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微循环与疾病
微循环与健康(一)

微循环与健康(一)微循环与健康微循环是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系统,也称为微循环系统。
它是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血液循环的重要部分,微循环对于身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微循环与心血管疾病研究发现,微循环系统的不良情况与许多心血管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如果微循环系统功能不佳,血液流畅度会降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会逐渐变窄,从而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保持微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微循环与皮肤美容微循环对人体皮肤的血液供应也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微循环不畅,皮肤的血液供应就会不充足,皮肤老化加速、容易出现皱纹、暗沉、干燥等现象。
因此,好的微循环可以使皮肤保持健康,容光焕发。
三、微循环与免疫力微循环对身体的免疫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微循环受阻会导致免疫细胞聚集,导致炎症反应加剧。
微循环不畅也会使白细胞于病巢难以到达,扩散病情。
因此,保持良好的微循环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使身体更健康。
四、微循环的保健方法1.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血液的循环,促进微循环的发挥。
2.保持心态舒畅:情绪过于激动或压抑,会使微循环迅速衰退。
3.饮食健康:足量的水果、蔬菜和饮食中的富含钾的食物可以协助微循环。
4.控制体重:过重的人容易患上高血压等病症,这些病症都会对微循环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
总的来说,微循环对于身体的健康、免疫力、皮肤美容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要想维持身体的健康,就需要注意保护微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
微循环ppt课件

体液调节
激素、生长因子等体液因素通 过与微血管上的受体结合,调
节微循环的血流量。
局部调节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产物可以 局部作用于微血管,调节微循
环的血流量。
整体调节
通过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等 高级中枢对微循环进行整体调
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03
微循环与疾病的关系
微循环障碍与疾病的关系
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保证血液中的氧气 和营养物质能够及时输送到组织细胞,同 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调节体温
免疫反应
微循环中的血管舒缩变化可以调节体温, 作用 ,参与炎症反应和止血过程。
微循环的调节
01
02
03
04
神经调节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 节微动脉的舒缩状态,从而调
环,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04
微循环的检测方法
直接观察法
01
直接观察法是通过肉眼或放大镜 直接观察微循环的变化情况,适 用于表面微循环的观察。
02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精度较低 ,无法观察到微血管内部的血流 情况。
光学显微镜观察法
光学显微镜观察法是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微循环进行观察,可 以观察到微血管和红细胞流动情况。
微循环障碍是指微血管网络中的血流不畅,可能导致营养物质和氧气无法充分传输 到组织细胞,同时代谢产物也无法及时排出。
微循环障碍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
微循环障碍可能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受损,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微循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微循环的变化,可以对某些 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脉和微静脉。
血浆
含有各种营养物质、氧 气和代谢产物,通过微
糖尿病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关系

糖尿病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关系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密切相关。
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之一,而微循环则是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流动的细分领域。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与血液循环以及微循环之间的关系。
1. 糖尿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现血液高黏滞、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等问题,这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高血糖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逐渐增厚,产生动脉硬化,从而影响血液的流动性。
同时,糖尿病患者还容易产生血栓,增加血液循环的阻力。
2. 糖尿病对微循环的影响微循环是维持组织器官正常功能的重要环节,而糖尿病危害了微循环的正常运行。
