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合集下载

朝鲜族移民史

朝鲜族移民史

朝鲜族移民史1.人口与分布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

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

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

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

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

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

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

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

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改革开放前,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其人口多聚居于乡村,从事传统的水稻生产,兴办民族教育,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朝鲜族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中国朝鲜族的由来,朝鲜族的起源

中国朝鲜族的由来,朝鲜族的起源
教育理念:朝鲜族学校注重多元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教育交流:朝鲜族学校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 展。
朝鲜族在中国未来的展望
朝鲜族在中国民族团结中的地位和作用
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朝鲜族在中国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增进民 族间的了解和团结。

来 中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朝 标


族 的汇
报 人
由:
XXX
目 录
伍肆叁 贰壹





鲜 族 在
鲜 族
鲜 族
鲜 族
击 添















来 的 展
的 影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朝鲜族的历史背景
朝鲜族在中国的分布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其 中吉林省最多
朝鲜族在韩国的数量较少,主要 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经济合作:朝鲜族在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有益的 参考,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谢汇 报 人
谢:
XXX
谊的桥梁
朝鲜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朝鲜族迁入中国的时间:17世纪初 迁入原因:躲避战乱、自然灾害等 迁入地点:中国东北地区 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垦荒、务农,到逐渐形成完整的社区和民族文化
朝鲜族在中国的重要事件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朝鲜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 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延边人,你知道吗?朝鲜族是怎么来到延边的?

延边人,你知道吗?朝鲜族是怎么来到延边的?

延边人,你知道吗?朝鲜族是怎么来到延边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移入到我国的迁入民族,以延边为中心形成了广阔的朝鲜族聚集区域,朝鲜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是与各民族人民患难与共,互助互惠,并肩作战的过程。

明末清初和东北封禁时期的迁入(17世纪初-1880年)明末清初时期,当时被清军掳掠的朝鲜军民,安置在我国的辽东一带,成为中国朝鲜族最早的一脉,开创了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先河。

1677年-1712年-1740年1677年,清政府统一中国大陆后,将长白山、鸭绿江、图们江以北余里之地划定为“发祥之地”予以封禁,严禁私自进入从事挖参、补貂、买朱及买卖活动。

1712年,清政府派穆克登踏查长白山,竖立长白山定界碑。

1740年4月,清政府正式发出8条措施,遂颁令东北实施全面封禁。

全面封禁时期,朝鲜人“翻越”遍及图们江、鸭绿江沿岸整个地区。

朝鲜人“”犯越只是为了采参与狩猎,到了这一时期已经变成定居务农。

1860年-1869年,朝鲜北部地区连年发生特大灾害,许多农民破产,开始大批迁入延边。

1869年10月,朝鲜庆元府阿吾地镇的一个村落19户,一夜之间集体越江到珲春敬信一带。

1875年,通化县江甸子一带的朝鲜族农民开发水田,试种水稻成功。

“移民实边时期的迁入(1881年-1910年)1881年清廷将珲春协领升级为副都统,同时完全废除了对南荒围场的封禁,在图们江以北长约700里,宽约40-50里的地区朝鲜人专垦区。

1890年,和龙县光昭一带的朝鲜族农民开发水田,开始种植水稻。

1890年3月,清政府正式实施中国境内朝鲜垦民薙发易服加入中国国家的政策。

1892年,吉林将军铭安将珲春总局与越恳局合并为抚恳总辖哈尔八岭以东广阔地带。

1902年秋天,清廷在南岗设立延吉厅,陈作彦被任命为延吉抚民同知。

1906年,龙井大叫洞14户朝鲜族农民共同开掘水渠1308米,引河水灌溉水田33垧,此为延边地区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

1907年8月23日,日帝在龙井设立了以斋藤中佐为所长的朝鲜统监府临时间岛派出所。

元末明初中国移民朝鲜半岛研究

元末明初中国移民朝鲜半岛研究
谅、 明玉 珍等诸 多义军 首领 和割 据势 力在 各地 与元 军作 战 , 元朝一 统天下 的帝 国秩 序在 农 民起 义 的冲
往为 中心》 、 冯荣燮 《 大 明移 民史》 、 玄主焕《 韩国 流移 民史 》 等 论 著 。研 究 成果 虽较 为 丰 富 , 但 将 元 末明初作为一个单独的时间断限来考察 中国移 民 朝鲜 半 岛 的著述 则较 为 缺乏 。本 文 拟 将 中国移 民
。 一 …

