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蛋白体
核糖体

RNA(1900个核苷酸)和33个蛋白质 。60S大亚基由5S RNA(120个核苷酸)、28S RNA(4700个核苷酸)、
5.8S RNA(160个核苷酸)和46个核糖体蛋白组成
。
真核生物中,定位于线粒体中的核糖体称为线粒体核糖体(mitoribosomes),定位于质体的核糖体称为质 体核糖体(plastoribosomes),如定位于叶绿体中的叶绿体核糖体(chloroplastic ribosomes)。它们也是 由大小亚基与蛋白质结合的一个70S核糖体,与细菌类似 。二者中,叶绿体核糖体比线粒体核糖体更接近细菌。 线粒体中的许多核糖体RNA被缩短,而其5S rRNA被动物和真菌中的其它结构所取代 。
生物合成
细菌细胞通过多个核糖体基因操纵子的转录在细胞质中合成核糖体。在真核生物中,该合成过程发生在细胞 质和核仁中,组装过程涉及四种rRNA合成、加工和组装中协调作用的超过200种的蛋白质。
的起源
核糖体可能最初起源于RNA,看起来像一个自我复制的复合体,只是有在氨基酸出现后才进化具有合成蛋白 质的能力。将核糖体从古老的自我复制机器演变为其当前形式的翻译机器的驱动力可能是将蛋白质结合到核糖体 的自我复制机制中的选择压力,这种转变增加了其自我复制的能力 。
药物化学家利用细菌和真核核糖体的差异来制造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等蛋白质合成 抑制剂类抗生素,特异性地破坏细菌感染。由于它们的结构不同,细菌70S核糖体易受这些抗生素的影响,而真 核80S核糖体则不然 。尽管线粒体具有与细菌相似的核糖体,但线粒体也不受这些抗生素的影响,因为它们被双 膜包围,不容易将这些抗生素带入细胞器 。叶绿体也是如此 。
分类
1
细菌
2
真核生物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六、释放因子(RF) 原核生物中有4种,在真核生物中只有1种。 其主要作用是识别终止密码,协助多肽链的 释放。
七、氨基酰tRNA合成酶
该酶存在于胞液中,与特异氨基酸的活化以及 氨基酰tRNA的合成有关。
每种氨基酰tRNA合成酶对相应氨基酸以及携带氨基 酸的数种tRNA具有高度特异性,这是保证tRNA能 够携带正确的氨基酸对号入座的必要条件。 目前认为,该酶对tRNA的识别,是因为在tRNA的 氨基酸臂上存在特定的识别密码,即第二套遗传密 码。
五、延长因子(EF)
原核生物中存在3种延长因子(EFTU,EFTS, EFG),真核生物中存在2种(EF1,EF2)。其 作用主要促使氨基酰tRNA进入核 蛋白的受体, 并可促进移位过程。
EFTU(GTPase) EFT 原核 EFTS EFG(转位酶) 真核 α (GTPase) EF1 β γ EF2(转位酶)
一、mRNA 作为指导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 mRNA 中每 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三联体,代表一个氨基 酸的信息,此三联体就称为密码 (coden) 。共有 64种不同的密码。 原核生物的转录与翻译同步进行 无义突变 蛋白质的合成是N端——C端
密码的连续性
二、tRNA
在氨基酸tRNA合成酶催化下,特定的tRNA 可与相应的 氨基酸结合,生成氨基酸tRNA, 从而携带氨基酸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tRNA反密码环中部的三个核苷酸构成三联 体,可以识别mRNA上相应的密码,此三联 体就称为反密码(anticoden)。 反向互补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常常由若干核蛋白体结合 在同一mRNA分子上,同时进行翻译,但每两个相邻 核蛋白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形成念球状结构。
由若干核蛋白体结合在一条mRNA上同时进行多肽 链的翻译所形成的念球状结构称为多核蛋白体。
组培名词解释

