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③寒潮在南下过程中,当地形走向 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平行时,加速风 速,从而加强冷空气的影响。
7、危害
8、防御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做好防寒保暖准备(用 烟熏、塑料薄膜覆盖庄 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培养耐低温的农作物品 种等)。
(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 5、我国不易受寒潮侵袭的地区: 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广东、海南、台湾一带。
6、影响寒潮强弱的因素:天气系统(冷锋强弱)、纬度位置、 地形
◇分析地形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①青藏高原地势高而寒潮不易侵 入;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 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 影响。
江淮流域 长江和松花江流域
回顾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移动规律,说说我国不同地区 洪涝灾害出现的时间。 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暴雨) 时空分布存在一致性。
我国东部从南到北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夏、秋季, 以夏季最集中。
7-8月份 华北东 北
6-7月份 华东 (江淮地区)
4-5月份 华南
3、发生时间与多发地区:
分区
旱灾类型 (发生时间)
发生原因
春旱 华北地区 为主
自然:①春季降水少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 人为:③冬小麦返青期,需水量大
伏旱
长江中下 (夏) 游地区 为主
自然:①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 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②气温高,蒸发旺盛 人为:人口密集,生活生产需水量大
分布范围广;地震频率高,强度大;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因此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在中国的自然灾害中,主要包括地震、洪水、旱灾、台风和滑坡等。
这些灾害类型各有特点,分布也不均匀,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地震是中国最常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大陆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地震,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导致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和社会秩序混乱等后果。
地震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壳活动频繁,地震风险较高。
其次,洪水是中国另一个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中国的江河众多,水资源丰富,但也带来了洪水的威胁。
每年夏季和秋季,中国的南方地区经常发生洪水。
洪水不仅会造成农田受灾和农作物减产,还会导致城市内涝和房屋倒塌等问题。
洪水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水系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势平坦,易受洪水侵袭。
第三,旱灾也是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部分地区常年面临水资源短缺和干旱的威胁。
旱灾不仅会导致农作物歉收和水资源紧张,还会造成饮水困难和生活用水不足等问题。
旱灾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等干旱地区,这些地区的降水量少,蒸发大,容易发生旱灾。
此外,台风是中国沿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中国东南沿海是台风的主要活动区域,每年夏季和秋季都会受到台风的袭击。
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会导致海上交通中断、农田受灾和房屋损毁等问题。
台风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靠近热带海洋,台风易于生成和发展。
最后,滑坡是中国山区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拥有大片的山地,山坡陡峭,土壤松散,容易发生滑坡。
滑坡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毁坏,还会导致交通中断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滑坡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等山区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势陡峭,雨水和重力等因素容易引发滑坡。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种类多: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频率高、强度大:高于世界平均的频率
1、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思考:
(1)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 发 (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 区面积广,滑坡泥石 流多发; (3)季风气候不稳定,多旱涝灾害 (4)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
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表现:
思考题:
找出我国旱灾、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低温 冷害、台风灾害的多发区?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
1、成灾人口多,主要集中在东部 2、农业灾情严重,东部农作物受灾面积大
问题: 自然灾害的 成灾程度与人口 数量有何关系?
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使得成灾人 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问题:
农作物成 灾面积与播种 面积有何关系?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 种也集中在东部。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
1、成灾人口多,主要集中在东部 2、农业灾情严重,东部农作物受灾面积大
问题:
我国因灾 死亡牲畜比较 多的省区有哪 些?
内蒙古、西藏、四川、新疆等,主要是西部地区。
3、我国东、西部灾情的差异
西北灾害带:主要是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
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青藏高原灾害带: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
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自然灾害为主
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是指连云港以南的地区,以台风、风暴潮、
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东部灾害带:主要是指第三阶梯,以洪涝、旱灾、病虫害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东北旱涝
西北风沙水土
低温灾害区
流失多灾区
西部地震
内蒙古暴 风雪灾害区
华北地震 旱涝重灾区
高寒灾害区
华东华南旱涝
西南地震
台风多灾区
山灾多发区
台湾多地震区
比较说明我国沿海与内地、南方与北方自然 灾害的类型差异。
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 海水入侵、地震等灾害类型为主。 内地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坡、 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类型为主。 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沙尘暴、 寒潮等灾害类型为主。 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类型为主。
青藏高原: 低温冻害 冰雹、地震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 季节性干旱(伏旱) 暴雨洪涝 热带风暴、台风 风暴潮、海啸等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种类多
干旱、暴雨、洪涝、热带风暴、龙卷风、
气象灾害 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风雪、寒潮、冷
害、霜冻、雹灾等
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
地质灾害 塌陷、火山、冻融、地面沉降、土地沙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分布范围广
※地域差异大Biblioteka 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 损失大。 中部次之。 西部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但损失较小。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时间上 ——有一定的周期性 ※空间上 ——分布很不均匀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说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的主要灾害有哪些?
