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河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河源自然灾害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教育科学学院082班严鹏达学号:2081611113摘要河源是自然灾害易发区和多发区,是广东省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之一。
自然灾害多以中、小规模为主,以种类多,普遍性,区域性,群发性,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主要包括涝、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风暴潮,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
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与气候、大气运动、地形地质条件、人类活动三方面有关。
关键词自然灾害干旱涝灾洪灾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自然灾害是指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
包括洪涝、干旱、台风、风雹、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
自然灾害是在一定自然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超出人类社会控制和承受能力,是自然与社会综合作用的产物。
河源是自然灾害易发区和多发区,是广东省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之一。
其中地质灾害多以中、小规模为主,呈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主要分布于花岗岩的风化层地区,暴雨是其主要诱发因素,人为工程(如筑路、建房、采矿等)也可诱发地质灾害。
据悉,河源市每年的主汛期为4-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这时段是台风暴雨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期。
而涝、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也具有突发性,集中性破坏性的袭击我市,由此自然灾害造成人身安全,财务资产等的损失。
从我市的自然灾害最初成因看,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因此呈现出:1我市自然灾害的显著特点是:1.1种类多。
从大类上分,既有气象灾害,也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从小类上分,可分为洪涝、干旱、大风、大雾、、滑坡、泥石流、坍塌、病虫害等。
1.2普遍性。
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看,每年都有灾,无处不有灾包括(五县一区),而旱灾、洪涝、地质灾害最为频繁。
在时间上具有普遍性,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广泛性。
即:全市五县一区,几乎都涉及各种灾害。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2023年安徽中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命题点3 中国的自然环境

2023年安徽中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命题点3中国的自然环境一、地形和地势中国地形分布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1.我国的地形(1)地形特征及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和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多分布在西部地区。
(2)主要地形区(3)主要山脉①主要山脉及走向东西走向北列天山山脉、中列昆仑山脉、南列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东北—西南走向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列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小兴安岭弧形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8848.86米)为世界最高峰②主要山脉两侧地形区分布③主要山脉两侧省区分布(4)山区面积广大: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
①优势: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②劣势: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地质灾害等多发;坡度大不利于耕作。
2.我国的地势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1)地势特征:,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地势阶梯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之间高原、盆地高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盆地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米以下平原和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3)地势的影响对气候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对交通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自西向东流,便利东西交通对能源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二、气候1.气温与温度带(1)气温差异项目特点影响因素气温最高(低)地区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纬度因素、冬季风省最高,最低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地形最高,最低(2)温度带划分我国温度带划分及分布范围图2.降水与干湿地区(1)时空分布规律(2)干湿地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显著。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力量所导致的灾害事件。
由于中国位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包括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多样、地形变化剧烈等因素,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地理特点。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由于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泛滥、雨水过多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情况所引起。
长江、黄河和淮河流经多个省份,其中尤以四川、湖南、浙江、河南等地更为频繁。
洪涝灾害不仅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还对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损失巨大。
二、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中国的另一个常见自然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中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北地区和台湾等地。
其中最严重的地震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影响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
台风带来的狂风和豪雨对当地的农作物、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福建、广东、浙江等省份是台风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在近年来有所增加,对中国的影响也愈发严重。
四、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干旱导致土地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阻,牲畜缺水,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势高、气候干燥,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干旱灾害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五、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由于中国地势复杂,包括高山、丘陵、河流等地形,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
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土地下滑导致房屋和道路的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的山区,雨水冲刷土壤形成泥石流,造成山洪、堰塞湖溃坝、村庄毁灭等后果。
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是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选修5第3章第2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学案

选修5第3章第2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多发区。