移 民背 景
元末明初中朝关系也一波三折 , 北元、 高丽、 明 朝三方 关 系摇 摆 不 定 , 甚 至 险生 战 端 。有 元 一 代 , 元与高 丽结为 “ 甥舅 之好 ” 的联姻 关 系 , 元朝 将 公 主 嫁与高丽国王 向 高丽 派 驻 达鲁 花 赤 和 驻 军 , 高丽
史》 等 。国外 的研 究 以韩 国学界 为 主 , 主要 有 吴 一 焕《 海路 、 移 民、 遗 民 社 会—— 以 明清 之 际 中 朝 交
人、 使臣、 文人 、 僧 侣、 乐师等定 居高丽 , 如北宋周 泞、 欧 阳征 、 周伫等人 。 元末 明初 中 国政 局 不稳 。元 顺 帝 至 正 十一 年 ( 公元 1 3 5 1 年) , 以刘福通 、 韩 山童为首的农 民起义 爆发 , 随后群雄并起 , 郭子兴 、 方国珍 、 的传统。商 则负有 向元遣送质子、 朝贡输粮 、 国王亲朝等义务, 末箕子率族人 5 千将商代之礼仪制度传人朝鲜, 在 两国关系异常密切。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 元丽关 大 同江流域建立起殷 遗 民 的方 国 J 6 5 。秦 末农 民起 系便 不 同以往 。高 丽恭 愍 王 即位 后逐 步 摆 脱 元 朝
义, “ 燕、 齐、 赵 民愁 苦 , 稍稍亡往准, 准 乃 置 之 于西 控制, 打击 亲元 势 力 , 对元 外 交 实 行 独立 自主 和 确

朝鲜民族由西伯利亚向中国东北的再迁

朝鲜民族由西伯利亚向中国东北的再迁
第一, 这一地区朝鲜人的迁移, 不是从朝 鲜直接迁入, 而是经俄罗斯迁入的。而他们的 迁入, 比直接从朝鲜迁入, 具有再度抉择的双 向性。 从苏联远东地区迁到东部边疆的朝鲜 人达 70% , 是于 1918 年日本出兵西伯利亚 以后和 20 年代前苏联搞集团化运动时迁入 的。χν
第二, 朝鲜人迁移到黑龙江省东部边疆 的要比迁称到黑龙江省其他地区的都要早。 据资料记载, 朝鲜民族迁入黑龙江省, 最早是 在 19 世纪 60 年代。 这只局限于宁安县的部 分地区。19 世纪 80 年代, 出现过连续性的迁 移, 其大部分是 20 世纪初迁移的。
16)。 ②③ 金承华著:《苏联韩国史》第 21 页。 ④ 高松武著:《在苏韩人》第 21 页。 ⑤ 蔡根植著:《武装独立运动悲史》第 42
页。 ⑥ 金承华著:《苏联韩国史》第 31 页。 ⑦ 前苏联《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在远东流
血奋战的朝鲜国际主义战士们》。 ⑧⑨ 高松武著:《在苏韩人》第 13 页。 βκ《黑龙江新闻》(1984. 12. 21)。 βλ《宁安县志》。 βµ《黑龙江新闻》(1984. 10. 24)。 βν《黑龙江新闻》(1989. 11. 13)。 βο《日本民族研究》(1988. 4)。 βπ《韩国流移民史》(上卷) 195 页。 βθ βρβσ《韩国流移民史》(上卷) 196 页,
19 世纪 60 年代, 朝鲜北部地区连遭旱 灾、涝灾, 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朝鲜人为寻找 活路, 从庆源、庆兴、钟城 (稳城)、雄起等地向 沿海州一带大量迁移, 他们确信邻国的生活 条件远远优越于自己的国家, 便携儿带女, 背
1863 年, 13 户朝鲜人迁居到与图们江相 隔不远的俄罗斯波谢特②, 1865 年, 迁居 60 户, 308 人; 1868 年, 迁居 165 户。1969 年, 朝 鲜北部又遭严重的自然灾害。 当年 11 月末、 12 月初, 越境人数达 4500 名③, 次年, 越境人 数达 8400 名④, 他们均由朝鲜咸镜道迁来。

