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广西宾阳炮龙节研究

合集下载

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

每年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参加的狂欢节,狂而不乱, 欢乐不断,多年来鲜有安全事故发生。原因一是炮龙节 鞭炮是当地生产的危险性极低的“炮龙炮”;再者是宾 阳良好的传统,燃放鞭炮都自觉抛向安全地带。正是这 些因素使得这一传统节日能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并成 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助阵炮龙节的歌星们!
农历正月十一,宾阳人举行“百家宴”灯酒会,沿 街摆满酒宴,万众云集,庆祝当晚举行的最盛大的传统 节日“炮示庆贺,献出阉 鸡等好菜好酒宴请邻居街坊共同庆祝,同时希望各家各 户也人丁兴旺,来年喜得贵子,事业兴旺发达。
舞炮龙是整个炮龙节的高潮所在,主要包括开光、 舞龙、舞炮龙、送龙等活动。
12行管
黄海萍
“宾阳炮龙节”于2008年6月获国务院国发(2008) 19 号文批复,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名目,列入民俗类遗产名目。宾阳炮龙节是广西南宁 市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民间节庆, 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色彩。每年农历正月十一的炮 龙节都吸引国内外众多游人参与,被游客称为“东方 狂欢节”。
炮龙节中可爱的外国友人!
宾阳炮龙节包括游彩架、灯酒会、舞炮龙三项大 型活动。相传彩架是从广东传到广西宾阳县的,到现 在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了,它以几个5—7岁的孩童在 彩架上的活动内容进行精巧造型,奇美的装饰和惊险 的表演引人注目。
宾阳游彩架近年来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各地的狂 欢活动,2010年8月在上海世博园的精彩表演让老 外赞叹不已,宾阳彩架又应邀赴韩国展演。

宾阳炮龙节分析课件

宾阳炮龙节分析课件

年轻一代的兴趣缺失
缺乏创新和改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娱乐方式的 多样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逐渐减少,导致炮龙节传承面临后继 乏人的问题。
尽管炮龙节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但仍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以适应 时代的需求和变化,而这需要更多的 投入和努力。
技艺传承的难度
炮龙节制作技艺和表演技巧需要长期 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一些技艺 精湛的老艺人逐渐离世,导致技艺传 承出现断层。
炮龙节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传承价值
炮龙节作为宾阳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 弘扬炮龙节文化,有助于增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社会凝聚价值
炮龙节是当地社区的集体庆祝活动,有助于促进社会团结和增强社区凝聚力。通过参与炮龙节活动,人们可以增进相 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炮龙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
传统习俗
炮龙节期间,人们会进行舞龙、 燃放烟花炮竹、敲锣打鼓等传统 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 谷丰登。
文化内涵
炮龙节不仅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当 地人民对勇敢、团结和尊重传统 的价值观的追求。
宾阳炮龙节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
宾阳炮龙节已有千年历史,但在近代由于种种原因一度陷入困境。近年来,随 着当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旅游业的兴起,炮龙节得以重焕生 机。
需求。
旅游设施不完善
炮龙节期间游客数量众多,但当 地的旅游设施相对不完善,如住 宿、餐饮、交通等方面的服务水
平有待提高。
缺乏专业导游
由于炮龙节是当地的传统文化活 动,目前缺乏专业的导游和解说 人员,难以向游客全面介绍炮龙

家乡的炮龙节

家乡的炮龙节

家乡的炮龙节我的家乡在广西宾阳,在我的家乡有很多传统节日,而最出名的就是正月十一的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传说在北宋侬智高起义时,当时官兵与起义军激战,但未分胜负。

于是官兵为麻痹起义军,在正月十一这天全城张灯结彩舞炮龙,让侬智高以为对方正在过节,便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官兵突袭打败了。

此后,宾阳当地便有了过炮龙节的传统。

每到这天的傍晚时分,隆重的炮龙开光仪式便开始了。

只见开光师父大喊一声:“开光!”两名男子便舞动着子珠和财珠,带领着龙头来到开光师傅跟前。

师傅用嘴咬开公鸡的鸡冠,用鸡血涂满龙眼,巨龙点睛后,“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四面八方响起,响彻云霄,炮龙开始狂舞了。

