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整理考试题型:单项选择(1分×10=10分)多项选择(2分×5=10分)名词解释(2分×10=20分)判断不改错(1分×15=15分)简答(包括画图)(5分×5=25分)问答(10分×2=20分)一、名词解释1、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保护性反应,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的短暂或终生的免疫力。

3、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免疫,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

4、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5、完全抗原:凡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6、半完全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完全抗原,或不完全抗原。

7、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抗体及TCR/BCR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

8、交叉反应:共同抗原与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即可与自己相应的抗血清起反应,也可与另一种抗原的抗血清起反应,此即为交叉反应。

9、胸腺依赖抗原(TD-Ag):为T细胞依赖抗原,属完全抗原,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组成。

10、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为T细胞非依赖抗原,是有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

11、超抗原:是一类用极少量能活化大量的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抗原物质。

12、多克隆抗体:在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各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起混合物即为多克隆抗体。

13、单克隆抗体:即单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

14、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5、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在人类和动物体表及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中寄生的一大群微生物,其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它们与机体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称其为正常生物群,或正常菌落。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4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5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7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0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1 、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2 、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3 、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物质。

2 .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 .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菌毛。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 .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 .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 %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7 .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8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9 .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103 .4kPa ,温度可达121 .3℃,维持时间是15 ~30min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内容非常重要。

下面给你分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点,欢迎阅读。

【知识点】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气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无性二分裂3.细菌繁殖的速度:大多数20-30min分裂一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一次。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液体培养基(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沉淀生长;;链球菌;均匀浑浊生长;;兼性厌氧菌);2)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生长;;无鞭毛,云雾状生长;;有鞭毛);3)固体培养基(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单个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片为菌苔)。

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1)热原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后可引起发热的物质;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合成,其化学成分为革兰阴性菌的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高压蒸汽灭菌无法将其破坏;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吸附剂或特殊的石棉滤网除去,玻璃器皿上的热原质可经250℃、30min干考法破坏。

2)抗生素:大多数由放线菌、真菌合成,可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可用于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的治疗。

3)毒素与侵袭性酶。

4)色素5)维生素6)细菌素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二)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知识点】1.正常菌群的概念: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由不同种类微生物构成的微生物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而且有利,称之为正常菌群。

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等3.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力降低、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的某些微生物也可引起疾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目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

5.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医院感染的概念。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一、免疫系统组织结构
(1) 免疫系统主要组织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骨髓等。

(2) 淋巴结是淋巴细胞聚集和活化的主要场所。

(3) 脾脏是机体保护和防御的重要器官,可以血液和清除老旧红细胞。

(4) 骨髓是机体产生白细胞和红细胞的主要部位。

二、免疫细胞的类型和功能
(1) 淋巴细胞分为细胞毒细胞、辅助细胞和记忆细胞等,参与细胞免疫应答。

(2) 淋巴细胞又称为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可分泌抗体。

(3) 钟型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是机体天然免疫的执行细胞。

(4) 白细胞包括和单核细胞等,参与疫情的发生和控制。

三、重要的体液性免疫因子
(1) 补体分子系统参与吞噬作用和补体结合反应。

(2) 中和抗体可以捕获并清除病原体。

(3) 细胞因子可以调控细胞间的信号传导。

(4) 白细胞介素参与病原体清除过程。

以上总结了医学免疫学的一些常见知识点,如组织结构、细胞类型、体液因子等,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理解不全,请告诉我,我将补充说明。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1.免疫学概述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免疫类型:固有性免疫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特点: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2.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功能: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胸腺功能: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3)免疫调节作用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2)分泌SIgA第二章抗原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

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4)遗传因素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3.抗原的分类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免疫学基础及病原微生物学期末重点中医学院

