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黄兴涛著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

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适。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认同,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现象。以下文字受权摘自该书。1.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得以基本确立的诸多因素

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在政治界、思想界、知识界和舆论界,中国各民族一体化的“中华民族”概念和观念得以基本确立、并逐渐较为广泛地传播开来,还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1920年代之初以后。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观念的强化与认同。

首先,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般国人都更为明确地感受到了来自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命运,找

到了各民族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与分裂他民族的本性所在和现实威胁,“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也因此被明确提出,这构成为现代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念得以确立的重要政治基础和思想条件之一。

如1922年7月,中共二大宣言就明确揭示了中国在“国际帝国主义宰制下”的悲惨处境,并首次公开提出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任务。同年9月中共机关报《向导》的发刊词也认定:“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箝制我们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因此我们中华民族为被压迫的民族自卫计,势不得不起来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努力把中国造成一个完全的真正独立的国家”。虽然此时中共所谓“中华民族”尚未完全包括“蒙回藏”在内,但主张与这些具有共同民族命运和反帝使命的国内民族建立“联邦共和国”,却仍体现了与之进一步融合发展为一体的愿望。这种把民族分为“压迫”与“被压迫”两类的“民族革命”和“世界革命”理论,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而一旦将“国际帝国主义”确立为整体的敌人,自己的内部就更容易激发出整合的需要和目标。这符合系统论的思想。事实上,反对“帝国主义”任务的明确提出和认定,对于此后中国境内各民族作为“命运共同体”的融合统一,对于中国人整体的现代民族认同,也的确发挥了积极的推进功能。

与此相一致,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及五卅运动、收回租界和教育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等民族运动的一次次开展,则又在实践层面有力地强化了中国人整体的大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相互制约,彼此互惠,中国政府虽据理力争,挽回了部分国权,但却未能真正消除帝国主义加诸中国主权的各项限制,反而使中国的山东省由日本独占变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

配的局面。因此,还在会议召开期间,深受刺激的在美华侨就纷纷行动起来,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帝国主义列强的无耻行径,并“大呼中华民国万岁,中华民族万岁,中华万岁万岁万万岁而后散。”又如五卅运动爆发后,也有国人乘机发出“养成民众的民族观念和把爱国作为最高道德的建设”的公开呼吁,一篇以此为题的文章就这样写道:“同胞们!五卅运动的代价是什么?是总商会的十三条吗?不是!是民众民族观念的养成、爱国为最高道德的养成的一个机会。我们不要放过了这个机会,我们要就此谋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华民族的自由平等!”这真是反帝斗争激发和强化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再生动不过的例子了。

笔者近期查阅《申报》数据库,发现五卅运动后,诸如“中华民族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华民族独立万岁”、“中华民族自由平等万岁”之类,已经是较为常见的政治口号。如1925年6月河南信阳市民为支持反帝爱国的五卅运

动召开大会,就高呼“打倒英国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华民国万岁!”由此可见一斑。

早在20世纪初年的清末,“帝国主义”概念就曾随着民族主义思想一起传入中国。五四以后,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理论得到迅速传播。不仅中共以这一理论武装自己,国民党和国家主义派(以后发展为“青年党”)等也受到这一理论的重大影响,并以之为指导开展各自的“革命斗争”。特别是1924年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开始之后,打倒“帝国主义”也同样成为国民党和国家主义派的共同口号,并与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包括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体化的“中华民族”观念,无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对后者的发展产生持续性的激发和推动作用。

今天的人们,如果不经意地去查阅一下民国时期有关“帝国主义”及其与中国关系的论著,其数量之多,一定会令其大为吃惊。仅以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为例,各种帝国主义侵华史就已连篇累牍,不断涌现。1925年出版的就有早期共产党人高尔松、高尔柏所编的《帝国主义与中国》(上海新文化书社初版,次年由青年政治宣传会再版),漆树芬编著的《帝国主义侵略下之中国》(孤军杂志社发行,次年即改名为《经济侵略下之中国》,又名《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由光华书局再版,后多次重版,影响极大),国民党人汪精卫编著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趋势和变迁概论》(又名《国

民会议国际问题草案》(北京国际问题研究会编辑发行),后改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痛史》)等多种。此后陆续出版的这方面的著作还有:政治学家杨幼炯编写的《英帝国主义与中国》(1926年),常书林著的《帝国主义与中国》(1927年),于树德、陈彬龢、王敬和潘宗理分别著的三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前两本出版于1927年,后一本出版于1929年),唐守常著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痛史》(1927年);刘彦和高守一分别著的两本《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1927年,1929年),杨先钧著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之中国》(1929年),董霖著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1930年),蒋坚忍著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1930年)等等。这实在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和史学史上一个非常值得注意、但迄今为止尚远未得到认真清理和深入研究的历史现象。

1925年高尔松和高尔柏编的《帝国主义与中国》书影

上述这些著作对此前列强侵夺中国领土,攘夺中国主权、欺压和剥削中国人之历史事实,加以排比描述、透视分析和充满愤慨的揭露谴责,对于中华民族整体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之形成与强化,意义实不言而喻。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是时,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神圣诉求,总是和打倒帝国主义的运动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正当性之声张,以及在此名义下的民众动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意识形成、发展和得以发抒的显著特征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帝国主义侵略与现代中华民族自觉两者间的关系问题,民国时期就已经有学者曾敏锐地触及过。如稍后的1932年底和1933年初,有位孙伯謇先生发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一文,就曾尝试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思想揭示。他指出,自从清代中国与西方列强有了国际贸易的经济关系开始,帝国主义就以各种无耻手段蹂躏中华民族,毒害和压迫中华民族,但中华民族“在争民族独立自由平等的旗帜下,形成民族革命运动”,也就同时开启了其现代自觉的历程。所以在他看来,中华民族与英帝国主义“第一次冲突”的鸦片战争,就“给了民族自觉的兴奋一个激动”;至甲午中日战争,民族的危机日益深重,同时民族内部的革命力量也得以聚合发展,因此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自觉也就在这个时候醒悟过来”。该文还特别强调,“现今的民族,想在国际竞争中得到生存的地位,也只有抵抗与不屈服,是民族现代性的表现”。应当说,此种认知与声言,不仅在其阐发的当时意味深长,对于今人理解五四以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得以确立的历史条件,也不无帮助。

其次,是经过民初十年“五族共和”的国家整合和社会整合,尽管袁世凯北洋军阀的统治十分落后和腐败,但毕竟还是在“中华民国”的名义下,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教育,特别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奠定了有利于国内各民族实现一体化的现实发展基础。

