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容灾方案基本方式

合集下载

如何评估容灾备份系统的容量与吞吐量(五)

如何评估容灾备份系统的容量与吞吐量(五)

如何评估容灾备份系统的容量与吞吐量在信息时代,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备受关注。

为了应对各种潜在的灾难性事件,如自然灾害、黑客攻击等,企业和组织普遍采用容灾备份系统来保护重要数据的安全。

然而,在选择和评估容灾备份系统时,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入手。

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估容灾备份系统的容量与吞吐量,以帮助读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容灾备份系统的基本概念容灾备份系统是一种用来备份和保护数据的系统,通常由主备份服务器、备份存储设备和相关的网络设备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在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或不可用时,自动切换到备份服务器,以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可用性。

二、容量评估容量是指一个系统所能处理的数据量或负载大小。

对于容灾备份系统来说,容量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以确保系统能够满足需求并有足够的空间存储备份数据。

1. 数据量估计首先,需要对待备份的数据量进行估计。

这可以通过分析当前系统中的数据量以及预测未来的数据增长趋势来实现。

有时候,数据的增长速度可能很快,因此在容量评估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

2. 存储策略除了数据量估计外,还需要考虑存储策略。

一种常见的策略是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访问频率将数据分为不同的级别,分别处理。

对于关键数据,可以采用更高性能、更可靠的存储设备,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3. 扩展性在容量评估中,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扩展性。

扩展性是指系统能够根据需求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扩展。

横向扩展是指添加更多的备份服务器或存储设备,以增加系统的处理能力。

纵向扩展是指升级现有设备的性能,以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

综合考虑这两种扩展方式,可以为容灾备份系统的容量评估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三、吞吐量评估吞吐量是指一个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处理的数据量。

对于容灾备份系统来说,吞吐量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识别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的性能瓶颈,并提供性能优化的建议。

1. 吞吐量测试吞吐量测试是评估系统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数据库灾备方案的实现

数据库灾备方案的实现

数据库灾备方案的实现数据库灾备是指为了保障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在遭受灾难性事件影响时能够快速恢复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在现代信息化时代,数据库灾备方案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数据库灾备方案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实现方法。

一、数据库灾备方案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灾备方案的实现基于以下基本原理:1. 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灾备方案的核心是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备份,并能在遭受灾难性事件后迅速恢复数据。

数据备份可以通过物理备份、逻辑备份或快照技术实现。

2. 数据同步与复制:为了保证备份数据的实时性和一致性,数据库灾备方案通常采用主备或主从复制的方式,将主数据库的数据实时同步到备份数据库,以保证备份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 故障切换与恢复:当主数据库发生故障,数据库灾备方案需要能够自动或手动触发故障切换,将备份数据库切换为主数据库,以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可用性。

4. 灾难恢复与测试:数据库灾备方案还需要包括针对不同灾难情景的恢复计划和测试方案,以保证在实际灾难发生时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灾难恢复。

二、数据库灾备方案的实现方法根据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数据库灾备方案。

以下是常见的数据库灾备方案实现方法:1. 冷备份与热备份:冷备份是指将数据库停用后进行备份,而热备份则是在线备份。

冷备份相对简单,但会造成业务中断;热备份需要使用数据库系统的高可用特性,可以在备份过程中保持数据库的正常运行。

2. 数据镜像与复制:数据镜像是指将主数据库的数据实时复制到备份数据库,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

常见的数据库镜像技术有数据库的物理复制和逻辑复制。

3. 容灾备份与异地备份:容灾备份是将主数据库的备份数据存储在多个不同地点的备份设备上,以防止地域性的灾难;异地备份是将备份数据库部署在不同地域的数据中心,以提高灾备能力。

4. 高可用集群与故障切换:高可用集群是指通过多台数据库服务器组成集群,在主节点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节点保持业务的连续性。

