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

合集下载

河北昌黎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河北昌黎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河北昌黎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河北昌黎县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县,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玉米是昌黎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一直是农民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河北昌黎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一、土壤选择选择适宜的土壤对玉米的生长至关重要。

在昌黎县,玉米适宜生长的土壤主要以黄棕壤为主,其次是轻黑土和沙壤。

这些土壤质地疏松、透气性好、保水性强,非常适合玉米的栽培。

而且,这些土壤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对玉米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二、良种选择选择适宜种植的玉米良种也是玉米高产的关键。

在昌黎县,较适合种植的玉米品种有昌一号、昌二号、昌五号等。

这些品种具有生长周期短、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高等特点,是玉米高产的优良品种。

三、合理密植在昌黎县的玉米种植中,密植是一种常用的栽培方式。

采取适宜的密植方式可以增加玉米植株的数量和在单位面积上的产量。

一般来说,昌黎县玉米的合理密度在每亩12000-15000株之间,具体栽培密度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壤、水肥条件和品种特性来确定。

四、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昌黎县,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合理施用化肥是增加产量的有效途径。

一般而言,春季播种前施基肥,播种后开展追肥。

追肥的时机主要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追施尿素和磷钾肥,可以有效增加玉米的产量。

五、灌溉管理在玉米的生长发育期,适量的水分供应对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昌黎县玉米栽培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灌溉,尽量避免土壤干旱或过湿的情况发生。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制定灌溉计划,合理控制灌溉的次数和量。

六、病虫害防治在昌黎县玉米高产栽培过程中,要及时预防和控制玉米的病虫害。

在春季播种前要把土壤中的病菌清除干净,播种后要及时进行药浴种子,增加抗病能力。

要定期巡田,发现病虫害要及时施药防治。

七、调控生长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要做好生长调控工作,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效率和产量。

可以采取合理的整枝和揭叶措施,保持玉米的通风和光照,促进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应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应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应的影响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农业生产中,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产量,并且对经济效益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通过该文档来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应的影响。

一、种植密度的概念和作用种植密度指在一定面积内,种植的作物株数,它是影响玉米产量和经济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植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亩产量,过于密集的种植会导致作物竞争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情况加重,从而导致单株产量的下降。

而过于稀疏的种植则会浪费土地资源,使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低,降低了作物的经济效益。

因此,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玉米,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是十分重要的。

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之间具有一定的技术关系,对于不同种类的玉米,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其亩产量。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不同由于玉米的种类、生长环境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不同。

例如,对于白皮质高粱玉米,其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亩14~15万株;而对于甜玉米,其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亩12~13万株。

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让每株玉米拥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从而获得更高的亩产量。

2、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产量的影响除了不同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不同外,种植密度也会直接影响到单株玉米的产量。

一些研究显示,对于同一品种的玉米,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导致不同的单株产量。

在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单株产量会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但是随着密度的继续增大,玉米单株产量就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因为过于密集的种植会导致玉米之间的竞争加剧,养分、水分等资源无法充足地分配给每一株作物。

三、种植密度对经济效应的影响种植密度还会对玉米经济效应产生影响,影响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1、种植密度对玉米成本的影响当种植密度不断增高时,单亩种子数量也不断增多,相应的种植成本也逐步提高。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益。

然而,玉米的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其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低的种植密度会使得玉米生长缓慢,形成的秸秆细小,叶面积小,通风不良,水分分配不均,从而导致产量低下。

而过高的种植密度会使得玉米每株生长受限,分布不均,夺取养分不足,也会影响产量。

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种植密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玉米的种植密度在4-8万株/公顷之间为宜。

过去的实践表明,当玉米的株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虽然单株产量会减少,但总体产量会增加。

玉米品种的选择也对其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和管理条件下,不同品种的玉米会产生不同的表现。

例如,在高条件下,一些耐旱品种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此外,玉米品种的生长周期、抗病性、耐逆性等因素也会影响产量。

因此,在种植玉米时,应根据不同的种植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

在低龄土壤或灰裂石地等贫瘠的土地上,应选择生长快、抗旱、耐盐碱的品种;在高产田地里,应选择高产性、早熟性好的品种。

3. 种植密度和品种的综合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管理条件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在良好的条件下,高密度种植和高产量品种的组合可以产生最高的产量。

例如,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一个试验站的实验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为6.25万株/公顷时,采用杂交玉米品种“郑单698”和“淮25”组合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143.5和1120.7千克/亩。