我国八大自然灾害区
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性
质灾害 地震频发 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候灾害 暴雨洪涝
滑坡、泥石流
文灾害 太阳黑子增多
东北地区: 季节性干旱(冬春较重)、低温冻害 暴雨洪涝、森林火灾等
2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特征

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希玛拉雅地震带上; 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
西南为多发区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 坡多,降水历时长
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
东南沿海为多发区
濒临西北太平洋
Company Logo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特征
我国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要集中在东部。
Company Logo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关系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 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
展对于带动中西部发展,提高全国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 用。因此,该地区的减灾是仅次于城市的第二重点。其 基本目标是逐步建立完善的综合减灾系统,达到有效地 防御常规性多发灾害和一般性大灾的能力。
Company Logo
中部减灾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宁夏、河南、安徽、 湖北、湖南、江西、贵州、重庆以及内蒙古、甘肃四 川和云南等省市自治区的东部地区。本区域灾害种类 比较多,除地震外,还有旱灾、洪涝、风灾、雪灾寒潮、 沙尘暴、病虫害和泥石流、滑坡、崩塌、以及水土流 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该区减灾的基本目标是防灾 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减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水 库、电站等水利工程、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内河航 道和重要城镇的重点防灾抗灾;二是农业减灾;三是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大领土面积的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各种各
样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不仅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
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自然灾害类型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包括洪涝灾害、地震灾害、气象灾害、矿山灾害、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其中,洪涝灾害是我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一度汛期
时常常会引发严重的水灾;地震灾害也是我国的一大灾害,尤其是
在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比较常见;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等自然
灾害,也给我国南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矿山灾害也是一种比
较特殊的自然灾害,常常会造成矿难;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灾害则
与我国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来减
轻或避免灾害造成的影响。
对于洪涝灾害,我们可以采取生态防洪、人工防洪、水库蓄洪、河道整治等办法来控制洪涝灾害的发生;对于地震灾害,我们可以
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加强房屋抗震能力等措施来保护人们生命和财
产安全;对于气象灾害,我们可以加强气象监测预警,调整农业生
产结构等措施来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对于矿山灾害,我们可以加
强安全生产管理,完善矿山安全设施等措施来预防矿难;对于水土
流失、荒漠化等灾害,我们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变人们的不
良生态行为,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等来维护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福祉。
综上所述,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多种多样,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灾后抢险救援等方面的建设,来更好地应
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年度总结评估(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我国相关部门对自然灾害进行了年度总结评估。
二、自然灾害基本情况2021年,我国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近5000起,受灾人口超过1亿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
其中,洪涝、地震、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为主要类型。
1. 洪涝灾害:2021年,我国南方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2.6亿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
2. 地震灾害:2021年,我国发生多次地震,其中四川茂县6.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台风灾害:2021年,我国共遭受14个台风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
4. 干旱灾害:2021年,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0亿元。
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1. 完善政策法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提升基础设施:我国加大了对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了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3. 强化监测预警:我国建立了完善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了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
4.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我国加强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
5. 强化科普宣传:我国加大了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力度,提高了公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防灾减灾救灾投入不足: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投入占GDP的比例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滞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部分地区存在安全隐患。
3. 公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薄弱:部分群众对防灾减灾救灾知识了解不足,缺乏自救互救能力。
4. 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部分地区对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五、对策建议1. 加大防灾减灾救灾投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投入占GDP的比例,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地形、地 势、土壤 等条件影响, 主要 受北方冷空 气 的侵入 和夜间 地表 或植 物表面 辐射 散热冷 却而 形 成.
有深厚的高温、高湿、对流强烈 的空气组 成. 受地 球 的自转偏向力作用, 一般多发生于 10~15 ℃.
河流将 上游侵 蚀泥 沙携 至下游 而沉 积于河 道与 河 口, 造成河道与港口沉积.
广泛 发育 于 河口 三角 洲 和 滨海 平 原, 具 有透 水 性 差、强度低、压缩性能高、易变形的特点.
