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7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32张PPT)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指通豫南 A.指向
杂然相许 A.允许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警戒 C.苦于 B.迂腐 C.困难 B.手指 C.一直 B.赞成 C.答应 B.乃、才C.语气助词
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中 华 民 族 在 这片丰 盈的大 地上,华 夏儿女 一代代 繁衍生 息。璀 璨的中 华文化,悠久的 历 史 传 承 。 巨人们 耀眼的 光环让 我们行 径的路 上少了 些许沟 壑,搭建 起了座 座坚实
的桥
梁 。 攀 登 着 人生的 珠穆朗 玛,仅有 路我们 可以到 达山腰 ,或许到 达山峦 ,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 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相互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
思考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什么? 文中哪句话表明了愚公移山的目的? 愚公移山有哪些方面的困难? 愚公移山之举有人支持吗?这说明了什么? 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
讨论
愚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九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23愚公移山ppt课件(精选)

愚公移山
《列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 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 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书中保 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 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戒性质。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
• 5. 对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 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两山规模 “方七百里,高万仞”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主题归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 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 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 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想一想
如果天帝不移走两座大山,愚公能够移走 吗?
听说:愚公“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 要运多久哇!!!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列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 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 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书中保 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 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戒性质。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
• 5. 对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 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两山规模 “方七百里,高万仞”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主题归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 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 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 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想一想
如果天帝不移走两座大山,愚公能够移走 吗?
听说:愚公“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 要运多久哇!!!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阻塞 指绕远道 全家人
你们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
用尽力量 一直
汉水南岸
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赞同 提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凭借
连….都 削减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把……怎么样 况且安放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之于” 渤海的边上
哪里
译文: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 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 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 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 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 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 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 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 上,隐土的北面。”
5、翻译下列句子
探究交流
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入绕远。
2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平不 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 么样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老头 表修饰
太、非常你 通“慧”聪明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残余年月 并
草木 加强反问语气 凭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长叹
思想 顽固
通 简直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即子使;子助又词、有无子实,义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
穷尽
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25
分析课文内容1~2段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019/2/25
分析课文1~2段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 同,从哪里看出来? ①杂然相许 ②杂曰。 ③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2019/2/25
【教学目标】 ①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文言文自 读能力。 ②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③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 效果。 ④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 前。
【教学重点、难点】
①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本文的时代 意义。(重点) ②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难点)
2019/2/25
始一反焉
山。
下面句子你能翻译吗?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 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 的正对面。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 子,子又有孙;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 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2019/2/25
下面句子你能翻译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不会增高加大,为 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分析课文内容1~2段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019/2/25
分析课文1~2段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 同,从哪里看出来? ①杂然相许 ②杂曰。 ③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2019/2/25
【教学目标】 ①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文言文自 读能力。 ②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③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 效果。 ④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 前。
【教学重点、难点】
①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本文的时代 意义。(重点) ②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难点)
2019/2/25
始一反焉
山。
下面句子你能翻译吗?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 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 的正对面。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 子,子又有孙;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 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2019/2/25
下面句子你能翻译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不会增高加大,为 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九年级语文下册 《愚公移山》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南
H
5
②
始一反焉: 亡以应:
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
反——“返”;惠——“慧”;
亡——“无”;厝——“措”
H
6
缤纷阅读 ·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巩固基础感知文意。
2.重点选读,深入理解文意
3.分角色朗读,捕捉人物性格。
4.自由诵读,揣摩艺术特色。
H
7
合作探究·分析思考
对比的艺术(从人物与事物以及情境对比考虑)
音乐欣赏
H
1
歌词摘录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 感叹!
你是谁呀?
H真厉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释义】: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
译为:要想成就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 练。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释义】:精诚:至诚,诚心诚意。
译为:至诚所达到的地方,像金石那样坚硬的 东西也被他打开。形H容对人真诚产生的感 13
谢谢大家!
广州市第123中学 许绍武
几处对比? 怎么对比的? 对比的作用?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
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
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和感染力。
H
8
自作聪明,嘲讽 献疑:关心疑之 愚公之妻
智叟
不智:目光短浅 不愚:高瞻远瞩
H
5
②
始一反焉: 亡以应:
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
反——“返”;惠——“慧”;
亡——“无”;厝——“措”
H
6
缤纷阅读 ·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巩固基础感知文意。
2.重点选读,深入理解文意
3.分角色朗读,捕捉人物性格。
4.自由诵读,揣摩艺术特色。
H
7
合作探究·分析思考
对比的艺术(从人物与事物以及情境对比考虑)
音乐欣赏
H
1
歌词摘录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 感叹!
你是谁呀?
H真厉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释义】: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
译为:要想成就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 练。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释义】:精诚:至诚,诚心诚意。
译为:至诚所达到的地方,像金石那样坚硬的 东西也被他打开。形H容对人真诚产生的感 13
谢谢大家!
