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文化 - 衣食住行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朝鲜族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虽然在朝鲜和韩国并不存在朝鲜族的概念,此外还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以及辽宁和黑龙江三省。
虽然很常听到这个民族的名称,可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朝鲜族的风俗习惯究竟都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朝鲜族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希望大家喜欢!朝鲜族的民族发展史朝鲜族(韩民族)的先民是三韩人(马韩、辰韩和弁韩),《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
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
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
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
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
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
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虽然韩半岛古代国名多变,但是“韩人”、“韩民”之称一直在民间延续,在中韩两国的法律文书中也时有出现,比如:19世纪80年代的《清·朝水陆贸易章程》中就有“华民”、“韩人”之称,19世纪90年代中期清国皇帝对日宣战诏书中也有“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之称。
在甲午清国战败后,在《马关条约》中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承认朝鲜独立,1897年,朝鲜王宣布建制称帝,建立“大韩帝国”,“韩”第一次从民间进入国号,han这个音在韩语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绝大多数民族都喜欢选寓意好的或者有纪念意义的名称作为国名、族名。
朝鲜族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强。
很多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流传至今。
传统的朝鲜民族民居乡土气息浓郁,一般是稻草屋顶,朝鲜族大炕、木筒烟囱。
大多数朝鲜族聚集区,主要的农作物为水稻,因此他们就地取材,用稻草盖屋顶,又隔,又保暖,经济实惠。
朝鲜族大炕别具特色,房间整个地面除了放鞋子的地方,其余是一埔大炕,进屋就脱鞋上炕,炕上一般埔着地革,朝鲜族妇女总会使它保持的干干净净,清洁也是这个民族的一大特点。
人类学研究之延边印象——从延边饮食看朝鲜族文化

人类学研究之延边印象——从延边饮食看朝鲜族文化通常情况下,我们想要概括什么是文化、以及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难度是很大的,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多面向的,很难通过只言片语加以概括,总有抓一漏万的感觉,可是又不能总括性地将所有方面加以罗列,虽然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所以,我们想要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或者特性加以界定便要以小见大即:通过对于一个文化面向的陈述、分析、概括、总结来体现出整体民族文化,通过分析文化之于实体的表现,让文化或者文明得以清晰。
例如,通过对于延边饮食习惯的观察概括朝鲜族文化。
一、餐桌上的食文化笔者的家乡在吉林省J市,离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延吉只有三个小时车程,距离韩国首都的首尔也只有两个小时的飞行航程。
朝鲜族文化对于笔者的家乡文化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所以,笔者从小的时候就对于朝鲜族文化比较了解,这种了解不仅仅在停留在朝鲜族衣食住行上,还表现在知道如何与朝鲜族同胞相处与交流上。
这样的一个背景知识对于之后的延边之行以及分析朝鲜族文化方面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的背景知识正好起到了进行人类学研究进入田野之前的背景知识学习的作用。
一个假期,笔者全家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了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延吉。
虽然笔者的家在离这里并不远,但是,由于没有什么特殊的时间也就从来没有去过延吉。
在来的这一路上,越往延吉方向走,就越能感受到与我们汉族文化十分不一样的地方。
道路两旁的乡村的房屋建筑风格就十分独特,他们的房屋用的瓦片都是绿色的,而不像我们汉族东北地区的瓦片都是红色的,并且房檐到两侧并不是平行的,而是像牛的角一样向内侧卷起。
由于早上没有走的比较早,并没有吃早餐,我们到了一个小镇子的饭店准备用一些早餐。
还记得当时早餐,没有我们平时习惯的米粥、馒头,取而代之的是表面上红红的狗肉汤,还有狗肉馅儿的包子。
这样的早餐倒是让我感叹了一阵,这样的美味在平时只有中午或者晚上才能吃到,只不过,早餐就吃狗肉汤这样辣和油腻的东西让我的胃适应了好一阵。
东北少数民族朝鲜

