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浅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浅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一、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对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重要影响。
民族关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其中既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阶级等等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树立对于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自信,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现实问题。
这是因为,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决定着怎样论述、并进而决定着怎样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于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
”会议还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1]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六十余年处理中国民族事务、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了不懈努力,既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又走过弯路,有过沉痛教训。
面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新内容新特点,面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民族理论、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并不断创新完善民族政策的新任务,不仅需要全面总结过去处理我国民族事务的经验教训,尤其需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实际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树立对于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自信,也是我们全面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在今后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题中应有之意。
谈谈中国各民族团结和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班级:网络06-1姓名:严顺限学号:31号成绩:谈谈中国各民族团结和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每一个民族居住的区域都是祖国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每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进步,首先取决于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保持国家的统一,维护领土的完整,实现人民的团结,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
只有民族团结,人民才能幸福安宁;只有民族团结,祖国才能繁荣昌盛;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一、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同志指出:“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
”1、建立在兼容并蓄基础上的国家统一。
地理条件殊异、民族成分众多的中国能凝结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广大的中国能成为世界上惟一从古到今始终保持统一格局和文明传统不断的国家。
得益于中国特有的地理条件。
中国东面和南面是茫茫大海,西边是世界屋脊,西南是高山深谷,北面是无垠的戈壁和草原,四周皆有天然屏蔽,因而构成亚欧大陆上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这一方面使先进的中部和东部农业民族区成为中华民族凝聚的核心,另一方面使中国历史上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和相互依赖性。
这和欧洲农牧结合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因此,无论是汉、唐还是元、明清,无论是汉族掌握中央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掌握中央政权,都离不开这一凝聚核心。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个时期都见证了众多民族的交融与发展。
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既复杂又多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多民族共存中国境内自古就有众多民族居住,其中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被统称为中国的主要民族。
不同民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交往和互动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共存的局面。
例如,在西汉时期,匈奴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多次朝贡和联姻,拉近了两个民族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权往往与少数民族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例如,在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并以蒙古族为主导,但他们也尊重和容纳了其他民族的存在。
在政权的带动下,不同民族之间的地理、文化、商贸等交流得以增加,有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三、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方面。
例如,公元7世纪,西域的佛教传入中国,通过对佛教信仰的传承与演绎,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与融合。
此外,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通过这条贸易线路走出了国门,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艺术、宗教、科学等文化元素。
四、分封制度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也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王朝通过将部分地方授予少数民族的首领来维持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持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也有助于加强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民族的联系。
分封制度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五、战争与民族关系战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变迁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战争中,不同民族之间会有争夺领土、资源的冲突,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
例如,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导致了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地推动着中国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的中国境内多民族共存,各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交融,促进了华夏文明的传承与演进。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
例如,与汉族文化接触最早最直接的蒙古族、满族等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也是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使得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
其次,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明显,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形成和兴起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既促进了两种文明的交融与发展,又带来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例如,北方的辽金时期,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交替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政治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各个民族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形成了统一的政权,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经济上,贸易和物资的交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互动。
例如,唐宋时期的繁荣贸易、丝绸之路的发展等,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受到文化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体系包含了多元的元素,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互相融合交流,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艺术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措施等方面,论述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多民族国家构建源远流长,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并共同演绎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存在着不同民族之间的纷争和矛盾。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帝国主义入侵、民族解放运动和新中国的成立,这些事件为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二、民族政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
首先是坚持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拥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和机会。
其次是坚持民族自治制度,通过设立自治地方、自治州等方式,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权。
此外,还注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鼓励各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等。
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国政府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民族关系的特点中国的多民族国家拥有广泛的民族差异,民族关系的特点多种多样。
首先,民族之间守望相助,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形成了深厚的民族团结意识。
其次,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广泛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
再次,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各民族交流互鉴,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最后,中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稳定团结大局,处理好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效预防和解决民族矛盾,保持了社会稳定和统一。
四、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措施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谐,中国积极探索出一系列的实践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和扶持,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推行了多语种教育,保障各民族的语言权益,并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对外交流。
“民族民族关系”论文