高血糖使得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张力增加,自由基产生增多,从而影响微循环的正常血液供应。
另外,糖尿病会引起微血管损伤,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蛋白质等物质渗漏到周围组织,进一步导致水肿和炎症反应。
3. 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对糖尿病的影响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异常状况会直接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不畅会导致全身供氧不足、代谢产物堆积等问题,加剧病情的进展。
微循环的异常会使得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影响糖尿病的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
4. 如何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至关重要。
首先,控制血糖水平是关键。
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方式,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其次,积极进行运动。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改善微循环功能。
还可以采用物理疗法,如磁疗、艾灸等,来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总结起来,糖尿病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密切相关。
糖尿病对血液循环和微循环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异常也会进一步加剧糖尿病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糖尿病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之间的关系,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血糖控制、增加运动量和选择适当的物理疗法,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从而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微循环PPT课件

不良;皮肤退行性病变
,萎缩,与动脉硬化、
糖尿病、冠心病、缺血
性疾病有关。
31
异常的微循环
管袢纤细
紧张型血管
管袢纤细与高血 压、冠心病、末 梢性疾病、糖尿 病后期、老年动 脉硬化有关。
血管输入枝变细, 输出枝变粗,比例变 大,表明动脉处于高 度紧张状态,血管痉 挛,静脉血液回流不 良,在高血压、动脉 硬化、头痛时常见。
图例解释
• 管袢细长或一堆一 堆 多见于低血压、神 经衰弱、失眠等。
图例解释
• 乳头下静脉丛扩张 多见于心脏功能不 好如冠心病,肝病 等。
图例解释
• 乳头圆丘消失、变 直: 多见于体质差、代 谢功能差、营养不 足、免疫力差等。
图例解释
• 管袢出血: • 生理性:劳动、打球
等; 病理性:中毒、缺氧
异常的微循环
红细胞聚集分为重度、中度、轻度
1.红细胞聚集是最基本的病 理反应之。聚集的红细胞不 能像正常的红细胞运氧,而 影响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和 能量传递,严重聚集的红细 胞在动脉中不能解聚时则成 为异物或栓塞微血管,引起 局部组织坏死,或被网状内 皮细胞吞噬。
2. 静脉中红细胞聚集会引起粘 度增高,进一步引起血流停滞 ,导致管病加重,动脉中会形 成局部狭窄,加重动脉疾病, 导致组织结构严重病变。
,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 布均匀,数目正常。
异常的微循环图形为交叉 和畸形
30
异常的微循环
畸形血管
管袢短小
1.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 结缔组织疾病等全身性疾 病或局部真菌感染外伤等 容易出现血管畸形。
2. 动脉硬化、糖尿病、畸 形严重,比例过高。
3. 胶原性疾病、雷诺病、
变异性血管增多。
微循环 (1)

图例解释
• 管袢细长或一堆一 堆 多见于低血压、神 经衰弱、失眠等。
图例解释
• 乳头下静脉丛扩张 多见于心脏功能不 好如冠心病,肝病 等。
图例解释
• 乳头圆丘消失、变 直: 多见于体质差、代 谢功能差、营养不 足、免疫力差等。
图例解释
• 管袢出血: • 生理性:劳动、打球
等; 病理性:中毒、缺氧
微循环检测
请在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请在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请在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细胞交换的状态 称之为新陈代谢.
■主宰细胞新陈代 谢的物质是核酸.
■ 微循环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 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保证.
微循环与疾病有什么关系?
人体内大小血管如 同大江大河,毛细血 管如同小支流和灌溉 渠道,细胞组织如同 秧苗。微循环发生障 碍,就好像秧苗的灌 溉渠道受阻,得不到 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秧苗就会枯萎一样, 人体脏器就会因此逐 渐产生疾病。
冠心病等。
图例解释
• 管袢交叉形成一 堆菊花状或戴帽子: 多见于风湿性疾 病、糖尿病、肝病 等。
图例解释
• 渗出(透光度好、 比较明亮): 多见于肾病、肝 病等。
图例解释
• 压增高主要是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 引起周围动脉阻力增高,微循环障碍所致。 症状表现为头痛、头胀、心悸、胸闷、失眠、烦躁、疲 乏、健忘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过敏等。
图例解释
• 汗滴、汗腺导管(呈白 色、 不超过2条如超过2 条): 多见于情绪紧张、植 物神经功能紊乱(头昏、 呕吐等)等。
图例解释
• 管袢交叉形成麻花 状: 多见于头痛、头昏、 慢支、哮喘、动脉 硬化、肝病等。
图例解释
• 管袢呈仙人掌形: 多见于高血压、
人体微循环不通居然会导致这么多的疾病!

