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根据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腔肠动物可分为水螅纲(Hydrozoa)、钵水母纲 (Scyphozoa)、珊瑚纲(Anthozoa)等。
形态特征
体型
腔肠动物体型多样,从 微小的水螅体到巨大的
珊瑚礁群体不等。
体壁
消化腔
神经系统
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 两层细胞构成,中间为
胶状物质。
具有一个原始的消化腔, 称为肠腔,与口相通。
03
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观察到 的现象和数据,如动物的形态 结构特征、运动方式等。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比较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在形 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异同点。
结合实验数据和相关知识,对 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加 深对两类动物的认识和理解。
06 知识拓展与思考题
相关知识点回顾总结
扁形动物生活习性
扁形动物大多寄生在动物体内或体表,以吸取寄主的营养为生。少数自由生活的种类生活 在土壤或水中。
特点分析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都属于比较低等的动物类群。它们的身体结构简单,没有复杂的器官 系统。腔肠动物的体壁只有两层细胞构成,而扁形动物的体壁则是由三层细胞构成。此外 ,它们的消化系统也比较简单,食物在消化腔内进行消化和吸收。
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
1. 观察腔肠动物
使用显微镜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注意其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 胞。
用解剖针轻轻挑起水螅,观察其口部和触手,注意触手呈环状排列。
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
2. 观察扁形动物 使用显微镜观察涡虫的外部形态,注意其身体扁平,呈两侧对称。
观察涡虫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了解其如何感知外界环境和进行运动。
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
3. 制作临时装片
八年级生物上册7.1.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案鲁科版五四制

2. 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学生将能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来识别和描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他们将学会使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来分析不同的生物现象。
3. 科学思维: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和理解相关的生物现象。他们将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的学习,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
4. 科学探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将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他们将学会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信息、形成结论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态度。
5. 合作和交流:在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将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他们将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入八年级生物上册7.1.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七年级生物上册的相关知识,对动物的分类和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知识层面上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基础,能够理解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动物。然而,对于一些具体的生物学概念和特征,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然而,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学习兴趣和态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缺乏兴趣,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入更多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生物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还将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激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动物学》课件——扁形动物

• 功能: – 贮存水分和营养物 (抵抗饥饿和干旱) – 保护内脏器官 – 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 分化和再– 肌肉组织 – 首次出现肌肉组织,促使扁形动物的结构和机
能产生一系列变化:
• 运动速度加快,导致神经和感觉器官发展完善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6.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 梯型神经系统:
– 一对脑神经节向后伸出两条腹神经 索,中间有横神经相连。
• 感觉器官:
– 眼点:一对,只能感光,不能成像。
• 特点:避强光,趋弱光
– 耳突:一对,富有感觉细胞,能感 受味觉和嗅觉
– 触觉细胞:表皮中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神经系统
• 涡虫捕食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4. 循环和呼吸 • 无专门的循环和呼吸系统
– 循环:由肠道和实质组织来执行 – 呼吸:扁平的体形与身体体积相比具有较大的
表面积,可依靠表皮的渗透和扩散进行呼吸 – 实质组织具有运输功能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5. 排泄系统
•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分支的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 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
平角涡虫Planocera sp.
