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自然灾害频发

合集下载

《应对自然灾害》第1课时 教案

《应对自然灾害》第1课时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第五课《应对自然灾
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请阅读书本36页的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和37页活动园中的统计图, 据此,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
1.从图中总结出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特点?
2.哪些自然灾害对我国影响的范围最
广, 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3.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
点拨: 1、自然灾害的分布广泛, 几乎遍布全国。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 自然灾害种类少, 分布比较稀疏。

在沿海地区多有台风发生, 而地震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地区。

2、对我国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早灾和病虫害,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洪灾主要发生在南部, 早灾主要分布在北部。

造成的损失比较大的是洪涝、地质灾害和台风。

3.(1)、位于地质活动带上
我国台湾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小组合作探

知道我国自然
灾害的分布特
点, 影响范围、
造成的损失情
况及自然灾害
频发的原因。

你如何看待人类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你如何看待人类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你如何看待人类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挑战?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物种之一,我们凭借着强大的智慧和勇气,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

从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人口过剩等方面,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人类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应对。

一、环境问题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影响,环境问题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多方面的环境困境挑战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如何向环境保护倾斜,变得尤为重要。

1. 深入探讨环境问题成因以及对策对于环境问题的根源,人类自然力量的污染和生产生活的过度消耗是其主要原因。

我们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减轻生态压力,推广科技革新,广泛传播绿色理念以及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共同开启环保之路。

2. 开展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直接原因之一,我们应该通过简化生活节约能源,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推广使用低碳农业和工业技术等措施,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

二、经济困境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巨大的经济体系,都对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经济压力。

从贫富差距、就业压力、金融危机等方面,我们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寻求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1. 推进经济转型,建立稳定的经济系统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我们应该通过提高营商环境,深化制度改革,优化政府服务等手段建立健康稳定的发展体系,同时也需要为企业提供发展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的竞争平台。

2.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经济贡献力科技创新是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我们应该加快推进科技革命并积极探索新的科技领域,促进产业的均衡发展。

三、社会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逐渐浮现。

性别、种族、文化、教育等领域所产生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公平公正的价值标准,也直接影响到人类在未来的长远发展。

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1. 提高教育公平,实现人类全面发展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我们应该推广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供应,为每个人提供公平教育发展机会。

辩证地看待自然灾害——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

辩证地看待自然灾害——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

③ 火山也是一种能源 。如冰 岛, 远古 的时期 人
5 9电
学 两拍寻
类 就 发 现 了 起 源 于火 山 的 地 热 泉 . 早 就 开 始 使 用 很
台风 , 人类将 更加遭殃。 科学研究发现 , 台风对人类起
其 一 , 供 大 量 淡 水 资 源 , 解 旱 情 。 台风 能 给 提 缓
() 2 火山喷发是地球 内部 的岩浆受 到强大的
作 用 , 着 薄 弱 地 带 喷 涌 出 地 表 的 沿 现 象 。成 因 上 , 山喷 发 所 形 成 的 岩 石 属 于 火

. . . . . . . . . . . 一
— —
旱 、 岛火 山喷发 、 冰 海地 和智 利大 地震 等各 大 自然 灾害都 成 为 了各 地文 综卷 或地 理单 科 卷 的命题 材 料 和 内容。我们需 要对地 理信息进 行获取 与整 合 ,
6 5。




● 茸都 -火 山
冰原
② 火 山喷发后 的地貌景观 可以作 为旅游资 源。 如夏威夷群 岛, 依靠 其丰富 的火 山喷发地貌景观 , 成 为 了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
冰岛主要火 山与冰原分 布图
( )冰岛是 欧洲西北部的一个 岛国 , 1 处在— —
我 们思维能力的考查 , 要我们冷静地思考一 下 , 需 辩 证地 重 新 审 视火 山 , 它应 该 不 是 有 百 害而 无 一 益 的 。
纵观全 球火 山集 中分 布的地 区 , 我们 不难发 现以下 几点火 山给我们带 来的好处 :
2 0。 ==;=:=T== == = ===
( ) 欧 ; 洲( 1 亚 美 次序 可 互换 )生 长 ; ( )压 力 ( 2 内力 、 质 )岩 浆岩 ( 地 ; 火成 岩 )

《2024年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范文

《2024年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范文

《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舆论场对公众情感和行为的引导力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在自然灾害事件中,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和扩散,有效的舆论引导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分析在此类突发事件中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

二、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概述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一次严重的气候事件,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在此次灾害中,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使得舆论场变得复杂多变。