容灾的基本知识-PPT文档资料

容灾的基本知识-PPT文档资料
容灾的基本知识
辽宁维森培训课程
为什么需要建立容灾系统
• 我们的业务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 • 衡量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首要指标 – 连续可用性 • 灾难对系统的可用性影响 – 软件故障、黑客、人为破坏 – 火灾、水灾 – 地震、战争 – 区域电力中断 导致 – 重要信息丢失 – 服务中断 – 经济损失 – 客户流失 • 遭受灾难的公司5个中有2个在两年之内倒闭(Garner Group) • 系统容灾,已经刻不容缓!
• 数据级容灾是指通过建立异地容灾中心,做数据的远程 备份,在灾难发生之后要确保原有的数据不会丢失或者 遭到破坏,但在数据级容灾这个级别,发生灾难时应用
是会中断的。在数据级容灾方式下,所建立的异地容灾
中心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成一个远程的数据备份中心。 数据级容灾的恢复时间比较长,但是相比其他容灾级别 来讲它的费用比较低,而且构建实施也相对简单。
• 中国近年灾难的影响
–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据 估计我国近年来各类灾情综合直接损失已高达8%的GDP(大多数发达国家只 是千分之几) – 自然灾害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洪涝、台风、干旱等每年给国家带来2000亿元 左右的经济损失 --国家减灾委
业务连续性的重要性
容灾站点的选择
投入 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TCO)

容灾系统

• 容灾系统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 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 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停止工作时
,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
以继续正常工作。容灾技术是系统的高可用性技术的一 个组成部分,容灾系统更加强调处理外界环境对系统的 影响,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对整个IT节点的影响,提供节点 级别的系统恢复功能。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1、概述数据中心灾备系统是在面对灾难性事件时保护数据中心关键信息和业务连续性的系统。

根据其实施方式和功能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数据中心灾备系统分类如下:2、备份与恢复系统备份与恢复系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数据中心灾备系统。

它的主要目标是提供数据的备份存储和灾难时的数据恢复能力。

根据存储介质的不同,备份与恢复系统可以分为磁带备份系统、硬盘备份系统等。

2.1 磁带备份系统磁带备份系统是最传统的备份与恢复系统之一,它通过将数据备份到磁带上,以防止主数据存储设备的故障或灾难事件对数据的丢失。

磁带备份系统通常具有较大的容量和较长的存储寿命,但恢复速度相对较慢。

2.2 硬盘备份系统硬盘备份系统将数据备份到硬盘上,与磁带备份系统相比,它具有更快的备份和恢复速度。

硬盘备份系统通常采用存储阵列或网络存储等形式,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读写性能和可靠性。

3、容灾与复原系统容灾与复原系统是一种更高级别的数据中心灾备系统,它不仅包括备份与恢复功能,还具备实时数据复制和灾难切换等能力。

根据数据复制方式的不同,容灾与复原系统可以分为同步复制和异步复制。

3.1 同步复制系统同步复制系统是一种实时数据复制技术,通过将数据同时写入主数据中心和备份数据中心,以确保两个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一致性。

同步复制系统通常需要较高的网络带宽和低延迟,但能够提供几乎无数据丢失的灾难切换能力。

3.2 异步复制系统异步复制系统是一种非实时数据复制技术,数据先写入主数据中心,然后再将数据异步地传输到备份数据中心。

异步复制系统相对于同步复制系统来说,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但在灾难发生时可能会有一定量的数据丢失。

4、容灾测试与演练系统容灾测试与演练系统是为了验证和提高整个容灾系统的可靠性和恢复能力而设计的系统。

它通过定期组织模拟灾难事件和业务恢复过程的测试和演练,以评估系统在实际灾难情况下的表现,并及时修正存在的问题。

两地三中心容灾解决方案

两地三中心容灾解决方案

两地三中心容灾解决方案2010-12-26目录1“两地三中心”容灾系统建设的功能目标 (3)2两地三中心”容灾系统技术方案 (4)2.1总体设计方案 (4)2.2容灾方案实现 (5)2.2.1同城应用级容灾方案 (5)2.2.2异地数据级灾备方案 (6)3基于SHAREPLEX的容灾方案 (7)3.1S HARE P LEX FOR O RACLE产品介绍 (7)3.2S HAREPLEX主要技术指标 (8)4成功案例 (10)4.1银联数据 (10)4.2山西移动 (12)4.3北京地税 (15)4.4S HARE P LEX国内部分客户 (18)1 “两地三中心”容灾系统建设的功能目标理想目标:在确保系统稳定安全的前提下,颠覆“切换时长、数据丢失,平时不用、浪费投资,决策困难、影响巨大,演练复杂、风险增加”的传统“灾备”模式,创建全新“容灾”理念,使新增投资平时发挥生产效力、实现容纳各种灾难、确保业务连续和数据安全的崭新模式。