舞龙者们头戴斗笠帽,身着黄裤,腰系红带,吆喝着赤膊上阵,任由鞭炮在身畔耳旁炸响,舞动着炮龙游走在街道中。

只见炮龙蜿蜒盘旋地上下飞舞:它时而摇头晃脑,向人们倾吐着过节的喜悦;时而奔跑跳跃、左右摇摆,带来新的一年的吉祥如意。

人们兴奋地把一串串鞭炮点燃,在手上狂甩,甩到龙的身上,鞭炮瞬间炸开,犹如千万条火蛇向炮龙奔去。

一串串的鞭炮,惊天动地响着;一串串烟花,在漆黑的夜空里迸发出漂亮的火花。

炮声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地上铺满鞭炮的纸屑和火药的尘砂,炮光映红满城,今晚是宾阳的不眠之夜,也是东方的狂欢之夜。

当炮龙在电光火石中游舞时,男女老少纷纷穿梭在龙身的左右,乐悠悠、喜滋滋的,全然不顾鞭炮在身旁炸响,只想伺机“钻龙肚”,盼着带来一年的吉祥如意。

炮龙一直舞到凌晨才算结束,到“送龙归天”的时候了。

大家起火堆,奏响八音,把龙投进火中,让它随着熊熊的烈火升天,这时天也大亮了。

我爱家乡的炮龙节,因为它象征着我们宾阳人民祈求新的一年里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代表了我们宾阳人民的美好祝愿,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和我们一起欢度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分析课件

宾阳炮龙节分析课件
经济价值
宾阳炮龙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 发展。
社会价值
宾阳炮龙节不仅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了社会 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宾阳炮龙节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CHAPTER
02
宾阳炮龙节的活动内容
舞龙表演
当地居民
炮龙节起源与传承
宾阳炮龙节源于宋代,是当地居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兴起的民间活 动。当地居民对炮龙节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世代相传,将这一传统习俗延续 至今。
文化认同与自豪感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宾阳炮龙节是他们共同的记忆和文化的象征。通过参与炮 龙节的各项活动,他们能够感受到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提升安全保障
未来宾阳炮龙节应加强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确保参与者的安全 。
加强环境保护
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确保活动与生态 环境的和谐共存。
深化文化内涵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深入挖掘和传承宾阳炮龙节的传统文化内 涵,提升其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CHAPTER
05
的可持续发展。
CHAPTER
06
宾阳炮龙节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保留炮龙节的原始文化
在炮龙节的传承过程中,应注重保留其原始的文化特色, 包括舞龙、舞狮、游行等传统活动,以及相关的民间传说 和故事。
培养传承人才
通过设立培训机构、组织传承人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新一 代的炮龙节传承人才,确保传统技艺得以延续。
保护传统道具和服饰
对于炮龙节所使用的传统道具和服饰,应进行保护和修复 ,确保在活动中能够正常使用。