组培名词解释第一章1,组织学: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HE染色:指苏木精染色和伊红染色。
3,嗜酸性:苏木精染液呈碱性,可使细胞核内染色质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结构成蓝紫色,称嗜酸性。
4,嗜碱性:伊红是酸性染料,可使多数细胞的染色质染成粉红色,称嗜酸性。
5,PAS反应:碘酸-希夫反应,用于显示细胞,组织内的多糖和蛋白多糖。
6,超微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到的微细结构,称超微结构。
第二章1、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是细胞内最小的颗粒状细胞器,由核糖体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共同组成,rRNA是核糖体的骨架,核糖体由一个大亚基和一个小亚基构成2、粗面内质网:扁平囊状或管泡状膜性结构,它们以分支互相吻合成为网络膜,表面附有核糖体者称为粗面内质网3、滑面内质网:扁平囊状或管泡状膜性结构,它们以分支互相吻合成为网络膜,表面不附着核糖体者称为滑面内质网4、高尔基复合体:光镜下只有用银染才能呈现黑褐色网状结构。
电镜下高尔基复合体由扁平囊,小泡和大泡三部分组成。
5、线粒体:光镜下常为杆状,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为0.5-1um,场2-7um。
具有双层膜,外膜光滑,膜中有小孔,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一万的物质自由通过。
6、异噬性溶酶体:是初级溶酶体与吞噬体吞饮泡融合而成,作用底物是经吞噬或吞饮而被摄入细胞内的外源性物质,如细菌和细胞碎片等。
7、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它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这种分裂的方式只发生在生殖细胞的成熟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它的特点是:在细胞内细胞DNA于间期中复制一次后,要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结果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少了一半,故称为减数分裂8、细胞凋亡:机体活组织中,单个细胞受其内在基因编程的调节,通过主动的升华过程而自杀死亡的现象,称程序化细胞死亡,也称细胞凋亡。
9、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分为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第三章1.内皮:衬于心脏、血管或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生理学 第2章 细胞和基本组织

2、无髓神经纤维 周围:较细的轴突+施万细胞组成 中枢:无任何鞘膜。
有髓神经纤维
质 2、核仁:通常见于间期,为蛋白质和RNA。 3、染色质:DNA和组蛋白组成(核小体),见于间期
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 常染色质功能活跃,异染色质则不活跃。
DNA的功能:①储藏、复制和传递信息。 ②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二、细 胞 的 增 殖
细胞周期: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的过程
(一)间期
阴道等器官,具耐摩擦和防异物入侵 作用,修复能力很强。
2、腺上皮: 专门行使分泌功能的上皮。 外分泌腺、 内分泌腺
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血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肾脏内肾小管的单层立方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三)细胞间连接
1、紧密连接:防止物质扩散 2、中间连接和桥粒:致密物质和丝状物连接 3、缝隙连接:由6个蛋白质亚单位组成的颗粒
肌原纤维:一条中有上千条肌原纤维。粗、细肌丝组成。 明带(I 带):Z线 暗带(A带):H带中色深的中线为M线。 肌小节:相临Z线的肌原纤维=1/2I+A+1/2I,1.5~3.5(2.0~2.2) M线对粗肌丝固定,Z线对细肌丝固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骨骼肌结构示意图
肌管系统
横管(T管) 肌膜(肌细胞膜)内凹
形成;也参与溶酶体的形成。
5、线粒体:进行细胞的氧化,提供95 的能量。
6、溶酶体:含约50种水解酶,在酸性条件下,对蛋 白质、肽、糖、中性脂质、糖脂、糖蛋白、核酸 等进行水解。
尚有微管、微丝、中心粒等细胞器。与其他细胞器 的位移、分泌颗粒的运动、微绒毛的收缩及细胞的 运动有关。
细胞生物名词解释总汇

细胞生物名词解释总汇1.拟核(nucleoid):在原核细胞内,仅含有一DNA区域,不被摸包绕该区域称之为拟核。
拟核内仅含有一条不予蛋白质结合的裸露DNA环。
2.核糖体(ribosome):(1)亦称核蛋白体,电镜下呈颗粒状。
(2)蛋白质的合成机器。
(3)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4)以RNA为骨架将蛋白质串联起来,决定蛋白质的定位。
(5)多聚核糖体提高pro.翻译效率。
3.单位膜(unit membrane):指电镜下地生物膜内外两层致密的深色带和中间的浅色带结构。
4.生物膜(biology membrane):围绕细胞膜或细胞器的脂双层膜。
由磷脂双分子层结合蛋白质和胆固醇糖脂构成。
起渗透屏障,物质转运和信号传导的作用,是细胞膜的膜系统与脂膜的总称。
5.细胞膜(cell membrane):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膜,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6.胞质溶胶(cytosol):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结构外其余的则为均质半透明的可溶性的细胞质溶胶。
7.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展开研究的科学。
8.真核细胞的区隔化(compartment talization):极大提高细胞整体的代谢水平和功能效率。
(1)是细胞内不同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在特定区域进行。
(2)增大细胞有限空间的膜面积。
9.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又称内在膜蛋白(跨膜蛋白),两亲性分子,气主体部分穿过细胞膜脂双层,分为再次跨膜,多次跨膜和多亚基跨膜。
10.兼性分子(amphipathic molecule):有一个亲水的极性末端和一个疏水的非极性末端的分子,既具有亲水性,又具有疏水性。
在水溶液中自动聚拢,使亲水的头部暴露在外面与水接触,疏水的尾部埋在里面避开水相。
11.液晶态(liquid-crystal state):作为生物膜主体的脂质双分子层,既具有固体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
rRNA和核糖体