再次,袁世凯死后,国内出现了令人忧虑的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民初蒙、藏一小撮上层分子的分裂活动也还在继续,不仅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又提出“民族自决”说,苏俄也相应提出了“民族解放”说,这几种因素的复杂作用与交互激荡,也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们实现整个国家和民族一体化进程的愿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这里,还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民族自决”理论所发生的特殊复杂影响。1919年底,《东方杂志》上曾发表一篇文章,表明中国知识界对于“民族自决”说已经保持了既理性认同又高度警觉的清醒态度。该文指出:“此次欧洲大战告终以还,'民族自决’、'民族自决’之声,遍闻于世界。其久困于他国专制压迫之下者,则欲乘此以恢复其独立自由,其屡受他国之凌辱而濒于危亡者,则欲藉此以抗强御而图自存,其狡焉思逞日以侵略为务者,亦且外假民族自决扶危抚弱之名,而内以济其剽窃并吞之欲”。的确,对于新生的中华民国来说,“民族自决”说就像一柄双刃剑,在激励各民族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大民族整体意识的同时,也容易被帝国主义所利用,用以唆使少数民族滋长一种“独立”分裂的情绪。此时,一体化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念被有力地倡导并传播开来,受到此种思潮及其现实政治实践的复杂刺激,是不言而喻的。如蒋坚忍在其所著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绪言中,就慷慨激昂地宣称:“中华民族觉醒了!中华民族

解放的运动弥漫全中国!民族底自决已成为四万万民众最基本最迫切的要求,这个伟大的求生存,求平等,求解放的革命运动,我们深信必得十分圆满的成功,现时代的中国快降临了。”由此可概见一斑。

人们不难发现,作为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学者,孙中山明确倡扬“大中华民族”理念,梁启超再度热心于对“中华民族”史的研究和阐发,基本都是发生在五四运动以后。他们的有关言论和著作,在笔者看来,当可视为1920

年代初现代中华民族观念逐渐传播开来的突出标志和某种

先导。2. 孙中山的有关倡导及其深远影响

在1919年9月所写的《<战后太平洋问题>序》,10月所写的《八年今日》,以及同年所写但具体时间不详的《三民主义》等文中,孙中山都明确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且还不是一般地漫不经心地加以使用,而是从一开始就自觉而强烈地认同“中华民族”一体观念,并积极地予以倡导。如在1919年的《三民主义》一文中,他就公开表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美利坚之合黑白数十种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的目的也”。

对于孙中山“中华民族”理念的形成来说,“美利坚民族”那种混合性质的民族存在及其成功发达的示范效应,是显而

易见的。孙中山对之予以取法,就如同采纳其共和制度一样,有着择善而从的确然信念。正是怀着这种信念,此后两年在一些演说和序文中,他继续满怀激情地倡扬“中华民族”理念,主张“我们要扩充起来,融化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成个中华民族”。他反复申说道:“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使成为世界上有能力、有声誉之民族,则莫如举汉、满等名称尽废之,努力于文化及精神之调洽,建设一大中华民族”。这就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他的所谓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同化”思想。但恐怕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我们要抓住孙中山思想的实质,而不能为他的某些个别词句所迷惑。这种“民族同化”论,实际上是其“民族融合”思想的不准确表达。,因为他所主张的是在共和政体之下,国内各族人民“相见于诚,以各民族的'文化及精神’为基础,'吸收各民族之善性’”,也就是要结合各民族的特点与优长而成。当然,也无庸讳言,在孙中山的思想深处,特别是这一时期,其在文化上的大汉族主义倾向或“潜情”是一直也未能扬弃殆尽的,表现在用语上的特点之一,就是不恰当的“同化”一词一度被他较多使用。而这种“潜情”后来又遗留给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以及其他政治势力。

明确提出“中华民族”的有关思想,可以视为孙中山民族观的一个重要变化。而这个转变对于他来说,其具体表达,又

和对民初“五族共和”论的某种否定和批评直接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从1919年《三民主义》手稿等文中开始,他就称“五族共和”为“无知妄作者”之论,是革命党人“不察”的结果,骂五色旗为“四分五裂之官僚旗”,以为“不吉”,即认为不利于国家统一,恰便于遭受列强分裂和侵夺。他还认为中国的民族远不止五个,称“五族共和”也并不妥当云云。概而言之,除了前文提及的列强策动蒙藏上层搞国家分裂的危局刺激外,在孙中山看来,五色国旗和“五族共和”在国家形式上虽强调了“共和”统一,但在民族形式上所凸显的,却似乎是各民族“分离并立”而不是一体化的导向,这无疑是其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动因。

应当说,1919年以后孙中山的这种思想变化,有其理性的一面。对现代国家而言,的确首先应该强调中华民国国民分子的个体身份,用孙氏自己当时反复使用的话来说,就是各民族的人民都有平等参与政治的权利和共同享有国家“主人翁”之地位。换言之,“民族平等”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公民或国民平等”恐理应更为优先。民初时,孙中山和许多革命党人一样,尽管由于形势的逼迫和策略的考虑,同意民国保留了优待清朝皇室和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王公贵族

的特权,但在其内心深处,他对袁世凯那样的权奸和围绕在袁身边的立宪派和其他清朝旧官僚的“操纵”是非常不满的。对先前没有革命历史的“五色旗”,他也带有一定的偏见,

在情感上更倾向于革命党人在武装斗争中制定的青天白日旗。毋庸讳言,渴望整个民族化合的急迫心理,以及对“五色旗”的某种迁怒,使得他对“五族共和”论的抨击过于激烈和绝对化,诚不免有感情用事的地方。事实上,民初时作为共和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对于“五族共和”论曾一度认同和传播,并且这种认同与传播还发挥过他人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而1919年之后,“五族共和”论也并未完全失去其整合中华民族的积极意义,关键在于人们如何认识它和解读它。

就拿孙中山对“五色旗”和“五族共和”论的抨击来说,当时就有不少认同“中华民族”一体观念的人,对此表示出不同意见。除了广为人知的国家主义派的强烈抗议之外,了解孙中山思想动向、曾高揭“新中华民族”旗帜并积极促成国共合作的李大钊,也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在1923年的《平民主义》一文中,就曾间接而温和地批评了孙中山的偏颇看法。他称五色旗为“中国的国旗”,并给予“五族共和”以积极评价。文中写道:

这个性解放的运动,同时伴随着一个大同团结的运动。这两种运动,似乎是相反,实在是相成。譬如中国的国旗,一色分裂为五色,固然可以说它是分裂,但是这五个颜色排列在一面国旗上,很有秩序,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成了一个新组织,也可以说是联合。

