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考博1

合集下载

浙江工业大学关于优秀硕士生硕博连读的暂行管理办法

浙江工业大学关于优秀硕士生硕博连读的暂行管理办法

浙江工业大学关于优秀硕士生硕博连读的暂行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完善我校研究生培养制度,切实做好优秀硕士生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博士生,特制定优秀硕士生硕博连读的暂行管理办法。

硕博连读是指从本校新入学的硕士生中遴选出具备硕博连读条件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并通过博士生资格考核后,确定为博士生的培养方式。

一、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条件1、思想品德好,学习目的明确,治学态度严谨,身体健康。

2、免试推荐入学的硕士研究生,或全国统一招收硕士生入学考试统考课成绩在本学院(或门类)统考入学研究生中名列前10%。

3、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曾经从事过科技活动,并在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或有获奖等其他突出表现。

4、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计分方式改革后,满足学校划定的基本分数线要求≥425分)。

5、虽未满足以上第2或第4项条件,但全国统一招收硕士生入学考试统考课成绩在本学院(或门类)统考入学研究生中名列前30%,或已通过CET4者(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计分方式改革后,满足学校划定的四级基本分数线要求≥425分),且本科期间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获1项以上(含)省部级及以上获奖荣誉;(2)获1项以上(含)国家发明专利;(3)作为第一、二作者在B类期刊(或三大索引收录)上至少发表论文1篇。

二、选拔范围与名额1、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均可接收硕博连读研究生。

2、录取名额不超过当年我校博士生招生计划的20%。

三、选拔程序1、学生本人填写《浙江工业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并附本科期间课程成绩单;2、导师推荐;3、接收学院组织有本专业博士生导师参加的考核小组对申请者进行严格考核,考核通过者由各学院报学校研究生院审核;4、研究生院提交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议,并报主管校长审批,确定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四、培养与管理硕博连读研究生按《浙江工业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关规定》中关于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要求培养,学制一般为五年。

浙江工业大学XXX学院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

浙江工业大学XXX学院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

浙江工业大学XXX学院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
专家推荐信
致申请人
申请人必须向_________学院提交三份《专家推荐信》,请双面打印此推荐表。

申请人在下栏中填好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和所申请的学院名称、专业后,将此表分送3位了解和熟悉自己的专家(其中一位是申请人的硕士生指导教师,其他专家应具有教授职称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

为方便专家填写推荐意见后将其退回申请人,请申请人在下面的栏目中详细写明自己的通信地址。

(以下栏目由申请人填写)
申请人姓名申请人电话
申请学院申请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人通信地址:
致推荐人
非常感谢您愿意为申请人做推荐人。

请您在背面栏中对申请人以往科研工作及学术水平、科研工作能力等作出评价,请亲笔书写推荐信,信封密封推荐信后在密封处签名,并按上面的地址将本《专家推荐信》退回给申请人。

如推荐内容与申请人实际情况不符,弄虚作假现象,经查证属实的,取消申请人录取资格,同时停止接收该专家以后的任何推荐信并计入学院推荐专家黑名单。

(以下栏目由推荐人填写)
推荐人姓名
推荐人职务或职称
推荐人工作单位
推荐人与申请人的关系
推荐人电话推荐人传真推荐人邮箱
推荐意见(请亲笔书写)
推荐人签字推荐日期。

浙江工业大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浙江工业大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学校根据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或专业学位类别授予博士、硕士学位。

第三条本工作细则适用于浙江工业大学按照国家招生政策规定,招收录取的全日制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和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授予。

第二章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条浙江工业大学设立学校、学院二级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五条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浙江工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条例》履行相应职责。

第三章学位申请人资格第六条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水平达到本细则第八条规定者,均可申请相应的学位。

第七条因学习期间受“记过”及以上处分而没有授予学位的研究生,在受处分后至最长修业年限内,表现突出,并作出显著成绩,经本人申请,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经研究生院复核,可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审议。

