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自然灾害_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八种自然灾害_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地震、滑波、泥石流等八种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措施、危害一、泥石流定义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三、形成的原因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四、我国泥石流分布的特点1、我国泥石流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尤其在地形条件上表现较为明显。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和盆地之间的接触带上,此外青藏高原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也是泥石流集中分布地。
在两个地带中,泥石流又多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入阶段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
这也是我国泥石流发生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在每一个大型构造带中,高频率的泥石流的发生多集中在混合花岗石、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页岩、泥灰岩、泥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2、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有关。
高频率的泥石流往往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局部暴雨强度大、较软湿、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西藏等地,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五、减轻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有许多种,生物措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效果好。
生态环境恶化,坡面植被覆盖率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经常会造成水土流失。
而许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就是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
由此可见,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生物措施。
自然灾害成因危害与解决措施

自然灾害成因危害与解决措施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危害的灾害事件。
它们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地震、洪水、飓风、干旱、泥石流等。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解决措施,以减少其对我们的伤害。
自然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它造成了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引起地面的震动。
洪水是由降雨量过大、河流堵塞或冰雪融化等因素引起的。
飓风则是由海洋中的温暖湿润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而形成的。
干旱是由持续的高温和缺乏降雨引起的,导致土地干燥和农作物减产。
泥石流是由陡坡上的大量土石流动而形成的,通常与降雨量过大和山体的松散土壤有关。
不同的自然灾害具有不同的危害。
地震会导致房屋倒塌、桥梁损坏和地下管道破裂,造成人员伤亡和交通瘫痪。
洪水可以淹没城镇和农田,破坏房屋、道路和桥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飓风的强风和暴雨会破坏建筑物、电线杆和树木,带来洪水和风暴潮,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干旱导致农作物歉收、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食品危机。
泥石流会摧毁房屋、道路和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措施。
首先,加强预防措施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应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标准,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在洪水易发地区,应建设堤坝、护岸和排水系统,确保水流畅通。
在飓风影响地区,应建设抗风建筑和避风设施,加强飓风监测和预警系统。
在干旱地区,应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措施和农业灌溉技术。
在泥石流易发地区,应采取植被恢复和防治措施,减少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
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建立完善的灾后重建机制等。
只有提高应对能力,才能更好地减少自然灾害对人们的伤害。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常见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

常见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一、常见自然灾害灾害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据此可把灾害划分为自然灾害、社会灾害、天文灾害等类型。
天文型灾害的损伤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
自然型灾害主要包括:洪水,龙卷风,雷电,地震等。
社会型灾害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火灾。
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球内动力作用引起地壳的现代活动而产生。
我国为世界上地震最严重的地区,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汇部位,地壳现代活动剧烈有关。
2、暴雨南方气候潮湿多雨,梅雨季节雨量尤甚,暴雨影响人们的出行、活动等。
大量的雨水易引起积水,导致水灾等。
3、雷击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雨云中的火花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光是闪电,闪电使空气受热迅速膨胀而发出的巨大声响是雷响声,雷雨天容易遭受雷击,致人受伤甚至死亡。
二、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一)地震灾害1、如果地震时正在室内活动,应该迅速采取就地避险措施。
若在教学楼中,可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也可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躲避。
若在宿舍楼中,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的楼道、开间小的房间暂避一时。
此时,应用双手护住头部以减缓坠物的冲击作用。
决不可乱跑或跳楼,待主震过后,有秩序地、迅速地撤离和疏散。
2、如果地震时正在户外活动,则应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电网、电线、煤气管线等。
(二)暴雨1、平时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及暴雨时积水成灾。
2、充电器、电器插座等应放离地面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触电伤人。
3、尽量不要外出,尽可能绕过积水严重的地段,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及坑、洞。
(三)雷击1、尽量躲入建筑物内,室内门窗要关好。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器及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带电设备。
4、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
5、切勿从事水上运动,远离水面以及其他空旷场地。
6、切勿站立在山顶、楼顶上或其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自然灾害与防治笔记