⼈体微循环不通居然会导致这么多的疾病!本⽂是⽬前最深⼊研究微循环对⼈体特别是⼈体各内脏器官及微循环障碍是怎样导致⼈体各⼤内脏肺腑出现病变并最终导致⼈体各种内外疾病的最好⽂章。
仔细研读本⽂,对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体⼤多数疾病的根源有重⼤意义!相应的,读懂本⽂,⾃然也就明⽩——⼈体的⼤多数疾病,通过解决或改善微循环障碍,即能治愈或减轻!微循环,影响脏腑的关键⼀、微循环养⾝砭疗,⾎液的主要物理特性与致病原因:1. 直⾏性:受阻就容易淤积.2. 凹陷不⾏:例如头⾻受伤或关节移位等因素都会影响⾎流.3. 凝结性:⾎⼩板或⾎栓等会造成⾎管阻塞或破裂.4. 释解性:温度不⾜会影响末梢循环.⼆、从数据了解[微循环]1. 微细⾎管直径约1/100毫⽶,⼩于头发的20分之1.2. ⾎管壁的厚度⼤概是⼀张纸的100分之⼀.3. 微循环中的⽑细⾎管总长约9—11万公⾥,据估计能绕地球两圈半.4. 微循环的⾎管数⽬,约300亿⽀.5. ⼈体总⾎液量约占体重的1/3.6. ⼈体百分之70以上是⽔分.7. ⾎浆中百分之90是⽔分.三、微循环可能引起的疾病1. 神经系统:头晕痛.失眠.记忆⼒下降.神经衰弱.脑梗塞.中风.2. ⼼⾎管系统:胸闷.⼼慌.⼼律不齐.⼼绞痛.⼼肌梗塞等.3. 消化系统:营养吸收不良.胃炎.溃疡.4. 肌⾁关节系统:肌⾁酸痛.⿇⽊.冰冷.静脉曲张.颈肩腰腿酸痛.5. 妇科系统:痛经.⽉经不调.⼦宫肌瘤.6. ⽪肤科:⽪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部微循环⽰意图↑脚部微循环⽰意图微循环⽤⾁眼看不见,⽤⼿摸不到,过去不知道,于是⼈们对它感到有些神秘.其实微循环⽆时⽆刻不在你⾝体⾥活动,不信,当⼈受到惊吓时脸⾊发⽩,羞臊时颜⾯变红,实际上就是⾯部微循环发⽣变化所造成的.这时你会说:啊!原来微循环并不神秘,它就是微循环系统的⾎管.回答是:似乎对,但⼜不完全,其实,微循环确实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因此它属于循环系统;但它同时⼜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属于脏器.这就是微循环的最根本的特点.从哲学⾓度说:微循环具有两重性.具体⼀点说微循环和⼀般循环⽐较具有5个特点,认识了这些特点才能初步了解微循环.1. 在属性⽅⾯,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细⾎管,细静脉以及⽑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起,形成以微⾎管为重要⽀架的⽴体结构,所以它们⼜是脏器的重要⽀架的⽴体结构,所以它们⼜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哺乳动物中不存在没有微⾎管的脏器,也没有完全脱离实质细胞⽽单独存在的微⾎管;2.在形态⽅⾯微循环既具有脉管的共性,⼜有脏器的特征.微⾎管,⽑细淋巴管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液,淋巴液的流动,这是脉管的共同形状,但微⾎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各脏器的都具有各⾃的特点.如⼩肠绒⽑.肺泡,肝,⾻髓微⾎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同⼀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脾脏其⼩体和髓质部位的微⾎管形态各具特点;3.在功能⽅⾯,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全⾝的循环⾎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络⽀外,⼏乎全部统经微⾎管,经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管,细胞,⽑细淋巴管之间,⽑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能道之⼀,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和⾎液,淋巴液进⾏物质交换的场所;4.在代谢⽅⾯,微循环既具有⾎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种特征;5.在调节⽅⾯,既是全⾝性神经,体液的调节,⼜要受局部的调节.总之,微循环不同于⼀般循环的特点,它是具有“双重性”,即在属性,形态,功能,代谢,调节⽅⾯,既具有⼀般循环系统的共性,⼜有脏器的特殊性.- 微循环与健康-微循环的重要性及特点微循环重要性:⼈体是复杂⽽⼜奇妙的机体,仅靠⼼脏的有限收缩⼒是不可能将⼼脏内的⾎液输送到组织细胞,⽽必须靠微⾎管⾃⾝的节律性的运动才能将⾎液灌⼊细胞,同时微⾎管的⾃律运动与⼼跳并不同步,有其⾃⼰的规律,这样微⾎管起到了第⼆次调节供⾎的作⽤,变成了"第⼆⼼脏"。
什么是微循环?怎么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不好怎么办?既然微循环和人体健康有如此大的关联,我们平常就需要注意调节改善微循环。改善微循环,主要可以在改善血液浓度方面做功夫。平常多喝水,如早晨起床前,每餐吃饭前(1小时)和就寝前。另外多吃能稀释血液的食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山楂、黑木耳、大蒜、洋葱、青葱、柿子椒、香菇、草莓、菠萝、柠檬等;抗凝血食物---山楂、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具调脂作用的---山楂、螺旋藻、芹菜、胡萝卜、魔芋、紫菜、海带、马齿苋、核桃、玉米、芝麻、苹果、猕猴桃等。其次需要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要少吃动物内脏及动物脂肪,少吃油炸食物,晚饭不要多吃食荤腥厚味食物,少吃甜食。平时宜吃清淡的食物,以素为主,粗细粮均衡搭配。多吃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多食大豆及豆制品、禽蛋、鱼类。有利于改善血液粘稠度,使血栓不易形成。多吃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维生素C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蔬菜中的纤维在肠道能阻止胆固醇的吸收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吸烟影响血液循环,减少血流量,降低血流速度,会导致不良结局,要注意禁烟。