笄蛭涡虫Bipalium kewense
四、分类
1. 涡虫纲
四、分类
• 2. 吸虫纲
– 体表无纤毛,消化道简单,具口吸盘、腹吸盘 等吸附器官,多数为体内寄生虫,少数为体外 寄生
– 日本血吸虫
• 3. 绦虫纲
– 体表无纤毛,无消化道,头节有吸盘和几丁质 的钩,大多具节片。全部营体内寄生。
• 寄主/宿主:寄生物所寄生的植物、动物或 人
八年级生物上册《腔肠动物与扁形动物》知识全解

《腔肠动物与扁形动物》知识全解腔肠动物的特点:1.大部分为肉食性,少部分种类获得能量来自于体内共生生物行光合作用得来。
2.其躯干呈辐射对称,水生,大多固着生活。
3.体壁有两层细胞组成,表皮和肠表皮,两者之间有一层凝胶状的中胶层,起支持作用。
4.有肠腔,有一围口部,既是口也是肛门。
5.有超过20种的刺胞,刺胞中含有刺丝囊。
刺丝囊一端的鬃样突起的刺针,受刺激时,激起刺丝囊排空。
刺胞的表面有突出,胞体内有棍状结构。
刺胞内有高尔机体分泌物质,在压力作用下会释放。
6.在肠腔中进行胞外消化7.弥散的神经系统,呈网状8.水母体有感觉器官,能感受光和重力9.有雌雄同体或异体。
扁形动物的特点:1.两侧对称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2.中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
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比如由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
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
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
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
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结构特点 有口无肛门, 体表有刺细胞
摄食和消 刺细胞协助捕
化
食
有口无肛门,有肠 和咽等
涡虫的咽可以伸出 口外,另外多数扁 形动物营寄生生活
【合作探究】
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食用 未煮熟的鱼是否安全?
【达标检测】
1.腔肠动物所具有的特殊细胞是( ) A.腺细胞 B.刺细胞 C.变形细胞 D.领细胞
• 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有前后、左右、背腹
有头部,背部有一对
黑色眼点,只感光,
无视觉
两侧对称:又称左右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纵轴, 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对称的两部分。
猪带绦虫
华枝睾吸虫的寄主: 纹沼螺 淡水鱼虾 人
华枝睾吸虫的寄主: 纹沼螺 淡水鱼虾 人 日本血吸虫的寄主:
钉螺 人Βιβλιοθήκη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2.下列动物中营自由生活的腔肠动物是( )
A.血吸虫 B.猪肉绦虫 C.涡虫
D.海葵
3.水螅在营养条件好时,会进行( ) A.有性生殖 B.分裂生殖 C.出芽生殖 D.孢子生殖
4.营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是( ) A.血吸虫 B.涡虫 C.疟原虫 D.猪肉绦虫
7.血吸虫是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的( ) A.接触疫水 B.食未熟的鱼 C.蚊虫叮咬 D.不讲卫生
哺乳动物 两栖动物
被子植物
本章节按照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将动物为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第一章 第一节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
水母
水螅
海葵 珊瑚虫
代表动物——水螅
生态习性
水螅多生活在水 流缓慢、水草繁 茂的清洁淡水中 常附着在水草或 他物上,以小型 的水蚤、蠕虫为 食。它的身体几 乎透明。
八年级生物上册《扁形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3.通过对扁形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4.培养学生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扁形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知学习:介绍扁形动物的定义、身体特征、分类等,结合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提高生物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扁形动物的形态、结构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巩固拓展:设计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拓展任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观察实验、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扁形动物门》课件

生活习性
栖息地与分布区域
扁形动物门可以在各种栖息地中 找到,例如海洋、淡水和湿地。 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食性
这些动物以腐殖质、小型无脊椎 动物和其他微小生物为食。
生存状况
扁形动物门中的一些物种对环境 的变化非常敏感,受到污染和栖 息地破坏的威胁。
与人类关系
