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_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
论多民族国家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

论多民族国家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作者:苏曈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11期摘要:“冲突论”是对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中的一个主要论断,这个理论派别认为,在多民族国家内部,个体的认同危机是其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形成的冲突带来的。
但这只是简单地把两种认同看做是矛盾对立的事物,忽略了另外很重要的一面。
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来看,它们之间虽然存在张力与冲突,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和谐共生关系。
关键词: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多民族国家近年来,学者们对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产生兴趣并广泛关注,意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所带来的矛盾、冲突与危机。
以奇格蒙特·鲍曼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矛盾冲突,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非此即彼、互相矛盾和对立的事物。
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过于简单,而本文将针对“冲突论”命题的核心内容展开分析批判,补充说明二者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一、“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在对冲突论进行批判之前,需要对其认同研究中涉及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作一个简单说明。
(一)族群认同族群认同有两种内涵,即对内认同与对外分界,这属于文化认同。
其一,对内认同,代表的是对自身所在的族群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在感情和心理上趋同,在族群内部形成一体感,让这个范畴内的区别看上去很小,构建一个同质化的内部世界,使得该族群成员团结起来,凝聚在一起,形成集体力量;其二,对外分界是与别的族群之间相区别,让这个范畴之间的区别看上去很大,构建一个异质化外部世界,通过分界以及他者来强化认同,这就形成了一种防护力量。
(二)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
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与情感,以及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认同。
对国家的认同存在两个方面,即成员认同与国际认同。
并且,需要在有其他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国家内的个体才会获得一种“我属于哪个国家”的身份归属感,确认自己属于这个国家,对这个国产生家的归属感,并将自己区别于其它国家的人。
浅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一)

浅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一)论文关键词:跨界民族;他者;认同;国际关系论文摘要: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
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
因此,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中存在着一种特别吸引世人眼球的国际社会现象,即围绕着民族有关的表现为各种形态的地区争端或冲突,而且随着历史的继续演进,这些地区冲突有着进一步加剧之趋势。
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冲突一方面涉及到“冷战期间被认为已经或趋于消失而在冷战结束后已成为国际政治画屏的最重大焦点之一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还涉及到认同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尤其在存在跨界民族或跨界民族问题的地方更是如此。
一、跨界民族的形成提起跨界民族(TransnationalEthnicGroup),首先就包含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即政治范畴中的“边界或国界”。
“边界或国界”一方面包含了作为社会文化层面的民族的地理居住地,这种居住地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另一方面包含了作为政治领域的民族的领土分界,这种分界具有相当的现实性。
为此,有学者将跨界民族定义为“那些原发民族和其传统聚居地都被分割在不同国家而在地域相连并拥有民族聚居地的民族”。
由此可见,跨界民族的最初形成与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和演变的历史模式而言,“有的是历史演变的自然结果,更多的国家民族的形成是非自然发展(如外国干涉或采取暴力的强迫手段)”。
这是一个典型的悖论。
“所谓民族国家,即国家的领土与某一民族所居住的疆域一致,是‘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变为‘国家’的政治形态。
”它暗示了国家和民族的一致性。
二、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什么是认同(Identity)?这是一个困扰学术界很久的难题,西方学者将它认为是无所不在同时又含义模糊的重要概念。
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复杂性研究

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复杂性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复杂性。
在分别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对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分析了族群认同的影响因素。
接着探讨了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实际情况。
在总结了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复杂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讨不同民族族群之间的认同问题,为促进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族群认同、复杂性研究、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关系、冲突、融合、案例分析、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是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深,许多人在跨越国界的同时也必须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困惑。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历史纠葛以及政治权力的分配等因素使得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复杂性更加显著。
对于个体来说,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族群身份对其认同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现代社会,个体常常需要在跨国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环境中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同时还要应对来自不同族群的价值观和认同的冲突。
对于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融合,也可以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探讨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复杂性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研究课题。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复杂性,为此,将从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分析、两者关系、冲突与融合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通过对跨国民族中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概念界定,旨在明确二者的内涵及区别。
这有助于深入探讨两者的关系及互动。
浅析朝鲜族的认同变迁

设施破坏 、水产品流失而形成的经济损失 ,主要表现在海水 网箱养殖和滩涂养殖上 。 ) ; 后续污染损失 ,比如灾害造成的 水质破坏 ,造成养殖鱼类 、贝类死亡 ,腐烂后将会造成进一 步的水底污染 ,很难恢复再生产 ,对周 围人 民的健康生活也 形成一定的威胁。 三、应对海洋灾害的策略 近年来 ,我 国沿海 地 区海洋 灾害爆发 的频率逐渐 上升 , 所造成的损失 日趋增大。 通过对广东潮 阳县海洋灾害的研究 , 使我们意识到 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 。应对海洋灾害 , 我们应 以史为鉴 ,需要从以下几 个方 面做 出努力 : ( 一 )进一步完善海 洋灾害 的预报系统 ,扩 大海洋灾害 监测 的范 围,运用科学技术 ( 海洋气象科学 、计算机科学和
件 的同时 ,也使我 国成为世界上受海洋灾害影 响最为严重的 国家之一 。通过对 明清时期广东潮 阳县海洋灾 害的研 究 ,启 示我们在应对海洋灾害时应积极地采取措施 防灾 减灾 ,减轻 海洋灾害给我 国造成 的损失 ,共 同努力将其 变成 一片和平宁 静希望之海 。
参考文献 【 1 】赵领 娣 , 王 小华. 海 洋灾 害及 海 洋收 入的 经济 学研 究 【 M1 . 北京: 经济科 学 出版社, 2 0 0 7 , 3 1 .