第四章学位授予第八条学位申请人通过申请授予学位的课程学习要求和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合格,并达到下述要求,经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方可授予相应学位。

(一)授予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3.达到《浙江工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工作的规定》的学术成果业绩要求。

(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1.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3.达到《浙江工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工作的规定》的学术成果业绩要求。

(三)授予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要求:1.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职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浙江工业大学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

浙江工业大学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

浙江工业大学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建立“本科生选拔、研究生培养、青年英才培育”的全链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吸引一批优秀学子攻读本校博士学位、引导学生立志投身学术研究,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有力支撑。

第二条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厚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宽广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第三条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X”模式,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即以攻读博士学位为目标,选拔一批优秀本科生从本科第四年开始,实行本科到博士的一贯制培养。

第四条招生学院须成立由学院领导、学科/学位点负责人、本科专业负责人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代表组成的学院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及要求,负责本学院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培养和考核等工作。

第二章选拔工作第五条学校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推免生名额,结合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由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总名额。

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招生学院的录取名额分配。

第六条选拔条件及选拔过程按照《浙江工业大学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本科生遴选办法(试行)》执行。

第三章学籍管理第七条入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学生,入选第一年为本科生,次年9月经资格审核合格后取得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学籍,其学费、学籍等按照学校相应规定执行。

第八条入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学生,博士阶段原则上不得转专业。

第四章培养过程第九条拟接收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第一导师应具备该生在博士入学年份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

第十条入选学生经过双向选择后确定其导师(组),实行全程导师(组)制,导师(组)全程负责该学生的培养指导与教育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入选学生应当在入选后的首个学期开课前,根据导师(组)的指导,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经所在学院本科、研究生主管院长审核、签字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浙江工业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的规定【模板】

浙江工业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的规定【模板】

**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的规定(修订)浙工大发[2014]60号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优化我校博士研究生生源结构,根据教育部有关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的规定。

一、选拔条件1. 品德良好,身心健康,遵纪守法,同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发展潜力较大。

3. 我校在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修的硕士学位专业与攻读博士学位的专业相同或相近。

4. 已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学位课成绩优良。

5.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具有发展成博士学位论文的潜力。

二、选拔范围与名额1. 我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均可接收硕博连读研究生。

2. 相关学院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协调统考和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名额比例,确定招收本学院相关学位点硕博连读研究生招生名额,报研究生院审核。

3. 每位博士生指导教师每年可招收不超过2名硕博连读研究生。

三、选拔办法与程序符合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条件的研究生均可提出申请,选拔工作安排在每年十月份进行。

具体程序如下:1. 研究生院发通知,启动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工作。

2. 学生本人向硕士点所在学院提出申请。

3. 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对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作出评价意见;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提出接收意见。

4. 申请人所在学院对其课程学习成绩进行审核,对思想政治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学院签署意见后,上报研究生院。

5. 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院可根据报名、招生名额等具体情况,制定不低于本规定所要求的选拔条件和考核方式,选拔条件、考核方式和内容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或学院院务会议审议批准后,需公布于学院网站,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6. 各学院组织以博士生导师为主的考核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考核。

学院根据考核情况,确定拟录取名单,报研究生院,并将考核情况和拟录取名单公布于学院网站。

申请人若对选拔、考核情况有异议,可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异议,由所在学院负责解释和答复。

浙江工业大学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

浙江工业大学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

浙江工业大学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建立“本科生选拔、研究生培养、青年英才培育”的全链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吸引一批优秀学子攻读本校博士学位、引导学生立志投身学术研究,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有力支撑。

第二条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厚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宽广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第三条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X”模式,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即以攻读博士学位为目标,选拔一批优秀本科生从本科第四年开始,实行本科到博士的一贯制培养。

第四条招生学院须成立由学院领导、学科/学位点负责人、本科专业负责人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代表组成的学院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及要求,负责本学院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培养和考核等工作。