1
经济价值
扁形动物门中的一些物种对水质的监测以及医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消化系统
扁形动物门具有简单的消化系统,包括一个口和一个腹腔,用于摄取和消化食物。
呼吸系统
这些动物没有真正的呼吸系统。它们通过皮肤和身体表面的扁平面来进行气体交换。
分类
按照运动方式分类
扁形动物门可以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包 括自由游泳和依附于其他生物体表。
按照生殖方式分类
这些动物可以根据它们的生殖方式进行分类,包括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2
疾病传播
某些扁形动物可能成为寄生虫,会传播疾病给人类和其他动物。
结论
通过本课件,我们总结了扁形动物门的特征和分类,并探讨了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继续研究扁形动物门,有助 于深入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扁形动物门》PPT课件
扁形动物门是一个具有广泛研究价值的生物门。本课件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一 神秘的生物群体。
介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扁形动物门是一类扁平形态的动物,主要由线虫和类线虫组成。这个门的生 物多样性极高,可以在海洋、淡水和土壤中找到。
解剖学特征
扁身形态
扁形动物门以其扁平的身体结构而闻名。这种形状有助于它们在水中自由移动。
八年级上学期生物人教版课件《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
2.体长1-1.5厘米,背部呈 黑褐 色,腹部颜色较浅。身体
柔软,背腹 扁平 ,体型像一片柳叶。身体前端呈 三角 形,
两侧各有一个耳状突起,有嗅觉,背面有两个黑色的 眼点 ,
可以内有一个管状的 咽 ,可从口中伸 出获取食物 。 食物在 肠 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从 口 排出, 有 口 无 肛门 。
生物圈中动物的类群繁多,
不同动物生活环境也不尽相同。 但是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 征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主讲教师:王东明
单位:郑州市七十九中
职称:中教一级
录制时间:2018年9月14日
退 出
(如猪肉绦虫、华枝睾
吸虫、日本血吸虫)。
华枝睾吸虫通常先寄生在纹 沼螺等淡水螺中,然后进一 步感染草鱼、鲫鱼等淡水鱼 以及虾类,人或动物若是食
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该
华枝睾吸虫 虫的鱼虾,就会被感染。
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能引起
发热、贫血、腹泻、肝脾肿胀、 腹水等症状、使成年人丧失劳动 能力,儿童不能正常发育,妇女
不能生育等,严重时甚至导致死
亡。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主要是 消灭它的传染媒介——钉螺,搞 好粪便和水源管理。
观看视频:“新知讲解:血吸虫如何感染人”
日本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日本血吸虫病,要搞好粪便管理,
不让粪便污染水源;消灭钉螺;下水劳
动穿防护靴。
本课小结
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部扁平;
外胚层
内胚层 消化腔
中胚层
内胚层 外胚层 4.涡虫的身体由__ 、_ 中胚层 、 三个胚层形成的, 由于中胚层形成 肌肉层 ,使涡虫的运动能力比水螅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扁形动物》
第一部分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包含了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并开始形成了中胚层的动物,即涡虫、吸虫与绦虫三大类动物。
由于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自由生或寄生),导致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性结构。
一、两侧对称
1、概念
又名左右对称,指通过动物身体的中轴或主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的对称体制。
2、形成意义
1) 两侧对称对动物进化意义很大,使身体有了明显的背腹、前后左右之分,这是动物体由水中漂浮转向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
2) 由于在水底爬行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体前端集中,进而导致动物的身体进一步分化。
前端司感觉,后端司排遗,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使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灵敏、准确。
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中胚层的形成
1、形成部位
中胚层产生于内、外胚层之间。
2、形成意义
1)一方面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2)另一方面加强了新陈代谢。
如中胚层形成发达的肌肉组织,强化了动物的运动机能和动物在空间位移的速度。
这样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接受的外界刺激量明显增加,致使动物的感觉器官相应得