地球内部的岩浆沿 一定通道上 升, 穿 过地壳喷溢 到 地表, 可分为活火山、死活山和休眠火山.
植物在成煤过程中 形成的一种 可燃性气 体, 在煤 炭 生产中易爆炸的灾害性气体.
数百公里.
( 2) 崩滑流
受区域 性和 地带性 双重 因素 控制, 人为 因素 显著.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特别是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矿山开采影响更大.
布于地表浅层岩土体.
( 3)
大气降水与地表土 壤相互作用, 形成 于土壤侵蚀 和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在
水土流失 搬运沉 积过 程, 多发于 山地 和丘陵 地带, 现 阶段 受 黄 土 高 原、长 江 上 游、南
外 生 型, 隐 伏 性 灾 害, 分 布于地下.
内 生 型 与外 生 型 兼 备 的 显露 性灾害, 分 布于 地下 一定深度.
第 4 期 石 辉等: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563
种类
( 9) 坑道突水
( 10) 河港淤积
( 11)
软土变形 地
质
( 12)
灾
( 5)
受气候、地 形、地下 水位的影响, 主要 由于地势低 洼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盐碱化 排水不畅, 地下水矿化 度高, 蒸 发量大, 盐分在地 表 布于 地表. 引黄 灌区 次生
害
聚积而致. 现在由于不合理 灌溉而引 起的次生盐 碱 盐碱化严重.
化现象大量存在.
( 6) 塌 陷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布于地表.
56 4
河北师范大 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23 卷
种类
( 26) 废气污染
成 因 条 件
类型分 类
在生产和燃烧过程 中产生的、对动植 物直接或二 次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有害的各种气体, 如含硫燃 料燃烧所 产生的二氧 化 布于地表至天空数百米. 硫在空气中形成的酸雨已成为一个跨世界性危害.
对自然灾害的类型和成因进行科学的划分, 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是有效防 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基础. 现将我国发生的 40 多种灾害按成因划分为地质灾害, 气象灾 害, 环境污染灾害, 火灾, 海洋灾害, 生物灾害 6 大类, 又按不同表现方式划分为 44 个种 类, 各灾害的详细分析见表 1.
人为影响严重. 滥垦滥牧及 不合理工 矿建设使水 土 方丘陵区最为严重.
地
流失加重.
( 4)
受区域 性气 候的影 响, 是沙 漠边缘 植被 破坏、风 起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主
质 沙漠化 扬沙的结果, 新增沙漠面积 中的 80% 是由于人 类不 要分布于三北沙漠沿线.
合理的活动而致.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石 辉, 彭珂珊
(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 杨凌 712100)
摘 要: 各种灾害均会造成社会财产损失, 不利于 社会的发展. 对灾害进行合理的分类并 探讨其成 因、特点是防 灾减灾的基础. 本文将主要自 然灾害按其成 因划分为 6 大类 44 种, 并 对其类型分布进行了探讨, 以期能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依据.
( 7) 地面沉降
( 8) 地裂缝
受区域 构造 控制, 在人 为因 素直接 和间 接作 用下, 外 生 型 为主 的 隐 伏 性 灾
造成地面塌陷. 其中以人为诱发塌陷为主.
害, 分布于地下.
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引起.
受区域 地壳 构造控 制, 与岩 石的胀 缩性 密切 相关, 人为因素起着附加 作用. 它 是现代地 表破碎的一 种 形式, 大多数发生在第四纪沉积层中.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布于地表.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布于地表.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布于地表.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布于地表.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布于地表. 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布于地表.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布于地表.
灾 火 山
害
( 13)
瓦 斯
( 14) 冻 融
( 15) 地方病
( 16) 干 旱
( 17) 洪 涝
( 18) 干热风
( 19) 气 霜 冻
象
( 20)
台 风
灾
( 21)
雹 灾 害
( 22)
尘 暴
( 23) 寒 潮
( 24) 湿 害
( 25) 白 灾
成 因 条 件
类型分 类
受区域性地质条件 控制, 在 人为工程 活动影响下 发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生. 当 开采 矿山 和地下 掘进 时, 改 变了 地下 压力 平 布于地下一定深度处. 衡, 沿孔隙、层面、裂隙、断层等大量突水突泥.
1999 年 12 月 第 23 卷 第 4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ebdi N or mal U niver sity ( N atural Science)
文章编号: 1000-5854( 1999) 04-0561-07
D ec. 1999 V ol. 23 N o . 4
收稿日期: 1999 06 18; 修回日期: 1999 08 28 基金项目: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 96-004-05) 作者简介: 石辉( 1968 ) , 男, 陕西眉县人,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博士生.
