念。

例如,福建土楼作为客家民居的代表,其圆形或方形的建筑形制体现了客家人团结互助、共同防御的生存智慧。

综上所述,传统民居的伦理主要体现在等级制度、家族本位、儒家思想、风水观念和民间信仰等方面。

这些伦理观念在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和布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中国居住民俗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民居依形式分类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

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四合院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建筑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大门—门面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

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

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

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

这种大门座落在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

墙垣式门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垂花门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她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

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

前院,外人可以引到南房会客室,而内院则是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得随便出入,这条规定就连自家的男仆都必须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法制度与传统民居
在漫长的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有一种制度,始终不变的支撑连结这复杂的传统社会中的每一个零件,它的影响力体现在封建王朝的每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它的触角延伸到任何一个细小的角落。

这种制度就是传统社会的根基,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套始终维护和持续不断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统治和服从的等级关系为特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

它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来保证他们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随着原始公社制度的逐渐解体,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包括若干个个体家庭的父系家族内部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由于周人有着悠久的农业生活传统,而且宗族关系在人们生活中占突出地位,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便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体系完备、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这时的宗法制度已经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

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大宗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享有政治上的特权,这种以嫡长子继承制来确立并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中的地位便是宗法制度的核心。

以血缘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了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思想统治和社会结构核心。

无论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是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都依赖和屈从于等级关系。

宗法制度使得传统社会成为了一个亲疏严明,系统显然的血缘实体,强烈的“家国一体”的等级尊卑观念渗透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深深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诸多方面,包括传统的民居。

建筑是社会意识的反映。

通地理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社会意识是决定建筑形式的主要因素。

早在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居住遗址就能体现出这种社会意识,遗址由一座居中的大型方形房子和围绕着大房子的数十座小房子组成。

我们可以看出大型房子是氏族公共的场所,类似之后的宗庙一类,而每个小房子就是一个小家庭单位。

而当进入文明社会,宗法制度体现在居住形式上,就出现了以聚族而居的群落,进而形成庭院形式的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建筑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民居,其建筑规格,房间布局都不是随心所欲的。

每一处的设置都体现了“父尊子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家族宗法伦理。

四合院是体现宗法制度这一理念的最好的建筑表现形式。

在四合院中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人共居一院,是一种很完美的体现了尊卑有序、维护尊长特权,以巩固统治秩序的建筑形式四合院被深深地打上了宗法的烙印,在封建社会中久盛不衰。

四合院是个广泛的建筑理念,它不仅仅限于老百姓的住宅,宫殿、王府、寺庙、宗祠、官府等都采用四合院的形式。

从一门一户的四合院到恭王府、《红楼梦》的大型四合院,它规规矩矩方方正正,几乎完全按照中轴线对称,一如森严的等级制度。

这种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从北京四合院的大门我们就可见一斑。

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从建筑上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种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大门,前者是社会的中上层阶级住宅中使用,而后者多为普通老百姓居住。

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级最豪华的是王府大门,通常设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门的大小、间数、门饰、色彩等都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甚至就连门上的金钉的数目也是严格要求的,比如清顺治规定亲王府每门六十三钉,世子府比亲王府少九分之二。

而之后的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均属于屋宇式大门,级别依次降低。

“四合院”以庭院为中心,四周由房子围合而成,这就是它得名“四合院”的原因。

四合院的四角通常用走廊、围墙等将四周的房子连接起来,创造了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内向院落小环境,封闭性较强。

这种封闭空间的秩序,恰恰与儒家中“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的伦理秩序相对应。

四合院内的布局严谨,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仪,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四合院严格遵守中轴对称布局,经常是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井然有序。

四合院的大门常在东南角上,而且南边的屋子比较高,即从风水的角度讲是“坎宅巽门”,寓意家业兴旺。

三进四合院是其非常典型的住宅形式。

从大门进来之后,迎面是一块影壁,在空间上起到转折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不让人直接看到宅内的情形,因为传统的观念是家财不外露。

四合院一般都有前后两院,或内外两院。

前院的房子,即南房,由于坐南朝北风水不好,所以主人不会住在这里,一般作为仆役住房、厨房,有的时候也作为客房。

内外院通过一道“垂花门”区分开来,内院和外院的等级不同,内外分明,妇女不能随便到外院,客人不能随便到内院。

内院和外院空间的不同,伦理环境也不同,隐形中要求人们有不同的举止。

可开可闭的门,不仅仅是空间的枢纽通道,也是伦理行为变换的分界。

后院是全宅的主体,有正房、厅堂和东西厢房。

其中处于中轴线上的正房四合院内最高级别的房间,一般为三开间,占地最大,用料也最好,是院里长辈起居的地方。

而东西两侧的厢房,一般开间比较小,是晚辈住的地方。

而东西厢房也有讲究,一般长子即“兄”一家人住在东厢房,而西厢住“弟”一家人,一般来说东厢房的尺寸略大于西厢房,这也体现了长幼等级。

中间的厅堂是一家的核心空间,专门用来办理婚丧寿祭祀等家族的大事。

厅堂是家长权利的象征,适用于各种四合院:天子有金銮宝殿,地方官有衙门大堂,族长有祠堂等等。

这种住宅形式,顺应了我过古代的家族制度。

四合院标榜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同时也体现了家族成员的不同地位,宛如一幅生动的家族礼仪活动的真实写照,更是宗法制度的物质家园。

不仅仅是四合院,江南布局规整的宗族祠堂、合院群聚落、甚至一切家族的墓地,都是宗法制度的活化石,它们的每一处都散发着这种人文伦理浸透的气息,耐人寻味。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这些传统民居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被保护在了狭小的空间里。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保护这些民居的外在存在只是基础的,如何保护这些历史见证者背后所体现的源远流长的代表着中国人信仰根基的宗法文化,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