但孙中山及其所代表的国民党却有另外的解释。其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所编的《国旗释义》就认为,在五色旗中,“五色只能用以代表五族而已,于共和无与。”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五色旗所能表示者,只民族主义之一部分,尚未能赅民族主义之全,其于民权民生更无关涉。故不独于历史关系方面,不能表示革命精神,即于意义方面,亦偏畸不完,不能使革命精神充分表现也”。而青天白日旗则不同,自狭义言,它“不但含有光复意味,且含有自强不息日新其德之意味,于发扬国民精神,所关甚大”;自广义言之,“人类不能离天日而生存,而天日所临,凡为人类,一切平等享受,无所差别。以之为国旗特征,实能表示一种民胞物与、一视同仁之意味。于三民主义之基本精神,无乎不赅”云云。由此可见,当时孙中山及其国民党是如何通过确立青天白日旗的正当性,来表达其“中华民族”整体观念及其诉求的情形。

引人注目的是,在1919年后孙中山的“大中华民族”理念之中,甚至还保持着某种准备随时平等地包容其他外来自愿加入“我族”的民族开放性。所以他说:“更进一步言,吾人既抱此建设大中华民族之志愿矣,尤当以正义公道之精神,为弱小者之援助,或竟联络引进之,使彼脱离强权,加入自由民族,同受人类之平等待遇,如威尔逊之所谓'民族自决’,与新俄宪法之所谓'民族解放’然。能为此,方得谓达民族主

义之极境矣”。其民族自信心及有关思想的理想主义色彩,由此可见一斑。在晚年的孙中山看来,民族自信力特别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对于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生存和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此期他之所以同时要大谈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原因也正在于此。

由于孙中山巨大的思想和政治感召力,他晚年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执定,影响深远。1923年1月,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建设各民族统一体意义的“中华民族”被正式写进了《中国国民党宣言》。宣言道:“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欧战以还,民族自决之义,日益昌明,吾人当仍本此精神,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中国国民党党纲》里也明确表示:“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大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1924年1月,体现国共合作精神和苏俄影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也多次使用了整体意义上的“中国民族”一词,并将汉族以外的“国内诸民族”,称之为“少数民族”,表示要“讲求种种具体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办法”,“渐渐与诸民族为有组织的联络”,强调“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对外则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以实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的目标。不过,同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稍有张力的是,国民党“一大”宣言竟然还表示:“国民党敢郑重宣称,承认中

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有学者认为,实际上1919年之后,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念本身仍然经历过一个演变过程,“1919-1922年,他的'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同化为基础的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就实质而言,这是一种大汉族主义的民族观;1923年到他病逝,他的'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平等为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既承认'中华民族’是中国的'国族’,但同时又不否认境内各民族的存在,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的融合。”注意到1919年以后孙中山“中华民族”观发生了某种变化,无疑是有意义的。但究竟如何准确把握这种变化的实际内涵,或许还存在可以商榷之处。笔者以为,如果就内容而言,孙中山1919-1922年间的民族思想固然有潜在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在文化上也确有一种明显的汉族中心的优越感,但却很难说他在主观上即认同理念上,已经全然放弃了其以往一贯声称的“民族平等”原则,特别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正如金冲及先生所强调的,“他对民族主义的解释,一直特别看重'平等’二字”。而复杂的是,1923年之后,他不自觉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倾向也未见得就真地被他自己彻底“扬弃”。关键要看其后他在民族主义演讲中所正式引入的“国族”概念,以及这一概念和“民族”概念所共同

构成的“中华民族”观之实际内涵如何。

1924年1月27日,在其“民族主义”演讲的“第一讲”中,孙中山一开始就与“家族”、“宗族”概念相联系,引人注目地提出了“国族”概念。他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所以中国人的团结力,只能及于宗族而止,还没有扩张到国族”。那么何为“国族”呢?它与“民族”是什么关系?孙中山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强调所谓“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民族就是国族”这种说法“在中国是适当的,在外国便不适当”,因为在西方,“民族”与“国家”是有差别的,也必须将两者加以区分。尽管“英文中民族的名词是哪逊(nation音译——引者),哪逊这一个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民族;一是国家。这一个字虽然有两个意思,但是他的解释非常清楚,不容混乱”。这种一词两义的现象,在中西语文中也都很常见,不足为怪。不难看出,孙中山所谓“国族”,实际就是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所组成的凝结体,它是以国家为基础和对象的。他又说,“本来民族与国家相互的关系很多,不容易分开,但是当中实在有一定界限,我们必须分开。”在他看来,民族和国家间的区别,主要取决于其得以形成的力量性质:一个团体,由于王道自然力结合而成的便是民族;由于霸道人为力结合而成的便是国家。而“自然力”主要不外乎五种,包括血缘、生

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国家和民族关系的构成也存在多种形式,“外国有一个民族造成几个国家的,有一个国家之内有几个民族的”,比如像在英国那样的国家,“民族”和“国族”,“民族主义”和“国族主义”就都不是一回事,无法对等;而中国则不同。在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二者已合而为一。这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中国特殊论。不过孙氏这样的观点,显然无法解释元代中国和清代中国。不知其这里所言,是指中国作为传统王朝国家,在“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实与西方近代民族国家无异,还是指传统中国已带有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某些特色?但可以肯定的是,孙本人却并没有因此完全否认各少数民族的当下现实存在,只不过是强调汉族人数占了绝大多数,而少数民族的数量微不足道、因而可以忽略而已。所以他说:

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当中参杂的不过是几百万蒙古人,百多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外来的总数不过一千万人。所以就大多数来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同一血统,同一言语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

这种因少数民族人数“极少”就称中国人“几乎完全是汉人”,为“一个民族造成的国家”的说法,无疑彰显的是汉族的自大,理论逻辑上自有矛盾,难以服人。所以三年后的1927

年,诸青来出版《三民主义商榷》一书时,就抨击孙中山道:“以人口属数目论,满蒙回族人口究占总数百分中之若干,尚无确实统计。纵如中山所云,汉族占四十分之三十九,其他四族,仅得其一,亦不能说四万万人完全是一个民族。抬高五族中之任何一族,而抹煞其他四族,以一律平等之义衡之,得非大相刺谬乎?”