电子信息技术 ) ,做好海洋灾害各项目的分析和研究,充分 做好灾害防御工作 。 ( 二) 进一步巩 固海岸带 防护工程 的建设 ,在海洋灾 害 贫乏 的沿海 区域做好分洪分潮工 程 、护岸工程 的建设 ,修建 防潮海堤 、 海 塘等 ,以避免海洋 灾害发生时冲毁堤坝 ,破坏 农业 和渔业 的发展 。 ( 三) 加强 和完善海岸带 综合管理 体制 ,减少人 为海洋 灾害的发生。制定海洋 总体规划 ,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减少海洋污染 。加强对湿地和滩涂 的生态环境保 护 ,培育建设滩涂草场 , 确保生态平衡 。
浅析朝鲜族的认同变迁

浅析朝鲜族的认同变迁作者:安丝薇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4期【摘要】跨国民族的认同问题很复杂。
文章分析了特殊的历史背景对朝鲜族国家认同、跨国民族的认同、族群认同的影响以及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朝鲜族;移民;认同民族认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学术界近来探讨的焦点之一,由于缺少田野调查经历,本文旨在探讨朝鲜族的认同的变迁。
本文中以“朝鲜民族”泛指居住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人、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有朝鲜血统的人群整体。
“朝鲜族”指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拥有中国国籍的朝鲜人群。
关于朝鲜族移民史的上限问题,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19世纪中叶”两个时间段,而19世纪中叶迁入中国的朝鲜人是现今朝鲜族的主要来源。
朝鲜族迁入中国的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是动荡的苦难史,主要以谋求生计为目的。
主要分为清朝、民国时期、日伪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这四个时期。
朝鲜族作为一个晚近的跨国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历经动荡苦难,因而其认同很复杂。
朝鲜族的认同大致可以分为族群认同、对跨国民族的认同、国家认同三个层次。
一、国家认同:就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人们构建出归属于某个国家的“存在感”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人对国家所持有的感情和认识,除此之外还包括理性的利益考量。
除了国籍之外,必须在意识和行为上认同所在国,并获得所在国主流社会的接受。
朝鲜族由一个外来民族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在朝鲜半岛有两个独立的政权,其对中国的认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通常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使其认识到属于某一国家。
前文回顾了朝鲜族的移民史,从中我们发现朝鲜族移民一直不停地被接受、拒绝,这种反复的变动使得朝鲜族处于一种极度不安、无所归依的状态。
他们迫于生计在白山黑水间辛勤耕耘,但是频繁的变动让他们无所适从,就连脚下用汗水浇灌的土地也不属于他们。
民国以前,在他们心中一直认为,朝鲜才是他们的祖国,中国只是谋求生计的地方,等到衣食无忧了他们一定要落叶归根,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浅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一)

浅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一)论文关键词:跨界民族;他者;认同;国际关系论文摘要: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
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
因此,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中存在着一种特别吸引世人眼球的国际社会现象,即围绕着民族有关的表现为各种形态的地区争端或冲突,而且随着历史的继续演进,这些地区冲突有着进一步加剧之趋势。
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冲突一方面涉及到“冷战期间被认为已经或趋于消失而在冷战结束后已成为国际政治画屏的最重大焦点之一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还涉及到认同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尤其在存在跨界民族或跨界民族问题的地方更是如此。
一、跨界民族的形成提起跨界民族(TransnationalEthnicGroup),首先就包含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即政治范畴中的“边界或国界”。
“边界或国界”一方面包含了作为社会文化层面的民族的地理居住地,这种居住地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另一方面包含了作为政治领域的民族的领土分界,这种分界具有相当的现实性。