第二章选拔工作第五条学校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推免生名额,结合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由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总名额。

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招生学院的录取名额分配。

第六条选拔条件及选拔过程按照《浙江工业大学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本科生遴选办法(试行)》执行。

第三章学籍管理第七条入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学生,入选第一年为本科生,次年9月经资格审核合格后取得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学籍,其学费、学籍等按照学校相应规定执行。

第八条入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学生,博士阶段原则上不得转专业。

第四章培养过程第九条拟接收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第一导师应具备该生在博士入学年份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

第十条入选学生经过双向选择后确定其导师(组),实行全程导师(组)制,导师(组)全程负责该学生的培养指导与教育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入选学生应当在入选后的首个学期开课前,根据导师(组)的指导,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经所在学院本科、研究生主管院长审核、签字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代码:081700二级学科名称:二级学科代码:归属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学位点负责人:李小年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制一、学科简介本学科始建于1953 年,是我国建国初期较早创建化工学科的高校之一,学科自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点,1998年获工业催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生物化工博士学位点,同年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浙江省属高校中第一个工科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目前,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目前学科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一支以2名院士领衔,以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省特级专家等为核心,以国家优青、国家青年千人等中青年学术为骨干的导师队伍,正高级职称教师74人(45周岁以下占40.5%),副高级职称教师7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9人,博导46人,硕导124人,省部级重点创新团队5个。

学科下设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绿色化学与技术、材料化工、海洋化学与化工等八个学科方向,其中工业催化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