概括起来说,在孙中山那里,“民族”和“国族”本来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国族”指的实际是国家的主体——国民之全体,属于纯粹的政治概念,它是否能彻底成为一个“民族”,尚有赖于血缘、生活、宗教、语言和风俗习惯等五种“自然力”的进一步化合作用。但由于在中国情况特殊,汉族占国民人口的绝对多数,简直就(仿佛)是“一个民族治理一个国家”,所以若从国家人民之总体层面来把握中国的整个“国族”与“中华民族”这两个概念,其彼此的国人数量之适用范围,“实际上”又已基本重合。

孙中山这一矛盾含混的“国族”论,在日后的国民党内部和思想界,造成了相当复杂的影响。对此不予深究者,往往从定义上直谓“国族即民族”,因“孙总理”如是说,故乐于将两者混用;而那些具有中华民族一元论情结者,则必言孙氏所谓“国族”,实乃指“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之义,也即同单一“民族国家”相对应的“国家(民)民族”之谓,此种“国族”之下实容不得多个“民族”并列,因之与后来

所谓“多元一体”论难免冲突。这一点,不认同那种单一性中华民族观的中共思想家们似多已明白,他们即便是抗战时期也少见使用“国族”尤其是“中华国族”概念,应该与此不无关联。当然,更多的人则只是从孙中山那里接取“国族”二字、在范围更大的中华民国“国民全体”之一般政治意义上使用它,而同时将“民族”作为其政治下位概念、也即人类学和民族学意义上的历史文化概念来运用,这样的使用,实便于弱化、消减其时国内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那种矛盾和紧张关系。此外,也还有人在“国家和民族”这种泛泛并称的意义上使用“国族”一词。

但不管人们此后怎么理解和使用“国族”,孙中山正式将“国族”概念引入到其三民主义的政治思想中,都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和民族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尤其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与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此,本书其后各章还会有所涉及和探讨。

关于孙中山对“国族”和“宗族”关系的认知,还有一点应该补充。从前文所引述的孙中山在“民族主义”第一讲中的有关言论来看,他所批评的乃是传统中国人只重家族和宗族、因而缺乏国族观念和凝聚力,终落得一盘散沙的缺失性一面;然到了“民族主义”的“第五讲”时,其思路似乎又有所调整,转而从民族文化优越和自信的立场来加以立论,并强调对于宗族的“好观念”只需略加改造、便可构成对建

设“一大国族”所需要的正面的基础性意义。故他说:

依我看起来,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行到宗族,再然后才是国族。这种组织一级一级的放大,有条不紊,大小结构的关系当中是很实在的。如果用宗族为单位,改良当中的组织,再联合成国族,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当然容易联络得多。

从这里,我们其实已不难看到后来蒋介石形成“宗族论”的中华民族观之某些直接的思想因子了。

此外,前文提到过的孙中山晚年认可国内“弱小民族”的“民族自决”问题,实际上也有值得分辨之处。它与当时的苏俄和中共的激进思想,可谓同中有异。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孙中山其实并未主张蒙藏等少数民族有脱离“中华民国”的绝对自由,他所谓“民族自决”,仍不过是在“中华民国”范围内的一种内部“自决”罢了。不过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宁愿采取一种折中态度,愿意将其归之为当时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诸多内在“矛盾”之一。顺便提及,笔者在反复研读孙中山论著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富于天才的创造性,但不时也能体会到其复杂矛盾之点并为之困惑,觉得很难简单地将其表述明白。在这方面,孙关于“民族”、“民权”,“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及其彼此关系的思想观念,可以说又具有某种典型性。

晚年孙中山所倡导的一体化“中华民族”观念,很快就渗透

到对整个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解释中,使其具有了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首先在国民党内和一部分文化人中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认同。这一点,我们从孙中山逝世后不久戴季陶和钱穆等人对三民主义有影响的解说中,能够有清晰的体认。如戴季陶就认为,“三民主义之原始的目的,在于恢复民族的自信力”,“一个民族的生命,最要紧的是他的统一性和独立性。而这统一性和独立性的生成,最要紧的是在于他们的自信力。……总理此四十年的努力,要点在何处呢?就是要唤起中国民族的自信心,造成中国民族的统一性和独立性”。的确,五四以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要只讲对外独立和对内各民族平等,现在则不仅强调国内各民族平等,还要强调其内部的“统一性”了。也就是说,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之“民族”,此时已明确地指向了具统一性和整体性的“中华民族”,而非别物。这就更进一步规定了其“民族主义”乃至整个三民主义的新内涵。

蒋介石也是较早自觉以“中华民族”概念来解释“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之民族主体含义的重要政治思想人物。1924年,他在双十节校阅陆军军官学校后发表的演讲中,就强调:“三民主义第一个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求我们中华民族独立,享得真正自由平等的幸福,同时我们中国也不压制旁的民族或国家。这就是民族主义简单的义意。……我们要办这个陆军军官学校,就是为了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优秀范文5篇]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内容提要]:文化魅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不竭源泉,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后盾。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浪潮,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下,对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软实力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culture, the premise and source of a nation’s soft power,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backup force in its peaceful rejuvenation.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 world, cultural soft power h as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a nation’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hich, combined with its hard power in

economy and military, works as a strong for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is st ill in its infancy stag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ts long history and countless brilliant achievements, works 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brilli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st be utilized as a strategic tool in our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rilliant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soft power 引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曾经说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以往的漫长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和完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

把我现在,创造美好未来励志演讲稿_演讲稿

把我现在,创造美好未来励志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三年前,稚气未脱的你们带着美好的梦想从各个地方云集潮阳一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一中学子,从此开始了追梦生活。 我们知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于是,春花秋月里有你们坚定的足迹,夏雨冬雪中有你们执着的追求。身在一中,你们放弃了闲庭看月,雨中漫步;心在一中,你们选择题海竞渡,书山登攀。于是,青春在拼搏中闪光,人生在奋斗中豪迈。转眼间,三年的高中生活即将结束,这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三年的风风雨雨,三年的喜怒哀乐,三年的同学谊、师生情让我们倍加珍惜。蛟龙总要遨游于大海,雄鹰总要飞翔在蓝天,高考的战场就是你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我为你们送上些许的嘱托和真心的祝福!我们期待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们深知,愈到关键时刻愈是考验我们意志品质的时候,正如古人所说的:“行百里者半九十”。但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用“铁棒磨成针”的意志,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战胜困难,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临近高考时,每一个高三学生的后期复习中也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苦闷彷徨、畏惧厌战等情绪,出现学习状态低迷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大家大可不必为此紧张,应该学会坦然面对。我们要做的是尽快1/ 2

找寻一条有效但不影响他人的途径来排解过大的压力。我们要学会倾诉,向同学、父母或者老师倾诉,还可以向自己倾诉。我们可以大声读书、跑跑步、打打球让情感得到宣泄,听听音乐、闭目静思让心情得到放松,相信你很快就能走出阴霾,迎来晴空。 请同学们一定要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严格执行作息时间,无论有多少作业、习题,宁肯做不完也不要改变作息规律。特别是那些白天上课打盹,晚上挑灯夜战的同学,可能事倍功半。我们要讲究科学备考,以最佳的状态做最后的冲刺。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同学们,我们可以错过星星,可以错过月亮,甚至我们还可以错过太阳,但是我们不能错过六月的一飞冲天! 把握好现在,就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但求青春无悔,人生豪迈。祝同学们身心健康,生活愉快,金榜题名! 2/ 2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延伸阅读)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935年7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爱国志士唱着它,走上抗日救亡前线,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热情地唱起这首歌,并灌制了唱片.于是,这首歌又传遍世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一首高昂的战歌. 1949年9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政协讨论国歌时,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力荐用这首歌作为新中国的国歌.毛主席、周总理都支持他们的意见.这时有人提出:歌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眼下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应该把这句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的建设越有进展,敌人越嫉恨我们,就越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一席话使人豁然开朗,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