2、了解黄淮海平原区、东南沿海区、黄土高原区、川滇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并能说明各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学习重点】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多发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及其特点。
【学习难点】各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的成因。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区与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1)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是世界上__________最多的国家之一。
(2)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__________与__________都有发生。
(3)我国是一个__________气候典型的国家。
(4)我国境内的__________地带,是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带的重要分布区。
(5)我国人口__________很不均衡,__________的地区差异也很明显。
二、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1、黄淮海平原主要发生的自然灾害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本区深受季风影响,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
由于春、夏两季降水较少,故有“__________”之说;降水以__________为主,有较多的洼地,__________灾害极易发生。
2、黄淮海平原的__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__地震带正处于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地区,地震灾害严重。
三、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1、东南沿海主要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台风等自然灾害。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一、引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涵盖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势复杂多变,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环境极为恶劣。
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此地区经常发生各类自然灾害。
本文旨在探讨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二、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1. 高原地壳活动频繁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与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带的交汇区,地壳活动频繁。
大规模的地震和地壳运动常常发生,给高原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2. 气候恶劣多变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调节影响,受季风和高原特有气候控制。
其气候干旱、寒冷,季节变化明显,且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大。
高原地区经常受到暴雨、雪灾、雹灾等极端天气的袭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3. 水文系统复杂青藏高原是亚洲大陆的主要水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高原地势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水文系统极其复杂。
在夏季,由于高寒地区的冰雪融化,以及山区大量降水,易引发洪涝灾害;而在冬季,由于严寒天气,河流和湖泊易被冰封,导致供水困难。
4. 物种多样性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高原之一,拥有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受到了破坏,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三、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1. 地震青藏高原是地震频繁区之一,主要地震带沿着高原南北走向延伸。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唐古拉山、楚玛河断裂带是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常年发生中强烈震事件。
2. 洪涝灾害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流水文系统发达,夏季降雨和冰雪融水增加,易导致洪涝灾害。
此外,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进一步加重了洪涝灾害。
3. 雪灾青藏高原年降水主要以雪形式出现,是全国雪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势复杂多变,山区交通不便,雪灾给交通运输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主要受灾 灾种 风险 灾情表现
洪涝、干旱、冷冻、 雪灾、旱灾、虫灾 风雹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 农作物受灾面积等 牲畜掉膘、死亡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
灾害带 分布地区
环境特点
主要灾害
危
害
海洋灾 东部和南部 海洋环境 海域 害带
台风、风暴 对海洋渔业 潮、赤潮 和石油平台、 船舶、港口 造成灾情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1.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 2.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
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 壳运动强烈; (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受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尤其是夏威夷高压 势力的强弱及位置的移动,导致我国旱涝灾害频繁。
西 人口稀少,以畜牧业为主 北 部 灾情主要表现为
牲畜灾情。
东 南 部
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 种植业灾情严重
腾冲
我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及形成原因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气候、地 形 土地类型 农业部门
畜牧业经 营方式
湿润、半湿润;平 原、丘陵 耕地面积大 种植业为主
舍饲、半舍饲,高 密度养畜
干旱、半干旱;高 原、山地 草原广阔 畜牧业为主 靠天养畜
①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 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 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一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 ②中国正好位于这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
3.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明显
灾 旱 种 地域分布 原 因 黄淮海平原、 灾 东北平原为多 发区 长江中下游平 涝 原、黄淮海平 原为多发区 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下图是“黄淮海地区8级及以上风力出现天数统计图”,3、4、5三个月出现8级以上风力的天数最多。
读图回答1~2题。
1.上述月份,该地易出现的自然灾害( )A.春旱 B.伏旱 C.洪灾 D.暴雨2.此时,随着风力的增强,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原地区,还会形成( )A.洼地 B.旱地 C.盐碱地 D.沙地3.导致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受季风环流控制降水多 B.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C.受台风影响次数多,雨量大 D.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大4.我国洪涝区主要有( )A.海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 B.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流域C.海河、黄河、淮河、松花江流域 D.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流域5.我国山洪频繁多发的地带,集中分布在( )A.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 B.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C.南方低山丘陵区 D.河流纵横交织、河网密度较大的地区6.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B.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西南山区C.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等地D.低温冷害主要在华南地区和黄淮海平原7.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8.我国东部海岸地带受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是 ( )①有众多港口②有众多开放城市和高新技术开发区③沿岸为泥质沙滩④人口密集⑤盐业、渔业、海洋养殖业发达⑥海防林密集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9.读“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________流域,C是________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________地区。