同城应用级容灾:覆盖能被客户直接感知的各类业务,平时与主机房同时运行,负载均衡使用,可分担各查询业务流量。

当容灾机房或主机房任何一处出现灾难造成的非计划内停机,则另一个机房都能在保证不丢失数据的前提下,继续对外提供同样的服务,对业务或对客户的感觉影响极低。

异地容灾;异地容灾机房,存放一台存储设备和一台核心业务验证服务器,异步存储数据,容许0-15分钟数据丢失。

发生城市级灾难时仍可以有效恢复生产系统核心数据和,。

最终实际目标:以系统稳定、安全、高效为基本前提,经严格论证和实测,可以逐步退守,直至实现一定投资下“高可用性和高安全性”的平衡。

容灾系统将能够应对下述的灾难和风险,确保数据安全性和业务连续性:灾难发生的百分比统计电源问题硬件、软件、程序故障机房其它基础设施故障系统设计失误小失误/故障长期累加人为操作失误或渎职蓄意破坏/病毒/黑客网络/线路故障技术失败大规模自然灾害其它0102030405060708090100Number of Declarations2 两地三中心”容灾系统技术方案2.1 总体设计方案生产系统的容灾系统拟建成“两地三中心“模式。

系统容灾解决方案

系统容灾解决方案

系统容灾解决方案容灾基本概念容灾是一个范畴比较广泛的概念,广义上,我们可以把所有与业务连续性相关的内容都纳入容灾。

容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支持用户业务的方方面面。

而容灾对于IT而言,就是提供一个能防止用户业务系统遭受各种灾难影响及破坏的计算机系统。

容灾还表现为一种未雨绸缪的主动性,而不是在灾难发生后的“亡羊补牢”。

从狭义的角度,我们平常所谈论的容灾是指:除了生产站点以外,用户另外建立的冗余站点,当灾难发生,生产站点受到破坏时,冗余站点可以接管用户正常的业务,达到业务不间断的目的。

为了达到更高的可用性,许多用户甚至建立多个冗余站点。

容灾系统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

容灾技术是系统的高可用性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容灾系统更加强调处理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对整个IT节点的影响,提供节点级别的系统恢复功能。

要实现容灾,首先要了解哪些事件可以定义为灾难?典型的灾难事件是自然灾难,如火灾、洪水、地震、飓风、龙卷风、台风等;还有其它如原提供给业务运营所需的服务中断,出现设备故障、软件错误、网络中断和电力故障等等;此外,人为的因素往往也会酿成大祸,如操作员错误、破坏、植入有害代码和病毒袭击等。

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很多生产流程和制度仍不完善,加之缺乏经验,这方面的损失屡见不鲜。

容灾的七个层次等级1:被定义为没有信息存储的需求,没有建立备援硬件平台的需求,也没有发展应急计划的需求,数据仅在本地进行备份恢复,没有数据送往异地。

这种方式是成本最低的灾难恢复解决方案,但事实上这种恢复并没有真正达到灾难恢复的能力。

一种典型等级1方式就是采用本地磁带库自动备份方案,通过制定相关的备份策略,可以实现系统等级1备份。

容灾设计方案

容灾设计方案

容灾设计方案引言容灾(Disaster Recovery,DR)是指为了保证系统运行时不受灾害影响,将应用系统和数据从一个地理位置迁移到另一个地理位置的一套技术、流程和管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容灾的基本概念、原则以及容灾设计的具体方案。

容灾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容灾设计的目标是确保在灾难情况下系统能够继续运行,以减少对业务的影响。

以下是容灾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容灾的定义:容灾是一种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制定策略,在灾难期间或灾难结束后,以最小的努力和最短的时间来恢复系统和数据,从而保证系统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2.高可用性设计:容灾方案应该考虑到系统的高可用性。

这可以通过在不同的数据中心部署备用设施来实现,以确保在一个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设施并继续运行。

3.数据备份和恢复:容灾设计应该包括定期的数据备份,并确保备份数据能够在灾难发生时快速恢复。

数据备份的频率和恢复时间目标(Recovery Time Objective,RTO)应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重要性来确定。