终身学习永不落伍

终身学习,永不落伍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太西煤集团。。。 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懂得终身学习的道理,如果不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无法在工作中跟上时代的节拍,就会成为“陈旧”的落伍者。 所以学习的目的是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间断地更新自己,以便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学习的境界有高下之分。在相同的学习时间里,不同人的学习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别,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只懂得背书本和答案的人,显然无法在学习效果上与那些懂得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人相比。 概括起来,学习的境界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一、熟能生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书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 二、举一反三:具备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三、无师自通:掌握自学、自修的方法,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自学; 四、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这四种境界对于任何专业或领域的学习来说都是适用的。 要想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就要理解。会思考的人大多有总结归纳的习惯。想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就要学会把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学校里所学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今后的工作中仍然管用,也不能保证在学校时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但我们要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在工作中出现怎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我们都能游刃有余。 我们要培养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这样我们就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我们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才会有竞争力。 在工作之余,我们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 那么,怎样学习知识才能真正记住呢?一般来说,学懂的知识以及知道如何实践的知识,都会记得;在工作中常用的知识,全部记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会记得更加清晰、准确,就算不记得的,也可以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作文900字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作文900字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人的一生中在不断地学习做各种事情,我也毫不例外。而在这么多事情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学会了洗碗。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许多跟我同龄的小朋友都能做一些基本的家务,可我除了会叠被子以外,还是什么都不会做。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让我先学会最简单的家务------洗碗。我听了之后把胸脯拍得“咚咚”响,以我最响亮的声音回答:“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你们就等着用干干净净的碗吃饭吧”。 说干就干,我端了一大叠没洗过的碗放进水池里。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打开水龙头,用水慢慢地冲洗几遍,我一边冲一边用手擦掉碗上的杂物,一开始进展得很顺利,碗上的许多杂物已经清理掉了。我关上水龙头。得意洋洋地想:“现在就剩下抹洗洁精了,以前老听爸爸、妈妈说洗碗很难,没想到也不过如此嘛”。我正想拿洗洁精,忽然我手一滑,碗就在地上炸开了花,我急忙把碗捡起来,心想:“纯属意外,这碗真可怜,第一个成了牺牲品,不过这也不能怪我,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接着我拿起另一个碗洗起来。这个碗好象在和我做对,一个劲地往下滑,我洗了半天,也没有洗干净。我一急,手一松,只听“咚”地一声响,结果可想而知。我这才如梦初醒优秀作文专注写作作文人,捡起地上的碗,可惜已经迟了,这个碗摔了个“半身残疾”。我

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心想:“再这样下去,一池的碗都会被我摔完的”。这时,妈妈走了进来,笑眯眯地问我:“碗洗好了吗?我和你爸爸都等着用你洗的碗吃饭呢!”。我羞愧极了,低着头回答说:“还没有,我老是洗不干净碗”。妈妈见了说:“不要心急,我来给你做示范”。说完,妈妈拿起碗,熟练地用水冲洗着,然后抹上洗洁精,用手细心地把杂物清理掉,最后用水把洗洁精冲干净。我仔细地观察着妈妈的动作,只见妈妈把碗底抹干净,之后一圈一圈地往上擦。妈妈边擦边和我说:“有油的碗不太好洗”,我听了恍然大悟,心想:“怪不得第一个碗好洗,而第二个碗不好洗”,之后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笨拙地冲洗着,虽然我洗的盘子没有妈妈洗得那么好,但是我还是很高兴。接着我又照着前次的方法把碗全部洗完了。 看着一叠干净、舒适的碗,我心里美滋滋的。从这次洗碗中,我不仅懂得该怎样洗碗,还懂得了:实践出才干!

义勇军进行曲导学案

眉县首善镇东关小学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工具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导学案 单元主题:音乐课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导教师:班级:组名:姓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实现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是一篇介绍经典音乐作品的说明文。表现出作者对作品的喜爱和唤醒世人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整篇文章用饱含激情的笔墨描绘着一幅幅有血有肉的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画面,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的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查找资料,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 1、田汉(1989-1968):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 2、聂耳(1912-1935)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的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卖报歌》《梅娘曲》,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 【预习检测】 一、不看书,填写下列信息。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的是歌曲《》。 2、《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年。 3、《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是,曲作者是。 4、《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电影《》的主题曲。 5、课文里的“敌人”指的是。 6、《义勇军进行曲》在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完成下列各题。 1、给生字注音。 血()肉魔爪()逮()捕嫉()恨压()迫振()奋人心豁()然开朗

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及教训

成绩:论文题目: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及教训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授课教师: 院(系): 年级、班: 学号: 姓名:

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及教训 内容摘要:一个拥有过数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一个拥有着数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历经过繁荣鼎盛的天朝盛世之后,为何会在近代沦为一个受尽欺辱的国家。这巨大的落差使人不得不深思经济,政治与文化各方面落后于西方进步国家的原因,痛定思痛,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经济政治文化 一、经济 (一)、中国的状态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点是土地为封建主所占有,封建主将其租给或分给农民耕种,并通过收取地租对农民进行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强制。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并且对地主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的根源,也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和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直到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该制度才被彻底废除。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自然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基本政策。一方面,农业作为当时经济的主要部门,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从商人员社会地位极低,流动性大,不便于统治者的管理,自然备受压制。而这种经济政策导致中国在数百年内工商业受到极大地压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中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近代的中国遭受了重创,强大的经济实力也在数年之中倒塌瓦解了。 (二)、中西对比 与此同时,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早已开始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工业革命的兴起更是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在我们还拎着锄头耕地,踩着纺纱机纺纱,迈着力气划桨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已然开始解放双手,用机器代替。当工业革命带领着西方国家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我们仍旧处于农业社会的状态。中国对工商业的大力

2019年湖南满分作文-劳动创造美好未来_高考满分作文

2019年湖南满分作文:劳动创造美好未来_ 高考满分作文 尊敬的学校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土地是财富之母,勤劳是财富之父。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恩格斯也早已明确论断“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的确,我们人类的双手,人类的语言、人类的智慧等等可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切,无一不是劳动的贡献。 也可以说今天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劳动所创造,因此,我们人类的美好未来也毫无疑问地必须靠劳动来创造。xxxx也教导我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历来对于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想不劳而获的人都是嗤之以鼻的。因此,哪怕是家境再好的人家也都会知道“坐吃山空”和“富不过三代”的古训,有道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但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几代人的不懈奋斗,让我们的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逐渐强起来,无论是国家的面貌还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于是有些人开始厌恶劳动,不尊重劳动,甚至看不起劳动者。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现象。对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于劳动应该有自己正确的认识。

