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管壳式换热器简介及其分类

合集下载

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

目录一、管壳式换热器概述 (2)二、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方式及特点 (2)2.1、焊接 (2)2.2、胀接 (3)2.3、胀接加焊接 (3)2.3.1、先胀后焊 (3)2.3.2、先焊后胀 (4)2.4、胶接加胀接 (4)三、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形式与结构 (4)3.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4)3.2、浮头式换热器 (5)四、换热器的主要强度计算(管板) (6)五.换热器的主要强度计算(圆平板) (8)5.1、基于圆平板的强度计算 (8)5.2、基于安置在弹性基础上的圆平板的强度计算 (9)六.心得体会 (10)一、管壳式换热器概述管壳式换热器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挡板)和管箱等部件组成。

壳体多为圆筒形,内部装有管束,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进行换热的冷热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称为管程流体;另一种在管外流动,称为壳程流体。

为提高管外流体的传热分系数,通常在壳体内安装若干挡板。

挡板可提高壳程流体速度,迫使流体按规定路程多次横向通过管束,增强流体湍流程度。

换热管在管板上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

等边三角形排列较紧凑,管外流体湍动程度高,传热分系数大;正方形排列则管外清洗方便,适用于易结垢的流体。

又称列管式换热器。

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

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料(主要是金属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类型。

管壳式换热器具有可靠性高、适应性广等优点,在各工业领域中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尽管受到了其他新型换热器的挑战,但反过来也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在换热器向高参数、大型化发展的今天,管壳式换热器仍占主导地位。

二、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方式及特点2.1、焊接换热管与管板采用焊接连接时,由于对管板加工要求较低,制造工艺简单,有较好的密封性,并且焊接、外观检查、维修都很方便,是目前管壳式换热器中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连接方法。

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

安装要点
安装要点
1)、热交换器应以最大工作压力的1.5倍做水压试验,蒸汽部分应不低于蒸汽供汽压力加0.3MPa;热水部 分应不低于0.4MPa。在试验压力下,保持10min压力不降。
2)、管壳式换热器前端应留有抽卸管束的空间,即其封头于墙壁或屋顶的距离不得小于换热器的长度,设 备运行操作通道净宽不宜小于0.8m。
③ U型管式换热器每根换热管皆弯成U形,两端分别固定在同一管板上下两区,借助于管箱内的隔板分成进 出口两室。此种换热器完全消除了热应力,结构比浮头式简单,但管程不易清洗。
④涡流热膜换热器涡流热膜换热器采用最新的涡流热膜传热技术,通过改变流体运动状态来增加传热效果, 当介质经过涡流管表面时,强力冲刷管子表面,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最高可达W/m2℃。同时这种结构实现了耐腐 蚀、耐高温、耐高压、防结垢功能。其它类型的换热器的流体通道为固定方向流形式,在换热管表面形成绕流, 对流换热系数降低。
3)、各类阀门和仪表的安装高度应便于操作和观察。
4)、加热器上部附件(一般指安全阀)的最高点至建筑结构最低点的垂直净距应满足安装检测的要求,并 不得小于0.2m。
执行标准
产品标准
工程标准
产品标准
《管壳式换热器》GB151-2014 《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和半容积式水加热器(U型管束)》CJ/T 163-2002
分类
分类
管壳式换热器由于管内外流体的温度不同,因之换热器的壳体与管束的温度也不同。如果两温度相差很大, 换热器内将产生很大热应力,导致管子弯曲、断裂,或从管板上拉脱。因此,当管束与壳体温度差超过50℃时, 需采取适当补偿措施,以消除或减少热应力。根据所采用的补偿措施,管壳式换热器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工程标准பைடு நூலகம்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介绍