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舆论引导策略分析(一)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是舆论引导的首要任务。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通过官方渠道迅速发布灾害的最新信息,包括灾害的影响范围、灾情严重程度、救援进展等,以避免因信息不透明而引发的恐慌和误解。

(二)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在灾害事件中,公众的关切点多种多样,包括灾情、救援、政府应对等。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及时解答公众的疑问,增强公众的信任感。

(三)借助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媒体是舆论传播的重要渠道。

政府应与主流媒体密切合作,通过新闻报道、专访、访谈等方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灾害事件。

(四)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对舆论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政府应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上的不实信息和谣言,防止其误导公众。

四、案例分析——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舆论引导实践在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

首先,政府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了灾情信息,稳定了公众情绪。

其次,政府积极回应了公众的关切,增强了公众的信任感。

此外,政府还与主流媒体合作,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辩证看待自然灾害

辩证看待自然灾害

辩证看待自然灾害作者:黄礼安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6期一、自然灾害的直接之“利”首先以地球各圈层中不同的灾害分别来进行说明。

台风(或飓风)是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狂风暴雨及风暴潮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居各种气象灾害之首。

如1970年11月,飓风袭击了孟加拉国,高达6-9米的风暴潮瞬间夺走了二三十万人的生命。

2005年8月底,来自加勒比海的“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南部登陆,产生的狂风巨浪及风暴潮冲毁了多处防护堤,使美国7个州遭受洪水灾害,受灾面积达23.3万千米2,共造成12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左右。

然而,台风(飓风)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人类带来某些利益。

最直观的就是伴着强风而来的丰沛降水,不仅给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往往还能解除一些地区的干旱问题。

此外,美国科学家还发现,由于飓风以巨大的能量作用于海面和海底,还能延长港湾的使用寿命。

有人认为,台风(飓风)灾害是“使局部受灾,让大面积受益”,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再以洪水灾害为例。

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设的阿斯旺大坝,驯服了被埃及人敬若神明的尼罗河,使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免受水旱灾害之苦,促进了埃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改善通航条件等综合效益。

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①大坝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②河口外海域内的沙丁鱼因失去饵料而迁往地中海北部,渔业生产受损;③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三角洲盐渍化加重,海岸遭到侵蚀后退。

反言之,历史上尼罗河虽然定期泛滥成灾,但每年从热带草原地区带来的几亿吨富含有机质的泥沙,一直是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的重要保障,人工化学肥料不可能完全取代它。

其次,给河口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再次,河水的天然冲洗减轻了中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

火山爆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会使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的破坏。

如何理性看待和应对自然灾害?

如何理性看待和应对自然灾害?

如何理性看待和应对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现象引起的灾难性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水等。

自然灾害频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如何理性看待并应对自然灾害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认识自然灾害在应对自然灾害时,首先要做的是认识自然灾害。

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例如,了解地震的震中和震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从而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二、提高应对能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1. 组织常规的演习和培训,让人们知道如何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2. 建立应急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方便人们做好相应准备;3. 保持警觉,随时关注气象变化和地质情况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减轻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减轻损失。

以下是一些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方法:1. 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建筑设计标准,增强建筑物的抗震和抗风能力;2. 建立防洪和治理河道的体系,保持河道的畅通,减低因洪水造成的灾害性损失;3. 定期梳理安全隐患,实行定期维护和检测,确保设施正常运转,避免因为设施损坏引发灾害。

四、提高风险意识我们应当提高风险意识,认识到自然灾害存在的风险,随时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包括防护措施和自救措施。

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一定要做好应对准备,包括存放食品和药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文化财产和重要物资等。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一定要保持冷静,有序转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总之,如何理性看待和应对自然灾害是我们必须了解和处理的重要问题,每一个人都需要认真关注和参与,才能更好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你如何看待自然灾害和全球自然问题?

你如何看待自然灾害和全球自然问题?

你如何看待自然灾害和全球自然问题?自然灾害和全球自然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不论是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还是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全球自然问题,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影响。

那么,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然灾害和全球自然问题呢?一、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飓风、洪水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特别是在近年来,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新闻报道。

1.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我们应该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学会如何避免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大到政府制定防灾减灾方案,小到普及自救常识等,都是需要我们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2.加强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卫星追踪、人工智能等,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3.落实防灾减灾措施政府应该加强投入,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包括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制定紧急应对预案、保护生态环境等等。

二、全球自然问题全球自然问题是指影响全球各地区的自然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1.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我们应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同时,要加强对能源的管理,对浪费能源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打击。

2.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在工业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配套发展。

3.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环保文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增强环保技术应用能力,研发和推广更加环保的科技产品和技术。