第一、劳动精神最光荣。我们应该感谢先辈,是用他们用劳动创造了今天的一切,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止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应该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那就是在前辈们奠定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并为子孙后代奠定更坚实的发展基础。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说自己是光荣的劳动者,我们才能上不愧祖先,下不愧后代。 第二、劳动分工无贵贱。劳动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生而平等,但是由于发展基础不同,知识水平不一,兴趣爱好有别,所以社会分工会不同。国家需要两弹元勋钱学森,也需要掏粪工人时传祥;需要航天英雄杨利伟,也需要守岛赤子王继才……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国元首,xx主席在今年的新年致辞中就十分接地气地向包括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在内的千千万万劳动者致敬,因为正是他们,创造了和创造着我们美好的一切。 第三、劳动形式需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后人站在前人肩膀上不断攀登的历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代,到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但是人类的劳动形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或许大多数繁重和琐碎的体力工作会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所取代,但那不正是由于我们的劳动创造了机器和人工智能吗? 从五四运动开始的10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几代人高举科学救国的旗帜,奋发图强,创造了人民共和国今日的辉煌,但是一代人应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大家知道,就在昨天国家工信部

近代中国落伍原因之分析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一百余年间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饱受屈辱的历史阶段。当西方哥伦布等掀起世界探险热潮,英国、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已孕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时,中国却正走入专制社会最腐朽、最衰落的阶段,从而决定了近代中国的落伍是不可避免的。而近代中国的落伍无疑是多方面的,引用学者陈炎的话说就是:“无论在物质财富方面还是在民主政体方面都无法与西方相比肩。”那究竟就近为何中国在近代落伍了呢? 一、近代中国的落伍,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是其中关键的影响因素。 首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注重人格修养的儒家道德观抑制科技的发展。《大学》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以此为基础,就形成所谓的“德治”,如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为极端强调身心道德的修炼,孔子鄙视劳动和生产劳动,认为追求物质享受是十分可耻的。这类观念的影响使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宁可走科举仕进之途或沉溺于经学义理的研习考据之中,也不屑于弃儒从技,致使科技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无足轻重。再加上统治阶级只讲仁政、德治,不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施政典范。长此以往,中国的科技与世界科技的差距自然是越来越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伦理思想压抑个性发展和个人创造,儒家所宣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和道德理想,其政治意味是相当浓厚的,本质上是要维护以君主为代表的专制国家的绝对权威性。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同时受到宗族和专制国家的双重集体束缚,个人在家庭、宗族和国家中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一言一行都得符合家族和国家意志,亦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否则就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再者,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科技的落后。孔孟儒家认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不能不求,而无度量分界,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墨家主张“兼爱”、“交利”,要求人们在义和利之前,弃私利、私欲而择公利、公欲。道家则主张在利益面前“不与人争,则莫能与之争”。由此可见,“重义轻利”的思想在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观念引导下,中国历代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实行重农抑商的国策,从而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落后成必然。此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官本位文化打破了社会的均衡发展,影响社会的全面进步孔子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积极入世思想。本来是希望知识分子以忠君爱民之心为维护专制统治作贡献,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贪官污吏远比“包拯”、“海瑞”们要多,腐败的吏治,成为各朝各代不可治愈的社会癌症。而无数社会精英分子就在这种畸形的社会观念推动下纷纷皓首穷经于四书五经之类儒家经典当中,竭尽全力挤科举这条独木桥,而社会其它行业却人才奇缺,这就必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全面进步。最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阻碍人们挑战与探索自然,导致科技的落后。道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精选4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精选4 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议书1中华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曾有一位伟人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今日,我们应当这样说:忘记传统文化,就等于精神的灭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国之基,立身之本,是我们屹立民族之林的一块丰碑。在新时代的背景,我们青年更应躬行传统文化,发掘时代精髓。(立论简明,倡议的对象感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于今,对我们青少年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思想观念而言,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塑造良好思想品格的标准对人文精神,墨子所提倡的锲而不舍,治学专一,借助外力”是我们求学途中的灯塔;对道德规范而言,《弟子规》的“守考悌,次见闻”、《礼记》中“君子如切如磋”都是找们立身成人的良师益友,其中展现的永久魅力从不过时,深深吸引着曾经与现在的中华儿女。 (此段善于化大为小,从熟悉的名言入手,去触摸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但要注意引用出处的准确性:锲而不舍《出自《荀子劝学》》,如切如磋出自《诗经》,《论语》中曾引用) 这样的思想精髓从不拘泥于古籍经注的汉字中,生活中也处处体现。公共交通上,你是否时常听到提醒“尊老爱幼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是否对旁边经过的师长礼貌问好,而不是低头默默走过?你是否对长辈的意见洗耳恭听,对同龄人的处境设身着想?如果没有,那么请从现在,从小事上,从自己做起。 (此段在上段基础上进一层阐述传统文化的活力,用三个有生活气息的例举让传统文化真实可感;让“从我做起”的倡议具体可行) 时代在不断进步的,对于一种传统文化、美德,不同的时代舆论会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为老人让座是我们以前所提倡的,目的是关爱老人的身体健康,而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重重,步履匆忙,脸色疲倦,一定程度上也需被让座来休息。于是我们见到身背LED灯,上写“无需让座”的硬核老汉,他的体谅理解,对后辈的关照,何尝不是一种新型文化与美德呢?所以对于传统之化,我们既要躬行,又要结合时代创新。 (此段巧妙在于用小例子阐释大道理,与很多空泛说大道理的作文相比,就显得更真实鲜活亲近,因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放眼全球,许多人类问题也受传统文化的启发,可用不同的思维途经解决。“精准扶贫”便反映了仁爱与团结的中国传统智慧,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所以,我们要提炼出其具时代价值的意义,使世界人民受益。 (此段如能加上“一带一路”及“丝路精神”等内容就更好,阐释其中蕴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

学会坚持创造美好未来演讲稿五篇范文

学会坚持创造美好未来演讲稿五篇 范文 瞩目远方,你才会加快步伐;观赏风景,你才会步履轻盈;结伴同行,你才能欢歌笑语;风雨兼程,你才能成功登顶。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励志的演讲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励志的演讲稿范文】一 我要分享的故事从三年前开始,三年前我那叫个拽,那个时候刚刚大学毕业,我是从新加坡最好的大学毕业的,而且是拿全额奖学金毕业,还没有毕业,我就拿到很多个录用通知,最后选择了去新加坡最高大上的银行里做项目管理。我记得当时我有一个很私密的办公区,在新加坡最繁华的一个商业中心,最昂贵的一栋楼里的高层,坐在那里,每天可以俯瞰整个新加坡。我觉得真的好像步入了上流社会,我记得当时领到第一份工资,我就马上去满足我以前的愿望:去买苹果。我买了苹果电脑、ipad、mp3、手机,一下就全买了,然后拎一个小包,去星巴克往那一坐,一摆,我在想可能别人看到我,觉得可傻,这人装吧。然后我就说,你还装不成!