什么是微循环?怎么改善微循环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枝和微静脉七部分组成,是心血管系统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部分。微循环基本功能是实现物质代换,向各组织细胞输送养料和运走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衰老、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都与微循环发生障碍密切相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微循环与健康

微循环与健康微循环与健康Ⅰ.微循环与人体健康人体血管输送血液营养着周身的组织细胞,但仅靠心脏的有限收缩力是不能将血液直接输送到各组织细胞中去的,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节律性运动进行第二次调节供血,血液才能灌注到各细胞中去。
人体微动脉到毛细血管再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血液通过大血管到达细小的微动脉,流向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细小的微静脉,这一段循环的血管非常细小,肉眼观察不到,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人体的所有的组织细胞都处于微循环的包裹之中。
微循环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对人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方面将氧气和营养物质带到各组织细胞,另—方面又将组织细胞代谢的二氧化碳和各种废物带走排出体外。
因此,我们称微循环为“细胞的外环境”。
因为微循环的状况直接决定了细胞的营养供给和代谢产物的排除,因此微循环与人体衰老和疾病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人体微循坏障碍有关。
人体的衰老,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发生、糖尿病、长期的亚健康状态等等,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
形成微循环障碍,与微循环自身的特点有关。
微血管特别细,只有人的头发丝的二十分之—;微血管又特别薄,仅相当于—张纸的一百分之一;微血管还特别多,大约有—百亿根,如果将它们连接起来,长达十—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圈半。
血液在如此长、多、细、薄的血管中流动,很容易由各种原因造成微循环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微血管弯曲变形或者渗出和水肿。
—旦局部出现微循环障碍,这部分组织细胞就会因缺乏养料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
人体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杂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
中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高血糖等,都会有微循环血流缓慢、血液粘稠,红细胞严重聚集的病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微循环与疾病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什么是人体微循环---瘀血证什么是人体微循环---瘀血证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基础的单位,是动脉末端和静脉始端,两者之间构成的网状毛细血管结构,其中血流称之为微循环,是人体内各脏器的组成部分,是人体内脏器功能结构单位。
人体血管加在一起的总长度可达 10 万公里,可以环绕地球两周,除了心脏、主静、动脉的大循环以外,人体的其他机能代谢主要依靠微循环来进行完成,所以微循环也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心脏”。
在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维持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进行。
所以人体某部分一旦微循环发生障碍,微循环障碍部分也会很容易发生局部病变和坏死。
所以也可以说微循环障碍是人体衰老的信号和百病之源。
导致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环境、气候,寒冷是微循环障碍发生的外界因素之一。
衰老和肌体局部病变。
药物和食物污染。
血液粘稠度增加。
微循环与亚健康亚健康是介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多发于 35 岁以上人群。
现代医学证明亚健康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和饮食、环境的污染失衡有很大的关系。
亚健康多与血液酸性化和微循环障碍有关,具测试算使用馨波尔量能床垫 2 小时等于有氧运动三万步,可以有效解决亚健康人群运动量不足,免疫力低下的状况,释放出的负离子可以净化血液。
远红外线可以解决人体微循环障碍的难题。
微循环障碍所引发的常见疾病系统 / 器官常见病血液循环系统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供血不足、脑梗塞、静脉曲张。