后封头
L型后封头:和A型前封头相同 M型后封头:和B型前封头相同 N型后封头:和N型前封头相同 U型:U型管束,管束可移动,壳侧容易清洗;热膨胀处理优秀,经济无法兰; 缺点是管侧无法清洗,更换管束困难,弯头部位容易冲刷损伤, P型封头和W型封头已经被淘汰,不在使用, S型封头:其尺寸特点是其后封头要比壳体的直径大,优点是可以解决换热 器设计过程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可以消除换热器的热应力,二是换热器的管
造遵循标准:国外TEMAASME国内GB151、GB150
换热器封头选取原则
1、管壳侧是否需要清洗; 2、是否需要移动管束; 3、是否需要考虑热膨胀; 前封头类型:A、B、C、D、N 后封头类型:L、M、N、P、S、T、W 后封头又分为固定式、浮头式以及U型管,相对于固定式,浮头式造价更高、 需要更大的壳径、低的换热效果由于泄漏流C的存在,优点则是一端具有自 由度可以处理好热膨胀问题,
温度,
5、设备结构的选择
对于一定的工艺条件,首先应确定设备的形式, 例如选择固定管板形式还是浮头形式等,参
螺纹管性能特点
在管子类型中,螺纹管属于管外扩展表面的类型,在普通换热管外壁轧制成 螺纹状的低翅片,用以增加外侧的传热面积,螺纹管表面积比光管可扩展 1.6-2.7倍,与光管相比,当管外流速一样时,壳程传热热阻可以缩小相应的倍 数,而管内流体因管径的减小,则压力降会略有增大,螺纹管比较适宜于壳
K型壳体:主要用于管程热介质,壳侧蒸发的工况,在废热回收条件下使用,
X型壳体:冷热流体属于错流流动,其优点是压降非常小,当采用其他壳体 发生振动,且通过调整换热器参数无法消除该振动时可以使用此壳体形式,
其不足之处是流体分布不均匀,X型壳体并不经常使用,
在化工工艺手册中,I型壳体类型可EDR软件中的不是同一种壳体,其形式见 I1,它的使用方式仅有一种搭配,就是BIU,U型管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

第十七章管壳式换热器(shellandtubeheatexchange)本章重点讲解内容:(1)熟悉管壳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及其类型;(2)熟悉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及适用场合;(3)熟悉膨胀节的功能及其设置条件。

第一节总体结构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通用的标准换热设备。

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材广泛、清洗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在换热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管壳式换热器是把换热管束与管板连接后,再用筒体与管箱包起来,形成两个独立的空间。

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管箱称为管程(tube-side);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部分称为壳程(shell-side)。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而另一种流体在壳与管束之间从管外表面流过,为了保证壳程流体能够横向流过管束,以形成较高的传热速率,在外壳上装有许多挡板。

以下结合不同类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介绍其相应的总体结构。

1、固定管板换热器其由壳体、管束、封头、管板、折流挡板、接管等部件组成。

结构特点为:两块管板分别焊于壳体的两端,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换热管束可做成单程、双程或多程。

它适用于壳体与管子温差小的场合。

图1固定管板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优点:结构简单、紧凑。

在相同的壳体直径内,排管数最多,旁路最少;每根换热管都可以进行更换,且管内清洗方便。

缺点:壳程不能进行机械清洗;当换热管与壳体的温差较大(大于50°C)时产生温差应力,需在壳体上设置膨胀节,因而壳程压力受膨胀节强度的限制不能太高。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适用于壳方流体清洁且不易结垢,两流体温差不大或温差较大但壳程压力不高的场合。

2、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适用于壳体和管束壁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的场合。

结构特点是两端管板之一不与壳体固定连接,可在壳体内沿轴向自由伸缩,称为浮头。

图2浮头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优点:当换热管与壳体有温差存在,壳体或换热管膨胀时,互不约束,不会产生温差应力;管束可从壳体内抽出,便于管内和管间的清洗。

换热器类型和结构

换热器类型和结构

换热器类型和结构换热器是一种将热能从一个介质传递到另一个介质的设备,常用于工业和家庭中,用于加热和冷却过程。

换热器的类型和结构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换热器类型和结构。

1. 管壳式换热器(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管壳式换热器由一个外壳和多个管束组成,热介质通过管束中流动,冷介质在外壳中流动。

管束通常由多个并列的管道组成,管道两端连接在固定的管板上。

热介质从一个管道进入,冷介质从另一个管道进入,通过壁面传递热能。

管壳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适用于高温、高压、高流量的工况。

2. 板式换热器(Plate heat exchanger)板式换热器由多个平行排列的金属板组成,每两个板之间形成一个热交换通道。

热介质和冷介质分别流经交错摆放的板状导热表面,通过板壁传递热量。

板式换热器具有体积小、效率高、维修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工、船舶、食品加工等行业。