简约朝鲜族民俗介绍

简约朝鲜族民俗介绍

舞蹈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

族,其民间舞蹈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 它是在三韩及朝鲜半岛的传统农业文

化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在中国东北地 区的特定环境中,育成具有风韵典雅、

含蓄等特色的舞蹈。

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 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 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 节奏多变。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 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 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
朝鲜人之所以不分季节地随时做泡 菜,是因为为了利用各该季节多出产的 蔬菜,更是因为它能自行生成乳酸菌, 很快发酵好。 含在泡菜里的乳酸菌有 抑制病原性微生物生长等多种作用,以 利于肠内微生物生长。乳酸菌对高血压、 糖尿病、癌症的预防和对大肠炎、皮肤 炎等疾病都有疗效。
美国月刊《卫生》报道说朝鲜泡菜被选定为世界五大保健食品。 可见,朝鲜泡菜以良好的保健食品闻名于世,其加工方法在广为传 播。
朝鲜服装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服
同时朝鲜族服装有佩饰才显得完美。如 精美的绣花发带、绣花荷包、流苏,脚穿浅 色船形翘头鞋等。传统朝鲜族服装的领结下 常挂一个流苏,流苏上的装饰为一块玉雕或 一柄小银剑,其上有一环圈,下面则垂着长 长的丝线流苏,与服装相呼应,形成整体美 感。
朝鲜族人民具有爱好和平而又生机勃 勃的品格,民族文化深沉而又活跃、伤感 而又乐观。尤其是在节假日和老人寿诞之 时穿上朝鲜族传统民族服装,载歌载舞, 共同欢庆,这已成为朝鲜民族标志性的 “风景线”。
朝 鲜 族 乐 器
伽倻琴
伽倻琴,又称朝鲜筝,是朝鲜族弹拨弦鸣乐器。朝鲜 语称嘎呀高。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 等省区,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在19世纪中叶以前,朝鲜人越境基本以采参、伐木、捕貂为主,即使是有垦荒耕作者,大多数是单身,未带家眷,而且“朝耕暮归”、“春来秋去”,定居者很少。但自1860年以后,朝鲜人越境事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过去以采参、捕貂、伐木为主变为垦荒居住为主。开始有一些人携老扶幼进入今吉林、辽宁两省境内筑室定居,逐渐聚成村落。尤其是到了19世纪60~70年代,朝鲜人大批迁入我国东北地区。这是因为,当时中朝两国都陷入内忧(农民起义)外患(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的困境,由于人力、物力的缺乏,无法固守封禁、封疆政策。首先,清朝方面来看,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因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失去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清政府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防御沙俄的侵略,不得不改变了封禁政策,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招民开垦荒地,允许关内的汉族农民到东北地区垦荒种田。1883年,奉天和吉林分别与朝鲜缔结了地方贸易协定(《奉天与朝鲜边民交易章程》、《吉林与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废除了持续实行200多年的封禁政策。其次,从朝鲜方面看,19世纪60年代朝鲜半岛北部连续几年遭受了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没落封建王朝的残酷压迫与剥削,广大的农民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纷纷背井离乡,不顾两国政府的封禁及边禁,犯越鸭绿江、图们江边境,冒禁潜入中国东北的荒芜地带垦荒种地。

论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

论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

论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
孙春日;沈英淑
【期刊名称】《东疆学刊》
【年(卷),期】2006(023)004
【摘要】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始于清代,经民国、伪满、解放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后成为我国公民.在这一过程中,朝鲜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道,在开发东北边疆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患难与共,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和不可分割的关系.朝鲜族人民不断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56个民族之一.
【总页数】7页(P54-60)
【作者】孙春日;沈英淑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吉林,延吉,133002;辽宁朝鲜族师范学校,辽宁,沈阳,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浅谈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 [J], 权春燕; 朴晋康; 权伍荣
2.新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历史融合 [J], 高进
3.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透视——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及其作用 [J], 王继宣
4.论西藏和平解放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巩固与发展的历史贡献
——纪念《十七条协议》签订七十周年 [J], 白江波;王少明;普布次仁
5.中国朝鲜族入籍的历史过程 [J], 严海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口与分布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

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

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

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

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

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

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

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

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改革开放前,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其人口多聚居于乡村,从事传统的水稻生产,兴办民族教育,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朝鲜族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尤其是,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朝鲜族经济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水稻耕作,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镇,由小城镇流入大中城市,由东北的传统聚居地区流向关内发达地区和国外。

仅就人口流动状况来看,朝鲜族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输出劳务,另一方面由传统的居住地东北三省迁移到北京、天津及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从事第三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流动到国内大城市及沿海城市的朝鲜族人口为55万~60万,2008年9月为止,通过各种渠道劳务输出到韩国的朝鲜族人口为38万,另外缔结涉外婚姻和入韩国国籍的有8万。