论广西宾阳“炮龙节”民俗旅游开发

论广西宾阳“炮龙节”民俗旅游开发
和, 雨 夏 年 08C,
量为 19 毫米。 58 宾 阳县 地理 位置 重 要 , 通 发 达 , 交 昆仑 关 雄 峙 于南 , 屏障宾邕 , 前控关 山, 后镇 古漏 , 扼桂 中南交 通之 咽 喉 , 历来 为 兵家 必 争之 地 。历 史上 发 生 多次 战争 , 中两次 事关 国家 民族存 亡 重 大 的 战役 均发 其
宁8 公里 , 0 面积2 1平方公里。县境东、 、 34 南 西三面 乒 乓球 冠 军韦 晴光 等 等【 n 。
[ 来稿 日期]2 0 — 2 l 0 9 1_ 0
[基金项 目] 广西宾阳炮龙文化产业化开发研究 , 目编号 :0 9 0 0 0 0 M2 。 项 2 0 16 3 3 3 0
地。广西的重要城市南宁、 柳州、 桂林、 、 玉林 梧州等 ,
核 心 的 旅 游 竞 争 品牌 。
【 关键词】宾阳“ 炮龙节” 炮龙文化 ; ; 民俗旅 游开 发; 民俗旅游市场 【 中图分 类号】 5 03 F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 6 12 1)2 0 6 - 5 0 9 3 2 (0 00 - 0 3 0
每年 的农 历正 月十一 ,在 广 西南 宁宾 阳县都 会 “ 炮龙节 ” 。具 有鲜 明 、 浓郁 的民俗 色彩 的宾 阳“ 龙 炮 节”是个古 老 、 , 吉祥 、 喜庆 的传 统节 日。它 以独 特 的 文化魅力 , 深厚 的文化 底 蕴 , 烈 的视觉 冲击效 果 和 强 参 与效果 , 引着越来 越多 的 国内外 游客 的到来 。 吸 作 为国家非 物质 文化遗 产保 护名 录 的宾 阳 “ 炮龙 节 ” , 是 一个极具 旅游 开发潜 力 和价 值 的民俗精 品资 源 。
南宁 5 00 ) 3 0 1

宾阳炮龙节:东方狂欢节

宾阳炮龙节:东方狂欢节

44
农家之友 2015. 02
本栏责编 覃玲 宾阳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独
有的一种传统节日,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色彩。

每年农历正月
十一的宾阳炮龙节都吸引了国内外游人参与,被游客称为“东方狂欢节”。

炮龙节距今有上千年历史,
相传宋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宋皇朝为了征伐侬智高,令狄青大军直赴广西征剿。

但狄军征战到宾阳的昆仑关时,由于关隘险要和侬军的死守,狄军屦攻不克。

正值农历元宵节时前夕,狄青便下令驻扎在宾州城的兵士大闹元宵之夜,以麻痹侬智高。

狄军多为中原人,擅长舞龙、杂耍等多种技艺,他们以稻草扎成龙,以火烧竹子既当照明,又把竹子燃烧爆裂后发出的响声当作"炮竹"而狂舞龙。

侬智高探得消息后被迷惑了,以为对方正在过节不
会有军事行动,放松了戒备,结果狄青趁机连夜出击,攻克昆仑关。

人们以如此舞龙是一种吉祥之举,是诸事顺遂之举,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事事顺,从此以后舞龙的习俗沿袭下来,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寓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人财两旺。

近年来,炮龙节的名气和规模越来越大,“炮龙”由原来的几十条增加到了一百多条,参加炮龙节的游客愈来愈多,主要来自宾阳周边县、市、省乃至国外的游客,多达20多万人,并受到新华社、路透社、中央电视台等
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佚 名)宾阳