4.灾难风险评估:容灾设计应该基于对灾难风险的全面评估。

这包括对可能发生的灾难类型(如自然灾害、设备故障等)进行分析,并确定其对系统的潜在影响。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确定容灾方案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和措施。

5.容灾测试和演练:容灾设计应该包括定期的容灾测试和演练。

测试和演练可以帮助验证容灾方案的可行性,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这样可以及时修正并提高容灾方案的有效性。

容灾设计方案以下是一个基本的容灾设计方案,以确保系统在灾难发生时能够保持连续运行:1.多数据中心部署: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建立多个数据中心,以分散系统的风险。

主要数据中心负责日常运行,备用数据中心则在灾难发生时接管主要数据中心的功能。

2.冗余设备和网络:在主要数据中心和备用数据中心部署冗余设备和网络。

这样可以确保在一个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设施,并保持对用户的可用性。

系统灾备技术基础概述

系统灾备技术基础概述

系统灾备技术基础概述目录第一章灾备基础知识 (1)1.1灾备定义与演进 (1)1.2灾备的重要性 (1)1.3信息灾备发生方式 (2)1.4灾备基础知识 (3)1.4.1备份 (3)1.4.2容灾 (6)1.4.3备份与容灾的区别 (9)1.4.4业务连续性 (9)1.4.5灾难恢复衡量指标 (11)1.5灾备的三个等级 (12)1.5.1数据级灾备 (12)1.5.2应用级灾备 (12)1.5.3业务级灾备 (13)第一章灾备基础知识1.1灾备的定义与演进灾备是指组织的灾难备援。

在信息化的IT 系统中,灾备是指在灾难未发生前,利用IT 技术对信息系统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保护,包括本地及异地的数据备份、应用和场所的接管等,确保系统遭受灾难时数据的安全,以及业务的快速恢复,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服务。

灾备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

1979 年,IT 公司 SunGard 在美国费城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灾备中心。

当时人们关注的重点是企业 IT 系统的数据备份和系统备份等。

随后 IT 备份发展到了灾难恢复规划(D R P),并在I T备份中加入了灾难恢复预案、资源需求和灾备中心的管理,形成了生产运行中心的保障概念。

此后,人们进行灾难恢复规划时,将保护IT 系统的灾备范畴拓展到 IT 所支持的业务领域,并根据保护业务的要求衡量灾备的目标——哪些业务最重要?哪些业务需要最先恢复?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全球用户提升了对灾备的重视程度,异地灾备建设一时成为趋势。

在 IT 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全面风险管控要求提高的环境下,灾备的范畴从传统的数据和系统备份、恢复,业务连续性规划、灾难恢复规划、灾备演练、灾备从业资质认证、人才培养、法律法规制定等领域,拓展到了通信保障、危机公关、紧急事件响应、第三方合作机构和供应链危机管理等。

图 1-1 9·11 事件造成多家跨国公司数据损毁在云和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te A
Oracle SQLServer
Site B
Oracle
Mysql

Mysql

备份 服务器
SQLServer
虚拟机
2 文件级备份
(NBU,CommVault等)
虚拟机
3 主机层复制
(LVM,VxVM,VVR)
Hypervisor
快照
Hypervisor
4 虚拟机快照备份
物理服务器
(无代理备份)
对应用透明
高(I/O级)
10%
同构主机 异构存储
支持同 步和异步方 式
阵列硬件数据 复制功能(同 步/异步)
对应用透明
高(I/O级)
对主机无明 显性能影响
同构主机 同构存储
两端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需要同一系 列存储
用戶至上 用心服务 Customer First Service Foremost
6
云资源池复制
1 数据库复制
软件开发商专 门编写
传输数 据量
交易数据
应用复杂 度
高(须大量修 改应用),实施 难度大 低(无须大量 修改应用)
数据实 时性
一 般 , failback 复杂 较低(如损 失至少一 个LOG)
主机资 源占用
<10%
对平台 的考虑
异构主机 异构存储
备注
最大难 点为交易处 理结果 的一致性检 查 只复制数据库数据 ; 无法实 现备份数据 的迅速回切