“民族与民族关系”摘要:民族问题一直是政治学探讨的热点话题,然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与合作对于加强边疆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又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针对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基本理论,大理白族自治州在民族与民族关系方面又存在哪些问题呢,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又存在哪些值得我们探讨的呢?如何才能促进大理白族地区民族的团结与合作呢?这是本篇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这对于大理白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以及国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管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民族与民族关系民族融合现实思考据研究表明,民族一词最早导源于希腊问的”ethnos”,意思是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而民族这个词,在中文里是由”民”和”族”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在中国古代”民”和”族”没有连成一个词使用。
我国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开始使用”民族”一词,并在20世纪初把西方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民族”一词遂通行起来,并具有了现在通行的涵义,即”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民族的自然分界线是语言的分界线,强调地域、共同历史、经济条件作为民族的特征对民族生存的重要意义;列宁认为,语言、心理、生活条件和地域构成民族的基本特征。
斯大林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
”由于民族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民族特征的多样性,要给民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十分难的,所以对于本篇文章来说,民族以及民族关系,笔者主要是从斯大林所给的定义来进行讨论。
对于大理白族地区来说,民族与民族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所以正确处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对于大理白族地区的稳定与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着国家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而且关系着大理白族地区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的继承与发扬。
本篇文章所要解决的正是如何从民族的复杂多样性来看待大理白族地区民族的团结与民族地区的稳定,以此来加强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国史上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认识

中国史上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认识1、汉族的来源辩:在距今5000多年到4000多年的一千年间,地球上出现了多个文明中心,他们向周边扩展或者和周边的中心互相影响,我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了部落、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这段历史有很强的神话色彩,但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向国家阶段过渡的社会变革情况。
当时在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河南沿河的广大地区,有姬、姜为主的部落群;在东方的海岱地区和淮泗,以及长江下游的三角地带,有风、嬴、偃诸姓为主的夷族部落群,在豫西南山地和丹水、汉水、长江中游一带有三苗,或称苗蛮部落群,三大部落群各由若干部落和更多氏族组成,他们大都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饲养、采集的生活,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彼此交往和影响,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
此外,还有“诸戎”、“群翟”、古越族等部落群,他们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传说中:炎帝号神农氏,以神农为号,说明他们是以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
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黄帝和炎帝部落发展成中原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在和东夷的斗争中结合成部落联盟,东夷以伏羲氏为代表,传说为雷神后代,以龙为图腾,相关的是少昊凤姓部落,相传“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国语•楚语》下)九黎就是九夷,首领蚩尤,东夷组成部落联盟,和炎黄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激烈冲突。
三苗部落联盟可能有三个部落,只知道其中一个部落首领叫驩兜,后来战败被放逐到崇山,三苗一度发达,发明了“五虐之刑”,并要北上争夺更大的活动领域。
在走向文明社会的突击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中心不断扩大,最终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为中心,包括东夷,苗蛮大部分先民的共同体,这就是华夏族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民族融合时期,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为号召,与之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着的。
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与民族的性质相联系着的。
它是由发生联系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阶级构成等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也受当时社会总的民族问题情况的影响。
阶级压迫剥削关系及其制度的存在,是民族间压迫剥削等敌对关系的根源。
形式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以民族群体或其部分交往的形式表现的民族关系也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还有以曲折的方式表现的某种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民族关系可以区分为并存关系、互补关系、连动关系、依附关系、包裹关系、同化关系、涵化关系、融合关系和分裂关系等。
性质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与民族的性质相联系着的。
它是由发生联系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阶级构成等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也受当时社会总的民族问题情况的影响。
阶级压迫剥削关系及其制度的存在,是民族间压迫剥削等敌对关系的根源。
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是不同的。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不同民族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这一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的时候, 民族关系的性质具有二重性,这是与民族本身性质上的复杂情况相关。
特征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途径联系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内容提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是56个民族共同参与的。
只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
关键字:分布特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
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一.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以上,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总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自治区120多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仅这三个总面积加起来占了全国总面边境积的40%以上。
二。
物产丰富,资源众多。
内蒙古大兴安岭盛产的落叶松闻名全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被成为“热带植物之宫”。
更是内蒙古草原闻名世界,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内蒙古的和太平原素有“塞上谷仓”之称,宁夏回族自治区更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三。
多诶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
我国幅员辽阔,路上边境线长达2.2万多公里。
在漫长的路地边防线上,几乎都住着少数民族,十七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开展贸易合作加强和邻国友好往来的前沿阵地。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开端时期。
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王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使华夏民族在地域基础、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和政治上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隋唐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发展时期。
汉代以后,中国虽然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分裂时期,但这期间。
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在历史上曾经强盛兴旺的匈奴、鲜卑、氐、羌、契丹、女真等民族,在中原建立王朝以后接受了汉文化,其中一部分人融入到汉族中。
到了隋唐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与吐蕃、突厥等民族的交往更加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形态。
元明清三代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确立时期,全国所有的民族地区,都置于中央直接派官的管辖之下,形成了在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形省与特别政区并存的行政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此时,中国不仅有明确的疆域和稳定的边界,而且形成了稳定而明确的在统一中国范围内,根据不同民族、文化、历史、地理特点,以不同政策、法令行使管辖的行政制度。
各民族对统一的中国的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确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多元一体格局。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体现在一下几点:
一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二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三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四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在古代的民族关系中,有民族斗争的一面;也有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一面。
民族斗争毕竟不是经常发生,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却是年年月月天天都在
进行的,因而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各民族日益接近、互相学习、互相依存,共同缔造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伟大国家。
新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已经成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民族平等,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大小、先进和落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杂散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民族团结,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彼此之间以及本民族内部都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行为。
民族团结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决定的,也是民族平等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民族互助,是指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互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反对任何民族一切形式的剥削,主张各民族之间真诚互助、互相支援,以谋求共同利益,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目标。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是56个民族共同参与的。
只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