节:
东方狂

节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试谈宾阳炮龙节

试谈宾阳炮龙节

中图分类号 :G 8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413(2013)06—0015—05
Discussion on the Blast-Dragon Festival in Binyang County
QIAN Ying-hua。,YANG Hai-chen ,SHANG Ru—song ,ZHOU Hua
因及 历史 、炮 龙节 活动 内容 、炮 龙 节事象 的文化 、炮 龙 节的功能及意义 、炮龙节的当代变迁与保护等进行 了 初步 研究 。
1 炮 龙 节 溯 源
宾阳炮龙节是 中国舞龙活动百花 园中一支的奇 葩 。关 于它 的起 源 ,由于 没有 足 够 的 历史 文 献 记 载 , 众说 纷纭 ,百 口莫 一 。但 宾 阳炮 龙节 的历 史 悠 久 ,影 响深 远是 不可 否认 的事 实 。从 历 史 的一 些 蛛丝 马 迹 和民间传说中可以归纳 出以下比较流行 的几种说法 : 其 一 是 祝 捷 说 。据 史 书 记 载 ,宋 皇 佑 五 年 ,即 公 元 1053年 ,狄青奉朝廷之命 ,率将士三万一千余人前来 南方征讨侬志高的武装分裂活动。在上元节之前 的 正月 十一 ,宾 州 当地有 一个 热 热 闹 闹 的“灯 酒 节 ”,这 正合 狄青 之 意 。为 了迷 惑 敌 人 ,掩 盖 真 实 的 军 事 意 图 ,他利用 中原士 兵懂得 编织 技 艺和熟 悉舞 龙等便 利 条件 ,白天与 当地 百姓 一 起 吃 灯 酒 ,夜 晚 又 与 老百 姓
炮龙节是广西宾 阳独具特色 、隆重 、热烈的传统 节 日,又被 称为 “东方 狂欢 节 ”,至 今 已有 千 年 的悠 久 历 史 ,2008年 6月人 选 第 二 批 国家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录。炮龙节以游彩架 、舞狮 、舞炮龙等传统竞技为 核心内容 ,融民族传统体育 、传统戏剧 、传统手工艺 、 民间 文学 、民间舞蹈 、民间音 乐 、杂 技 、美 食 、经济 等文 化为一体 ,通过仪式、交流 、表演 、竞技等符号活动模 式 达 到一种 综合 效 应 的乡 村 喜 庆 活 动 。无 论是 用 格 尔 茨 阐释人 类 学理 论还 是 马林 诺 夫 斯 基 的 功 能 主义 理 论 去度量 ,炮 龙节 的形 式 和 实 践 ,都 是 一 项典 型 的 民俗喜 庆 活动 。它所 展示 出的文 化特 质 ,所 表达 的情 感 与伦 理道 德 ,所反 映 出 的传 统与 现代 并行 不悖 的关 系 ,所 表述 的 乡土社 会 的政治 理念 与权 力格 局 以及在 现 代语 境 背景 下所 表现 出来 的组 织形 式 、活 动 内容 和 诸 多社 会 功能 的变 迁 ,都 值得 我们 去深 入探 讨 。本研 究 尝试 以“个 案研 究 ”为手 段 ,依 据 笔 者 2010、2011、 2012、2013年 经 历 的炮 龙 节 活 动 的 考 察 和 查 阅有 关 炮 龙节 研究 的文献 资料 ,对广 西宾 阳炮 龙节 形成 的原

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宾阳舞炮龙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渊源,孕育于宋、元朝,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在震耳欲聋、连绵不绝的鞭炮声中,人们举舞着一条条“炮龙”上下腾挪、走街串巷,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直至龙身被鞭炮炸尽。

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等活动。

为保护历史文化,打造炮龙旅游文化品牌,2007年初,宾阳县把每年正月十一确定为炮龙节,此前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炮龙节活动。

2008年6月,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由过去普通的民俗活动悄然变成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旅游品牌;2010年春节期间,宾阳炮龙队还走出国门远赴新加坡进行表演。

2012年广西宾阳第六届"百龙舞宾州""炮龙节"在2012年1月31日至2月2日精彩上演,全程活动3天,期间举办了一系列精彩活动。

由于今年是炮龙节的"本命年",因而此次的"百龙舞宾州"炮龙节规模比往年更加宏大,内容也比往年更加丰富,112条龙在炮龙节上精彩"亮相".其中,精心选出的12条精品龙在炮龙节当晚的开光主观台商展出。

由于"炮龙"刺激、独具特色、参与性强,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舞炮龙是宾阳炮龙节的高潮所在,主要包括开光、舞龙、舞炮龙、送龙等活动,尤其是在舞炮龙环节,精彩不断。

在震耳欲聋、连绵不绝的鞭炮声中,人们手举一条条"炮龙"上下腾挪,走街串巷,直至龙身被鞭炮炸尽。

尽管四周不断有鞭炮声响起,从各地赶来的游客还是围绕在舞炮龙活动场地的四周,饶有兴趣地欣赏着宾阳独特的"舞炮龙"民俗艺术,一些胆大的游客甚至自己买了鞭炮积极参与到喜庆的活动中来。