近年来,学科重点在新型合成氨催化剂、新农药、生物催化与微生物发酵、超重力场、填料塔分离、喷雾干燥及膜分离等技术与装备、生物质能源清洁高效生产、催化加氢绿色合成及技术、高效活性染料及功能材料等方向形成了优势,取得一系列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学科依托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绿色化学合成技术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能源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及省级科研平台,近四年来承担了国家级项目94项,省部级项目136项,企业重大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15639万元,其中来自企业到款7121.6万元,在国内外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965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9部,授权发明专利373件,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建设的特色鲜明,成果显著,学科已成为我国化学化工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浙江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考生政审表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考生政审表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思想政治品德审查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籍贯
民族
政治
面貌
工作单位
学习单位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自我鉴定
包括:1、本人德智体方面表现;2、本人在反“法轮功”问题上的立场。
本人签名:年月日
组织鉴定
包括:1、思想政治水平与认识;2、现实现状况;3、历年来奖惩情况;4、在反“法轮功”问题上的立场、观点与思想状况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单位党组织盖章)
说明:由考生本人填写自我鉴定并签名,然后交所在单位党组织填写组织鉴定意见并盖公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博士分专业招生计划
学院 (拟招 人数) 指导教 师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杨杨 郑国渠 袁巨龙 柴国钟 程成 080201机 冯定忠 械制造及其 彭伟 自动化 赵燕伟
高性能结构材料与绿色建筑材料 金属材料与表面技术、材料电化学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 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 制造业信息化、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数字化医学工程技术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供应链与 物流管理 宋仁国 纳米表面工程与腐蚀控制 姚建华 激光绿色制造与再制造技术及其装备
①1001英语②2201工程材 料、2203机械振动系统、 2204现代控制理论 选一③ 3203先进制造技术
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博士分专业招生计划
学院 (拟招 人数) 指导教 师 计时鸣 宋玉泉 002机 袁巨龙 械工 程学 080202机 张立彬 院 械电子工程 (29) 阮健 杨庆华 胥芳 陈学东 高增梁 080706化 蒋炎尧 工过程机械 刘勇 楼白杨 彭旭东 钟英杰 赵燕伟 冯浩 黄德才 乐孜纯 李未 孙明轩 王守觉 003信 王万良 息工 081101控 程学 制理论与控 院 制工程 杨东勇 (23) 俞立 汤一平 陈胜勇 朱艺华 李国丽 姚明海 何熊熊 020206国 际贸易学 程惠芳 谭晶荣 王丽萍
研究方向 技术经济系统理论与应用 技术经济系统理论与应用 技术创新与管理 投资理论、不动产投资分析与管理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 技术创新与管理 技术创新与管理 技术经济系统理论与应用 投资理论、不动产投资分析与管理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 化学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理学 制药生物技术 生物细胞反应工程、生物催化工程 生物细胞反应工程、生物催化工程、制药生物技术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 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生物技术 污染控制化学、手性分离技术与药物环境安全 环境有机化学、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环境污染物催化处理技术及原理 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水污染控制、超临界流 体技术 工业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高分子膜材料与分离工程、环境资源化技术 药物合成、机械化学及其在药物制备中应用 药物合成 药物合成 药物生物合成 药物生物合成 药物生物合成 药物合成 药物合成 药物合成 药物合成
①1001英语②2101化工原 理、2102高等有机化学 选 一③3101物理化学
①1001英语②2101化工原 理、2102高等有机化学 选 一③3101物理化学
①1001英语②2101化工原 理、2102高等有机化学、 2104高等材料力学(I) 选 一③3101物理化学、3103 高分子化学、3104材料化 学、3108工程结构材料 选 一
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博士分专业招生计划
学院 (拟招 人数) 指导教 师 董志勇 计建炳 裘俊红 潘海天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081701化 学工程
