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风险物质临界量类比

合集下载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图文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图文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图文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目录附图:附图一:企业地理位置图附图二:厂区平面布置图附图三:周边环境关系图附图四:环境风险受体分布图第一章前言所谓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灾难事故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事件,它具有危害性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同时风险发生的概率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倘若一旦发生,其破坏性极强,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严重破坏。

环境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能够达到可接受水平。

在评估中把事故引起厂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防护作为评价重点,关注事故对厂界外环境的影响。

对于XXXXXX有限公司而言,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和处理的危险物质主要是轻柴油、天然气、油漆,属于可燃物品,遇明火会引发火灾爆炸;因此,以上物品作为企业环境风险分析的重要因子,最具威胁的环境风险事故部位为轻柴油储罐。

根据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5]4号),XXXXXX有限公司需开展环境风险评估,通过分析企业各类事故衍化规律、自然灾害影响程度,识别环境危害因素,分析与周边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单位、区域环境的关系,构建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第二章总则编制原则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是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评估过程和结果的总体描述,是提供环境管理与风险决策的重要依据。

报告编制应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原则。

编制依据2.2.1政策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5.《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6.《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7.《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8.《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10.《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1号);1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12.《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1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版)》;《关于构建全省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鲁环发[2009]80号);1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2.2.2技术指南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2.《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1号,2008年6月6号);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4.《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05);5.《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程》(GB20576-GB20602);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8.《废水排放去向代码》(HJ523-2009);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4-2009);10.《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卫监督发〔2005〕272号);11.《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2003年6月24日)。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 2018 年第14 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修订稿从P38-40:6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根据《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征求意见稿)》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使用、存储的化学品与事故环境风险物质临界量的比值(Q),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环境保护目标)敏感性(E),按照分级矩阵法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

分级程序见图6-1。

图6-1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流程示意图6.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评估对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发【2014】34),项目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主要有:氧化镉,硫酸镉,盐酸。

根据企业化学品种类与数量(折纯),与临界量分别进行比对,计算比值(Q ):(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化学物质时,该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的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即为Q 。

(2) 当企业存在多种事故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事故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1 (22)11≥+++=nn Q q Q q Q q Q (1)式中:q 1, q 2, ..., q n ——每种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储存量或使用量,且数量超过对应临界量的5%,t ;Q 1, Q 2, ..., Q n ——各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相对应的临界量,t 。

计算得到事故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后,将Q 值划分为3个级别,分别为:(1) 1≤ Q <10;(2) 10≤ Q <100;(3) Q≥100。

本项目Q 值见表6-2表6-2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值比值因此,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值比值(Q )为18。

6.2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M )评估 6.2.1评估指标及赋值 评估指标及赋值见表6-3表6-3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企业所属行业和生产工艺过程指标赋值见表6-4 表6-4 企业所属行业和生产工艺过程指标赋值表企业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赋值见表6-5表6-5 企业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赋值表注1:围堰容积的最大释放量规定:最大储存容积*10%+72m3注2:指《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6.2.2评估指标权重评估指标的权重见表6-6。

应急预案风险物质临界量

应急预案风险物质临界量

一、风险物质临界量的概念风险物质临界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并造成重大危害的特定物质的数量或浓度。

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 941-2018)附录A《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风险物质临界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有毒气态物质:如光气、乙烯酮、硒化氢等,其临界量以吨为单位。

2. 液态物质:如甲醛、乙二腈、氟等,其临界量以吨为单位。

3. 气态物质: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氯等,其临界量以吨为单位。

4. 有机废液:如COD浓度大于等于10000mg/l的有机废液,其临界量以吨为单位。

二、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原则1. 科学性: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实验数据,充分考虑物质特性、事故发生概率、环境敏感性和人员暴露等因素。

2. 实用性:风险物质临界量应便于在实际应急响应中应用,便于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了解和掌握。

3. 可操作性: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现场监测和评估。

4. 可比性: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应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标准相协调,便于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风险物质临界量的应用1. 应急预案编制: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应根据风险物质临界量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