三伏与狗肉酱汤: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 可是朝鲜族在三伏天却有宰狗吃狗热汤的习俗。 这种酱汤别有风味,在三伏天吃狗肉酱汤可大 补。朝鲜族大多数人爱吃狗肉。然而在节日, 或办红白喜事时是绝对不准吃狗肉的。这是一 种习俗,也是一种礼节。杀时将狗吊起,四蹄 放血,退毛。用其肉、皮及五脏做汤,肉加调 料凉食,其味鲜美可口。
冷面
冷面:朝鲜族传统食品之一。朝鲜族人不仅在 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即使在寒冬腊月里也喜 欢坐在炕头吃冷面。特别是每年到农历正月初 四中午,朝鲜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面的习俗。据 民间传说这一天吃面条,可以“长命百岁”, 故冷面也称做“长寿面”。冷面的主要原料是 荞麦面、小麦面和淀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 面、榆树皮面和土豆淀粉制作。做法是在荞麦 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 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 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
西服及马夹钮扣要领
上装:有双排扣与单排扣两种。穿双排扣上 装一般要将全部钮扣扣好,有时可不扣下面 一粒。单排扣上装可不扣下面一粒或全部不 扣,不要将钮扣全部扣上。 马夹:往往不扣最下面一粒钮扣。若扎领带 的话,应置于马夹里面,注意领带尖不要露 出。在正式场合应穿三件套或两件套,避免 加穿毛背心或毛衣。
有关西装的知识
西服的始祖: 1690 年,究斯特科尔(法语, 意为紧身全体的衣服)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 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 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 (法 语,现代西 服背心的前身),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 “克尤罗特”(法语意思是紧身的长及膝的 半截裤)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 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 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 围线上下的几粒 ―― 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 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 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朝鲜族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朝鲜族都有哪些风俗习惯朝鲜族都有哪些风俗习惯朝鲜族主要是在黑、吉、辽东三省,还有一些散居在中国的内陆城市,但是大多数人口都是在吉林和辽宁地区。
朝鲜族的风俗文化,你都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往下看看吧!朝鲜族风俗习惯介绍朝鲜族:历史中国朝鲜族的先民,多是l9世纪70年代自朝鲜半岛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定居,有一部分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如辽宁省盖县林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到1931年以后,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强迫同化政策下,大批朝鲜人移入中国东北各地,他们在我国东北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朝鲜族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着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
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角,被誉为“东北三宝”。
敬老幼是朝鲜族人的美德。
“朝鲜族:节庆朝鲜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
此外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
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
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
除了传统节日外,小儿周岁、结婚、老人六十大寿,都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
届时要先在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
筵席的传统菜点不仅花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
所有礼仪筵席,以祝贺老人六十大寿的”花甲“席最为讲究和隆重。
朝鲜族:婚俗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
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
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
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朝鲜族的风俗习惯朝鲜族是非常注重礼节,讲究礼貌的,朝鲜族的礼貌道德,那它的风俗习惯会有什么呢?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朝鲜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居住多居马尾式住宅,建于近水源方便之处。
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辫抹泥为墙,屋顶四面坡,用稻草覆盖。
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门(同时也是窗),室内通屋为炕,进屋脱鞋,盘腿而坐。
农村在房屋东端室内养一头大黄牛,院内放牛车及捣米用的杵臼。
近年朝鲜族已发生变化,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民族风格的室内设计日渐减少,一切向现代化发展。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丧葬先将尸体头向西抬到七星板上,放在屋里摆上供品,这时赶制寿衣。
家人与近亲穿好丧服,男子戴麻制丧帽,女戴麻制丧圈。
灵柩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不等。
吊丧者向遗体三叩首,同时带去礼物。
出殡前给死者擦身换衣,并把尸体用麻布捆三处入棺。
下葬时家属抬着死者的灵柩,放在挖好的墓穴里掩埋,直系亲属对死者要连祭三年。
近年移风易俗,也出现了深葬,火化等。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礼仪朝鲜族礼节很严。
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要问安让路;就餐时给老人摆单人桌,父子不同席,儿媳恭顺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席间若无法回避时,年轻人应举杯背席而饮;年轻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烟,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对火。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婚姻朝鲜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劳动或学习中,产生爱情欲订婚时,必须先向各自的老人表明心意,以后,由男方父母带儿子去女方家求婚。
如女方父母拒见,则预示婚事不谐。
如双方老人见面,男女青年则可旁听,说明婚事有成功希望。
如双方父母议妥,则男青年需先向妇方父母叩头,然后,女青年再向男方父母叩头。
男女青年还必须明确表示愿意赡养双方老人,到此,亲事即告订妥。
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少数民族的衣,住,食