免疫学基础及病原微生物学期末重点中医学院

名解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环境生理平衡的保护性反响过程.2.抗原是一类能刺激寸体免疫系统使之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物在体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3.异物性是抗原物质的首要性质.分为异种物质和同种异体物质两类4.特异性.是免疫应答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5.抗原特异性抗原能与相应TCR/BCR结合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6.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上决家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 .另称表位.7.穿插反响某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响.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响.8.抗体又称为免疫蛋白是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9.抗原提呈细胞凡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表达MHC分子启动免疫应答过程的细胞.10.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后.体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11.超敏反响.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导致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又称为变态反响.12.凝集反响.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宜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的反响.13.沉淀反响. 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宜条件下出现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现象的反响.14.正常菌群. 在正常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称正常生物群.通称正常箘群.15.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单细胞微生生物.体积微小.构造简单.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并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16.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不含芽孢)17.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不含芽孢)18.热原质细菌合成的.注入人体和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映的物质.而高温可用特殊吸附剂处理或超滤膜过滤法去除.19.菌落将细菌合接种于固体培养基外表.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外表出现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20.培养基.是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各种营养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21.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寄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22.增殖周期.病毒以自我复制方式增殖.其过程大致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5个相互联系的阶段.23.干扰素(IFN). 细胞受病毒感染或某些物质作用.使干扰素基因活化.编码产生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质.24.生活史.指寄生虫完成生长.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25.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26.终宿主. 寄生虫的成虫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27.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28.储存宿主.又称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的成虫除了寄生在人体外.还可以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体.这些感染的动物可以成为寄生虫病的传染源.起到储存和保护寄生虫的作用.这些动物称为储存储主.29.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不能继续发肓长期保持幼虫状态.有时机进入正常宿主体时.便可发肓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30.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后.宿主均可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不能完全消除体原有的寄生虫.寄生虫数维持低水平.且药物将寄生虫消除.获得性免疫将逐渐消失:包括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31.生化反响:通过检测细菌各种代产物来鉴别细菌的反响。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知识点】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当中的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人类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直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种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病毒3、三型微生物的特征: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膜;细胞器不完善,仅有核糖体;无核膜及核仁;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膜;细胞器完善;有核膜及核仁;以有丝分裂方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真菌。

3)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膜;无细胞器;无核膜核仁;以复制方式增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病毒。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知识点】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2.细菌基本结构的组成及意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浆重要颗粒性物质: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核质毛包括性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为F+菌才有的特殊结构,用于传递质粒,间接不良后果是导致耐药性的传递,普通菌毛介导粘附,寄生于黏膜处的细菌大多有菌毛,避免被分泌液冲刷走;荚膜是某些细菌在营养丰富或侵入机体后为避免被吞噬或杀菌物质破坏而产生的粘液性物质将自己包裹起来;芽孢,某些革兰阳性菌的休眠形(不繁殖),当缺乏营养时(体外),细菌为减少代谢消耗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抵抗力强,一般消毒灭菌方法无法将其杀死,杀死芽孢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5.细菌革兰染色的步骤:龙胆紫-碘液-脱色液-稀释复红第二章细菌生理【知识点】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气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无性二分裂3.细菌繁殖的速度:大多数20-30min分裂一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去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去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去除的过程。

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②可以遗传。

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

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血—脑屏障 , 胎盘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细胞包括 :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2.NK细胞的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一、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骨髓的功能:1. 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 (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 骨髓是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二)胸腺1.胸腺的组织构造: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 胸腺的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的胸腺细胞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3. 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的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4.胸腺的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是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细胞碎片形成,是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

胸腺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等组成,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的最重要组分。

胸腺激素:胸腺素、胸腺刺激素、胸腺生成素、胸腺体液因子、血清胸腺因子等,上述胸腺细胞和细胞因子是诱导胸腺细胞分化成成熟T细胞的必要条件。

二、外周免疫器官(一)淋巴结1. 淋巴结的组织构造:1.浅皮质区〔非胸腺依赖区〕2.髓质: 髓索,髓窦3.深皮质区〔胸腺依赖区〕2.淋巴结的功能①淋巴结是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②淋巴结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二〕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脾脏的组织构造:白髓,边缘区,红髓脾脏的功能①脾脏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②脾脏是免疫应答的场所。

③脾脏是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场所:补体、干扰素、细胞因子、吞噬细胞增强素等。

④脾脏有滤过作用:此外,脾脏也是机体贮存红细胞的血库。

(三〕黏膜免疫系统系统组成鼻相关淋巴样组织 (NALT),肠相关淋巴样组织 (GALT),支气管相关淋巴样组织〔BALT〕功能和特点①是黏膜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②分泌型IgA,在黏膜局部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③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

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屏障,其机制是:①人体近50%淋巴组织存在于黏膜系统。

②人体黏膜外表积约为400m2,能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等的侵入。

第二章抗原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抗原的前一种性能称为免疫原性或抗原性。

完全抗原:凡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响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不完全抗原〕:只用反响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能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物质。

抗原物质必须具有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的决定条件:①抗原本身的性质②承受抗原刺激的机体的反响性。

异物性是抗原物质的首要性质。

分为异种物质和同种异体物质两类。

自身抗原:在*些特定情况下,自身成分也可成为抗原物质称之为 ~ 。

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抗体及TCR / BCR特异性结合的根本单位,又称表位。