2. 应急演练:在应急演练中,根据风险物质临界量模拟事故情景,检验应急响应能力。

3. 应急响应: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根据风险物质临界量评估事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4. 环境监测:在事故发生后,根据风险物质临界量进行环境监测,掌握事故影响范围和程度。

四、风险物质临界量的动态管理1. 定期更新:根据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事故经验,定期更新风险物质临界量。

2. 信息共享: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风险物质临界量的透明度。

3. 培训与宣传:加强对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培训与宣传,提高对风险物质临界量的认识。

总之,应急预案风险物质临界量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方法HJ—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方法HJ—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年第14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 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应急预案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应急预案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一、引言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二、环境风险等级划分1. 低风险:指环境风险物质及最大存在量与临界量比值(Q)小于1,企业危险工艺情况、防控措施良好,周边环境受体敏感程度较低。

2. 中风险:指环境风险物质及最大存在量与临界量比值(Q)在1至10之间,企业危险工艺情况、防控措施一般,周边环境受体敏感程度一般。

3. 较大风险:指环境风险物质及最大存在量与临界量比值(Q)在10至30之间,企业危险工艺情况、防控措施较差,周边环境受体敏感程度较高。

4. 较大风险(高):指环境风险物质及最大存在量与临界量比值(Q)大于30,企业危险工艺情况、防控措施极差,周边环境受体敏感程度极高。

三、环境风险等级确定方法1. 风险物质及最大存在量与临界量比值(Q)计算:Q = 企业风险物质最大存在量/ 临界量。

2. 企业危险工艺情况、防控措施评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危险工艺、防控措施进行评分,分为M1、M2、M3、M4四个等级。

3. 周边环境受体敏感程度评估:调查周边敏感目标及人数、保护级别等情况,分为E1、E2、E3三个等级。

4. 综合评估:将Q、M、E三个等级的得分分别对应到环境风险等级划分表中,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四、环境风险等级确定结果应用1. 对低风险企业,加强日常环境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对中风险企业,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对较大风险(高)企业,加大环境风险防控力度,严格审批环境风险项目,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4. 对重大环境风险企业,实施严格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确保环境安全。

五、总结本预案环境风险等级确定,旨在全面评估企业环境风险,为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HJ941-201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HJ941-201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941-201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of enterprise(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8-02-05 发布2018-03-01 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前言------------------------------------------------------------------------------------------------------------ⅱ1适用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分级程序------------------------------------------------------------------- 2 5风险物质识别--------------------------------------------------------------- 2 6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3 7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5 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与调整----------------------------------------- 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10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规范和指导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制定本标准。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环办〔2014〕34号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环办〔2014〕34号

附件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1 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已建成投产或处于试生产阶段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录B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本指南不适用于下列情况的环境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3)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4)尾矿库;5)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6)军事设施;7)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 8)加油站、加气站;9)港口、码头。