呼吸系统慢性咽喉炎、慢性气管炎、肺炎。
运动系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腰背痛、四肢寒冷。
消化系统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胆囊炎、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痔疮。
生殖、泌尿系统肾炎、膀胱炎、痛经、卵巢囊肿、月经不调、前列腺炎、性功能低下。
内分泌系统肥胖、糖尿病。
皮肤皮肤瘙痒、黄褐斑、黑斑、雀斑、皱坟、冻疮。
远红外线可以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检测报告显示,远红外线可以让肌体微循环的血液流量在 20 分钟内提高 80% —114% 。
馨波尔量能床垫发出的远红外线,能透入人体( 3cm ),令肌体皮下深层温度微升,扩张微血管,提高血液流速,加快人体新陈代谢,让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使人体微循环得到有效改善。
微循环人体的“第二心脏”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微循环功能障碍或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减少时,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能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同时组织器官中的废物不能及时排出,可导致组织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这成为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现代医学证明,人体的衰老、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微循环的功能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之一。
微循环也因具有这种重要的生理功能,被当今医学界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1.微循环与人体衰老:人的心脏犹如水泵一样,是全身血液流动的动力;遍布全身的大小血管,则像“大江”、“大河”一般,是输送血液的通道;而相当于头发丝1/20粗细的毛细血管,则如同灌溉的“渠道”。
人体主要靠血液输送养料和清除废物,并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进行交换。
显而易见,当人体微循环功能异常时,组织间营养交换和废物排除就会受到影响。
若微循环的异常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影响脏器的功能而发生疾病,或加速衰老。
所以,一般而言微循环功能好的人,身体状况相对较好;而早衰或患病者,微循环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各种功能障碍。
2.微循环与高血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为微细动脉收缩痉挛,引起血管阻力增加而导致血压升高,并且有细胞聚集成团、血黏度增高、血流缓慢等血液流变学变化。
所以,人体微循环障碍是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基础。
3.微循环与糖尿病:经临床观察,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管径不均,管袢模糊,畸形增多,出现微血管瘤和白色小微栓;其红细胞聚集,血流变慢,停滞。
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亦有障碍。
4.微循环与头痛、眩晕:脑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扩张弯曲、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以至停滞和微血管阻塞、血管周围水肿、出血等,均可引起脑血管供血不足,使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使细胞的代谢产物因血流异常不能充分排出,导致头痛和眩晕,引起一系列的脑部功能障碍。
5.微循环与风湿病:风湿病的主要表现为关节局部红肿热痛。
风湿患者的微循环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水肿、血管基底膜破坏的病理变化。
所以,改善微循环可以帮助消除肿胀和减轻疼痛。
6.微循环与冠心病:微循环异常可导致心肌供氧不足,从而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7.微循环与疲劳:人体在运动后,机体内产生大量乳酸、肌酐等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生酸、胀、痛的感觉。
改善微循环,使局部的血流量增加,把新鲜氧气和营养物质带给组织,而组织中代谢产物随血液排出体外,将能很快解除人体的疲劳。
8.微循环与痛经:患痛经的女性很多,她们都有脐下寒冷、小腹下坠的感觉,传统医学认为这是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
目前的临床也发现改善局部微循环能减轻此类疼痛。
9.微循环与痔疮:痔疮是肛周的静脉血管回流受阻,引起血管长期扩张、淤血所致。
所以在疾病早期改善肛周微循环,使血流畅通,痔疮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10.微循环与体臭:体臭包括腋臭和脚臭。
体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汗腺分泌旺盛,旺盛的汗腺分泌出大量汗液被细菌分解成不饱和脂肪酸而产生特殊气味。
改善局部微循环,使汗液能及时排出体外,就可减少细菌作用于汗腺分泌物的机会,从而抑制体臭。
