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玉特采访报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玉特采访报告
摘要: 1月1日,阴雨连绵,宾阳县宾州镇街头年味渐浓。在邻居的指引下,记者顺利地找到了正在赶制炮龙的邹玉特。
【工艺中国人物专访】1月1日,阴雨连绵,宾阳县宾州镇街头年味渐浓。在邻居的指引下,记者顺利地找到了正在赶制炮龙的邹玉特。
现年62岁的邹玉特一家三代制作炮龙,曾获评广西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西民间工艺大师,是当之无愧的“龙”的传人。在采访之前,记者查阅《广西通志·文化志》中关于炮龙的记载,称“龙头、龙尾用纱纸装裱,龙身用色布
装配”。但记者注意到,这位传人采用的是与史书中所述完全
不同的工艺:他将2-3厘米见方的亮片剪成鳞片形状,勾边处
理后再逐一粘贴到已经定型的龙身。
贴满一条炮龙需要数公斤重的亮片,即使像邹玉特这样的熟手,单是完成龙尾装饰也要耗上半天时间。记者了解到,如此耗时费力的工艺是他的“发明”,唯一的作用就是让炮龙在夜色中显得更加炫彩而迷人——在邹玉特看来,这些都是值得的。
“宾阳有句俗话,叫‘南街灯彩城内龙’,意思是南街的花
灯好看,宾州城里的炮龙有趣。”邹玉特说,这几年来花灯可
谓花样翻新,比如即将在春节期间亮灯的“龙腾宾州大型灯会”,单是灯组就有2000多个;除了传统的吉祥物,还有喜羊羊之
类卡通造型,“如果我们的炮龙数百年一成不变,能有多少人愿意看?”
40多年制作炮龙、教徒授艺的经历,让邹玉特对工艺传承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广收门徒,把“看家本领”倾囊相授,丝毫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他不仅担任了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炮龙扎制技艺的老师,还收了一个女徒弟,据称这在当地炮龙制作史上还是首次。
据悉,新一年的宾阳炮龙节将于2月5日至7日在宾州古镇举行。“没有炮龙节,我们的工艺就没了着落;大家来看炮龙节,就是支持我们的手艺。”邹玉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