与此同时,为了切实做好"炮龙节"期间的消防安全保卫工作,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南宁市公安消防支队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执勤备战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积极构筑"炮龙节"期间的防火屏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广西宾阳炮龙节研究摘要:广西宾阳炮龙节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文化活动,是第一批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庆活动。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对广西宾阳炮龙节的起源、价值和意义进行了研究,旨在促进社会大众对它的深层次认识。

关键词:广西宾阳炮龙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说;价值;意义1.广西宾阳炮龙节的起源说“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特有的一个民俗民间节日,被誉为“东方狂欢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一“灯酒节”举行。

完整的炮龙节活动包括三个部分,上午的“游彩架”、下午的“灯酒会”和晚上的“舞炮龙”,其中,尤以晚上的“舞炮龙”最为吸引人。

舞炮龙,顾名思义是以点燃的鞭炮弹炸狂舞之龙。

舞龙者即“龙脚”,只穿舞龙裤而赤裸上身,头戴清朝官兵帽,待“开光”仪式结束,舞炮龙活动开始,“龙脚”们便手舞炮龙奔向各个街道。

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将准备好的鞭炮燃起,往龙头、龙身上丢去炸龙,炸龙的鞭炮越多越响,“龙脚”们舞动之龙就越“狂”。

直到将整个炮龙炸的只剩下龙头、龙筋和龙柄等,这条炮龙才算完成它的“使命”,因此,通常的舞炮龙活动是持续时间很长的,有的甚至持续到第二天的天亮。

民间认为,鞭炮烧的越多,龙在自家门前停的越久,就越吉祥,弹烧的鞭炮弹尽的是往年的晦气,预示着来年将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丁财两旺。

据《南宁年鉴(2007)》称:“炮龙节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形成。

”但没有提到其兴起的原因。

查阅明朝、清朝、民国的《宾阳县志》发现,均没有对炮龙节的记载,直到1987年的《宾阳县志》才对舞炮龙有了相关记载,但关于炮龙节开始于何时仍无从查考。

关于宾阳炮龙节的起源众说纷纭,说法有五:第一,源于宋朝皇佑年间狄青元宵夜袭昆仑关平反侬智高之战。

据史料记载,1052年4月,侬智高起义反宋,沿右江东下,首战攻下横山寨,再战直取邕州城,并自立“仁慈皇帝”,建立“大南国”,年号“启历”。

攻占邕州城后,侬智高兵力大增,遂挥师沿郁江东下,很快攻占广西东部西部大片土地。

侬军所到之地一一攻取,1052年6月21日,侬智高带兵继续东进,直逼广州城下。

久攻六十余日未果,欲挥师北上直取湖南湖北,但因派到湖南的谍报人员被破获,得知宋兵二十余万加强防备,自知兵力悬殊,因此班师回邕州,归途屡次击败桂、柳两州守兵,宋仁宗大惊,急调西北大将狄青赴广西平叛。

正当狄青率大军南下时,时任宋朝广西经略安抚余靖担心狄青独占战功,逼迫太守陈曙出兵攻打侬军,在极其仓促的情况下,宋军8000人与侬军大战于昆仑关下,结果大败,宋军死伤惨重。

1053年,正月初三,狄青大军抵达宾州(即今宾阳县),驻兵在今芦圩老街上,考虑到昆仑关的天险,狄青特散布传言,预于正月十五犒赏三军,以此来迷惑侬智高。

到正月十五上元节之时,他利用北方士兵多会编织技艺和熟悉舞龙,白天与当地百姓吃“灯酒”,夜晚在当地进行舞龙,节日气氛浓烈。

这样,一方严阵以待,而另一方却轻松过节,致使侬智高也放松了警惕,而此时狄青出两千奇兵绕过佛子隘,直取昆仑关,侬军面对突如其来的宋军,无心恋战,弃关而逃,宋军大胜。

