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3课】

《愚公移山》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3课】
《愚公移山》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3课】

《愚公移山》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3课】

班级:姓名:

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选择题涉及全六册古文知识点。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且】将近。

2、【惩】苦于。

3、【塞】阻塞。

4、【迂】曲折,绕远。

5、【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6、【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7、【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8、【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

9、【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0、【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11、【献疑】提出疑问。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14、【且需置土石】况且往哪里置土石呢?【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

16、【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

17、【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叩】,敲、打。

18、【箕奋】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奋装土石的意思。

19、【霜妻】寡妇。

20、【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1、【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23、【叟】老人。

24、【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朗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25、【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26、【毛】指草木。

27、【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8、【长息】长叹。

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30、【不若】不如、比不上。

31、【弱】幼儿,小孩。

32、【虽】即使。

33、【穷匮】穷尽。34、【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35、【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36、【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37、【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38、【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东部。【厝】,放置、安放。【朔东】,朔方东部,今山西北部一带。

39、【陇断】山冈阻隔。【陇】,高地。【断】,隔绝。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翻译: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翻译: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翻译: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翻译: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翻译: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1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三、课内简答题:

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

2、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什么?

答:通过对比,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3、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

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B卷: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拥护的句子是:杂然相许。4.《愚公移山》中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结果的句子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五、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假字,“反”同“返”,返回。

②甚矣,汝之不惠.:通假字,“惠”同“慧”,聪明。

③河.阳之北:古今异义,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④汉之阴.:古今异义,古义: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⑤本在河阳.之北:古今异义,古义: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⑥投诸.渤海之尾:古今异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⑦曾.不若孀妻弱子:古今异义,古义:竟,却。

⑧指.通豫南:古今异义,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⑨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今异义,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今异义,荷:古义:扛,负荷,今义:荷花。

?惧其不已.:古今异义,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今异义,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今异义,古义:叹息;今义:休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古今异义,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何苦

..而不平:古今异义,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

?吾与汝毕力平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面.山而居: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惩.山北之塞: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聚.室而谋曰: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

2、一词多义:

且:

①年且.九十:副词,将要,快要。

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

①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②有子存焉.:表肯定的词气助词,呢。

其:

①其.妻献疑曰:代词,他。

②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以:

①以.君之力:介词,凭借。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来。

之:

①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代词,这样。

③跳往助之:代词,他。

④甚矣,汝之不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性。而:

①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②面山而居:表修饰。

③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④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3、判断文言句式:

①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装。

②帝感其诚:倒装句,被动句。

③何苦而不平:倒装句,宾语前置。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后置。

六、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而.山不加增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A凭;因为。 B他;的。 C都是“却、可是”表转折。 D向;比。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解析】A到;向。 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C主谓之间;D凭借;因为。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

D、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解析】A将要;况且。B凭;连词,来。C都是代词,他的。D助词;代词。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解析】C “阴”指江河的南岸。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先帝之灵/先帝不以.臣卑鄙

D.已而之.细柳军/辍耕之.垄上

【解析】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C来;因为。D都是“去、往”的意思。

6、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

B.聚室而谋.曰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

【解析】A 苦于;惩罚。B都是商量。C啊;怎么。D无;丢失。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解析】D苦:愁。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解析】A 该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晏子仆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习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从门间而窥宽:偷看,这里是观察

B.策驰马策:用鞭赶马,作动词用

C.景公使使者至使:派,遣

D.终再拜而辞再:再一次,又一次

【解析】D两次。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终再拜而辞

A.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雌不辱使命》)

C.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D.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解析】例句是顺承。A表修饰。B表转折。C表顺承。D表并列。

3.下列语句,句式与“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相同的一项是( B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B.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C.马之千里者(《马说》)

D.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例句是判断句。A省略句,省略介词。B判断句。C倒装句,定语后置。D倒装句,宾语前置。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车夫的妻子看见自己的丈夫替相国驾车,十分得意,就要跟他分开

B.车夫就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晏子,晏子便推荐他做了大夫

C.使臣到晏子家,没能吃上饭,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

D. “终再拜而辞”,表明晏子是出于内衷所致,写出了晏子辞“干金”的决心【解析】C没吃饱。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翻译:可是看你的样子,自己认为很满足,我因此想要离开你。

(2)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翻译:晏子的家真的像这样穷!我却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

愚公移山2004-2019年中考试题

2004-2011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2004年中考 《愚公移山》汇编 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 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

2017年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试题汇编

2017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桃花源记》 【广东省广州市】(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地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答案】9.(3分)B 【解析】悉:都;A项,穷尽/贫困。C项,告别,告辞/推辞;D项,不久/寻找。 10.(4分)(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着妻子和儿女

23课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附答案)