广州市第123中学 许绍武
几处对比? 怎么对比的? 对比的作用?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
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
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和感染力。
H
8
自作聪明,嘲讽 献疑:关心疑之 愚公之妻
智叟
不智:目光短浅 不愚:高瞻远瞩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课件(共18张PPT)

愚公不“愚”
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有远大 的抱负,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伟 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说明了人 定胜天的伟大意义。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
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 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鼠目寸光。
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
法国寓言家拉· 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 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 “灵魂”则是它的寓意。那么,这则寓言的 “灵魂”是什么?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 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 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 持奋斗的道理。
思维拓展
在今天我们还需要愚公移山 的精神吗?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战国前期郑国人,是老子和 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 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 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 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
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 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本 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提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思考:文中哪个词能引发这个故事的发生?
平险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3、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叟如 的何 “看 智待 ”愚 ?公 的 “ 愚 ” 和 智
当代文化愚公:他就是中国翰 园碑林创建人。他要倾尽所有,广 收天下墨宝镌刻于石,自筹资金, 兴建一座集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当 代最大碑林,为后人留下一座新的 文化不动产。他对家人说:“一个 人吃穿再好,如果庸庸碌碌虚度一 生,那有啥意思?虽然我一个人的 能力有限,但只要咱们子子孙孙一 直干下去,肯定能实现这个理想。” 李公涛的坚持感动了大家,全家 十几口人都加入到了筹建碑林的行 列。 李公涛,不为名、不为利,默默 地为碑林的建设做贡献。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23课《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共41张PPT)

思考:其妻献疑所说的话与河曲智说叟的话意思 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 感情却很不相同。其目的也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 疑的角度说的:“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 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 疑问。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 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 置土石?”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山北水南),无陇 断焉。
从此,冀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 高山阻隔了。
第四段:故事的结尾,,写愚公愿望实现。 用神话结尾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 神。
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 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 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行 动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 愚公精神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 相反却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 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 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 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 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 叟无话可答。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这是 故事的高潮。
1.其妻献疑所说的话与河曲智说叟的话 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文章以“愚公”和“智叟”来给两个 人物命名,有什么深意?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
2.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
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 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第23课 愚公移山课件(共50张PPT)

——杂然相许。
4. 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老人 代指愚公 同“慧”聪明
河湾上的一个 有智慧的老人讥笑 愚公,阻止他干这 件事,说:“你也 太不聪明了!
严重 你也太不聪明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凭借 连……都 草木 难道 如……何
把……怎样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纷纷地
之于,它到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 边。”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叩 石 垦壤,
用箕畚装土石 肩负,扛
敲,打
挖掘泥土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
领儿孙中能挑担
子的三个人上了
山,凿石头,挖
泥土,用簸箕运
到渤海边上。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如: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 牢》《猴子捞月》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 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rèn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 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 阳之北。
chéng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 yū
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
有远大理想,不惧怕困难, 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 见卓识,令人尊敬的智者。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 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 二山?
•2、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 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3、本文以神话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有什么 作用?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 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 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 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 和神话传说。
4. 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老人 代指愚公 同“慧”聪明
河湾上的一个 有智慧的老人讥笑 愚公,阻止他干这 件事,说:“你也 太不聪明了!
严重 你也太不聪明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凭借 连……都 草木 难道 如……何
把……怎样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纷纷地
之于,它到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 边。”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叩 石 垦壤,
用箕畚装土石 肩负,扛
敲,打
挖掘泥土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
领儿孙中能挑担
子的三个人上了
山,凿石头,挖
泥土,用簸箕运
到渤海边上。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如: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 牢》《猴子捞月》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 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rèn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 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 阳之北。
chéng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 yū
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
有远大理想,不惧怕困难, 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 见卓识,令人尊敬的智者。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 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 二山?
•2、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 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3、本文以神话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有什么 作用?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 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 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 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 和神话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用意不同。智叟是讥笑与责难愚公,是有意挖苦用轻视。 其妻的“献疑”是关心,并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 山 行动的开展。 ②从愚公的答话与驳斥中,我们能看出什么问题? 愚公移山决心之大,大智若愚,为后人谋求福利的奉献精神。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 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的行为感天动地,天神帮助他实 1、概括段意。 现了心愿。 2、知识点:通假字:厝,陇 被动句:帝感其诚
C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作用:对比,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 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字词补充注释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竭尽 险:形-名,险峻大山 以君之力 以:凭 杂曰 纷纷说道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于是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 叩:凿 垦:挖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到
而山不加增 加:副词,更加 增:增高
①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1、概括段意并分析作用。 段意:介绍王屋奇迹般地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作用:交代故事背景,有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2、知识点: 方:方圆
阴、阳:山之南河之北称阳,山之北河之南称阴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 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 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概括段意。 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并排除疑难,付诸行动 2、知识点: 多义词:且,焉 通假字:反
愚 公 移 山 的 精 神 吗 ?