为此,有学者将跨界民族定义为“那些原发民族和其传统聚居地都被分割在不同国家而在地域相连并拥有民族聚居地的民族”。
由此可见,跨界民族的最初形成与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和演变的历史模式而言,“有的是历史演变的自然结果,更多的国家民族的形成是非自然发展(如外国干涉或采取暴力的强迫手段)”。
这是一个典型的悖论。
“所谓民族国家,即国家的领土与某一民族所居住的疆域一致,是‘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变为‘国家’的政治形态。
”它暗示了国家和民族的一致性。
二、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什么是认同(Identity)?这是一个困扰学术界很久的难题,西方学者将它认为是无所不在同时又含义模糊的重要概念。
中华民族与朝鲜族双向认同

中华民族与朝鲜族双向认同作者:刘玥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摘要: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跨界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
56个民族中的30个跨界民族也是各具代表性,因此对跨界民族的研究也显然成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部分。
朝鲜族作为我国跨界民族之一,在由朝鲜半岛迁入我国至今的一百多年的移民历史中,不断适应我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建设与发展铸就了卓越的历史功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确立了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公民的牢固历史地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与朝鲜族互相融合,亲如血脉的民族关系,源于中华民族与朝鲜族具有相互吸引、相互认同的同质性基础,而中华民族与朝鲜族的双向认同也是同质性的重要表现。
本文以中华民族与朝鲜族的双向认同为写作脉络,探究二者的同质性所在,并望以朝鲜族认同为蓝本,为深入研究与妥善处理我国跨界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提供建设性思考,以期为深化跨界民族的中华认同,完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格局作引玉之石。
关键词:中华民族;朝鲜族;同质性;跨界民族;认同一、中华民族与朝鲜族同质性内涵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我国跨界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也存在着不同内容的民族问题。
如何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也成为对内构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对外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的重要内容。
由于跨界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层面都具有特殊性,因此民对民族观念的过分强调、民族冲突、政策失衡等都可能导致跨界民族问题的产生。
与强化跨界民族的中华认同成为使各民族保持有机团结状态的重中之重。
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统一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国族的中华认同在跨界民族中逐步强化并得到认可,主要得益于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并有效实践的各项切实而又创新的民族政策,各跨界民族的和睦相处与积极配合也有这不容小觑的功劳。
跨界民族社会认同可分为和而,不同;由和而同;因同而和;不和不同四种类型。
中国朝鲜族的国民认同现状分析

中国朝鲜族的国民认同现状分析
朴政君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48)002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跨界民族的国民认同研究,既能客观地了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认同程度,更有利于改善对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我国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繁荣,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共处.通过朝鲜族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其国民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性别、学历、成长环境、出生地、移居世代、访韩经历等诸多社会人口学特征因素都没有影响到中国朝鲜族的国民认同程度.
