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2.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⑴苦于;⑵同“慧”,聪明。
2.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3.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4.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予,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话从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23《愚公移山》练习题班级:座号:姓名:一、解释句中带点的字: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2、面.山而居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4、毕力..平险5、杂然相许.(许:)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7、且.焉置土石8、投诸.渤海之尾9、叩.石垦壤1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11、寒暑易.节1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1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4、一厝.朔东二、翻译句子1、聚室而谋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4、投诸渤海之尾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甚矣,汝之不惠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10、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三、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四、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2、始一反焉3、河曲智叟亡以应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5、无陇断焉五、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李白乘舟方欲行()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蝉则千转不穷(尽)(3)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三、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黄河今泛指一般河流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乃,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之于今义:各个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即使,今义:虽然六、阅读理解1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答案】rèn;chéng;sè;yū;hè【解析】注意多音字不同的发音意义不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4)毕.力平险:(5)杂然相许.:(6)且焉置.土石:(7)荷.担者三夫:(8)虽.我之死:【答案】(1)惩:苦于塞:阻塞(2)迂:曲折,绕远(4)毕:尽、全(5)许:赞同(6)置:放置、安放(7)荷:肩负、扛(8)虽:即使。
【解析】对古今差别大的词语要加强记忆,如“虽”,不能用现代汉语习惯翻译。
3.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答案】B【解析】惠:同“慧”,聪明。
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翻译。
(1)面山而居。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寒暑易节。
(4)吾与汝毕力平险。
【答案】(1)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2)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3)寒,形容词作名词,冬季;(4)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解析】可依据句子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分析其词性。
5. 填空:《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作者,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答案】列子·汤问寓言列子御寇道【解析】学生应积累一定文学常识,每课涉及的文学常识应加强记忆。
二、阅读:(一)愚公移山(2015常德中考)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愚公移山》(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 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 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 _。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1)《列子·汤问》;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嘲讽、怀疑;语言、动作【解析】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的写作特色。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3)寒暑易.节()(4)杂然相许.()(5)且焉.置土石()(6)何苦.而不平()(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答案】(1)苦于阻塞(2)曲折,绕远(3)交换(4)赞同(5)疑问代词,哪里(6)愁(7)草 (8) 明白(9)即使【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虽”古今异义词“易”词类活用3.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4. 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如太行、王屋何?【答案】A【解析】考查句式。
“何苦而不平”句式反问句,意思为:还愁这两座大山不能铲平呢。
BDC是倒装句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 \王屋何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子子孙(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答案】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凭你的力气,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装运到渤海边上。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含答案.doc

愚公移山(含答案)一、基知1、《愚公移山》自,是一篇。
2、下列字注音:()()厝()孀()箕畚()()3、解句中的字:⑴ 然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⑷帝感其:)⑸而山不加增:⑹聚室而日:4、引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移山一定能的原因是。
5、解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阴。
()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
()通(),意思是。
寒暑易,始一反焉。
()通(),意思是。
6、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手法,以愚公、智叟例具体明。
7、翻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荷担者三夫,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无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在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展的今天,我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二、第 2-3 段回答9、表明愚公移山任巨的两句是:和。
10、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山之一毛()11、下列文分析有的一()A、愚公的妻子献疑的中有关心的气,其目的是解决土石;智叟愚公的言行中有嘲的气,其目的是阻止愚公移山。
B、“ 我之死,有子存焉⋯⋯无也”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运用种句式,表愚公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休。
C、本文是古代神的名篇,生的情有寓言色彩,愚公移山成功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大气魄和毅力。
D、文章以神尾,并非迷信,而是表明在生力极其不达的条件下,人只能幻想通神的力量来帮助人征服自然,表了当人征服大自然的烈愿望。
三、比【甲】愚公移山【乙】杵磨磨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李太白山中,未成,弃去。
小溪,逢老方磨杵,之,曰:“欲作。
”太白感其意,卒。
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2.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 2 分)( 1)年且九十() (2)方磨杵()( 3)始一反焉()(4)自言姓武()13.【甲】文中下列几加点意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是()(2分)A 、且焉置土石无断焉 C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 、跳往助之逢老方磨杵,之14.翻下面的句子。
《愚公移山》测试题附答案

《愚公移山》测试题附答案《愚公移山》测试题附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最离不开的就是试题了,借助试题可以检测考试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
那么一般好的试题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测试题附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础驿站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始龀()荷担()孀妻()箕畚()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 惧其不已也已:⑷ 无陇断焉断: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杂然相许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古义:今义:②聚室而谋曰古义:今义:③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今义: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甚矣,汝之不惠!二、综合园地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8.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9.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 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B.甚矣,汝之不惠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已:停止9.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河曲智叟亡以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其妻献疑曰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基础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
万仞()龀()匮()厝()孀()箕畚()()
3、解释句中的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毕力平险
杂然相许(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寒暑易节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一厝朔东
4、翻译句子
聚室而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阅读理解
1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2、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5、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其他阅读题参考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