总之,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在科学合理地制定种植密度,选择合适的品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玉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贡献。

探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探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探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文将探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通常以万株/亩为单位。

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1. 种植密度过低会导致产量下降
当玉米种植密度过低时,植株之间的竞争小,日照充足,养分供应充足,但是由于每
个植株的空间更大,株高和总穗粒数会增加,导致每株穗粒数减少,从而导致单株产量下降。

研究表明,当种植密度低于6万/亩时,玉米产量下降比较明显。

3. 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使每株植株之间的空间适中,光合作用、养分吸收和利用等生长
过程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最佳的生长状况,产量也会相应提高。

研究表明,适宜的玉米种
植密度为8-9万株/亩,可以获得最高的产量。

除了对产量有影响之外,玉米种植密度还对玉米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1. 种植密度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玉米品质
种植密度过低时,每株玉米的穗粒数较少,但是每个穗粒会更加粗大,导致单株玉米
的产量变低,但蛋白质含量较高,若是用于饲料作物,不如用于食用作物。

而在种植密度
过高的情况下,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每个穗粒的养分分摊更多,单个穗粒的产量会减少,但是玉米的叶绿素含量较高,玉米的着色也更加鲜艳,与玉米的品质关系较大。

综上所述,玉米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种植玉米时,应
根据土地、气候、品种、肥料等不同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从而实现玉米高产高
质。

怎样算玉米种植密度

怎样算玉米种植密度

怎样算玉米种植密度种植玉米需要了解玉米的种植密度才能进行高产,那么你们知道怎么计算玉米的种植密度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计算玉米种植密度的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算玉米种植密度的方法1、单粒播种精品种子精量播种株距(米)=667(平方米)÷平均行距(米,一般为0.57米)÷亩留苗数×种子发芽率(一般大于92%);1米=3尺=30寸。

按尺算是一样的,1亩=667平方米=6000平方尺。

宽窄行方式首先计算出平均行距即可,播种质量和除草剂等造成的出苗损失较大时应适当缩小株距,不间苗。

温馨提醒:精量播种对种子质量(特别是发芽率、净度)要求非常高,发芽率低于92%不可精量单粒播种。

2、半精量播种种子半精量播种株距(米)=667(平方米)÷平均行距(米,一般为0.57米)÷亩留苗数;1米=3尺=30寸。

采用半株距或一穴两粒播种时一般种子发芽率大于85%但小于92%。

定苗时按株距定苗,缺苗时就近留一穴双株。

3、如何算一块地的玉米的多少株(棵)?株(棵)数=[(地长÷株距)+1]×[(地宽÷行距)+1]比如长30米,宽20米的地块,玉米按等行行距60厘米,株距30厘米,种有多少棵玉米[(30÷0.3)+1]×[(20÷0.6)+1] = 3434棵4、玉米密度表不同类型的品种具有不同的耐密性,紧凑型杂交种耐密性强,密度增大时产量较稳定。

适宜种植的密度较大,平展型耐密性差,密度增加范围小,若增加密度就会减产。

1、平展型中晚熟玉米杂交种。

此类品种、植株高大、叶片较宽、叶片多、穗位以上各叶片与主杆夹角平均大于35度,穗位以上的各叶片与主杆夹角平均大于45度。

每亩留苗3000~3500株为宜,适宜春播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加有效积累提高产量。

2、竖叶型早熟耐密玉米杂交种。

此类品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穗位以上各叶片与主杆夹角平均小于25度。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密度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密度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密度适宜种植密度是指在一定的农田面积上,栽培的农作物应该分布的合理和适度。

种植密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本文将针对不同的农作物种类,探讨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一、水稻的适宜种植密度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在一般情况下,适宜的水稻种植密度为每亩8000-10000株。

过高的密植会导致水稻之间光照不足,影响光合作用,减低产量,并易发生病虫害;过低的种植密度则会导致水稻分蘖较多,影响养分的供应,同样会降低产量。

因此,在实际种植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合理的种植密度对其稳产增产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适宜的小麦种植密度为每亩600-750公斤。

过高的密植会导致小麦之间光照不足,影响穗粒的形成,减少籽粒数量;过低的密植则会导致单株产量降低,影响整体产量。

因此,在实际种植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条件进行适度的调整。

三、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为每亩5000-6000株。

过高的密植会导致养分和水分的争夺加剧,影响玉米茎秆的粗壮和穗的形成,降低产量;过低的密植则会导致光合有效面积不足,影响光合作用,同样会减低产量。

因此,在实际种植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条件进行合理的调整。

四、大豆的适宜种植密度大豆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适宜的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适宜的大豆种植密度为每亩12-14万株。

