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案诊断学教案精修订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4. 能够应用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对常见病症进行诊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教学难点: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中医诊断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理论讲解(30分钟)2.1 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解释中医诊断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和脉诊、舌诊等内容。
重点强调诊断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2.2 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详细介绍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内容。
结合实例,演示四诊合参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40分钟)3.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际的中医四诊合参操作练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模拟患者角色,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诊断学的实践操作。
3.2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病例,引导学生结合掌握的中医诊断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诊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理解。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一次简要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中医四诊合参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体的病例,进行详细的中医诊断学分析和辨证论治方案的制定。
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参考文献:1. 张琴. 中医诊断学导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 王晓.中医四诊合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教育, 2013, 32(5): 93-95.。
诊断学教案

问
1、对一个发热的病人,我们通常应该想到哪些问诊要点?
2、发热的分度是怎样的?
3、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病原体:(A)ﻫA. 细菌 B.病毒 C .真菌 D. 支原体 E.衣原体
4、体温39℃,为 (B)
A、低热 B、中等度热 、高热 D、超高热 E、以上都不对
5、非感染性发热是(E)
A、胆囊炎 B、支原体肺炎 C、疟疾 D、痢疾 E、风湿热
A、稽留热 B、弛张热 C、回归热 D、间歇热 E、波状热
教 学主要内 容
时间
分 配
绪论
40分钟
一、何谓“诊断学”
2、作用:防治疾病
3、方法: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等结果,根据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再经过分析、综合、推理,对所获得的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本质进行判断并提出可能的诊断。
4、内容:
二、临床诊断的种类和步骤:
5、临床诊断的种类:
(1)病因诊断
(2)病理解剖诊断
(3)病生诊断
6、 临床诊断的步骤(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直接诊断
7、 问诊详细的体格检查(不典型的)借助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三、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40分钟
发热大课:(具体分配见下)
50分钟
1、发热的概念、正常范围及其生理变异
七、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将被检者心电活动用心电图机描记下来的曲线图即心电图
八、诊断的种类
病因诊断根据致病以素所作出的诊断,它能明确提出致病的主要以素和疾病的本质
病历解剖诊断是对病变的部位、性质、组织结构或细胞水平的病变均能提出明确的诊断
病理生理诊断反映疾病时器官或机体功能状态的诊断
九、基本要求
独立问诊、系统体检
诊断学完整教案.

3.全身性疾病----急性感染、心血管疾病、中毒、其他(尿毒症、肺性脑病)
4.神经症----神经衰弱、癔症性头痛
(二)临床表现
1.发病情况
急起的头痛,特别是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原因常为器质性,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中暑、三叉神经痛、急性青光眼、急性脑血管疾病、牙原性头痛等。急性头痛伴有意识障碍与呕吐者,青壮年应注意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人多注意脑出血。慢性头痛进行性加剧并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常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不伴颅内高压症的慢性头痛,以肌收缩性头痛与鼻原性头痛为多见。慢性复发性头痛是偏头痛的特征之一。
觉的敏感性有关。一般以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所致的头痛最为剧烈。有时神经官能性头痛也可相当剧烈。眼原性、鼻原性、牙原性头痛多为中度。脑肿瘤的头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可能为轻度或中度。
4.头痛发生与持续时间
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头痛常在晨间加剧,与睡眠后颅内压
相对增高有关。高血压性头痛也常于晨间较剧,其后逐渐减轻。由于睡眠中鼻窦内脓液积蓄,副鼻窦炎可出现有规律的晨间头痛。丛集性头痛往往于夜间发作。眼原性头痛在长时间阅读后发生。
2.头痛部位
颅内或全身急性感染所致的头痛多为全头痛,呈弥散性,较少放射,随感染的缓解而好转。伴颈部剧烈疼痛和脑膜刺激征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侧性头痛见于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与脑神经痛。颅外病变(眼、鼻、耳、牙原性头痛)为浅在性头痛,位于刺激点或受累神经分布的区域内。颅内病变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肿瘤等引起的头痛常较弥散与深在,其部位不一定与病变部位相符合,但疼痛多向病灶侧的外面放射。
教学重点
疼痛、牵涉痛(放射痛)的定义;头痛、胸痛、腹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诊断学实训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诊断学实训授课对象:医学专业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 理解常见体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 能够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 能够正确书写病历。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临床思维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1. 症状诊断- 发热- 咳嗽与咳痰- 呼吸困难- 胸痛- 腹痛- 恶心与呕吐2. 体征诊断- 生命体征的检查- 肺部听诊- 心脏听诊- 腹部触诊- 神经系统检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结合临床案例,引入诊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理论讲解1. 症状诊断- 发热的诊断要点:了解发热的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 咳嗽与咳痰的诊断要点:区分干咳、湿咳,了解痰的性质和颜色。