消息传回宾州,顿时军心大振,大家又纷纷舞起彩龙,并点起火把,燃起鞭炮,尽情欢呼。

因此,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舞炮龙都是在正月十五进行。

狄青平叛后,部队大多班师回朝,只有一小部分被留在当时位于老街的兵营,因此,宾阳的舞炮龙大多是在芦圩老街附近举行。

第二,源于民俗节日“灯酒节”。

“灯酒节”是宾阳的一个古老的风俗传统,宾阳话里“灯”通“丁”,因此而得名。

所谓吃“灯酒”是指在上一年哪家添了男丁,不论贫富都会在正月十一这一天摆上酒宴,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庆贺。

庆祝仪式从正月十一的凌晨十二点开始,添丁的家庭燃放鞭炮,祭拜天地诸神和祖宗先辈,并于晚上在祠堂挂起点亮的荷花灯,以示祈求神灵保佑小孩平平安安、快快长大、健康聪明。

对龙的崇拜源于当地人对“兴旺”的祈求。

通过舞炮龙,将旧一年的晦气舞掉炸掉,迎接新一年的旺气。

当地人认为龙珠会带来好运,会给还没有男孩的家庭带来“龙子龙孙”,此外,龙珠亦是财珠,预示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因此,每年预定龙珠的人络绎不绝。

同时,人们认为龙被炸的越烂越吉祥,结合宾阳盛产鞭炮,因此,每年的正月十一吃灯酒,舞炮龙就这样的延续下来。

第三,源于广东卢氏三兄弟的引入。

在宾阳当地一直有这样的说法:“炮龙节”开始于清朝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1664年,卢氏三兄弟从广东到宾阳来谋生,安居乐业后经常思乡,而其家乡有每到正月十一就舞炮龙的民俗,因此,将舞炮龙引入宾阳,每年的正月十一进行舞炮龙活动,以此寄托思乡之情,流传至今。

第四,源于“驱除瘟疫说”。

据史料记载,清朝年间,宾阳一带共发生过六次流行性瘟疫,死者上千,当地百姓十分恐慌,为防止瘟疫的继续蔓延,有人想到用火药熏,因为火药中含有硫磺可以杀菌。

于是,有人提出舞龙时燃放鞭炮,鞭炮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而舞龙则是为了驱除瘟神,这样可以“炸”衰气驱瘟神,使百姓免于遭受瘟疫之苦。

第五,源于“风水说”。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宾州镇(即现在宾阳县城)最初来建圩的居民大多是来自玉林五属一带的商人,他们是宾州镇的创建者。

他们在此集结成圩做生意,很快使宾州镇发达起来,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一。

多名风水先生来算过宾州老圩这块地盘,一致认为此地乃“四龙拜祖”宝地。

他们认为,宾州老圩是一处较为平坦的高地,就像一个社坛。

向南延伸的四条老街婉如四条龙,四条龙朝向社坛。

风水先生说:此为四龙拜祖。

社坛所在地,即是现在炮龙开光老庙所在地。

在老庙给舞炮龙开光也是为了“兴隆”此地之意。

2.广西宾阳炮龙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2.1历史价值宾阳炮龙节是一种活态的历史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体现,人们可以通过炮龙节更真实全面的了解一些已经逝去的历史和文化。

从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源起我们可以知道,作为宾阳炮龙的雏形出现,我们可以认为它是起源于宋狄青大破昆仑关,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同时,舞炮龙习俗是源于人们对中国最古老的龙图腾的崇拜。

宾阳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

经专家考证,环大明山一带是原生态龙母文化的发源地,而宾阳就坐落于大明山的东部,原生态龙母文化的遗存相当丰富。

善于吸收多种文化精华的宾阳人,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炮龙文化。

舞龙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但是只有在宾阳才有这种独具特色的、充满文化内涵的、虔诚狂热的舞龙文化,这是其他舞龙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2.2 文化价值宾阳炮龙节是汉壮两个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从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角度出发,宾阳炮龙节文化丰富了传统龙文化的内涵,这是它的文化价值体现。

其中,游彩架和舞龙是汉族的传统技艺,灯酒节是壮族的传统民俗节日。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壮两个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孕育出了炮龙节这一民俗节日,它是汉壮两个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产物,是汉壮两族人民智慧的体现,因此,炮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将促进中华民族传统龙文化的多元发展。