过高的密植会导致大豆之间竞争激烈,影响光照和空气流通,引发病虫害,减低产量;过低的密植则会导致大豆分枝过多,影响养分的供应,同样会降低产量。

因此,在实际种植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条件进行适度的调整。

总之,适宜的种植密度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

玉米的合理栽培密度

玉米的合理栽培密度

不同地区的适宜栽培密度范围
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 都会影响玉米的适宜栽培密度。以下是 我国部分地区的适宜栽培密度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据仅为参考,实 际种植时应根据地块的具体情况进行调 整。
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适宜密度范围为4.5万~9.0万株/hm²。
东北地区:一般适宜密度为4.5万~6.0万 株/hm²。
• 气候条件:在干旱地区,适当降低栽培密度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提高 抗旱能力;而在多雨地区,可适当增加密度,提高光能利用率。
• 综上所述,确定玉米的合理栽培密度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种植户在 实际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等因素 ,灵活调整玉米的栽培密度,以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
产量达到最优。
资源利用
02
适当的栽培密度能够确保玉米植株之间光照、水分、养分等资
源的合理分配,减少资源浪费。
植株生长
03
合适的栽培密度能够保证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避免过密导致
的生长受限或过疏导致的资源浪费。
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合理栽培密度
地力评估
根据土壤肥力、水分状况等因素,评估地力 ,选择适当的栽培密度。
抗病抗虫能力
合理的栽培密度有利于增强玉米植株的通风透光性,降低 田间湿度,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玉米的抗病抗虫能力 。
栽培密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
单位面积穗数
栽培密度直接影响单位面积内 的玉米穗数。适当的栽培密度 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穗
数,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穗粒数和千粒重
合理的栽培密度有利于保证玉米穗 粒数和千粒重的稳定,进而实现高 产优质的目标。
黄淮海地区:适宜密度为6.0万~7.5万株 /hm²。

玉米种植密度

玉米种植密度

玉米种植密度
1 玉米种植密度
我们常常可以在农田里看到玉米作为主要种植作物,玉米种植正受到广大农民和社会的重视,玉米种植密度是非常重要的。

玉米种植密度是指每公顷种植玉米数量,一般情况下,地区条件不同,种植玉米的密度程度也是不相同的,而南方地区的种植玉米的密度度要高于北方的。

玉米种植的密度不同会影响玉米的产量与品质,玉米种植密度过低会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使得玉米的增长与产量都大大减少,农民的收益也会大大下降;而种植密度过高也会引起玉米间的竞争,使得玉米的质量下降,破坏了农作物的生长节奏。

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最佳种植密度一般是150株/m2 左右,在种植前要综合考虑水、肥等条件,和受地理环境、施肥、灌溉的影响,科学的进行玉米的种植,以期获得最佳的收获和收益。

玉米种植密度一定程度上关乎着农民的收获,而正确选择玉米种植密度,可以使此种作物生长得更好。

正确的种植结构可以增加玉米的产量,而正是这些产量,使农民们得到更多的收益,更好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
玉米种植密度的大小是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因素之一,那么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有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希望对您有用。

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
1、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本地种植密度的品种,作为良种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有它的相对性,只在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水肥条件选择适合密植的品种。

2、品种特征特性。

不同类型的品种具有不同的耐密性,紧凑型杂交种耐密性强,密度增大时产量较稳定,适宜种植的密度较大,平展型耐密性差,密度增加范围小,若增加密度就会减产。

①平展型中晚熟玉米杂交种。

此类品种、植株高大、叶片较宽、叶片多、穗位以上各叶片与主杆夹角平均大于35度,穗位以上的各叶片与主杆夹角平均大于45度。

每亩留苗3000~3500株为宜,适宜春播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加有效积累提高产量。

②竖叶型早熟耐密玉米杂交种。

此类品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穗位以上各叶片与主杆夹角平均小于25度,穗位以下各叶片与主杆夹角平均小于45度每亩留苗密度4500~5000株。

适宜麦收以后播种。

③中间型。

此类品种的叶片与主杆夹角介于紧凑型和平展型之间,多数属中早熟耐密品种,每亩留苗密度在3500~4500株之间,适宜麦垄套种或油菜茬播种。

3、根据品种特性、产量水平、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选择合理的密度。

①亩产400~500千克的中产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左右;紧凑型杂交种为4000株/亩左右。