直到我的身边被物质包满,我的时间全部都分给了工作。我完全没有一点点的时间和空间去问我自己,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早上睡觉醒来看着玻璃,看着我自己的脸,我突然对自己说,我怎么开始讨厌你?你现在就像一个傀儡,一个城市里面的傀儡,非常好看、非常光鲜,但是把你剥开来,你有心脏吗?然后我对自己说,好,现在我给你一点勇气,给你一点时间,你必须要对现在的生活去做出一个改变。 大概三个月之后,我就裸辞了。我记得那天傍晚,转身离开办公区,马上拦下一个的士冲进去,然后把我的衬衫扯掉了,把我的领带也扯掉了,换上宽松的t恤直奔机场。那天晚上飞机降落在斯里兰卡,我记得我刚推开飞机场大门的时候,我就看到满大街的粪便。我对自己说,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一张白纸,你要去迎接你新的生活。我住在神庙里面,我坐在火车的集装箱去了巴基斯坦、我一个人去爬雪山、穿越草地、我一个人在被轰炸的城市里面住很久,甚至我乔妆打扮成穆斯林,穿越到阿富汗去,穿越的控制区,我再穿越到中东,再去了很多很多这种贫穷苦难的国家。我就是想要去体验更多,我以前梦想体验的东西。 很快我回到了印度,去了仁爱之家,里面住满了垂死的老人。刚进去我就被震撼了,我看到轮椅上一排一排的老人被义工扶下来,把他们平摊在水泥板上,把他们的衣服剥光了,用水管直接冲刷他们的身体,特别是黏附在他们下体的一些粪便。那时候那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读后感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读后感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来 华留学生的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受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均创新中 国成立以来新高。 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一课,我知道了国歌的真名叫《义勇军 进行曲》。 真正确立龙作为中国图腾地位的人,是闻一多。他在《伏羲考》一书中建立了今天广 为流传的说法,“所谓龙便是因原始的龙(一种蛇)图腾,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 的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的生物……”他的论证方式接近循环论证,使用材料也是任意拼接。 所谓“化合式图腾”,并没有相应的人类学理论作为支撑。 1949年9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徐悲鸿和梁思成力荐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毛主席和周恩来同意了,忽然有一个人说:“里面有一句歌词叫‘中华民族到了最危 险的时候’,可是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把这句歌词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身边还 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中国越先进,敌人就越嫉恨我们,你能说不危险吗?倒不如留下 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后来经过时间的检验,《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定为国歌。 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国歌声在晴空回荡时,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 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我心中一片汹涌澎湃,雄壮的国歌声中有力的音符告诉我肩负了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任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誓死?I卫自己不屈的民族,从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 建设民主主义中国而抗争的孙中山,为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唤醒东方 经济巨龙的邓小平,推进“三个代表”的江泽民,贯彻八荣八耻的胡锦涛……每个名字都 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啊,正是这样一个向来不屈不挠的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是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唤醒沉睡于心底的自豪。 铺开历史画卷,在漫漫无边的岁月中,1949年10月1日,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日子,却被永远镌刻上了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尽情挥洒五星耀眼璀璨的光芒,仿佛在向 全世界全宇宙宣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的, 这一天,对于一个受尽欺凌,饱经沧伤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地让人热血沸腾啊!亿万华夏儿 女欢呼雀跃,热泪盈眶。沉睡了千百年的东方龙终于冲破荆棘冲向了世界上空。

从经济视角谈谈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

从经济视角谈谈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 答: 关于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议和关心的话题。本质上,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 举个例子,近代中国的明清王朝属于传统社会阶段,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经济特征是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虽然在一个特定时期也可能出现经济的扩展和繁荣,但紧接而来的却是社会危机和经济衰落。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表现的特别突出。近代以来,正当西方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经济开始起飞,有了很大增长的时候,中国还在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我们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良好的经济形势也无法再持续下去,盛世时期的经济扩张最终停滞下来,严重加剧了经济的衰退。经济的落后使中国长期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而传统社会的现实又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起飞,如此恶性循环,使得近代中国难逃衰落的命运。 近代中国不能产生持续经济增长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近代中国的统治者重农抑商。这种重农抑商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一贯的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了商业的发展,而工业与商业是相辅相成的。商业的落后导致了工业发展的落后。同样,商业与科技发展又密切相关,商业及商品生产不发展,就不会给生产技术的提高提供资金和原动力,社会经济就不会出现技术革命的大进步,社会转型就不可能发生。 二、传统社会的政治过程也决定了经济增长不能超越极限而持续下去。传统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在一个王朝的初期,统治者们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们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并尽可能做到政治上的廉洁,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随着经济繁荣局面的到来,政治又逐渐趋于腐败,天灾人祸交织,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在社会动荡中,旧王朝被新王朝所代替,又再次出现同样的循环,使经济的持续增长不可能发生。 三、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的落后及其进步的缓慢,使得传统社会的经济增长经常遇到资源“瓶颈”和投入要素边际生产率递减的约束,从而导致增长的中断或者停滞。近代中国重人事轻科技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此特

共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共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在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的演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Work Together for a Bright Future of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Development --Speech by H.E. Hu Jintao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St. Petersbur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Forum 2011 2011年6月17日,圣彼得堡 St. Petersburg, 17 June 2011 尊敬的梅德韦杰夫总统, 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Your Excellency President Dmitry Medvedev, 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Dear Friends, 很高兴有机会来到俄罗斯美丽的北方之都出席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首先,我对论坛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It gives me great pleasure to be here in the beautiful northern capital of Russia for the St. Petersbur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Forum (SPIEF) 2011. Let me begin by offering my hearty congratulations on the opening of the Forum. 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自1997年创办以来,日益成为各界精英共商俄罗斯和全球经济发展大计的重要平台,国际影响越来越广泛。15年来,这个论坛见证了俄罗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国际经济交流合作。我们对论坛起到的积极作用表示赞赏。 Since its launch in 1997, SPIEF has grown into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discussion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ssia and beyond. Attracting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different sectors, it has enjoyed rising global influence. In the past 15 years, SPIEF has witnessed the sustained and fast growth of the Russian economy and contributed to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e applaud the positive role SPIEF has played over the years.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成长,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经济秩序深刻变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两年多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仍然缓慢,基础依然薄弱,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消除。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南北