我 们 还 需 要
写作特色
•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 愚,“智”者并不你 感 叹
无 路 难 啊 开 路 更 难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 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④第⑧句和第⑩句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⑤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
写劳力之少,工具之简陋,工作之艰苦,路途之遥。 侧面表现移山之难。 侧面表现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 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 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 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本段通过__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 1、概括段意。 物形象,写智叟采用__、__描写 2、知识点:通假字:亡 词类活用:苦 3、问题探究: ①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愚 公移 山
《列子》
王 太 屋 行
不为 所 相 少东 作 传 寓晋 , 为 言张 实 战 故湛 已 国 事所 散 时 和集 轶 郑 神。 佚 人 话书 , 列 传中 今 御 说有 本 寇 。
1
寓言中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
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 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
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
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 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 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 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 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 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 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 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问题探究:结尾从结构到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主。 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 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 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 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概括愚公及智叟的形象及用意。 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 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
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 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
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及作用。
A愚公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智叟 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 B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对比。
3
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返 (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慧 (聪明)
一厝朔东 厝:措 (放置)
无陇断焉 陇:垄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 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听 起 来 是 奇 闻 讲 起 来 是
• 请体会
1.《愚公移山》歌曲的感人魅力! 2.用心感悟愚公精神的不朽力量!
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 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 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 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词类活用:惩,聚,毕,箕畚,龀
3、问题探究: ①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愚公为什么要移山?B、愚公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妻子的“献疑”体现了她的什么心理与用意? 关心丈夫年迈体弱。这是她真实的想法,但她并不反 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 问题:“且焉置土石?” ③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 看出来?
心 中 祈 愿
面 对 着 满 堂 儿 孙 喔 了 却 了
走 走 脚 下 一 马 平 川
望 望 头 上 天 外 天
笑 谈
想 起 来 不 是 奇 闻 谈 起 来 不 是
凭 着 是 一 身 肝 胆
面 对 着 王 屋 与 太 行
任 凭 那 脚 板 把 木 屐 磨 穿
任 凭 那 扁 担 把 脊 背 压 弯
笑 谈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2.倒装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 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 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 朔东 一厝(于)雍南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 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的行为感天动地,天神帮助他实 1、概括段意。 现了心愿。 2、知识点:通假字:厝,陇 被动句:帝感其诚
C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作用:对比,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 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字词补充注释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竭尽 险:形-名,险峻大山 以君之力 以:凭 杂曰 纷纷说道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于是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 叩:凿 垦:挖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到
而山不加增 加:副词,更加 增:增高
①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1、概括段意并分析作用。 段意:介绍王屋奇迹般地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作用:交代故事背景,有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2、知识点: 方:方圆
阴、阳:山之南河之北称阳,山之北河之南称阴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 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 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概括段意。 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并排除疑难,付诸行动 2、知识点: 多义词:且,焉 通假字:反
愚 公 移 山 的 精 神 吗 ?
我 们 还 需 要
写作特色
•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 愚,“智”者并不你 感 叹
无 路 难 啊 开 路 更 难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 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④第⑧句和第⑩句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⑤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
写劳力之少,工具之简陋,工作之艰苦,路途之遥。 侧面表现移山之难。 侧面表现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 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 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 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本段通过__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 1、概括段意。 物形象,写智叟采用__、__描写 2、知识点:通假字:亡 词类活用:苦 3、问题探究: ①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愚 公移 山
《列子》
王 太 屋 行
不为 所 相 少东 作 传 寓晋 , 为 言张 实 战 故湛 已 国 事所 散 时 和集 轶 郑 神。 佚 人 话书 , 列 传中 今 御 说有 本 寇 。
1
寓言中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
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 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
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
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 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 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 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 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 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 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 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问题探究:结尾从结构到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主。 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 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 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 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概括愚公及智叟的形象及用意。 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 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
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 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
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及作用。
A愚公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智叟 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 B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对比。
3
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返 (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慧 (聪明)
一厝朔东 厝:措 (放置)
无陇断焉 陇:垄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 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听 起 来 是 奇 闻 讲 起 来 是
• 请体会
1.《愚公移山》歌曲的感人魅力! 2.用心感悟愚公精神的不朽力量!
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 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 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 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词类活用:惩,聚,毕,箕畚,龀
3、问题探究: ①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愚公为什么要移山?B、愚公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妻子的“献疑”体现了她的什么心理与用意? 关心丈夫年迈体弱。这是她真实的想法,但她并不反 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 问题:“且焉置土石?” ③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 看出来?
心 中 祈 愿
面 对 着 满 堂 儿 孙 喔 了 却 了
走 走 脚 下 一 马 平 川
望 望 头 上 天 外 天
笑 谈
想 起 来 不 是 奇 闻 谈 起 来 不 是
凭 着 是 一 身 肝 胆
面 对 着 王 屋 与 太 行
任 凭 那 脚 板 把 木 屐 磨 穿
任 凭 那 扁 担 把 脊 背 压 弯
笑 谈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2.倒装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 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 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 朔东 一厝(于)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