用戶至上 用心服务 Customer First Service Foremost
1
术语(2)
• 恢复时间目标(Recovery Time Objective):RTO 表示了从 灾难发生直到业务流程再次运行(即被恢复)的时间。 – RTO 有两个组成部分,明确灾难发生后指示恢复流程开始 的决策时间(Decision Time)和进行灾难恢复流程的实施 时间(Deployment Time)。 – RTO越短,灾难恢复方案的成本就越高,灾难造成的业务损 失就越小; – RTO越长,灾难恢复方案的成本较低,灾难造成的业务损失 就较大; 恢复点目标(Recovery Point Objective): RPO 是灾难发 生后业务能够容忍的数据丢失量,或者说灾难发生造成的数据 丢失量。 – RPO越小(丢失的数据越少),容灾的成本越高,灾难造成 的业务损失就越小; – RPO 越大(丢失的数据较多),容灾的成本越低,但灾难 造成的业务损失也越大。 网络恢复目标(NRO):需要多长时间才可以切换网络?
物理服务器
5 存储层&存储网络层复制
存储 (存储阵列 or 存储虚拟化复制) 存储
用戶至上 用心服务 Customer First Service Foremost
7
术语(1)
• 灾难: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信息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使信息系统支持 的业务功能停顿或服务水平不可接受,通常导致信息系统需要切换到备用场地运行的 突发事件。 – 自然灾难:如火灾、洪水、地震、飓风、龙卷风、台风等, – 技术风险:如设备故障、软件错误、电信网络中断和电力故障等等。 – 人为因素:如操作员错误、破坏、植入有害代码和恐怖袭击。 灾难恢复: – 含义:灾难恢复是指将信息系统从灾难造成的故障或瘫痪状态恢复到可正常运行 状态,并将其支持的业务功能从灾难造成的不正常状态恢复到可接受状态,而设 计的活动和流程。 – 目的:减轻灾难对企业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保证信息系统所支持的关键业务 功能在灾难发生后能及时恢复和继续运作。 – 业务连续性计划(BCP):预先设计一套方案,使企业遇到意外事件而被迫停机或做 出必要的变动时,能够令关键业务功能按照计划中的水平不间断的运作。 – 灾难恢复计划(DRP):预先设计好一套计划或操作步骤,使企业遇到意外事件时能 够恢复IT基础架构以支持关键业务功能。
用戶至上 用心服务 Customer First Service Foremost
4
主流的三种数据复制方式
• (一)基于数据库的数 据复制 – 在数据库层面上进行 • (二)基于主机的数据 复制 – 在操作系统层面上进 行 – 利用卷管理 – 可以全部复制 – 和存储硬件无关 • (三)基于存储的数据 复制 – 与存储硬件相关
3
三个容灾层次的比较
容灾层 次
数据级
业务恢复 速度
较慢 RTO>24 小时
业务恢 复难度

实现技 术难度
较低
运营维护 成本
较低
投资
较低
应用级
较快 RTO<12 小时
持续可用 RTO<0.5 小时
较低
较高
较高
较高
业务级




• •
数据级容灾是实现应用级和业务级容灾的基础和关键。 实现数据级容灾,首要要实现数据的保护,即保证生产中心和容灾中心的系统数据和 业务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可用性。数据复制是实现数据保护的基础手段。


用戶至上 用心服务 Customer First Service Foremost
2
灾备系统实现的三个层次
业务级容灾 应用级容灾 数据级容灾
s1
s2
s3
s4
sn
业务级
SiteA
SiteB
应用级
ESCON,FC,FDDI,10/100,AT M,switches,hubs
数据级
用戶至上 用心服务 Customer First Service Foremost
R
Application OS
R
Application OS
R
Application
R
Application
os
OS
Application OS
Application OS
用戶至上 用心服务 Customer First Service Foremost
5
数据复制各种方式技术比较
技术实现 方式
交易数 据复制
数据库 自身数 据复制 功能
操作系 统级数 据复制 功能 智能存 储数据 复制
Oracle Standby DB /DataGuard Quest
数据库日 志 (2-4倍 交易数据 量) 数 据 块 (4-8倍 交易数据 量) 数 据 块 (4-8倍 交易数据 量)
<10%
同构主机 异构存储
Veritas Volume Re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