人体微循环有四大特点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最基层单位,是动脉系统的末梢端和静脉系统的起始端之间所构成的网状毛细血管结构,其中的微血流称为微循环,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细胞代谢的场所。
微循环有四大特点:第一是细。
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第二是长。
把一个人的微循环联结起来总长度有10个万里长城那么长。
第三是慢,微循环的血流极慢,每秒只有0.4~1毫米,第四是薄,只有一张纸的百分之一那么厚。
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就极易发生故障,而一旦微循环发生了障碍,微血流中的水份或有形物质渗出即出现水肿,微循环周围的感觉末梢受其影响而感觉局部的酸痛、麻木、发冷;局部组织得不到新鲜的血液供应,会缺氧,缺乏营养物质而处于病理状态;局部也会因为代谢产物不能清除而刺激末梢感觉疼痛。
改善微循环和增加血流量的方法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两大类。
在药物疗法中以山莨菪碱,作用最为突出,它有明显的扩张微血管和增加血流量作用,还可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减少微血栓形成,已成为治疗微循环功能紊乱广泛应用的药物。
此外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川芎、虎杖等也有明显增加血流量作用,速效救心丸对于微循环的改善作用也很强,它能提高微血管的开放数,使循环通路更多、更完善,促使微循环充分建立,这对于已发生心梗、脑梗的人来说极其重要。
在非药物疗法中,常用的有多种物理疗法,包括超短波、频谱、氦氖激光、热疗、矿泉浴等均有扩张微血管和增加血流量的作用。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活动。
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进行这种传递活动,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才能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其他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和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
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
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血液微循环,血液微循环是人们研究较多、认识较为清楚的领域。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比较,具有5个特点,认识了这些特点才能初步了解微循环。
1.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
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征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
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脾脏其小体和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络支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
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5.微循环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总之,微循环不同于一般循环的特点,具有“二重性”,即在属性、形态,功能、代谢、调节方面,既具有一般循环系统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殊性。
微循环障碍的发现目前虽然观察人体微循环的部位有十余个,但最常用并且能代表全身微循环状态的主要是甲襞和眼球结膜两个部位。
其中甲襞是观测人体微循环状态的最好窗口。
因为甲襞是覆盖在手指甲根部的皮肤皱褶。
其表皮薄,透光性好,微血管表浅。
上皮下为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胞血管走向表皮,逐渐与表皮平行,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
此外,观察手指甲襞十分方便。
因此,甲襞便成为临床微循环观察最常用部位。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若毛细血管不通畅,就好像一块块秧田的“水渠”受阻,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此而衰老和产生疾病。
人体的毛细血管微循环不通畅,会逐渐引起组织脏器的衰老。
而微循环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其中尤以50~60岁最为突出,是多病和衰老的危险年龄。
微循环的观察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形态、动态、微血管周围现象。
观察仪器主要由微循环显微电视系统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两部分组成。
正常的微循环应图像清晰、畸形血管少、无明显血管痉挛或扩张,不应有白微栓及明显的红细胞聚集或流速过缓,血管周围状态应无出血或组织液过多。
通常微循环障碍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有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明显症状而处于潜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