2 规范性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环境保护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1号);《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5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规范名称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物质名称 (1,4,5,6,7,7-六氯-8,9,10-三降冰片-5-烯-2,3-亚基双亚甲基)亚硫酸酯 (RS)-α -氰基-3-苯氧基苄基(SR)-3-(2,2-二氯乙烯基)-2,2-二甲 基环丙烷羧酸 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及其 混合物 1,1-二甲基肼 1,1-二氯乙烯 1,2,3-三氯代苯 1,2,4,5-四氯代苯 1,2,4-三氯代苯 1,2-二氯苯 1,2-二氯乙烷 1,2-二硝基苯 1,3-丁二烯 1,3-二硝基苯 1,3-戊二烯 1,4-二氯苯 1-丁烯 1-氯-2,4-二硝基苯 1-氯丙烯 2,4,6-三硝基甲苯 2,4,6-三溴苯胺 2,4-二氯苯酚 2,4-二硝基甲苯 2,6-二氯-4-硝基苯胺 2-氨基异丁烷 2-丙烯-1-醇 2-丁烯 2-甲基苯胺 2-氯-1,3-丁二烯 2-氯苯胺 2-氯丙烯 2-氯乙醇 3,4-二氯甲苯 3-氨基丙烯(烯丙胺) 3-氯丙烯 4-硝基苯胺 5-叔丁基-2,4,6-三硝基间二甲苯 CODCr 浓度≥10000mg/L 的有机废液 N-(2,6-二乙基苯基)-N-甲氧基甲基- 氯乙酰胺 N-(2-乙基-6-甲基苯基)-N-乙氧基甲 基-氯乙酰胺 NH3-N 浓度≥2000mg/L 的废液 N-甲基苯胺 O-O-二甲基-S-[1,2-双(乙氧基甲酰) 乙基]二硫代磷酸酯 氨 白磷 苯 苯胺
5 1 10 5 5 10 2.5 5 5 10 2.5 5 1 10 5 7.5 5 2.5 0.25 10 5 5 5 10 5 1 0.5 0.5 0.25 0.25 5 10 2.5 10 5 10 7.5 5 10 2.5 1 2.5 0.5 0.25 2.5 0.25 5 10 2.5 0.5 5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 1 / / / / / / / 0.3 / / / / 10 / / / 500 10 20 20 10 / / 500 100 / / 500 / / / / / / / 5 / / / / / / 1 / / 5 / / /
0.25 0.25 0.25 0.25 0.25 2.5 1 5 1 5 0.25 0.25 0.25 0.25 2.5 7.5 0.5 2.5 2.5 5 10 100* 100* 7.5 5 7.5 0.25 0.25 5 7.5 0.22 0.25 0.25 0.25 2.5 0.25 0.25 2.5 5 5 5 5 5 5 5 5 1 0.25 2.5 5
/ / / / / / / / 氯 / / / / / 氯化氢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氯酸钾 氯酸钠 / / 煤气(CO、CO 和 H2、CH4 的混合物 等) / / / / / / / / 氰化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20 / / / / / / 100 100 / / 20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氟化铅 氟化氢 氟硼酸镉 氟乙酸甲酯 高氯酸铵 铬酸 铬酸钾 铬酸钠 汞 光气 硅酸铅 硅烷 过氯甲基硫醇 过氯酰氟 过氧乙酸 环丙烷 环己胺 环己酮 环己烷 环氧丙烷 环氧氯丙烷 环氧溴丙烷 环氧乙烷 己二腈 甲胺 甲苯 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 甲苯-2,6-二异氰酸酯 甲苯二异氰酸酯 甲醇 甲基丙烯腈 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肼 甲基萘 甲基三氯硅烷 甲基叔丁基醚 甲硫醇 甲醛 甲酸甲酯 精蒽 肼 剧毒化学物质 联苯胺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磷化氢 磷酸 硫 硫化氢 硫氢化钠 硫氰酸甲酯 硫酸铵