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演讲稿

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身上流动着同样的血,学习着同样的文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着人类进步,为人类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我们中华儿女应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爱护环境,尊老爱幼,做好人好事都是我们的美德。 孔融让梨,大家都知道吗?作为一个像孔融那么小的小孩,就懂得了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的道理,就已经不错了,这就是中华民族所要培育出的子孙,所要培育出来的一部分传统美德,难道这不应该让我们学习吗? 一提到中国人雷锋,这可能都是妇孺皆知的事情吧,中国的军人们,都是具有像雷锋一样的品质,都是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头顶一颗闪亮的红五星的军人们,有着时刻关心我们的军人们,难道你没有看过关于我国的军人们的连续剧吗?个个都是那么的严肃、庄严、朴实、勤奋、英勇的人,都是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关爱人民的精神,这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吧! 保护环境也是我们中国人所追求的,现在我们中国爱护环境的人也更多了,祖国也变得更美丽了,像我们得学校,也变得更干净,更美丽,更漂亮了。 要做到我们中国这样的传统美德,就像一个有爱心,有思想,有

文明的人。要坚强,要诚实,要守信,勇敢,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了。 爱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多少爱国英雄为保卫祖国,为国家的荣誉,牺牲自己的利益,贡献祖国。1851年,吉鸿昌将军赴美"考察"。那时候,中国人被西方人看作"劣等民族",有些中国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有一次,吉鸿昌将军去邮局寄包裹,邮局的职员知道他是中国人,竟轻蔑地说:"'中国'在哪里?我不知道"。随行的人也埋怨他不该暴露自己是中国人,还说:"只要说'我是日本人',就什么事都好办了。" 吉鸿昌将军顿时怒不可遏,当面斥责道:"什么!你要自称日本人?我吉鸿昌决不这样做!我是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他回到住处,当即制作了一块木牌子,上面写道:"我是中国人!",并把它佩挂在胸前,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街上。好一个"我是中国人",体现出了吉鸿昌的爱国心。 我们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的责任是认真学好科学知识,将来贡献祖国。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祖国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将来,我们不要辜负祖国对我们的培育,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时代的落伍者_800字

时代的落伍者_800字 小莉是一个很追求时尚的初中生,而她却有着一个无法摆脱旧有消费观的奶奶。 一年前由于父母要出差,就要奶奶来照顾小莉。小莉了解奶奶的性格,虽一百个不情愿但又不敢违背父母的旨意。终于还是与奶奶住在了一起。 炎热的夏天终于到了,整个小区也许只有小莉家没开空调了。不因为别的,只是奶奶闲电费太贵,而吹空调又耗电,因此不让开。小莉只好忍一下,她知道一顶嘴,奶奶不是摆出一大堆旧观点,就是再爸妈那狠狠的告她一状。唉!可怜的小莉! 可今天……(昨天天气预报说,今天是近几年里温度最高的一天)。一个人坐在家里,不做任何事也会热出一身汗,可今天又是双休日。 小莉吃完早餐,从房间里出来看看坐在沙发上看报的奶奶,又瞟了一眼空调,好象很生气似的抓起作业和钥匙就“哐啷”一声消失在奶奶的视线里了。 晚上七点小莉从同学家做完作业回到家――奶奶仍坐 在原来的位置,虽抱着电扇,却一眼就可看到奶奶的背后已经汗湿了一大块。小莉不禁觉得好笑,在家坐不到几分钟就烦躁不安起来了。不仅仅是因为热更是奶奶的愚昧让小莉好

气又好笑。顾不得那么多了,小莉起身就开了空调。 “你不记得我前些时跟你说了什么吗?”奶奶一边擦着汗一边说。(不知是在看报还是观察着小莉的一举一动)“记得”小莉随手拿着本杂志翻着。 “还不去关掉!”几乎全身都恨不得贴在电扇上的奶奶说。 ……(无语) 见小莉没有动静,只好自己去关了,小莉又去开,奶奶在关,就这样持续了四、五次。奶奶毕竟老了,在这样的天气里能受得了吗?奶奶又开始充分发挥她的特长了:“你知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像你们现在的孩子……唉!”奶奶口若悬河的自言自语了半天,小莉却早已睡着。没办法!心疼电费的奶奶也没再去关空调了。 又是一个礼拜日,奶奶一大早就出去了,小莉也感到好奇。奶奶什么时候变的这么积极了,赶着出去干什么呢?看看奶奶的留言条。哦!原来是**超市正大杀价,奶奶是去买东西了。到了下午三、四点,奶奶总算是大包小包的背回来了。 “奶奶,你怎么不搭的?”看着满头大汗的奶奶,小莉就知道奶奶是走回来的。 “不远,搭的又要花几十远钱,我这老骨头硬着呢!” “可是……”还没等小莉说完,奶奶就晕在家门口

2020年国旗下的讲话 夯实基础共创美好未来

国旗下的讲话夯实基础共创美好未来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国旗下的讲话:夯实基础共创美好未来》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 夯实基础共创美好未来 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老师们、们: 新学年好!我非常高兴能到深南中学工作。我作为深南教师的一员,将与师生一道,为深南的而努力。 伴随雅典奥运会的胜利闭幕和深圳市教育强市的通过,又迎来了新的学年。在此首先让我代表学校向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全体教职工和顽强拼搏、刻苦的广大同学致以亲切的问候。 刚刚结束的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不畏强手,奋力拼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异成绩,获得32枚金牌,金牌榜上位列第二,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新的历史突破,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的出色表现,再一次向全世界

展示了新世纪中华儿女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活力。我们要学习奥运健儿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怀,不畏强手、奋力拼搏的旺盛斗志,团结合作、同心协力的集体意识,科学训练、吃苦耐劳的务实精神,让奥运精神激励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校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鼓励下,在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积极进取和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成绩,20多人次荣获国家、市级以上奖励,中考成绩再次攀升,彭志敏同学以794分获取我校第1名,福田区第五名,700分以上同学5人,600分以上同学31人。特别值得庆贺的是,我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的评估。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的发展,是昨天追求卓越的结果,更是追求明天卓越的起点。为此我们领导班子要发扬团结、民主、廉政、高效的工作作风,牢记领导就是服务的宗旨,为一线教师创造美好和谐的环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全体教师要发扬面向全体,认真负责,严谨求实,探索奉献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大胆实践,锐意创新,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开展科学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倡导教学的主体性、民主性、开放性原则,创设新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法。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何为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内容十分丰富, 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比, 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有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方面的, 有体现在精神方面的; 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 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

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