抗原决定簇在构造上分为:构象决定簇和顺序决定簇抗原的分类Th细胞的参与,分为:胸腺依赖抗原〔TD-Ag )和胸腺非依赖抗原( TI-Ag )。

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的辅助,分为胸腺依赖抗原〔TD-Ag )和胸腺非依赖抗原( TI-Ag ),TD-Ag 为T细胞依赖抗原,为完全抗原,由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构成,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为TD-Ag ,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TI-Ag 为T细胞非依赖抗原,是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又可分为TI-1Ag ,TI-2Ag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性抗原等。

二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细菌和寄生虫为例2.动物免疫血清——用类毒素免疫动物后,动物血清中可含有大量的抗毒素,即动物免疫血清。

3.同种异型抗原——红细胞血型抗原〔ABO抗原系统和Rh抗原系统〕、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4.自身抗原——能引起自体发生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成为自身抗原。

5.肿瘤抗原——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细胞特有)和肿瘤相关抗原。

6.超抗原——T细胞超抗原主要与CD4+T细胞结合。

【附】外毒素、抗毒素和类毒素三者的比较:外毒素——在体内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的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保存抗原性称为~。

抗毒素——在血清中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抗体〔Ab〕:血清中能够发生特异性反响的组分。

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构造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的统称。

抗体:B细胞承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够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物质。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是抗体。

抗体分为:分泌型〔SIg) :主要存在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功能。

膜型(mIg) :构成B细胞外表的抗原受体。

一免疫球蛋白根本构造Ig的根本构造是四肽链构造,由两条完全一样的重链和两条完全一样的轻链,各链间以二硫键连接而成。

四条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或羧基的方向一致,分别命名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

木瓜蛋白酶作用于IgG铰链区两条重链间的二硫键的近N端一侧,将Ig裂解为两个完全一样的Fab段和一个Fc段。

胃蛋白酶作用于IgG铰链区两条重链间的二硫键的近C端一侧,可将Ig水解为一个大片段F(ab')2和一些小片段pFc'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一〕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二)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①激活补体②结合细胞外表Fc受体。

Ig的Fc段可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外表的Fc受体结合,介导调理作用;IgG的Fc段能与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细胞外表Fc受体结合,介导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③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外表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补体成分是以无活性的蛋白酶前体形式存在。

1.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4.经典激活途径激活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

5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特征比较:主要激活物起始成分参与补体成分意义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 C1q C1-C9 感染中后期或再次感染时发挥重要作用MBL途径细菌甘露糖残基,MBL MASP MBL,MASP,C2-C9 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旁路途径*些细菌内毒素,真菌等 C3 C3,C5-C9,B,D,P 同MBL途径7.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意义:补体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不仅参与固有免疫,也参与适应性免疫;既参与机体的保护性免疫,也参与免疫病理损伤过程。

①溶细胞、溶菌及抗病毒作用。

②调理作用——是补体抗细菌、抗真菌感染的最主要机制之一。

③引起炎症反响——趋化作用〔C3a与C5a〕和过敏毒素样作用。

④去除免疫复合物⑤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⑥与其他各系统间相互作用⑦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第五章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由免疫细胞和*些非免疫细胞经诱导而合成和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小分子蛋白。

白细胞介素〔IL〕:①促进免疫细胞生长、分化与增殖②调节免疫应答类型和强度。

③调控造血④诱导急性期反响,促进炎症反响等。

IFN—α: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I型干扰素干扰素(IFN):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型干扰素细胞因子IFN—γ: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I型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GF):是具有刺激不同类型细胞生长和分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趋化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分子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局部构成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①效应方式的多样性: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②分泌的自限性和效应的短暂性③作用的高效性和多效性④作用的穿插性、双向性和网络性⑤细胞因子表达的多因素调节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①抗菌、抗病毒、介导炎症反响②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③刺激造血、促进免疫细胞分化发育④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⑤参与超敏反响和自身免疫损伤第六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及黏附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LDA〕:不同谱系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外表标记分子。

人们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

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

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①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②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③参与淋巴细胞归巢④参与炎症反响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MHC I类分子分布于机体所有有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外表〔包括网织红细胞〕,MHC II类分子表达于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T细胞等细胞的外表。

MHC分子的功能:①识别与提呈抗原②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③辅助T细胞活化④参与T细胞的分化成熟⑤诱导移植排斥反响⑥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和免疫调节⑦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第八章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作用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在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中能够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