苯酚 苯乙腈 苯乙烯 丙二烯 丙腈 丙酮 丙酮氰醇 丙烷 丙烯 丙烯腈 丙烯醛 丙烯酸丁酯 丙烯酰氯 丙烯亚胺 粗蒽 醋酸乙烯 醋酸正丙酯 敌敌畏 碲化镉 碘甲烷 丁醇 丁烷 丁烯 丁烯醛 丁酰氯 对苯醌 二苯基亚甲基二异氰酸酯(MDI) 二丁基二(十二酸)锡 二丁基氧化锡 二氟化氧 二甲胺 二甲苯 二甲基二氯硅烷 二甲基硫醚 二甲醚 二硫化碳 二氯丙烷 二氯硅烷 二氯甲烷 二氯异氰尿酸钠 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氯 二氧化硒 发烟硫酸 钒及其化合物(以钒计) 反式-2-丁烯 反式-丁烯醛 呋喃 氟 氟硅酸
硝酸 硝酸铵 硝酸苯汞 硝酸汞 硝酸钴 硝酸镍 硝酸铅 溴 溴化氢 溴化氰 溴化亚汞 溴甲烷 亚硫酰氯 亚砷酸钠 亚硝酸乙酯 氧化镉 氧化汞 氧氯化磷 一氯丙酮 一氯化硫 一氧化氮 一氧化二氯 一氧化铅 一氧化碳 乙胺 乙拌磷 乙苯 乙撑亚胺 乙二胺 乙腈 乙硫醇 乙醚 乙硼烷 乙醛 乙炔 乙酸苯汞 乙酸汞 乙酸甲酯 乙酸铅 乙酸乙酯 乙烯 乙烯基甲醚 乙烯基乙炔 乙烯酮 乙酰甲胺磷 异丙胺 异丙醇 异丙基氯 异丙基氯甲酸酯
硫酸二甲酯 硫酸镉 硫酸镍 硫酸镍铵 硫酸铅[含游离酸>3%] 六氯-1,3-丁二烯 六氯苯 六溴环十二烷(HBCDD) 氯 氯苯 氯化铵汞 氯化镉 氯化汞 氯化镍 氯化氢 氯化氰 氯磺酸 氯甲基甲醚 氯甲酸甲酯 氯甲酸正丙酯 氯甲烷 氯酸钾 氯酸钠 氯乙酸甲酯 氯乙烯 煤气(CO,CO 和 H2,CH4 的混合物等) 锰及其化合物(以锰计) 钼及其化合物(以钼计) 萘 哌啶 七水合砷酸氢二钠 氰化钾 氰化钠 氰化镍钾 氰化氢 氰化亚铜 氰化银钾 氰酸钾 全氟辛基磺酸 全氟辛基磺酸铵 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 全氟辛基磺酸二乙醇铵 全氟辛基磺酸钾 全氟辛基磺酸锂 全氟辛基磺酸四乙基铵 全氟辛基磺酰氟 壬基酚 三苯基氢氧化锡 三氟化硼 三氟氯乙烯
0.25 5 0.25 0.25 5 0.25 0.25 0.25 0.5 0.25 0.25 2.5 5 2.5 5 5 10 5 10 10 10 2.5 7.5 2.5 5 10 5 5 2.5 500* 2.5 5 7.5 5 2.5 5 5 0.5 5 5 7.5 5 0.5 10 2.5 2.5 10 2.5 2.5 10 10
异丁腈 异丁烷 异丁烯 异氰酸甲酯 萤蒽 油类物质(矿物油类,如石油、汽油、 柴油等;生物柴油等) 有毒化学物质 正己烷 正辛醇 支链-4-壬基酚 重铬酸铵 重铬酸钾 重铬酸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识别 临界量 (吨) 0.25 5 1 7.5 5 5 5 2.5 10 7.5 0.5 5 0.5 5 10 5 5 5 5 5 5 5 5 5 7.5 5 7.5 5 5 5 5 10 5 5 5 5 10 5 5 1 5 10 7.5 5 10 5 物质名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氨 / 苯 / 临界量 (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50 /
/ / 苯乙烯 / / 丙酮 / / / 丙烯腈 丙烯醛 / / / / / / / / / / / / / / / / / / 二氟化氧 / / / / 二甲醚 二硫化碳 / / / / 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 / / 发烟硫酸 / / / / 氟 /
/ / 500 / / 500 / / / 50 20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50 50 / / / / 1 20 / / 100 / / / / 1 /
/ 氟化氢 / / / / / / / 光气 / / / / 过氧乙酸(含量≥60%) / / / 环己烷 环氧丙烷 环氧氯丙烷(3-氯-1,2-环氧丙 环氧溴丙烷(表溴醇) 环氧乙烷 / / 甲苯 甲苯二异氰酸酯 / / 甲醇 / / / / / / / 甲醛(含量>90%) / / / / / / 磷化氢 / / 硫化氢 /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