要的,但在形成 41S 颗粒后,将这些蛋白质从 41S 颗粒中移除,并不影响其后形成的 50S 亚基的活性,说明这些蛋白质 仅仅是一些装配用的蛋白质,而在 50S 亚基中没有功能。有趣的发现是,在装配的早期,蛋白质与 23rRNA 的近 5'端区 段结合;而后期步骤的蛋白质则与其 3'端一半区段结合,提示当 RNA 链正当在合成过程中,装配过程即已开始。
扑学信息。 2.大亚基的装配.与小亚基的装配不同,E.coli 大亚基的装配过程需要两种条件孵育,即首先在 44℃、
4mmol/LMg2+存在条件孵育,装配过程至少需四步,其中产生三个中间颗粒,沉降系数分别为 33S、41S 和 48S。33S 颗 粒由两种 rRNA(23S、5S)和大约 2/3 的 50S 蛋白质组成。当温度上升到 44℃时,沉降系数从 33S 增至 41S,提示颗粒的 构象紧缩。41S 与另一些蛋白质结合,转变为 48S。把温度上升到 50℃,48S 转变为有活性的 50S 大亚基。
所有的 rRNA 均有其基本的特点: (1)rRNA 是单链 RNA; (2)G-C 碱基对与 A-U 碱基对的总量不等; (3)单股 rRNA 链可自行折叠,形成螺旋区和环区,所有螺旋区的碱基都是保守的; (4)所有来源 rRNA 均能形成 4 个结构域(Ⅰ、Ⅱ、Ⅲ和Ⅳ),每个结构域均含许多茎(螺旋段)和环,它们通过
无距离碱基对的相互反应彼此靠近; (5)绝大多数的 rRNA 碱基的特异功能尚不清楚。据说 rRNA 中不配对的碱基(环区或单股区)涉及到 rRNA 与
RNA的结构和功能

RNA的结构与功能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的作用通常由蛋白质的功能来实现,但DNA并非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RNA。
与DNA相比,RNA种类繁多,分子量相对较小,一般以单股链存在,但可以有局部二级结构,其碱基组成特点是含有尿嘧啶(uridin,U)而不含胸腺嘧啶,碱基配对发生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的作用通常由蛋白质的功能来实现,但DNA并非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RNA。
与DNA相比,RNA种类繁多,分子量相对较小,一般以单股链存在,但可以有局部二级结构,其碱基组成特点是含有尿嘧啶(uridin,U)而不含胸腺嘧啶,碱基配对发生于C和G与U和A之间,RNA碱基组成之间无一定的比例关系,且稀有碱基较多。
此外,tRNA还具有明确的三级结构。
一、信使RNA(mRNA)遗传信息从DN A分子抄录到RNA分子中的过程称为转录(transcr iption)。
在真核生物中,最初转录生成的RNA称为不均一核RNA(heterog eneous nuclear RNA,hnRNA),然而在细胞浆中起作用,作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合成模板的是mR NA(messeng er RNA)。
hnRNA是m RNA的未成熟前体。
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有两点:一是hnRNA核苷酸链中的一些片段将不出现于相应的mRNA中,这些片段称为内含子(intron),而那些保留于m RNA中的片段称为外显子(e xon)。
也就是说,hnRNA在转变为mRNA的过程中经过剪接,被去掉了一些片段,余下的片段被重新连接在一起;二是mRNA的5′末端被加上一个m7pGpp p帽子,在mRNA3′末端多了一个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
核糖体