(2)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D地区被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1~3题。
1.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2.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A.地震 B.泥石流 C.洪涝 D.塌方3.针对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下列防治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 A.开垦梯田 B.植树造林C.修建水库 D.治理河流读下图,回答4~6题。
4.关于坡面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解的是(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B.20°~40°之间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C.4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D.9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5.在40°~90°之间,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C.坡面径流流速小D.受雨面积减小,而使坡面流量减小6.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图2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7~8题。
7.年降水量________之间,降水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 )A.300 mm~450 mm B.300 mm~530 mmC.450 mm~530 mm D.≥450 mm8.关于该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侵蚀力伴随森林的覆盖率提高而变强B.年降水量超过450 mm后,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增加C.当年降水量超过300 mm之后树木才迅速生长D.森林的覆盖率决定降水侵蚀力的大小9.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该地区多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的主要自然地理背景。
(2)(2)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__,该省区受害点数约为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发生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该省区受害点数约为__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对而言,我国六大区中____________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
(5)我国中南地区发生的山崩、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11.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又称”风暴海啸”,具有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
阅读发生在我国渤海海区的某次风暴潮的海面水位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说出此时渤海海区的风向及受灾严重的地区。
(2)就如何减轻风暴潮灾害,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本题考查风暴潮的成因、分布及其防御措施。
依据”渤海海区的某次风暴潮的海面水位分布图”可以看出,东北部水位最低,西南部最高,说明风向为东北风。
受灾严重的应该位于西南部的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岸(或者渤海的西南部)。
减轻灾害的措施可以从预警预报、监测,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考虑。
【答案】(1)东北风。
渤海湾、莱州湾沿岸(或西南沿海)。
(2)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本题以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为切入点,考查了台风的天气特点、引发的灾害和预防台风的工程措施等知识。
第(1)题,调动”台风”知识可知,台风过境A地前后,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A、B两地所处位置不同,所以该台风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也不同:A地:风暴潮;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有护坡固坡、植树种草。
注意是”工程措施”。
【答案】(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2)A地:风暴潮;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护坡固坡、植树种草。
参考答案1.D [西南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湿润,温差较小。
]2.B [破坏植被,使地表稳定性下降,易诱发泥石流灾害。
]3.B [植树造林可增加地表稳定性,拦截坡面径流,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 4.C [从图上可看出40°时的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5.D [坡度大于40°,受雨面积减小,导致侵蚀强度减小。
]6.B [本组题考查水土流失问题。
植树在存水处,因此在②处。
]7.A 8.B9.(1)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形上坡陡谷深,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又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岩石破碎松散,遇上暴雨天气或冰雪大量融化,大量冰雪融水汇集时,就会产生特大或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
(2)四川省102西部地区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东部地区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3)云南省104西部地区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4)华东地区(5)东部地区的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带参考答案1.A [3、4、5月份黄淮海地区最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为春旱。
]2.C [春季华北地区风比较大,降水少,春旱严重,所以蒸发旺盛,如果地下水位比较高,则会形成盐碱地。
]3.B [题目中说的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是该区的特点,会造成雨季河流排水不畅,导致洪涝灾害多发。
]4.A [由于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受降水量多少、雨季长短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区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所以B、C、D项不正确。
] 5.C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丰富,加之小流域众多,山谷内易形成山洪。
]6.C [干旱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地,青藏高原东南部;低温冷害分布在东北平原、青藏高原。
]7.B [华北地区春季时,气温回升,蒸发强烈,雨带还未移动到这一地区,且农业需水量又比较大,所以经常造成春旱。
]8.D [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我国东部海岸地带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众多港口,这是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原因;海防林密集有利于减轻风暴潮的危害。
] 9.(1)海河淮河中下游(2)自然原因:7、8月份降水集中,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加之泥沙多,淤积严重,导致下游排水不畅,加之地势平坦,极易出现洪涝灾害。
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悬河”,堤坝容易漫溃(4)我国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