56 2
河北师范大 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23 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些不合理的经 济活动, 加剧了各种灾害的发生. 如由于滥垦滥牧所引起的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已成为一 些地区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素有“三岁一饥, 六岁一衰, 十二岁一荒”之 说[ 3] , 灾害种类多, 成灾比例大, 受灾面积广. 自公元前 1766~1937 年的 3 703 a 间, 我国 各种自然灾害达到 5 285 次, 平均每年一次, 从公元前 206~1936 年的 2 142 a 间各种灾 害达 5 150 次, 几乎每 4 个月一次. 从 1950~1989 年的 40 a 间, 农业自然灾害面积年均 3 400 万hm2, 成灾面积 1 402 万 hm 2, 受灾最多年达 5 400 万hm 2. 近 40 多年来, 平均每年 造成万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200~2 800 亿元, 1989~1993 年这 5 a 间自然灾害损 失占 GN P 的比例分别为 3. 28% , 3. 48% , 6. 01% , 3. 55% , 3. 17% [ 4] . 由此可以看出, 每年 灾害损失占 GNP 每年增长率的 1/ 3, 约为全球年均损失的 1/ 4, 约为 GNP 的 5. 3% , 约占 当年新增国民收入的 1/ 3, 超过美英发达国家的 10 多倍[ 5] . 据联合国统计, 在近期全球发 生的 54 起重大自然灾害中, 中国就有 8 起, 占 15% , 我国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占全球死亡
( 27)
工业与生活废水未 经净化处理 而排入各 种水体, 污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环 废水污染 染物含量超过了水体的净化能力, 使水质变坏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布于地表和各种水体.
境
( 28)
在生产 和生 活中随 意丢 弃、堆放的 各种 废渣, 这 些 外生 型, 显露性 灾害 与隐
表 1 我国灾害主要 类型及成因条件表
种类
成 因 条 件
类型分 类
( 1) 地震
地壳岩 层能量 突然 释放 而导致 周围 物质强 烈运 动 内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产生地 震, 受区 域地壳 结构 和活动 断裂 构造 控制, 布 在 地 面以 下 数 公 里 至
其分布和活动呈区域性和周期性特点.
地表岩 石和土 层因 温度 变化而 发生 冻融交 替的 过 程, 主 要发 生在 高纬度 和高 海拔地 区, 可对 当地 各 种设施造成破坏.
在地质 历史 时期, 地壳 表层 中部分 元素 呈现 异常, 致使当地居民对某 些元素摄入 过量或不 足, 形成 一 种地方性病害.
外 生 型, 显 露 性 灾 害, 分 布于地表. 外 生 型, 隐 伏 性 灾 害, 分 布于地表浅层. 内生型, 隐伏性灾害.
内生型, 隐伏性灾害.
内生型, 显露性灾害.
内生型, 显露性灾害.
是气候、地 理和 社会等 多种 因素综 合影 响的 结果. 大气活 动中 心和强 度出 现异 常环流, 季 风反 常, 降 水量持续偏少.
冷暖空气交汇的锋 面在一个地 区长期徘 徊和停滞, 从而造成降雨过于 集中. 分 暴雨危害 和连阴雨危 害 两种.
人数的 44% . 1954 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大水, 受灾面积 0. 16 亿hm2, 317 万hm 2 农田受 淹, 死亡 3 万余人[ 6] . 1963 年的华北大水, 仅海河流域直接经济损失 60 亿元. 1975 年 8 月 台风在福建登陆, 淹没农田 173 万hm2, 冲毁京广线 100 km, 死亡 10 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 100 亿元. 1976 年唐山大地震造成 24. 2 万人死亡, 70 多万人受伤, 损失 100 亿元. 1984 年 6 月 2 日开滦煤矿发生突水灾害, 仅 21 个小时将年产 300 万t 的煤矿全部淹没, 损失 4 亿 元, 治理费用 2. 33 亿元. 1991 年夏季江淮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 受灾面积 0. 21 亿hm2, 损 失 725 亿元. 1998 年长江大水, 造成几千人死亡, 2 500 亿元的经济损失. 自然灾害所造成 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 但自然灾害的发生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只有科 学地认识灾害, 了解灾害, 才能有效地预防灾害的发生, 减轻灾害的损失. 2 主要灾害的类型与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