(一)肽链的起始
1.30S小亚基与mRNA的结合
蛋白质合成起始阶段,mRNA只能 够与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30 S小亚基结合。
结合部位是mRNA的起始密码 子(initiation codon)AUG。
在细菌和真核生物中,起始tRNA携带的甲硫氨 酸残基在氨基端被甲酰化,构成一个N-甲酰甲硫 氨酸 tRNA 分子。这种 tRNA称为 tRNAf Met 。 这种氨酰-tRNA 的名字通常被缩写为fMettRNAf。
⑤肽酰tRNA从A位点转移 到P位点相关转移酶(即延 伸因子EF-G)的结合位点。
EF-Tu、EF-G 的一部分结合位 点位于A位点和P 位点的底部。
⑥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位点。 (跨过A 位点和P位点) ⑦蛋白质合成相关的其他 起始因子、延伸因子和 终止因子的结合位点 .。
EF-Tu-GTP的功能是与氨 酰-tRNA结合,将其带到A 位点
3.完整起始复合物的装配
• 一旦起始tRNA与AUG 密码子结合,核糖休大 亚基便与起始复合物结 合,形成完整的70S核 糖体——mRNA起始复 合物。 • 该过程伴随与IF2结合 的GTP水解,IFl、IF2 和IF3释放。
(二)肽链的延伸
—旦起始复合物形成,蛋白质合成随即开 始,这一过程称为肽链的延伸。
IFl与30S亚基A位点结合,协助 30S亚基与mRNA的结合,防 止氨酰-tRNA错误进入核糖 体的A位点; IF2是一种GTP结合蛋白,协助 第一个氨酰-tRNA进入核糖 体; IF3能防止核糖体50S大亚基提 前与小亚基结合,并有助第 一个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 在调节核糖体动态平衡以及 30S亚基与mRNA结合能力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蛋白质合成分为三步: 起始(Initiation)包括核糖体与 mRNA 结合,形成起始复合物, 其中含有第一个氨酰-tRNA。 延伸(Elongation)包括从第一个肽 键形成到最后一个氨基酸掺入过 程中所有的反应。 终止(Termination)包括释放完整 的多肽链及核糖体与mRNA 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合成。 核蛋白体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游离核蛋白体主要是合成结构蛋白,多分布于细 游离核蛋白体主要是合成结构蛋白 多分布于细 胞质基质,如供细胞本身生长代谢所需要的酶 如供细胞本身生长代谢所需要的酶、 胞质基质 如供细胞本身生长代谢所需要的酶、 组蛋白、肌球蛋白、核蛋白体蛋白等。 组蛋白、肌球蛋白、核蛋白体蛋白等。 附着核蛋白体主要合成外输蛋白,这些蛋白质合 附着核蛋白体主要合成外输蛋白 这些蛋白质合 成后大多从细胞分泌出去,如免疫球蛋白 如免疫球蛋白、 成后大多从细胞分泌出去 如免疫球蛋白、肽类 激素、消化酶等。 激素、消化酶等。
二、核蛋白体的功能定位
在核蛋白体上存在四个与蛋白质合成 功能有关的活性部位 。
也称氨酰基位或受位, ①A位,也称氨酰基位或受位 位 也称氨酰基位或受位 主要在大亚基上,是接受氨酰基 是接受氨酰基主要在大亚基上 是接受氨酰基 tRNA的部位。 的部位。 的部位 也称肽酰基位或供位, ②P位,也称肽酰基位或供位 位 也称肽酰基位或供位 主要在大亚基上,是肽酰基 是肽酰基-tRNA 主要在大亚基上 是肽酰基 移交肽链后,tRNA被释放的部位。 被释放的部位。 移交肽链后 被释放的部位 ③肽基转移酶位,肽基转移酶 肽基转移酶位 肽基转移酶 简称T因子 位于大亚基上, 因子,位于大亚基上 简称 因子 位于大亚基上,其作 用是在肽链合成过程中催化氨基 酸之间形成肽键。 酸之间形成肽键。 酶位,GTP酶简称 因子 酶简称G因子 ④GTP酶位 酶位 酶简称 ,可水解 可水解GTP,为催化肽酰基 为催化肽酰基-tRNA 可水解 为催化肽酰基 位移位到P位提供能量 由A位移位到 位提供能量。 位移位到 位提供能量。
一、核蛋白体的形态结构
核蛋白体是一 种电子密度较高的 圆形或椭圆形致密 小颗粒,直径 直径15~ 小颗粒 直径 ~ 30nm。 。 每个核蛋白体 由大、 由大、小两个亚基 组成。 组成。
成分: 成分: r蛋白质 蛋白质--40%,核糖体表面 蛋白质 , rRNA--60%,,核糖体内部 , 类型: 类型: 很多核蛋白体附着在内质网的膜表面 称为附着核蛋白体 附着核蛋白体。 ,称为附着核蛋白体。还有一些核蛋 白体不附着在膜上,呈游离状态, 白体不附着在膜上,呈游离状态,分 布在细胞基质内, 游离核蛋白体。 布在细胞基质内,称游离核蛋白体。
第三节 核 蛋 白 体
除了非细胞形态的病毒和哺乳动物成熟 的红细胞中没有核蛋白体外,核蛋白体普遍存 的红细胞中没有核蛋白体外 核蛋白体普遍存 在于所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内。 在于所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内。 此外,核仁 核基质中也能看到类似的颗粒, 核仁、 此外 核仁、核基质中也能看到类似的颗粒 核外膜、线粒体基质也存在着核蛋白体。 核外膜、线粒体基质也存在着核蛋白体。
在合成蛋白质时,核蛋白体大、 在合成蛋白质时,核蛋白体大、小亚基 聚合成单体状态,并由mRNA链将它们 聚合成单体状态,并由 链将它们 串联在一起,组成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团, 串联在一起,组成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团, 称为多聚核蛋白体 多聚核蛋白体。 称为多聚核蛋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