3. 螺旋板换热器(Spiral plate heat exchanger)螺旋板换热器由两个平行的螺旋板组成,形成多个独立的对流通道。

热介质和冷介质分别流经螺旋板的内外侧,通过螺旋通道的壁面传递热量。

螺旋板换热器具有紧凑结构、传热效率高、能耗低等特点,适用于高粘度介质和高含固体颗粒介质。

4. 换气式换热器(Air-to-air heat exchanger)换气式换热器用于空气调节系统中,用于回收室内排出空气中的热量和湿度。

换热器通过两个独立的通风系统,使室内和室外空气交换热量。

热空气通过热交换器释放热量给冷空气,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 水冷却器(Water-cooled heat exchanger)水冷却器是一种热交换装置,用于冷却工业设备或发动机。

水通过冷却器中的管道流动,吸收设备或发动机产生的热量,然后通过冷却器外壳的散热片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水冷却器可以降低设备或发动机的温度,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寿命。

四种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

四种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

四种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能源领域。

根据不同的结构特点,可以将管壳式换热器分为四种类型:固定管板式、浮动管板式、固定管束式和浮动管束式。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是最常见的一种结构类型。

它由一个壳体和多个平行排列的管板组成。

管板上开有管孔,通过这些管孔将管子固定在板上。

流体通过管子流动,进行换热。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适用于一般的换热任务。

然而,由于管子固定在板上,清洗和维修时比较困难。

浮动管板式换热器是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它的管板不再固定,而是可以上下浮动。

这样,在清洗和维修时,可以通过松开法兰螺栓,将管板抬起,方便清理管道内部。

浮动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稍复杂,但具有清洗方便、维修简单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容易结垢、结焦的工况。

固定管束式换热器是将管子固定在壳体内部的一个管束上的换热器。

管束通常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管子组成,管束两端通过管板与壳体连接。

流体在管束内流动,进行换热。

固定管束式换热器的优点是结构紧凑,热效率高,适用于对换热效果要求较高的场合。

然而,由于管束固定在壳体内部,清洗和维修时比较困难。

浮动管束式换热器是在固定管束式换热器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它的管束可以上下浮动,方便清洗和维修。

浮动管束式换热器的结构复杂,但具有清洗方便、维修简单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容易结垢、结焦的工况。

四种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分别是: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浮动管板式换热器清洗和维修方便;固定管束式换热器热效率高;浮动管束式换热器清洗和维修方便。

每种结构类型都有其适用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结构可以提高换热效率,降低维护成本,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

换热管外径 用于炼油工业及易燃易爆 管板最 有毒介质等严格场合 小厚度 用于无害介质的一般场合
10 14 19 25 32
20
25 32
10 15 20 24
38 45 57 38 45 57 26 32 36
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
管板和壳体的连接:有可拆和不可拆两种。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常用不可拆连接,两端的管板直接焊于外 壳上并延伸到壳体周围之外兼作法兰,拆下管箱即可检修胀口或 清扫管内污垢。把管板焊在壳体内不兼作法兰的结构用得较少。
(2)由于制造复杂,安装不便, 因而不常采用。
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
标准
国家标准:《钢制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号为GBl51-89) 最新标准:《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号为GBl51-1999) 国标适用范围: (1)公称直径≤2000mm;(2)公称压力≤35MPa; (3)公称直径(mm)和公称压力(MPa)的乘积≯104。
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
3) 浮头式换热器
结构:两端管板一端与壳体用法兰固定联接,称为固定端。另
一端管板不与壳体联接而可相对于壳体滑动,称为浮头端。由于 浮头位于壳体内部,故又称内浮头式换热器。
特点: (1)管束的热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故壳体与管束之间不会因
差胀而产生热应力; (2)在需要清洗和检修时,可将整个管束从固定端抽出; (3)浮头盖与管板法兰连接有相当大的面积,使壳体直径增大, 在管束与壳体之间形成了阻力较小的环形通道,产生旁流。
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
换热器中主要部件名称
1:平盖;2:平盖管箱(部件);3:接管法兰;4:管箱法兰;5:固定管板;6:壳体 法兰;7:防冲板;8:仪表接口;9:补强圈;10:圆筒壳体;11:折流板;12:旁 路挡板;13:拉杆;14:定距管;15:支持板;16:双头螺柱或螺栓;17:螺母; 18:外头盖垫片;19:外头盖侧法兰;20:外头盖法兰;21:吊耳;22:放气口; 23:凸形封头;24:浮头法兰;25:浮头垫片;26:无折边球面封头;27:浮头管 板;28:浮头盖(部件);29:外头盖(部件);30:排液口;31:钩圈;32:接管;33: 活动鞍座(部件);34:换热管;35:挡管;36:管束(部件);37:固定鞍座(部件); 38:滑道;39:管箱垫片;40:管箱短节;41:封头管箱(部件);42:分程隔板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分类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分类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分类
管壳式换热器HtrxCAD Ver 1.0根据管壳式换热器前端管箱、壳体、后端管箱的形式,按《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8)标准中图表,2.1.1 前端管箱型式代号
根据前端管箱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A型:平盖管箱,管箱端部为平盖与管箱法兰通过螺栓、垫片来连接;
(2) B型:封头管箱,管箱端部为椭圆封头;
(3) N型:与管板制成一体的固定管板管箱,管箱端部为平盖,与A 型管箱类似;
2.1.2 壳体型式代号
(1) E型:单程壳体,详见GB151-1999表7;
(2) I型:U形管式换热器壳体,详见GB151-1999表7中I型;
(3) K型:釜式重沸器壳体,主要用于带蒸发空间的换热器;
(4) O型:带外导流筒的换热器壳体,主要用于浮头式换热器;
2.1.3 后端结构型式代号
(1) L型:与A相似的固定管板结构;
(2) M型:与B相似的固定管板结构;
(3) N型:与N相似的固定管板结构
以上分类详见GB151-1999中图1-7主要部件分类及代号,以上前端、壳体、后端任意组合,构成不同形式的管壳式换热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壳式换热器简介及分类
概述
换热器是在具有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之间传递热量的设备。