【总页数】7页(P72-78)
【作者】朴政君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 [J], 朴婷姬
2.中国朝鲜族与解放战争的胜利——从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谈起 [J], 刘会清;姜莉
3.浅析在日朝鲜人的民族认同危机——兼论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 [J], 吕秀一;朴婷姬
4.民族政策与我国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以中国朝鲜族为例 [J], 赵刚;汪晶石
5.论跨国民族认同的场景与差异——以中国朝鲜族婚姻移民女性为例 [J], 全信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1-15 作者简介:朴婷姬(1965-),女(朝鲜族),吉林汪清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第25卷第3期2008年7月东 疆 学 刊Dongjiang Journal V o l .25N o.3July .2008・民族问题研究・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朴婷姬(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 要: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作为朝鲜民族的后裔,如今是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朝鲜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
朝鲜族认同的三个层面,即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世界朝鲜民族的跨国民族认同、对中国少数民族一员的中国朝鲜族的族群认同釉及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入手,阐明跨国民族认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跨国民族;多重认同;朝鲜族中图分类号:C 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007(2008)0320037207 民族的认同意识是具有政治意义也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心理现象。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拥有30多个跨国(或跨界)民族[1]的国家。
相对而言,跨国民族的认同容易受政治的影响,较强烈地遭受他律变化,呈现复杂多重的特点。
因此对跨国民族认同的研究,不仅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繁荣,而且对构建多元民族文化与国际交流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作为朝鲜民族的后裔,如今是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朝鲜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
本文从朝鲜族认同的三个层面,即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世界朝鲜民族的跨国民族认同、对中国少数民族一员的中国朝鲜族的族群认同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入手,阐明跨国民族认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一“认同”(iden tity )一词原本属于哲学范畴,后来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日益频繁,“作为一种操作性概念,主要是一种能动的与个人主义的价值理念密切相连的归属性”。
国家认同,就是在有他国存在的语境下,人们构建出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1]。
国家认同对民族群体来说,是群体意义上“家”的认同。
主要表现在个人对国家所持有的感情和认识,除此之外,也包含理性层次的利益考虑[2],体现了民族的政治认同与归属。
“国家认同的主要标志是国籍认可”[3],但从认同主体因素上分析,除了获得法定国籍还不够,还必须在观73念和行为上认同所在国,并获得所在国主流社会的承认和接纳。
中国朝鲜族由一个外来民族成为中国的一个最年轻的少数民族有一个历史渐变过程,即朝鲜民族与中华民族双向认同的过程[4]。
“国家认同通常籍由某些代表性事件(icon ic even t)给予个人感觉到属于一个国家(Zodgekar, 2005,p151)。
个人通常在透过这样的代表性事件确认自己并且感到骄傲,并进而使他们有整体的感觉,有属于一个国家的感觉。
这种成因可以超越个人、族群或文化资源的因素”[5]。
朝鲜族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也是经历了诸如东北边疆开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抗美援朝、民族区域自治、改革开放以及中韩建交等重大历史事件后逐步明确的。
19世纪中叶,朝鲜族先民移居中国之始,东北地区尚属人迹罕至的“封禁”之地。
他们冒禁潜入,开垦荒地,由此扎下根,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
他们最先在寒冷的东北地区从事水稻生产,使此地域至今还是东北稻谷生产的主产地。
第一代移民到中国后,对母国还有某种情结,存在“落叶归根”的想法,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故国。
但随着历史和生活的演进,“落叶归根”逐渐变成了“落叶生根”,他们在当地繁衍生息,对母国的认同感渐渐减少,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的认同开始形成,并且在与中国其他各民族共同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2万5千里长征、东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过程中,对中国的国家认同逐渐得到发展。
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朝鲜族常常被当作“外国人”、“侨民”,他们自己也曾经“担负了‘一身兼两任’的历史使命”[6]①,在国家认同意识上存在双重性。
日本战败之后,围绕着留在中国还是回到母国的问题,朝鲜族经历了价值选择上的剧烈阵痛。
除了回故国(有100多万人)的以外,对于留在中国的朝鲜族,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解决了中国朝鲜族一百多年的根本问题,即法律地位和土地权的问题,朝鲜族开始以中国少数民族的身份正式成为新中国公民,朝鲜族社会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朝鲜族的国家意识也随之进入了新的转型期。
“在族群的多元认同中,政治认同是诸认同中对其他认同起支配作用者”[7]。
政治身份的转移,意味着朝鲜族必然从内心情感上调整与所在国的关系,意识到作为一国公民所必须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并将自身的命运与所在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朝鲜族青壮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同胞并肩战斗,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朝鲜族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用鲜血和生命印证了她无愧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赢得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赞同与接纳[7]。
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朝鲜族的国家认同不能说是明确的,朝鲜族在“保家卫国”的同时,也有为解放自己母国的因素,特别是中朝两国朝鲜民族之间频繁的双向流动,也增加了一些朝鲜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双重性。