②亩产500~600千克的产量水平适宜密度范围是:平展叶型玉米杂交种每亩3500株左右;紧凑型中晚熟大穗型杂交种每3700~4000株左右,紧凑竖叶中穗型杂交种每亩4500株左右。

③亩产650千克以上产量水平的适宜密度范围是:紧凑中穗型,
每亩5000~5500株,紧凑大穗型每亩4500~5000株。

4、增密增产技术。

根据玉米品种的特征特性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将现有耐密品种的种植密度增加500~600株/亩,前提是选耐密品种和水肥条件好地块。

5、玉米每亩的穗数是构成玉米产量三要素之一,密度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玉米的产量,由于自然界限制玉米最终成穗的因素较多(如病虫、营养光照等)种植密度的成穗率一般为90%~95%,为确保亩穗达到设定目标穗数,大田留苗时应按适宜的穗数增加5%~10%,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穗数指标。

玉米的种植方法
一、整地
应在秋季尽早进行耕地,使土壤有较长时间的熟化,同时利于冬季积雪,保持墒情,沉实土壤因此,秋季及时抓紧灭茬,进行深耕。

如秋季来不及深翻的,春季耕地要结合耙、压进行,注意保墒。

二、施足基肥
施足基肥是玉米增产的重要措施。

玉米基肥应以迟效的有机肥为主。

实践证明,增施基肥,培肥地力,玉米的单产也随之提高。

针对目前普遍有机肥比较少的实际情况,推广“三肥做底”,即2-3方农家肥,氮素化肥10 -15公斤,磷肥20-30公斤,结合耕翻做基肥,增产效果显著。

高产地块可根据产量计划,计算出肥料施用量,进行科学施肥。

据河北省土肥研究所资料,一般氮、磷、钾肥(有效成分)的施用量,分别为需肥量的2.0—2.5倍,3—4倍,2.7—4倍。

可酌情参考。

三、种子精选与处理
长城799、长城706、宽城1、宽10、先玉335等;中、晚熟的品种有承玉10、承玉19、承玉23、铁研26、丹玉96、农大364、三北六等。

各品种的生育特点,产量水平不同,生产上应因地制宜,选好用好。

2、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有利于种子后熟及酶的活动,增强吸水能力,提高发芽
势和发芽率,提早出苗1—2天,提高发芽率12—28%。

具体作法是:将种子薄薄地摊在地上,连续晒2—3天,每天翻动1—2次。

注意不要直接晒在水泥场上。

四、种植密度
合理密植,是指按不同地区、品种、土、肥、水条件和田间管理水平,在单位面积上种植适当的株数,以充分利用光能、地力,从而获得高产。

五、玉米的种植方式
主要有均匀种植(等行距式)和不均匀种植(大小垄)两种。

1、等行距种植这种方式是行距相等,株距随密度而定的形式。

一般行距在45—50厘米。

2、宽窄行种植也称大小垄。

一般大行距65—70厘米,小行距40—45厘米左右。

3、玉米间作套种可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更好地利用地力发挥不同作物的互利作用,可多种多收,减少自然灾害影响。

目前我县间作套种的基本形式有:玉米、大豆间作;玉米、花生间作;玉米甘薯间作;麦田套种等。

六、播种
1、主要根据温度、墒情和品种特性来确定。

生产以耕层5—10厘米地温度稳定在10—12℃时为播种适期;
2、播种方式春玉米播种方式主要分为条播、点播两种;
3、接墒抗旱播种;
4、深开沟浅覆土抗旱播种法;
5、人工造墒座水播种。

七、化控除草用甲草胺、乙草胺、乙莠滴等苗前喷雾或苗后处理
八、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按照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针对各生育时间的生育特点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运用水肥管理措施,进行适当的促控,满足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要求,达到高产、低耗、高效益的目的。

十、收获与贮藏玉米成熟的外部相征,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
皮层光亮。

籽粒与穗轴相接的断面处出现黑色层,标志着玉米进入完熟期,是玉米收获的适宜时期。

收获过早,影响产量和质量,且不易保存;收获过晚,茎秆易折果穗触地易霉烂。

所以必须适时收获。

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13—14%以下时,就可以入仓贮藏。

高于14%时,呼吸旺盛,消耗严重,且易霉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