自然灾害与防治说明:该小结主要概括了四大圈层中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们结合课本、地图册扎实掌握!一、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1、地震(1)分布(2)成因:位于板块(具体地区要明确板块名称)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3)危害:①人员伤亡;②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等遭到破坏;③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④地表破坏;⑤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其他次生灾害;⑥引发瘟疫等。
(4)防灾减灾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减灾应急预案(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④加强国际合作;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⑥植树造林、建立护坡等岩土体加固工程,防治诱发次生灾害等注: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有: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诱发其他地质灾害);⑤地震发生的时间;⑥建筑物的抗震系数;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财产密度;⑧人们的防震意识和抗震救灾能力等2、滑坡、泥石流(1)分布:我国山区多发滑坡(2)形成条件泥石流(3)危害(4)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及的民众。
⑤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防止滑坡、泥石流)⑥建立护坡、挡墙、栅格坝等支挡物。
(防止滑坡、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⑦大力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滑坡、泥石流)⑧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
注:某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可能原因自然原因:(地震):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滑坡):①地势起伏大;②岩体破碎或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多;③暴雨或冰雪融化多④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①地形陡峻;②松散或碎屑物质多;③植被覆盖率较低;④暴雨或冰雪融水多,山区沟谷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水流;⑤多地震诱发泥石流;人为原因:⑤植被破坏,如开垦、乱伐、采矿,造成地表松散物多,诱发泥石流。
人教版地理八上第二章第4节《自然灾害》优质课件 (2)(共48张)

业 水 平
降温、霜冻、雨雪天气。
达 标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返回
2.地质灾害
• 地震 • 滑坡 • 泥石流 • ……
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世界两大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 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思考:分别是那几个版块碰撞形成的?
分布 ①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②地震带____地__环中____太海____平—____洋喜____马地__拉带__雅___地带
三北规划整体图
三北防护林全景图
种植灌木
当 地 震 来 临
优化方案系列丛书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核 心 要 点 突 破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学 业 水 平 达 标
返回
大,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 区。
三、防灾减灾
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方面 做出的努力有灾害预报、灾 害预防和救灾等。
• 5月16日, 2750名海军陆战队官兵分三个梯队相继顺利到 达四川地震灾区,立即展开救援行动。
三北防护林的基本概况
• 三北防护林,是一项在中国北方实施的生态建设 工程,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工程地跨东北西 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北方 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 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 中国国土面积的42.4%。
台风
飓风
龙卷风
优化方案系列丛书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地质灾害】地震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滑坡、泥石流一、滑坡1.成因(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2.摧毁城镇、村庄;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1.加强监测预报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2)降水集中、多暴雨,(3)植被破坏严重,(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1)空间分布不均(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常见自然灾害