朝鲜族国家认同的发展与朝鲜族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1952年9月3日,根据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朝鲜族人民建立了“延边朝鲜族民族自治区”②, 1958年9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又成立了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地区的朝鲜族也先后建立了民族自治乡、村。
朝鲜族同各民族一起积极参政议政,自主地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真正享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共同的历史经验、集体记忆和国家归属,使朝鲜族与主体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形成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进而成为中国认同的基础。
而且这种认同在比较封闭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中相对稳定地延续下来。
改革开放以后,朝鲜族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朝鲜族出现了空前的人口流动。
[8]长期从事跨境劳工和移民研究的云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张洁分析认为:跨境民族的人口流动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关联,她认为边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实际上体现了一种生计策略[9]。
由于朝鲜族与汉族相比在文化、人口数量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作为跨国民族在国外又有该民族建立的独立国家,因此他们的国家认同具83①②延边朝鲜族民族自治区于1955年12月,根据我国第一次宪法规定改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一身兼两任”指朝鲜族既“为朝鲜的民族解放而斗争”,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斗争”。
有特殊性。
中韩建交以后,韩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朝鲜族逐渐产生了对于“母国”的怀念和期待,朝鲜族以亲戚访问、劳务输出等形式到了韩国。
[10]“韩国虽然在文化层面上强求单一民族,但在社会层面上却为保障廉价劳动力和劳动市场的弹性而将其排挤为‘外国劳务者’”[11]。
在韩国的朝鲜族主要从事中小企业及饮食等行业,因多为非法打工者,不仅在人权保障方面容易遇到困难,如拖欠工资、受工伤者得不到补偿等,而且被韩国政府遣送者也很多,由此激起了中国朝鲜族的不满情绪。
朝鲜族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与韩国之间的隔阂和差异,使他们更强烈地意识到他们是“中国人”。
“自我认同是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形成的。
全球化时代就创造了一个差异相遇的场域,在其中不同的他者通过另外的他者而获得自我认识”[12]。
朝鲜族地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多的朝鲜族走出家乡、走向全球的时候,不仅没有削弱我国朝鲜族的爱国心,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作为中国人的意识,如在美国、日本等国的朝鲜族建立起的中国朝鲜族联合会也印证了他们对中国的国家认同。
可见,朝鲜族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大体上经历了从作为朝鲜人对朝鲜(韩国)故国的认同,到对朝鲜(韩国)、中国的双重认同,直到作为中国人的中国认同这样一个历史渐变的过程。
目前“绝大多数朝鲜族群众认为中国是自己的祖国,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视中国为祖国的人还会不断增加”[12]。
朝鲜族这种国家认同意识的确立往往容易被归因于政府对朝鲜族公民身份的认定和朝鲜族在新形势下的生存策略,但是从朝鲜族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朝鲜族对中国的认同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选择,与世界各国的朝鲜民族相比,中国朝鲜族有截然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民族关系,他们对作为中国国民具有强烈的自豪感。
朝鲜族中国认同的明确,对朝鲜族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二认同常常被理解为一种区分,区分我群与他者的关系。
民族认同是“民族身份的确认”,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
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认同’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民族认异’,即一个民族确定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差异或他性[13]”。
中国文化语境下“民族”概念具有两个层面:一层是指不同的民族群体——56个民族;另一层是国族统一体——中华民族。
在朝鲜族身上,两种民族认同即对朝鲜族先祖——朝鲜民族认同与对自己所在国的国族——中华民族认同并存是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
朝鲜族作为跨国民族尽管是中国公民,但在中国境内,“朝鲜族”仍然是他们最基本的社会文化身份,“朝鲜族”族名本身就是朝鲜族对自己种族的一种认可和确定。
由于传统的朝鲜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使朝鲜族成员有了社会遗传性的文化基因,所以他们在与主体民族和主流文化的交往中,有明显的“民族认异”倾向,他们用“我们”、“朝鲜族”来区别于汉族和其他民族。
因此,探讨朝鲜族的民族认同,应该从朝鲜族与汉族的关系脉络中去把握,而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
民族“根”的概念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现象,朝鲜半岛是朝鲜民族的发源地。
如今,朝鲜民族除朝鲜半岛以外,还有700余万朝鲜人或以居住国“公民”或以朝鲜半岛“侨民”的身份散居于世界各地。
“各跨境民族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和国家感情,但由于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的历史文化,仍然决定了跨境民族整体的共同性和部分的差异性以及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的基本特点”[14]。
从地理上看,中国朝鲜族、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朝鲜民族、在日朝鲜人及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构成了跨国界而居、分布地域连成一片的同一民族群体;从文化上看,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朝鲜民族的语言和传统风俗习惯;从民族特征看,他们在半岛有亲属关系,对朝鲜半岛怀有深厚的感情,有着共同的民族血缘溯源认同。
因此朝鲜民族虽然在各不相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但朝鲜民族仍然维持着其固有的共同性,朝鲜族民族认同的基础应该归属于朝鲜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其归结点常常指向民族起源或祖先的认同,这可以看成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留下来的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