流体力学、难降解废水处理技术、海洋能利用技术 超重力场技术、生物质能源 ①1001英语②2101化工原 海洋生物化工及资源工程、新型分离技术 理、2102高等有机化学、 化工过程系统工程 2103数学物理方程 选一③ 姚克俭 化工传递过程与装备工程、生化分离过程 3101物理化学、3102应用 计伟荣 生物质化学工程、化工热力学 流体力学 选一 王建黎 材料化学工程与膜技术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自动化生产装备与自动化监控系统、智能化电子与 电气传动技术、微纳米制造中的控制技术与装备 超塑性与塑性加工技术与装备 自动化生产装备与自动化监控系统、微纳米制造中 的控制技术与装备 农业工程装备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生产装备与自动 化监控系统、智能化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 流体传动系统和电液直接数字控制、智能化电子与 电气传动技术 农业工程装备及其自动化、流体传动系统和电液直 接数字控制、超塑性与塑性加工技术与装备 农业工程装备及其自动化、智能化电子与电气传动 技术 工程结构的完整性、流程工业安全保障技术 工程结构的完整性、高效过程装备、流程工业安全 保障技术 工程结构的完整性、流程工业安全保障技术 工程结构的完整性、高效过程装备 摩擦学及表面工程 摩擦学及表面工程、工业泵阀理论与技术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高效过程装备 开放式网络数控系统与装备智能控制技术、复杂系 统的智能调度与优化控制技术、系统工程理论与方 法、物联网相关技术 新型微特电机、传感与检测技术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计算机网络控制与管理 光通信网络控制与管理 高速网络下的协同工作环境 电力电子控制与伺服系统技术 神经网络和信息科学 计算机控制与智能自动化、网络化控制与远程监控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复杂系统的智能调度与优 化控制技术、开放式网络数控系统与装备智能控制 技术、无线网络与物联网优化 网络化控制与远程监控、生物启发计算与智能机器 人技术 计算机先进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控制与管理、网 络化控制与远程监控、无线传感器网络 网络化控制与远程监控、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物联网相 关技术 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 无线网络与物联网优化、网络编码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新型微特电机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 学习控制系统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研究、民营企 业国际化理论与模式研究 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物流系统优化与电子商务
①1001英语②2401经济学 综合③3401国际贸易综合
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博士分专业招生计划
学院 (拟招 招生专业 人数) 004经 贸管 理学 院 120204技 (21) 术经济及管 理 指导教 师 王万良 周根贵 池仁勇 汪少华 徐维祥 宣勇 谢洪明 孟志青 虞晓芬 孙培龙 傅正伟 钱俊青 沈寅初 郑裕国 钟卫鸿 陈建孟 刘维屏 盛光遥 宋爽 潘志彦
考试科目
①1001英语②2204现代控 制理论、2205检测技术与 信号处理 选一③3203先进 制造技术、3204微机原理 与接口技术 选一
①1001英语②2201工程材 料、2202工程热力学 选一 ③3201化学工程、3202高 等材料力学 选一
①1001英语②2301人工智 能、2302计算机网络 选一 ③3301线性系统理论、 3302数据杰
石油化工、有机催化、有机合成
①1001英语②2101化工原 理、2102高等有机化学 选 一③3101物理化学
081704应 用化学
001化 学工 程与 材料 学院 (33)
081705工 业催化
081721★ 材料化工
钟明强 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 高建荣 绿色精细有机合成、功能染料暨新型有机光电材料 绿色化学与电化学合成、纳米材料电化学、电催化 马淳安 、能源电化学、环境电化学 盛嘉伟 功能材料 徐振元 环境友好农药、绿色有机合成、催化加氢 催化加氢、不对称催化、绿色有机合成、精细化学 许丹倩 品与应用研究 严新焕 催化加氢与绿色化学 张诚 光电功能材料、新型高分子的合成、纳米材料与应 胡信全 匀相催化、金属有机化学、多步合成与工艺 史鸿鑫 精细化工、表面活性剂、绿色合成 童少平 绿色化工、环境电化学、有机电化学 郑华均 纳米材料电化学、能源材料、湿法冶金 王丽丽 色谱质谱分析 仪器分析和有机质谱学、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新 李祖光 功能性绿色农药的设计与合成 吴静 催化不对称有机合成、绿色反应方法学 王连邦 能源电化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电源 能源与绿色化工催化、资源与环境催化、催化加氢 李小年 、计算化学与分子催化、纳米材料和纳米催化剂 刘化章 能源与绿色化工催化、C1催化化学 裴文 不对称催化 张文魁 催化新材料及应用 任杰 石油化工催化、催化反应过程模拟及优化 资源与环境催化、催化新材料及应用、催化反应过 陈银飞 程模拟及优化 能源与绿色化工催化、催化新材料及应用、纳米材 周春晖 料和纳米催化剂 计算化学与分子催化、催化新材料及应用、纳米材 倪哲明 料和纳米催化剂 王建国 计算化学与分子催化、催化新材料及应用、纳米材 料和纳米催化剂 新能源材料与先进二次电池,光电转换与能源化 张文魁 学,金属功能材料,低维功能纳米材料 钟明强 功能高分子材料、纳米改性高分子材料 功能性复合矿物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功能(纳 盛嘉伟 米)玻璃材料研究开发,无机非金属材料 张诚 光电功能复合材料、聚合物共混与改性、纳米材料 高性能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基超分子组装及其 王旭 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光电响应的智能有机硅弹性 体材料 新能源材料与先进二次电池,光电转换与能源化 黄辉 学,纳米材料及应用
王家德 张国亮 苏为科 俞传明 章鹏飞 钟大放 杨芳莘 王普 007药 100701药 单伟光 学院 物化学 钟为慧 (9) 施介华 崔冬梅 O.I.Lom 机械化学及其在药物制备中应用 ovky A.V.Dus 机械化学及其在药物制备中应用 hkin
①1001英语②2701药物化 学、2702分析化学 选一③ 3701有机合成化学、3702 天然药物化学、3703高等 生物化学(I) 选一
考试科目
①1001英语②2402技术创 新管理综合③3402管理经 济学
081703生 物化工 005生 物与 环境 工程 学院 (15) 081720★ 环境化工
①1001英语②2102高等有 机化学、2501高等生物化 学 选一③3101物理化学、 3501酶学与酶工程 选一
①1001英语②2101化工原 理、2502化学反应工程 选 一③3502环境工程、3503 环境化学 选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