常见自然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了解防灾避灾的措施。
一、【寒潮】特点: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寒潮灾害特点:降温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危害: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秋季和春季危害最大)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暴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沙尘暴: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环境;破坏植物生长等。
有利影响:.适度的寒潮南侵,可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减少北方的扬尘天气。
东北、西北的冬雪积累,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春天积雪的消融,还可缓解春播的旱情。
.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低纬“倾泻”是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促进了全球的热量平衡。
.还可以净化大气。
寒潮带来的雨雪,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而且还会使空气中的病毒随雨雪降落。
.寒潮带来的低温,还可以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是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宝贵的动力资源。
寒潮的防御措施.加强对寒潮的监测和预报,提早做好防寒准备。
.提高人的防灾意识,做好应急预案。
.培育耐寒的作物品种。
(技术).实行地膜覆盖。
.发展塑料大棚农业。
.制造烟雾,预防霜冻等。
.加强防寒和饲料储备工作。
(牧区)思考: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我国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海南、台湾等思考: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滑波、泥石流等八种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措施、危害一、泥石流定义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三、形成的原因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四、我国泥石流分布的特点1、我国泥石流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尤其在地形条件上表现较为明显。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和盆地之间的接触带上,此外青藏高原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也是泥石流集中分布地。
在两个地带中,泥石流又多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入阶段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
这也是我国泥石流发生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在每一个大型构造带中,高频率的泥石流的发生多集中在混合花岗石、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页岩、泥灰岩、泥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2、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有关。
高频率的泥石流往往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局部暴雨强度大、较软湿、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西藏等地,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五、减轻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有许多种,生物措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效果好。
生态环境恶化,坡面植被覆盖率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经常会造成水土流失。
而许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就是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
由此可见,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生物措施。
减轻崩塌、泥石流的生物措施主要包括改良耕作技术以及改善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的农、牧业管理方式,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
生态措施的主要作用。
生物措施的作用主要包括保护坡面、减少皮面物质的流失量、固结上层、调解坡面水流、削减坡面径流量、增大坡体的冲蚀能力作用。
其不仅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治本措施,而且投资少、收益快、容易被群众接受。
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生物治理应从水土保持入手,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为目标合理进行生物规划设计。
根据具体地区的环境、地形特点,配置体型,树种、草类、实行山水林填的综合治理,推行乔、灌,草并举的治理原则。
治理泥石流可以通过具体规划泥石流形成区,还可以造沟坡水源涵养林和沟谷水土保持林。
泥石流危害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如1969年8月云南省大盈江流城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暴发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公路因此被淹l公里,白龙江改道使长约两公里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
该段线路自1962年以来,由于受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已3次被迫改线。
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会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泥石流发生的应急措施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
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该泥石流沟下游可能波及(影响)到的村、乡、镇、县或工矿企业单位。
2、有关政府部门应立即组织有政府、单位(村、乡、镇)、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的抢险救灾活动。
3、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
比如:酌情限制车辆和行人通行;组织危险区群众迅速撤离等。
4、密切注视该泥石流灾害可能引发某种生命线工程(如水库、铁路、公路等)的次生灾害甚至第三次灾害。
如火灾、洪水、中断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
5、建立观测站(网)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掌握灾情的变化发展趋势,并作出决断。
地震一、定义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即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古代又称其为地动。
二、形成的原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构造地震。
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在地壳上。
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
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地震带来的破坏1、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①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②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③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④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
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
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2、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①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②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③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④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台风一、定义台风和飓风都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东亚一带叫台风;在南半球称旋风。
二、台风的分级标准台风,通常按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的风力的大小进行分类。
1、超强台风。
中心附近最大16级以上2、强台风。
中心附近最大14~15极3、台风。
中心附近最大12~13级4、强热带风暴。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11级5、热带风暴。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11级6、热带低压。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三、形成的原因台风的形成,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成水汽升空,而周围的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终必使整个气流不断扩大而形成风。
由于海面之广阔,气流循环不断加大直径乃至数百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漩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漩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台风的中心就在我们目前看到的风向成丁字形的位置,根据风向和风速就不难判断出台风中心的距离和走向了。
根椐四十年观测台风耒临前的行云方向,判断台风是否从本地经过,基本上全部准确。
准确性有好多次竟先予本地的预报。
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四、台风带来的灾害台风引起的灾害通常由三方面造成:一是风灾。
台风大风及其引起的海浪可以把万吨巨轮抛向半空,拦腰折断,也可把巨轮推入内陆;在陆上台风可拔树倒屋,引起巨灾。
二是比风灾还要严重的台风暴雨之灾。
短时间高强度的降水可引起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江湖泛滥、水库崩溃,冲毁道路建筑,造成交通的中断、水电供应中断,工厂、民居损毁和人员伤亡等。
台风暴雨及其造成的滑坡、泥石流是台风造成较多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是比雨灾更严重的暴潮之灾。
它可淹没岛屿、冲毁堤防、涌入内陆,可使数十万人瞬息之间惨遭灭顶之灾。
五、台风对人类的影响台风除了直接或间接威胁人体生命外,还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专家们研究发现:台风呼啸的声音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从而使人产生包括恐惧在内的一些心理障碍。
台风来临时天气骤变,气温突降,人体的寒冷感觉会突增,这会使得人体呼吸道局部温度降低,极易诱发如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而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病人的病情,也极易因台风影响而复发;一些发热病症,一遇凉风也会加重病情。
多数心肌梗塞患者对降温明显的大风过程有显著的敏感症状,这样的过程对关节病症、胃部病症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但以上这些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主要是在台风期间不要外出直接接触台风,做好保暖,准备药物。
台风是一种低气压的天气过程,低气压本身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应。
大气的气压下降,会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呼吸急促、心律加快、头晕等症状,神经系统也会产生障碍。
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大多数肺结核患者咳血、血痰加重的程度与低气压环境有密切关系。
患者的病情恶化,大多数是在低压环流形势下发生的。
台风过后,受灾地区的人们更要谨防疾病,主要有三类:一是容易感染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二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钩端螺旋体并流行性出血热、疟疾、乙型脑炎等;三是各类皮肤病,如浸渍性皮炎、虫咬性皮炎等。
对以上疾病的预防,主要是多注意食品卫生,保护好水源,饮用水要消毒等。
六、台风来临时该怎么做1、躲避大风应选择在地下室、防空洞、涵洞等场所。
2、风灾中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要做深呼吸,将胳膊放在胸前,用两只胳膊和肩膀、背部顶住外部压力。
3、在家中也要学会躲避大风。
a、迅速撤退到地下室或地窖中,或到最接近地面的房间内,并面向墙壁抱头蹲下。
b、远离门窗和房屋外围墙壁等可能坍塌的物体。
c、尽可能用厚外衣或毛毯等将自己裹起,用以防御可能四散飞来碎片。
d、贵重物品要向楼下转移,也可放在洗衣机、洗碗机等电器里。
e、接收到台风预警信息之后,应尽可能地不要外出,要待在家中安全的地方。
f、转移时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台风来时,住在低洼地段部分居民一般会被组织转移。
转移时除了要保管好家里的贵重物品外,还要带上随身的日用品,多准备点衣物和干粮是很有必要,免得到时要重新返回家中去取,发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