到进一步的发展。
捕食效率高,营养状况好,从而促进了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形成。
3)此外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具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机能,动物体能耐干旱和饥饿。
因此中胚层的出现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体壁、皮肌囊、实质
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形成的包裹全身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简称皮肤囊。
体壁之内由实质组织充填,体内所有器官都包埋在其中,具保护和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更快更有效地摄食,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四、消化系统
自由生活的种类为不完善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
营寄生的种类,消化管退化(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
五、排泄系统
扁形动物中除无肠目外均具有原肾管(只有体外的开口而无体内的开口),即来源于外胚层的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等组成的具有排泄功能的管状系统。
排泄管具许多分支,每一小分支末端即是焰细胞,其为伸入实质中的盲管状细胞,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份代谢,同时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六、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已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即梯形神经系统,其由前端的“脑”和由脑向后分出的若干纵神经索,以及纵神经索之间连接的横神经组成。
高等种类的纵神经索减少到只有一对发达的腹神经索。
但神经细胞不完全集中在“脑”中,也分散在神经索中。
七、生殖系统
大多数雌雄同体。
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产生雌、雄性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和一定的生殖导管(如输卵管,输精管等),以及一系列附属腺(如前列腺,卵黄腺等)。
生殖管和生殖腺使在中胚层产生的生殖细胞可以通到体外,同时也出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现象,这也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基本条件之一。
第二部分生物学
一、生殖
结构复杂,大多雌雄同体,极少数䧳雄异体(如日本血吸虫)。
无性生殖:多从咽后方横缢为两段,各自长成一个体,如涡虫。
有性生殖:䧳雄异交配后体内受精,受精卵可体内或体外发育。
二、发育
螺旋卵裂,直接或间接发育,海产种类具有牟勒氏幼体。
1、直接发育
涡虫纲中大部分种类属于直接发育。
2、间接发育
绝大多数扁形动物为间接发育。
1)涡虫纲只有多肠目涡虫为间接发育,多肠目涡虫形成牟勒氏幼体,少数形成哥德氏幼体。
2)吸虫的幼体类型较多,如毛蚴、胞蚴、雷蚴、尾蚴等。
3)绦虫的幼体类型也较多,不同种类通常有六钩蚴、十钩蚴、囊
属蚴、棘球蚴等。
三、再生
再生:
动物具有重新长出失去部分结构的能力,如涡虫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
如将涡虫身体切成多段,每段都能再生成一完整个体。
并可经切割
或移植,产生二头或二尾涡虫,甚至多头涡虫。
再生极性:
涡生再生极性明显,再生速率由前向后逐渐递减,即前端生长最快,后端最慢。
特殊情况:当涡虫饥饿时,可将其内部器官(除神经系统)逐渐吸
收掉,一旦获得食物,重新恢复原状。
四、分布
少数自由生(涡虫); 多数寄生(吸虫与绦虫)。
五、寄生虫更换寄主的意义
1、寄生虫依赖宿主而生存,但寄生虫也可置宿主于死地,使宿主
虫本身失去宿主而不能存活,因此更换寄主是一种很好的适应方式。
2、但外界环境十分复杂,寻获宿主的机会并不多,同时中间宿主
和终末宿主的衔接又不能经常实现,更换宿主就不免带来幼体的大
量死亡,而寄生虫发达的生殖器官,巨大的繁殖能力以及幼体本身
的大量增殖正是补偿更换宿主中后裔损失的一种适应。
第三部分分类
扁形动物已知种类约2万种,可分为3个纲。
一、涡虫纲(Turbellaria)
体不分节,体表有纤毛,上皮细胞内有杆状体,营自由生活,具不完全消化系统。
纤毛和皮肤肌肉囊强化了运动机能;杆状体有利于捕食和防御;感官和神经系统发达,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迅速。
经典分类系统根据肠的结构和有无可分为无肠目,单肠目,三肠目和多肠目四个目,三角涡虫即是本纲的重要代表。
二、吸虫纲(Trematoda)
体不分节,无纤毛状体,消化道简单,具吸盘,营寄生生活运动机能退化,无一般的上皮细胞,有具小刺的皮层,神经感官退化,有吸附器,可固于寄生组织上。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aponicun)就是本纲的重要代表种类。
三、绦虫纲(Cestoida)
体分节片,无纤毛和杆状体,体内寄里,雌雄同体,带状,由许多节片组成。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每一成熟节片均有两性生殖器官,消化道消失,渗透营养抗宿主消化酶消化能力强,本纲重要代表为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