总之,自然灾害和全球自然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关注。

通过加强科技应用、推动防灾减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落实环保措施等多种手段,让我们一起共同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自然灾害的好处

自然灾害的好处

自然灾害的好处提到自然灾害,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它带来的破坏和伤痛。

狂风、暴雨、地震、海啸等等,这些灾害让我们失去家园、亲人和财产,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然灾害也并非完全只有负面的影响,它在某些方面也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首先,自然灾害有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更新。

比如森林火灾,虽然它在短期内会烧毁大量的树木和植被,但从长远来看,它为一些依赖于火灾环境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某些植物的种子只有在高温的环境下才能萌发,火灾过后,这些植物得以生长,为生态系统增添了多样性。

而且,火灾后的灰烬富含营养物质,能够滋养土地,为新的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其次,自然灾害能够提醒人类审视自身的行为和发展方式。

当我们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破坏时,会深刻反思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例如,频繁的洪水灾害可能会促使我们重新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地震可能会让我们重新评估建筑的抗震标准,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通过这些反思和改进,我们能够在未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减少损失。

再者,自然灾害可以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科学家们会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

这促使了气象学、地质学、地震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

例如,为了更准确地预测台风的路径和强度,气象卫星技术不断改进,气象模型也日益精准。

在抗震方面,新型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不断涌现,提高了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

此外,自然灾害还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

在灾害面前,人们往往会摒弃分歧,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困难。

志愿者们纷纷伸出援手,为受灾地区提供物资和帮助;邻里之间互相照顾,互相支持。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平时可能不太容易显现,但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却能成为支撑我们渡过难关的强大力量。

另外,自然灾害对于旅游资源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火山喷发虽然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但同时也能造就独特的地貌景观,如火山口、温泉等,这些都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旅游胜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自然灾害频发这一现象
极端自然灾害频发,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

人类的共同命运捆绑在了一起。

在我国,地震,雪灾,洪灾,泥石流轮番上演,数以万计的人们被夺去生命,失去了家园。

环顾全球,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同样威胁着不同肤色与种族的人群:印度洋海啸,智利地震,海地地震,冰岛火山喷发,巴基斯坦洪水以及最近发生的日本海啸都还历历在目,自然灾害已经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面对着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首先,自然灾害能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先不说引发的原因是什么,一旦发生必然会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

毕竟,大自然有着很多人类无法抗拒的铁律。

面对自然,毫无疑问,我们要怀着敬畏之心,面对自然灾害,我认为,要理性看待,坚持反思,然后积极应对。

如何理性看待?请先看一组数据以及评论。

2010年死于地震、热浪、洪灾、火山喷发、超强台风、暴风雪、山体滑坡和干旱的人数超过了25万人,是30多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

全球死于自然灾难的人数超过过去40年来死于恐怖主义袭击的人数的总和。

的确,自然灾害要来,谁也挡不住,但大灾害是否一定会造成大灾难呢?答案是否定的。

就拿预警最困难的地震来说,随着我们对地震本身的认识,对它防范的加强,以及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规模肯定会逐步减少。

再看看最近发生的日本海啸,与印尼海啸对比来看,印尼地震震级是9.1级,日本地震震级是9.0级,从震级来看,这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差不多,造成的海啸规模,日本海啸比印尼海啸还大。

但日本在防海啸方面为全球作出了榜样,就是它的预防工作做得比较好。

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死亡很少,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仅仅是印尼海啸死亡人数的十分之一。

我们对待地震、对待灾难,如果我们抱着积极的态度,在地震发生之前,就是平时就做好预防工作,大地震依然发生,但是它造成的灾难会越来越少。

再者,坚持反思。

毋庸置疑的是,人类是自然灾害的受害者,但我们这个受害者是不是当得理直气壮呢?当然不是。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类每一次进步,无不是以灾难为代价;每一次和平,无不建立在战争之上。

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加剧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在不断思考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谁应为此负有责任?目前,有一定科学根据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过量碳排放所致,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息息相关。

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关联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换句话说,对于如此频发的自然灾害,人类是受害者,同时我们也是帮凶。

尽管很多灾难看起来是偶发事件,但是人类的行为使得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尤其严重。

因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无疑是改善自然环境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应对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举措。

面对自然灾害频发这一现象,我们不仅要理性面对、反思并且要积极应对,尽力补救,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恐惧,无所适从。

自然灾害频发,任何人与任何国家都对这个灾难性后果都负有相应的责任,共同负起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是人类生存与安全的需要,人类为改善自然环境或减缓自然环境继续恶化必须有所作为。

作为微小的个体,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从我做起,多一点关注,多一点保护。

我的论述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