23课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2.创作背景: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 二、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三、重点字词解释 方:指面积。 且:副词,将近。 惩(chéng):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 2004年青海省西宁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 ~ 13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文: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 3、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 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惩.山北之塞()②杂然相许.()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投诸渤海之尾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4分)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 ②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2分) 答: 2007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6-8题。(10分)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 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答: 2007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 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⑵何苦而不平译文: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答: 2008年四川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三)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6~20题。(14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

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2、了解寓言 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3、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万仞rèn 孀妻shuāng 惩chéng 始龀chèn 塞sè穷匮kuì箕畚jī běn 厝cuò 4、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注释,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疏通文意 5、文中的通假字 1)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4)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5)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6、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正在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汝心之固顽固,固执 吾义固不杀人坚决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今亡亦死逃跑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简直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7、整体感知疏通结构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九上《愚公移山》中考试题精选

2004-2019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2004年中考《愚 公移山》汇编 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 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22.愚公移山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4.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体裁、出处和作者 1.体裁和出处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2.列御寇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miù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三、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惩.chéng塞.sè迂.yū曾.céng荷.hè箕畚 ..jīběn 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厝cuò 2.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⑵朗读停顿的指导。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 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⑶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㈠第一部分(1):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㈡第二部分(2):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㈢第三部分(3):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㈣第四部分(4):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五、解读文本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23愚公移山【教学构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设计】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②一词多义:且:A.将近B,况且;易:A.更替B.以……为易;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负;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③非常规的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b.遂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集

(2004江川) 12、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13、《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 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移山的看法。(2分) 12.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13.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言之成理即可) (2004西宁)11、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12、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3、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11嘲讽、怀疑 语言、动作 12示例: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 13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004百色)11.根据文段内容,写出愚公移山的具体行动(用原文答),并说说愚公移山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4分) (1)具体行动: (2)现实意义: 11、(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分) (2)(略)(2分) (2004南宁)8.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又是怎样驳斥他的?请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 简要回答。 9.请你谈谈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看法。 8.智叟的理由是:愚公年老力衰,无法移走大山。愚公的理由是:我的子孙绵延不绝,他们会一代接着一代挖山不止,而山不会增高,总有一天会被铲平。 9.开放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只要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2005扬州)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惩.山北之塞 ②杂然相许.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河曲智叟亡. 以应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且.焉置土石 俯身倾耳以. 请(《送东阳马生序》) A B

汇编试题《愚公移山》附参考答案

2011年全国各地区中考文言文汇编试题 《愚公移山》附参考答案 青海省西宁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1)苦于(2)顽固 2、略。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恩施自治州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

() 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 ....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24、(2分)⑴苦于;⑵同“慧”,聪明。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1分。 25、(2分)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26、(2分)聚室而谋;叩石垦壤。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 27、(2分)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说明:每一问1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 柳州市、北海市 8、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 B、何苦而不平。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 C、帝感其诚。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实在 D、其如土石何。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其,

第22课愚公移山 备课资料

第22课愚公移山备课资料 《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约十万字。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对面居住着。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法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析】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 公移山》 23愚公移山 【教学构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 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 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 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 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 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 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 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 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 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 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 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 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出师表中考试题大全

《出师表》中考试题汇编 班级姓名学号 (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 A. 以光先帝遗.德 B.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皆刑.其长吏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使内外异.法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渔人甚异.之 E. 恢弘志.士之气 苦其心志.(《〈孟子〉二章》)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 前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 “使内外异法”中,“内”指_________________,“外”指;文中与 “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5.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 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 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写出第一段最能概括作者主张的一句话。 (二) 7.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②后值倾覆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胜一筹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9.第①段文字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应该,不应该______ 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4分) 10.笫3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先帝的哪两件事请分别用四字成语回答。(4分) (三) 1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 秋()报()光()塞() 12“开张圣听”的意思是__ ____,“引喻失义”的意思是_ ______(2分) 13翻译“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2分) 14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_____________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2分) 15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字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在秋天。 B. 文中“先帝”“陛下”是指同一个人。 C.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是个倒装句,即“于内不懈”,“于外忘身”。 (四)、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2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臣本布衣布衣: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④深入不毛不毛: 30、下列各句中“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2分) 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2、下列对文章(节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3.背景链接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愚公移山复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复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 万仞()龀()匮()厝()孀()箕畚()() 2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 惩山北之塞()荷担者三夫()无穷匮也()一厝雍南() 杂然相许()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投诸渤海之尾()年且九十() 亡以应()惧其不已.也()虽.我之死 ( ) 固不可彻.( ) 3、解释下列虚词。 而:面山而居()而.山不加增()聚室而谋() 之:河阳之.北( )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以君之力()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操蛇之神闻之()() 跳往助之()告之于帝()冀之南,汉之阴()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土石如何() 以: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 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告之于帝() 焉:且焉之土石()始反一焉()

4、翻译。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5、写出本文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6、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 7、对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8、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 (1)其如土石何() 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10、A.且焉置土石(且:况且)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迂:绕远) 11、C.汝心之固(心:心脏)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二、文言文阅读。 1、用原句答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