在工业生产中,换热器的主要作用是使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过程工艺条件的需要。

换热器是化工、炼油、动力、食品、轻工、原子能、制药、航空以及其他许多工艺部门广泛使用的一种通用设备。

在华工厂中,换热器的投资约占总投资的10%-20%;在炼油厂中该项投资约占总投资的35%-40%。

目前,在换热器中,应用最多的是管壳式换热器,他是工业过程热量传递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器。

虽然管壳式换热器在结构紧凑型、传热强度和单位传热面的金属消耗量无法与板式或者是板翅式等紧凑换热器相比,但管壳式换热器适用的操作温度与压力范围较大,制造成本低,清洗方便,处理量大,工作可靠,长期以来人们已在其设计和加工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建立了一整套程序,人么可以容易的查找到其他可靠设计及制造标准,而且方便的使用众多材料制造,设计成各种尺寸及形式,管壳式换热器往往成为人们的首选。

近年来,由于工艺要求、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传热强化技术和换热器的现代研究、设计方法获得了飞速发展,设计人员已经开发出了多种新型换热器,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如为了适应加氢装置的高温高压工艺条件,螺纹锁紧环换热器、Ω密封环换热器、金属垫圈式换热器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在乙烯裂解、合成氨、聚合和天然气工业中大量应用,可达到承压35Mpa、承温700℃的工艺要求;为了回收石化、原子能、航天、化肥等领域使用燃气、合成气、烟气等所产生的大量余热,产生了各种结构和用途的废热锅炉,为了解决换热器日益大型化所带来的换热器尺度增大,震动破坏等问题,纵流壳程换热器得到飞速的发展和应用;纵流壳程换热器不仅提高了传热效果,也有效的克服了由于管束震动引起的换热器破坏现象。

另外,各种新结构的换热器、高效重沸器、高效冷凝器、双壳程换热器等也大量涌现。

管壳式换热器按照不同形式的分类
工业换热器通常按以下诸方面来分类:结构、传热过程、传热面的紧凑程度、所用材料、
流动形态、分程情况、流体的相态和传热机理等。

现在介绍管壳式换热器的相关分类情况。

1.按流体流动形式分类:
根据管壳式换热器内流体流动的形式可分为并流、逆流和错流三种形式。

这三种流动形式中,逆流相比其他流动方式,在同等条件下换热器的壁面的热应力最小,壁面两侧流体的传热温差最大,因而是优先选用的形式。

2.按结构特点分类:
可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型管式、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式、双管板式、薄管板式等。

3.按所用材料分类:
一般可把换热器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类。

非金属的换热器主要有陶瓷换热器、塑料换热器、石墨换热器和玻璃换热器等。

4.按传热面的特征分类:
根据管壳式换热器内传热管表面的形状可分为螺纹管换热器、波纹管换热器、异型管换热器、表面多空管换热器、螺旋扁管换热器、螺旋槽管换热器、环槽管换热器、纵槽管换热器、翅管换热器、螺旋绕管式换热器、翅片管换热器、内插物换热器、锯齿管换热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