2.3 精神价值宾阳炮龙文化活动以其狂热、奔放的形象塑造了热情、豪放、进取的宾阳精神。

炮龙节也体现了宾阳人民团结、勤劳、勇敢,勇于创新、积极上进、奋发进取的精神。

宾阳炮龙节是一个大型的民俗节庆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没有宾阳人民的齐心合力、积极参与,是难以想象的。

整个活动的顺利举行也是宾阳人民凝聚力的巨大体现,通过每年炮龙节的举行,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实与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热爱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应将宾阳精神发挥到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以及全心全意为家乡建设的热潮中去。

2.4 科学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或者不一定科学的内容,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们,合理的运用它们,尤其是那些不一定科学的内容,我们更是要利用好它们的科学的部分,摒弃不科学、不合理的部分。

宾阳炮龙文化本身就含有一些科学因素和成分,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如在清朝年间发生的六次流行性瘟疫期间,人们利用舞炮龙活动中鞭炮的使用来驱除瘟疫,运用的就是鞭炮中火药的成分是硫磺,而硫磺可以杀菌这一科学道理。

又如宾阳炮龙起源中的“风水说”,尽管它用科学道理是解释不清的,但从宋代风水文化形成到现在,人们一直沿用至今。

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合理的运用炮龙文化中的科学部分,保护与传承、研究与创新,使炮龙文化更好的丰富历史文化,同时也能提高人们的科学认知水平。

2.5社会和谐价值宾阳舞炮龙是汉壮两个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以舞炮龙起源于当地而赶到骄傲和自豪。

汉族有正月十五元宵节舞龙的习俗,壮族有正月十一吃“灯酒”祈求丁财两旺的习俗,两者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汉文化,而舞炮龙文化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孕育而成的。

宾阳炮龙节是当地汉壮两个民族人民都喜欢的民俗节日,舞炮龙也是人们都喜欢的民俗体育项目,相同的文化习俗和相同的运动项目,可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产生相应的聚合、凝结,从而促进民族间的团结与共荣,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2.6 审美价值宾阳炮龙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表演技艺上,以及人们的积极参与。

传统的舞龙是一种集技术、舞蹈艺术、民族鼓乐等因素于一身的综合性体育项目,舞炮龙也具备这些因素。

炮龙开光后,龙脚们狂舞着龙进入街头巷尾,接受人们的“弹炸”。

舞龙者丝毫不畏惧身边的万炮齐鸣,个个显得生龙活虎,其势其景,可谓壮观。

男女老幼纷纷将准备好的鞭炮丢向狂舞之龙,并冒着“炮林弹雨”争相钻龙肚、摸龙身、撕龙鳞、扯龙须、抢龙珠。

当炮龙开始狂舞之时,人们又纷纷撤回到回廊,等待机会继续“钻龙肚”。

当地人认为,钻龙肚摸龙鳞会给人们带来新一年的吉祥如意,在炮声火光之中钻龙肚不仅给人一种刺激感,而且更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宾阳炮龙节期间,大批游客蜂拥而至,观者如潮,人们都积极的参与到舞炮龙的活动之中,把宾阳古镇围得水泄不通,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欢度着炮龙节。

2.7 教育价值宾阳炮龙节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宾阳炮龙节本身涵盖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是教育知识的重要来源;其次,舞炮龙活动中的很多技艺技能可以传授,这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舞炮龙活动有许多传承人,以及活动中各个技术环节技艺的传人,他们的教授过程是教育活动的过程,而作为学习者接受技能的过程就是学习活动的过程;最后,在宾阳炮龙文化领域里,有一部分是以之为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将炮龙文化宣传给外界,以及在学校或者社会上讲授炮龙文化知识,这些相关的活动也是教育价值的体现。

2.8 经济价值宾阳炮龙节做为当地的传统民俗节日,每年都能吸引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以前的炮龙节都是由民间组织进行,参加的炮龙很少,规模较小,形式单一,因此,参加炮龙节的人数也非常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