目前在韩国的朝鲜族人口,共计46万,加上在日本和美国的朝鲜族人口15万,在国外的朝鲜族人口达到60万以上。

这就说,朝鲜族在国内外流动人口的总数达到120万,占朝鲜族总人口192万的60%以上。

朝鲜族人口的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内其他民族的前列。

伴随大规模流动人口,朝鲜族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不能详谈。

今天重点讲朝鲜族的形成过程,即移民到中国,成为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过程。

2.朝鲜族的形成过程(朝鲜人迁入中国的历史)由于便利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频繁,疆界观念淡薄,相互移居现象时有发生。

但17世纪以前的古代朝鲜移民的后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早已为汉族、蒙古族、满族以及其他民族所同化、吸收,不再是朝鲜民族群体的成员了。

这些古代移民的痕迹也只有在历史文献、金石资料、家谱及部分后代们的意识中才能找得到。

到明末清初(1627年后金皇太极与朝鲜之间《江都会盟》)正式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定为中朝两国的疆界。

那么,清代两国之间的移居主要是朝鲜北部边民向中国东北地区的移居。

清朝前期两国均实施严格的边禁政策,阻止边民的自由越境,但由于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情势,未能阻止朝鲜人向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潮,迫使中朝两国政府改变了以往的边禁政策,促成了近代朝鲜移民社会的形成。

朝鲜族(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先民向中国移民的历史呢,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但大量地迁入我国且构成现在朝鲜族共同体成员的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

朝鲜族的迁移历史大体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在这里需要交代的是我所讲的“移民”一词专指中国朝鲜族及其祖辈从朝鲜迁入中国的所谓“国际迁移”,它并不包含一般的迁移或朝鲜族在中国境内的“国内移动”。

第一阶段:17世纪早期的战争移民1616年原居住在辽东地区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在统一图们江沿岸女真部落的战争中,经常侵犯朝鲜边境,掳掠朝鲜边民。

1619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战役中打败明军,为了支援明军而派去的朝鲜军都元帅姜弘立率中营降于后金,左、右营不战自溃。

在一万三千余名朝鲜兵中除二千七百余名逃回朝鲜,四五百人被杀,还有一些人在逃亡路上饿死之外,其余都作了后金的俘虏,总数约五六千人。

这是一次比较大的战争移民。

之后,1727年和1636年后金及清的两次侵朝战争中又有几万朝鲜人被掳掠到我国辽东地区。

这两次所谓的“丁卯胡乱”及“丙子胡乱”中被掳的朝鲜人数,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据朝鲜王朝昭显世子(1637~1644年做人质被掳到沈阳)的《沈阳日记》记载,1637年5月17日,朝鲜被允许赎还部分被掳人口时,聚集在沈阳南门附近等待赎还的朝鲜人数就有数万“其掳数万”在这一时期移居到我国的朝鲜人,其原籍主要在朝鲜北部,移居的地方主要在辽东一带。

这些被掳之人口,有的被编入八旗充军,有的则被安置在庄田上充当庄丁。

这些被强迫移居到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人,在封建制度束缚下长期与外界特别是朝鲜半岛失去了联系,而同满族和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人被完全同化,只有一部分人的后裔今天已恢复了朝鲜族的族籍。

比如河北省青龙县八家子乡孟家窝铺姓朴的人们、辽宁省盖县陈屯乡朴家沟姓朴的人们和辽宁省本溪县山城子乡朴家堡村的姓朴的人们,这些人都是17世纪20~30年代被后金的女真及清朝的满洲人掳掠到我国的朝鲜人后裔。

在长达350多年的岁月里,他们生活在其他民族之间,通过婚姻与不断的传宗接代,几乎完全失去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一直以来他们或被登记为汉族,或被登记为满族,直到1982年才恢复了朝鲜族的族籍。

现在这些朴氏后裔,已经完全忘记了朝鲜族的语言与文字。

但是,他们之间的老一代却保留了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如:朴氏之间决不通婚;女子不缠足,决不娶缠足女人为妻;不做汉满族式的“水酱”而做朝鲜族式的“干酱”;洗衣洗被时要浆要捶;用餐时先奉上单桌给老人用餐等尊老风俗等等。

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还保留着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感情。