- 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恶心与呕吐的诊断要点:了解症状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
2. 体征诊断- 生命体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 肺部听诊的注意事项及常见异常体征。
- 心脏听诊的注意事项及常见异常体征。
- 腹部触诊的注意事项及常见异常体征。
- 神经系统检查的基本方法及常见异常体征。
三、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病例,让学生分析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四、实训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实训,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症状和体征的诊断要点。
二、实训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实训,教师巡回指导。
三、病例讨论- 学生针对病例进行讨论,分析诊断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四、总结与反馈-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反馈。
教学评价:- 学生对症状和体征的诊断要点掌握程度。
- 学生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操作技能。
- 学生分析病例、讨论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诊断学教材- 病历模板- 临床病例备注:-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诊断学教案

6、淋巴结: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正常状态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课外参考文献书目
诊断学人卫7版
备注
教研室:西医诊断学教师杨继兵
南京中医药大学
教案
编号:
课程名称
西医诊断学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章节
第二篇第五章头部检查
授课时数
1.0
备注
教研室:诊断学教师杨继兵
南京中医药大学
教案
编号:
课程名称
西医诊断学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章节
第二篇检体诊断第四章一般检查
授课时数
1.5
授课对象
专业:临床层次:本科
教材版本
新世纪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并能识别其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
二、熟悉一般检查内容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4、颈部血管:血管搏动与怒张,血管杂音。(2.5分钟)
5、甲状腺:检查方法,肿大时的分度及意义。(5分钟)
6、气管:检查方法及移位的临床意义。(5分钟)
7.实习时老师示教颈部检查手法后,学生分组相互检查,学习基本检查手法。(另按排1学时实习)
重点与难点
颈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颈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主要内容与时间分配
1、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5分钟)
2、生命征的内容、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10分钟)
3、发育与体征(无力型、超力型与正力型)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10分钟)
4、意识状态的检查方法与分类。(5分钟)
5、面容与表情: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及其临床意义。(5分钟)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诊断学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介绍和概述在本教案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涉及到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等方面。
第二部分:诊断学的来源和发展诊断学作为医学领域的一个关键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们将回顾诊断学的起源,并介绍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从古代医学的基本观念到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诊断学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第三部分:诊断学的分类和方法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诊断学的分类和方法。
诊断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体征和症状进行分类。
我们将讨论常见的疾病分类系统,并介绍主要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分子诊断等。
第四部分:诊断学的误差和改进在任何医学诊断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概率。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诊断学中常见的误差类型,如假阳性和假阴性,并探讨如何减少这些误差。
我们将介绍一些质量控制方法和改进策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五部分:诊断学的前沿技术和趋势诊断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涌现了许多前沿技术和趋势。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新兴的诊断技术,如基因诊断、生物标志物检测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
通过了解这些新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诊断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六部分:总结和回顾在本节中,我们将对整个教案进行总结和回顾。
我们将强调诊断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原则,并提供一个对诊断学完整理解的框架。
回顾性的内容将有助于巩固我们对诊断学的知识和理解。
第七部分:观点和理解经过对诊断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深入研究和讨论,我对诊断学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方法,我们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效率。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诊断学将持续进步,为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总结:本教案深入探讨了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涵盖了诊断学的来源、分类和方法,误差和改进,前沿技术和趋势等方面。
诊断学实训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