黎族饮食习惯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 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 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 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 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 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 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 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 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壮族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 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 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 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 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 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壮族居住特点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 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 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 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 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 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 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 行。
朝鲜族饮食习惯
• 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 的是打糕、冷面、泡菜。打糕是用蒸熟的 糯米打成团、切块、撒上豆面并加稀蜜、 白糖 制成。冷面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 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 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等制成,吃 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
朝鲜族居住特点
多居马尾式住宅,建于近水源方便之处。 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辫抹泥为墙,屋顶 四面坡,用稻草覆盖。每房有四扇或五扇 门(同时也是窗),室内通屋为炕,进屋 脱鞋,盘腿而坐。农村在房屋东端室内养 一头大黄牛,院内放牛车及捣米用的杵臼。 近年朝鲜族已发生变化,砖瓦结构的住宅 日益增多,民族风格的室内设计日渐减少, 一切向现代化发展。
朝鲜族服饰特点
第八讲 中国民族之朝鲜族

朝鲜男子爱穿"灯笼裤",而且白色居多, “巴基”和“古克”就是其中的两种, (“巴基”和“古克”是指传统的朝鲜族 服饰“裤子”和“坎肩”)。“巴基” 裤裆裤腿肥大,穿着陆随便轻松,适合其 盘腿席坐的习惯,裤腿有系丝带,以防风 寒;再就是“古克”,古克一般套在“则 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绸缎作面,毛皮 或布料作里,有三个口袋,五个扣,穿上 显得特别精神。
朝鲜族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饭,除米 饭外,最具特色的主食是糕饼,俗 称打糕。
其做法是先将粘米蒸熟,然后放在木槽或石板 上,用打糕椎把米粒碾成团,反复槌打,直到 米粒全部破碎,呈面团状即成。食用时切成小 块,蘸着用大豆、绿豆、小豆或芝麻、苏子等 材料制做的豆沙面或红豆泥、白糖、蜂蜜等, 吃起来筋道、香甜、滑润、可口。
民间把敬老当作重要的道德准则
青少年对长辈必须使用敬语尊称; 当着老人的面不许吸烟饮酒,在非 喝酒不可的场合,也要背席而饮; 最忌向老人借火或对火点烟;在老 人面前不准说粗话;吃饭时须先给 老人和长辈盛饭上菜,并给老人和 宾客单设席桌。 美食佳肴要摆到老人面前,老人未 动筷子前,晚辈不得先吃;
与熟识的老人出门同路时,年轻人 不得走到老人前面,若有急事赶路, 需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说明原 因,征得同意方可超前; 路遇长者,不论是否熟识,都要致 礼问安让路。 每个家庭都很重视老人的花甲寿辰, 操办“花甲宴席”。 在朝鲜族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 是“回婚节”,亦称“归婚节”, 即结婚6 0 周年纪念日。
耳明酒:喝“耳明酒”是朝鲜族的风俗。 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耳明酒,以祝耳 聪,此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 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 三伏与狗肉酱汤: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 的季节。可是朝鲜族在三伏天却有宰狗 吃狗热汤的习俗。这种酱汤别有风味, 在三伏天吃狗肉酱汤可大补。朝鲜族大 多数人爱吃狗肉。然而在节日,或办红 白喜事时是绝对不准吃狗肉的。这是一 种习俗,也是一种礼节。
朝鲜族PPT

历史文化
中国的朝鲜族是历史上从鸭绿江、图们江以
南的朝鲜半岛经历几次较大规模的迁徙,定 居于中国东北地区后,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朝鲜语一般 被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文字为方块状拼 音文字。朝鲜族人们重视教育,具有悠久而 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能歌善舞。
建筑、宗教
节庆风俗
朝鲜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
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有三个家庭 节日,即婴儿周岁、“回甲节”、“会婚 节”。 回甲节是朝鲜族为诞生六十周年举行的纪念 日;回婚节是朝鲜族为结婚六十周年举行的 纪念日。
流头节
农历六月十五,是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 “流头节”。众多朝 鲜族群众聚在一起, 依照习俗举办祭祀、 舞蹈、洗头等活动, 祝愿风调雨顺、身体 健康。
传统女装
朝鲜族民族服装根据穿着者的年龄和场合,选用各 种质地、颜色的面料制作。女子婚前穿鲜红的裙子 和黄色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缤纷的条纹 ;婚后则 穿红裙子和绿上衣。年龄较大的妇女,可在很多颜 色鲜明、花样不同的面料中选择。
朝鲜族妇女的短衣长裙,是朝鲜族服饰中最具传统 的服装,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色 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长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 (皮)坎肩
?朝鲜族妇女的短衣长裙是朝鲜族服饰中最具传统的服装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色?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长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传统男装?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裤子
朝鲜族概况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和
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 城市。人口为192.38万(2000年 人口普查)。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 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 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 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 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 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 良种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驰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