因为,他们世世代代都从父辈那里听惯了“我们是高丽人的后裔”的叮嘱。

从民族学角度看,在共同民族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各民族的心理要素、民族意识以及民族感情等是民族构成诸要素中最稳定而能动的要素。

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虽然是一个民族的最突出的特点,但在与其他民族长期杂居长期交往过程中,易于消失。

然而,民族的共同心理要素、民族意识等在一定时期还是保留着。

由于每个民族具有共同的心理要素及民族意识,因此,在民族关系上经常考虑和关心本民族集体以及民族成员的地位、权利和利益等。

上述三个地区的朴氏后裔尽管失去了本民族语言,也丧失了本民族的大部分风俗,但是正因为仍保留着朝鲜族的共同心理要素及民族意识,所以才能保留本民族的特点,才能在350年后还要求恢复本民族的族籍。

第二阶段:从17世纪70年代~1910年犯禁潜入这个阶段,以1881年为界,前一段是冒禁潜耕,后一段是自由移民。

这个时期移居者绝大多数是朝鲜北部的贫民,主要定居于鸭绿江和图们江北岸的边境地区。

这与当时中朝两国的边疆政策与社会环境有关。

1644年清军入关,大部分满洲人也随军入关,致使整个东北地区人烟稀少、空旷荒凉。

1677年清朝统治者以保护其祖先的“发祥地”为名,将长白山和鸭绿江、图们江以北千余里之地划为封禁区,严禁移垦、挖参、采珠、伐木和狩猎,并设许多皇家专用采珠、采参、狩猎之地即禁山围场,严禁异族迁入。

由于沿江一带的朝鲜农民犯禁越江潜耕,时常引起清朝与朝鲜之间的外交纠纷,清政府多次派人勘查边界,并于1712年5月令乌拉总管穆克登与朝鲜官员在长白山勘立定界碑。

并在边境设堡、哨、卡,建立统巡制,春秋两季分班巡视边疆,一旦发现越境潜耕者便毁田平舍,驱逐出境。

同时,朝鲜王朝为了捍卫其国境,也为了减少与清朝间的外交纠纷,实行封疆锁国政策,陈兵边境,严禁越境,对犯越者以“越江罪”格杀勿论。

具体措施是:在鸭绿江南岸设七邑(江界、渭原、楚山、碧潼、昌城、朔州、义州),在图们江南岸设六镇(庆兴、庆源、稳城、钟诚、会宁、富宁、茂山),通过把守,加强了封疆锁国政策。

长期以来,尽管清朝政府与朝鲜统治者封疆锁国,严密封禁边疆地区,但朝鲜贫苦农民“冒禁潜入”却从未中断过。

清朝初期,朝鲜北部鸭绿江上游的平安、咸镜(现在慈江、两江)两道,山峦叠嶂,土地贫瘠,连年遭灾,农业不振,鱼盐绝路,贫苦的朝鲜边民,便从鸭绿江上游越江到我国的长白、临江、辑安等地。

与此同时,图们江南岸的朝鲜贫民也从茂山、会宁、钟城等图们江上游越江,沿山谷溪间逐渐转向内地。

越江私垦的朝鲜边民,初期“朝耕暮归”,凌晨越江垦种,日暮返家;进而“春来秋去”,于清明节前后携带耕畜农具越江垦种,秋后收获而归。

后来,有些人则携眷造舍,长期耕作。

1845年以后,随着两国封禁的松弛,越江私垦者迅速增多,朝鲜边民便大批迁入我国东北定居。

在19世纪中叶以前,朝鲜人越境基本以采参、伐木、捕貂为主,即使是有垦荒耕作者,大多数是单身,未带家眷,而且“朝耕暮归”、“春来秋去”,定居者很少。

但自1860年以后,朝鲜人越境事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过去以采参、捕貂、伐木为主变为垦荒居住为主。

开始有一些人携老扶幼进入今吉林、辽宁两省境内筑室定居,逐渐聚成村落。

尤其是到了19世纪60~70年代,朝鲜人大批迁入我国东北地区。

这是因为,当时中朝两国都陷入内忧(农民起义)外患(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的困境,由于人力、物力的缺乏,无法固守封禁、封疆政策。

首先,清朝方面来看,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因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失去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清政府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防御沙俄的侵略,不得不改变了封禁政策,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招民开垦荒地,允许关内的汉族农民到东北地区垦荒种田。

1883年,奉天和吉林分别与朝鲜缔结了地方贸易协定(《奉天与朝鲜边民交易章程》、《吉林与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废除了持续实行200多年的封禁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