- 了解诊断学实训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诊断学知识进行临床实践的能力。
-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学生与患者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诊断学学科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二、教学内容1. 诊断学基本概念和原则2. 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3. 诊断学实训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结合实际病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诊断学实训讲解- 讲解诊断学实训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 介绍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
3. 实训操作- 分组进行实训操作,每组选择一种常见疾病进行诊断。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诊断学知识进行病例分析、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操作。
4. 案例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反馈- 教师对本次实训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学生反馈实训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 实训报告:评估学生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
- 案例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评价标准:-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诊断学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 操作技能: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操作熟练度和准确性。
- 沟通能力: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诊断学》2. 教学课件3. 案例资料4. 实训器材六、教学时间本次实训课程安排为2课时。
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一、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二、授课对象:[具体专业和班级]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进行临床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和方法。
2. 难点:如何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历史和重要性。
2. 新课呈现(70 分钟)
- 详细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和方法。
-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操作方法。
- 结合临床案例,讲解如何将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诊断。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解和应用体会。
3. 课堂总结(10 分钟)
-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4. 课后作业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七、教学评价:
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反馈,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学教案诊断学教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诊断学教案第一篇问诊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定义及在医疗过程中的意义2、问诊的常用重要技巧①从礼节性交谈开始②从主诉开始,逐步深入,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③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④避免重复提问⑤避免使用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⑥注意及时核实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第二章问诊的内容一、教学目的:1、熟悉问诊的内容2、掌握现病史的询问及主诉的归纳二、教学重点:1、一般介绍问诊的一般项目、婚姻史、月经史、家族史2、仔细讲解既往史及个人史。
3、讲解现病史的问诊及主诉的归纳总结4、现病史的七项内容三、教学难点:1、主诉与现病史的归纳总结2、现病史与既往史的联系与区别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一般内容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5、系统回顾6、个人史7、婚姻史8、月经史9、家族史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一、教学目的:1、熟悉重点问诊和特殊情况的问诊方法与技巧。
2、掌握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二、教学重点:1、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特殊情况下的问诊三、教学难点:特殊情况下的问诊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基本技巧与方法2、特殊情况的问诊①缄默与忧伤②焦虑与抑郁③多话与唠叨④愤怒与敌意⑤多种症状并存⑥文化程度低下或语言障碍⑦重危、晚期患者⑧儿童⑨老年人⑩精神疾病患者第四章常见症状一、教学目的:1、掌握常见症状的概念2、熟悉常见症状的发病机制、伴随症状3、了解常见症状的病因二、教学重点:1、常见症状的概念2、常见症状的发病机制、伴随症状3、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问诊技巧4、相近症状间的鉴别诊断三、教学难点:1、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相近症状间的鉴别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与多媒体结合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多媒体播放设备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症状”的定义2、“症状学”的内容及意义§1-4-1 发热1、“发热”的概念与正常体温和生理性变异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热型的定义及常见热型及其临床意义6、伴随症状§1-4-2 皮肤黏膜出血1、“皮肤黏膜出血”的定义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出血点、淤点、紫癜、淤斑的鉴别6、伴随症状§1-4-3 水肿1、“水肿”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4 咳嗽与咳痰1、“咳嗽与咳痰”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5 咯血1、“咯血”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6、咯血与呕血的鉴别§1-4-6 胸痛1、常见病因和分类2、临床表现、临床意义3、伴随症状§1-4-7 发绀1、“发绀”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8 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9 