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和剩余价值

合集下载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和区别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和区别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
联系和区别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和区别
两者的联系:(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

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次,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

(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剩余价值(m)是由雇佣工人(可变资本v)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m'= m/v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把它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P'= m/c+v。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展开剧烈竞争的结果。

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首先我们来说利润率,这是站在“资本”的一方来讨论的,假设你是有很多钱,想投资一个工厂进行生产,现在一共投资了1000万,其中800万买了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200万雇佣了工人进行生产,叮叮当当一顿生产,最后卖了1300万,你非常开心,立马进行核算:一共投入了1000万,挣了300万,利润率30%。

这样乍一看,30%,貌似并不是很高的数字,资本家也并没挣多少,也没有剥削多少。

然后,马克思站出来说,假的、假的、都是骗人的。

这个算法是有问题的,虽然一共投入了1000万,挣了300万,利润率30%不算很高,但是,投入的1000万是有区别的,其中800万买了机器设备材料,这些只是转移到了商品中,并不会增值的,真正使得增值的是劳动,而劳动只有200万,却挣了300万,比例是150%,还说不剥削!自己看看数字。

这个比例就是举世闻名的“剩余价值率”。

把所有的投入称为“预付资本”,用这些钱买了厂房、机器、原材料、劳动。

其中厂房、机器、原材料,他们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了新的产品中,但是,并没任何增值,所以叫“不变资本”,而劳动是不一样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能够增值的,所以叫“可变资本”,也就是说,劳动创造出的价值,不仅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能剩余来一部分,这就是“剩余价值”这个概念的意思,用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得到的就是剩余价值率。

考研政治:马原计算题想放弃?用对方法很简单!(内含计算公式)

考研政治:马原计算题想放弃?用对方法很简单!(内含计算公式)

考研政治:马原计算题想放弃?用对方法很简单!(内含计算公式)摘要:政治马原单选题中,几乎年年都会有一道计算题,不少同学因为觉得难就不想做了,选择了直接放弃,虽然分值很小,但是你别的题也不能保证全对吧,所以能把握在手里的就不要放弃!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该怎么办?一、搞清概念1、关于剩余价值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它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仅有源泉。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3、剩余价值率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m/v。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利润当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者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所有预付资本的比率。

它们是通过相同残值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获得的不同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在预付资本金额固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大小与残值金额成正比。

残值金额越大,利润率越高。

剩余价值的数量由剩余价值的比率决定。

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水平,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次,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关系。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工作时间与必要工作时间之比以及未付工作与已付工作之比。

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家占用的工人剩余劳动就越多,剥削程度越深。

利润率反映了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

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繁殖,这使资本关系变得神秘。

(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继续采用新方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利润率将逐渐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主义竞争的必然结果。

残值率和利润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成正比。

剩余价值越多,利润越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越严重。

然而,在21世纪的远东,在改革开放最成功的大中华地区,出现了传说中的思想家史国宝。

史国宝的知识论并没有认识到剩余价值对利润的贡献。

作者认为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

由于没有资本开发的必然性,所以没有剩余价值的提取的必然性。

可以研究腐败的官员和罪犯的剩余价值,但不必研究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因为资本家和工人都是特权的牺牲品,窃贼可以提取剩余价值。

工人是剩余的受害者价值,资本家也是如此。

本质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互惠互利或多赢的关系,而不是剩余价值的单赢关系。

基于知识的理论提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是资本租金,人才租金和知识租金。

资本租金是生产要素的硬件或硬实力,而基于知识的租金是生产要素的软件或软实力。

人才租金是生产要素的关键或生存能力。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众所周知,资本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另外,资本追求利润,那么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所有预付资本的比率,这是通过两种相同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在确定预付资本额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成正比。

剩余价值越大,利润率越高,剩余价值取决于剩余价值率。

因此,利润率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即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程度。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
首先,它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关系。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以及无偿劳动与有偿劳动之比。

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家占用的工人剩余劳动越多,剥削程度越深。

利润率反映了资本的自我扩散程度。

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与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扩散,这使资本关系变得神秘。

另外,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趋势是不同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采用新方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利润率将逐渐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主义竞争的必然结果。

政治经济学辨析题

政治经济学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辨析题导论1、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判断:错误修改: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说明:该题搞错了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

2、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既不能创造、改变它,也不能利用它。

判断:错误修改: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创造和改变它,但可以利用它。

说明:该题忽视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正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便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判断:正确说明: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手段(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

在这三个构成要素中,生产工具规定生产力水平的性质,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生产工具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判断:正确说明: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商品分配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产关系。

判断:错误修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说明:混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

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判断:错误修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说明:混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

7、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判断:正确说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二者具有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

并且,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活经济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就是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关系还与上层建筑有关。

(老师说我写的没有回答在重点上,我也不知道哪儿不对)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判断:正确说明:使用价值体现物品本身对人的有用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就有使用价值存在。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剩余价值(m)是由雇佣工人(可变资本v)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m'= m/v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把它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P'= m/c+v资本有机构成:c/v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展开剧烈竞争的结果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1、剩余价值(m)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C)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V)创造的。

2、剩余价值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用公式表示:m'= m/v。

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通常用C:V来表示。

4、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5、利润率是指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可用公式表示:P'= m/c+v。

二、考题再现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为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单选)。

剩余价值的分割

剩余价值的分割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割第一节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本节还是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说明产业资本家是怎样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

产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它以产业利润的形式参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为了说明产业利润,我们首先说明利润的一般概念。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1、生产成本和利润我们曾讲过,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

其中,c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转移的价值,(v+m)代表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这三个部分,是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量。

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上耗费的仅仅是c和v两部分,m是不费资本家什么的,是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结果。

因此,资本家在计算生产费用时,只计算资本数量,即c+v。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v)之和,叫做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用k来表示。

生产成本概念不仅仅是资本家帐簿上的项目,而且对于商品生产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第一、生产成本是企业经营赚钱或亏本的界限和标志。

第二、生产成本的高低是企业竞争能力大小的基础。

在生产成本的概念上,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生产成本的增加额,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不仅如此,资本家还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总资本的产物。

全部预付总资本的产物,不仅包括所费资本(生产成本),还包括在生产中使用,但还没有耗费的那部分资本。

把剩余价值当作是全部预付总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用p来表示。

由此,商品价值公式就变成了:w=k+p。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但二者也存在重要区别:第一、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预付总资本而言的;第二、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第三、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利润率伴随着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叫做利润率。

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利润率是不一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润和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政治经济学词,利润是经济学词,它们是近义词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

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和利润不仅在质上是相同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剩余价值和利润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资本而言的。

由于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就成为利润,所以利润当然是剩余价值在特定情况下的具体形式,“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

但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由于各资本形态(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借贷资本等)都要参与对剩余价值的瓜分,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就使得某种具体的利润形态都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从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利润总量以及两者的性质来看,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

但是从社会生产部门来看,因为平均利润的存在,剩余价值是在各部门之间相对平均的分配的。

由于只有产业资本可以产生剩余价值,其余如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的利润都是来自产业资本的让渡,借贷资本的利息也是来自产业资本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因此,他们的利润都只是产业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农业资本家一方面也要和商业资本、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共享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他还要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因此,它们的利润也都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当然,在绝对条件下,也可能存在某些企业完全自给自足,身兼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双重职能,同时也不和银行及借贷资本发生联系,那么,它的利润可以使自己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但是这种企业在当今社会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