心悸1、“心悸”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0 恶心与呕吐1、“恶心与呕吐”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1 呕血1、“呕血”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2 便血1、“便血”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3 腹痛1、“腹痛”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6、肠绞痛、胆绞痛、肾绞痛的鉴别§1-4-14 腹泻1、“腹泻”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5 便秘1、“便秘”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6 黄疸1、“黄疸”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6、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滞性黄疸的鉴别要点§1-4-17 腰背痛1、发病机制2、常见病因和分类3、临床表现、临床意义4、伴随症状§1-4-18 关节痛1、“关节痛”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9 血尿1、“血尿”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0 尿频、尿急与尿痛1、“尿频、尿急与尿痛”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1 少尿与多尿1、“少尿、无尿、多尿”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2 头痛1、“头痛”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3 眩晕1、“眩晕”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4 晕厥1、“晕厥”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6、晕厥与眩晕的鉴别§1-4-25 抽搐与惊厥1、“抽搐、惊厥”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抽搐与惊厥的鉴别§1-4-26 意识障碍1、“意识障碍”的概念2、意识障碍的分类3、发病机制4、常见病因和分类5、临床表现、临床意义6、伴随症状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一、教学目的:1、解体格检查基本检查方法的注意事项2、掌握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二、教学重点: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方法。
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一般介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注意事项。
2、仔细讲解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手法。
3、重点讲授触诊、叩诊方法、叩诊音及其特点。
第二章一般检查一、教学目的:1、了解性别、年龄、体型、发育与某些疾病发生的关系。
了解表浅淋巴结的分布。
2、熟悉生命体征、营养、意识状态、步态、皮肤毛发检查的内容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3、掌握面容和表情、体位、皮肤荫色的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及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方法。
2、一般检查项目和内容。
3、生命征的检查方法、成人体型的种类、营养状态的等级、意识障碍和紫瘢、蜘蛛痣的检查,表浅淋巴结的组群分布和检查方法以及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分析影响生命征检查结果的因素及一般检查中典型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一般讲解性别、年龄、发育与体型、语调与语态、姿势、浅表淋巴结的分布等。
2、仔细讲解生命体征、营养状态、意识状态、步态、皮肤检查。
3、重点讲授面容与表情、体位、淋巴结检查方法与顺序、淋巴结肿大病因与表现。
第三章头部检查一、教学目的:1、了解头部各个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2、熟悉头面部器官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头面部器官检查的方法和内容。
二、教学重点:头部检查顺序和方法,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外眼检查及意义。
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一般介绍头发和头皮、头颅的大小外形和运动异常。
2、详细讲解麒面及其器官的检查、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3、重点讲授外眼检查、眼前节检查、口唇、口腔粘膜、舌、咽部及扁桃体检查。
第四章颈部检查一、教学目的:1、了解颈部姿势与运动,颈部皮肤与包块。
2、熟悉颈部外形与分区,颈部血管检查和气管检查。
3、掌握甲状腺检查方法、甲状臃肿大的分度及其常见疾病。
二、教学重点:颈部检查顺序和方法,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颈部血管检查和甲状腺检查方法及其肿大程度的判断。
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l、一般介绍颈部外形与分区、颈部姿势与运动、颈部皮肤与包块。
2、详细讲解颈郁血管检查和气管检查。
3、重点讲授甲状腺检查方法、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及其常见疾病。
第五章胸部及肺检查第一节至第四节胸部、乳房、肺和胸膜检查一、教学目的:1、了解胸部的体表标志及胸壁的检查。
了解胸部和肺体格检查的步骤和主要内容,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2、熟悉胸廓外形改变的意义。
熟悉乳房的检查方法及常见病变。
熟悉正常呼吸运动、肺部叩诊音及肺界的叩诊。
熟悉胸膜摩擦感和胸膜摩擦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3、掌握胸部和肺的视触叩听的检查方法。
掌握呼吸运动异常及常见呼吸类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掌握语音震颤、肺部异常叩诊音的病理基础及临床意义。
掌握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和啰音产生的机制、分类、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掌握肺实变、胸腔积液、气胸和肺气肿的体征。
二、教学重点:肺和胸膜的视、触、叩、听。
肺实变、肺气肿、肺不张、胸腔积液、气胸的典型体征。
三、教学难点:肺部异常叩诊音、异常呼吸音和啰音的判断。
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一般介绍胸部体表标志,胸部和肺体格检查的步骤和主要内容,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2、详细讲解胸壁、胸廓与乳房检查,详细讲解肺和胸膜检查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内容、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重点讲授语音震颤、正常及异常呼吸音、啰音的分类、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第五节至第七节心脏血管检查一、教学目的:1、了解与心脏有关的几种胸廓畸形,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2、熟悉心脏视诊、触诊、·叩诊的内容,熟悉脉搏及血管杂音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3、掌握震颤、心脏浊音界、血压测量的检查方法,掌握心脏瓣膜听诊区及听诊内容、心脏杂音听诊要点及其临床意义,周围血管征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