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_新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_卢清地
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3 . 1 常量元素 特征 及分类
低T i 和高T i 是C F B最基本 的分类 , 低T i 玄武岩 以南半
—
—
斟协论坛 ・2 0 1 3 年第 1 0期( 下 )——
谐波危 害及抑制技术
e 和E u异常 ( An t a r c t i c 碱性 玄武岩受海水蚀变影 响竖线 C e 上升 : ( 3 ) 地幔柱的上升与岩石圈 的拉张 同时进行。来着软流 C
。 另外 以o( L a ) / o( N d ) 非常低和 L R E E s 平均富集程 圈的镁铁质岩浆受到地壳不 同程度 的混染喷 出,形成大陆溢 负异常)
陆溢流玄武质火 山作用 是地球 上一种 重要 的火 山现象 ,它们 流玄武岩省是以相对演化 的拉斑玄武质喷发为主 ,也含有少 或与大陆板 内裂谷相伴 , 或与大陆碎裂和新的洋盆诞生有关。 量( <1 0 % ) 酸性喷发物, 但在某些地区( 如 印度 的德干) , 还零散 大陆溢流 玄武岩 的形成 大都认为与地幔柱有 密切 的关系 ,成 分布有少量碱性火 山岩 。 因j - 认为有三种可 能的状 况: ( 1 ) 地幔柱主动上升照成大陆溢 3 . 2稀 土元素特征 流岩浆 的喷发 ; ( 2 ) 岩石 圈首先产 生拉 张而 导致地幔柱的被动 对于稀土 元素 , 均为 L R E E弱富集平 缓右倾模 式, 几乎无
流玄武岩( C F B ) 。
度小于 1 5 0 , H R E E s的富集程度 等于或略高于原始地幔为主 要特 征。 般来讲 ,对于大陆溢流玄武岩,通 常表现为 I E富集 ,
2大陆溢流玄武岩 的时空分布
世界上最主要 的火成岩省 , 包括新生代的 De c c a n , E t h i o - 3 . 3不相容元素特征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地幔源区特征

和 S m / Y b ,高 S i O 和B a / T h比值 , ( T h / L a ) < 1 和( T h / B a ) < 1 。 结 合实 验岩石 学数 据推 断低硅 玄武 岩形成 于贫硅 辉石 岩和 富 含角 闪石 的岩 石 的部分熔 融 , 这 些辉 石岩 和富 含角 闪石 的岩石 形成 于近 期 的岩石 圈地 幔交 代事 件;高硅 玄武 岩的地 幔源 区含 有富硅 的古老 大洋 下地壳组 分,结合 实验岩 石学数据 推 断高硅玄 武岩形 成于 富硅辉 石岩和 橄榄岩 的部分熔 融 。 关键 词:新 生代 玄武岩 ; 华北 克拉通 ; 高硅玄 武岩:源区岩性
d o i : 1 0 . 1 6 5 3 9  ̄ . d d g z y
卷( V o l u me ) 3 9 ,期 ( N u mb e r ) 6 ,  ̄ , ( S UM) 1 4 9
页( P a g e s ) 1 1 1 9 - 1 1 4 0 , 2 0 1 5 , 1 2 ( De c e mb e r , 2 0 1 5 )
( 1 . 中 国科 学院 广 州地 球化 学研 究所 同位 素地 球化 学 国家重 点 实验 室,广 东 广 州 5 1 0 6 4 0 ;2 . 中 国科 学 院
大 学,北京 1 0 0 0 4 9 )
摘 要:作 为华 北克 拉通 破坏 的 响应,华北 地 区广泛 发育 新生 代玄 武岩 。尽 管前 人对 这些 玄武 岩做 了大量 的研 究 , 但是 对其 地幔 源区性 质及 成 因机制仍 存在 激烈争 论 。本 文首 次报 道 山东 山旺 新生代 玄武 岩 中橄 榄石 斑 晶捕 获 的熔体包 裹体 的 研究 结果 。 相对 于全 岩成 分, 熔 体包 裹体 的成分 更加 复杂 , 碱 性玄武 岩 中熔体包 裹体 不仅有 碱性 玄武 质, 碱 性粗 面玄武 质 成 分,同时 还有拉 斑玄 武质 成分 。这指 示新 生代 玄武 岩 的形成 主要是 受控 于贫 硅与 富硅熔 体 的混合 。碱性 玄武 岩 中的熔 体包 裹体 中存 在拉斑 玄武 质熔 体意 味着 在 山东地 区新生 代玄 武岩 中首 次发现 拉斑 玄武 质组 分,暗示新 生代 玄武岩 地幔 源 区 比之前 认识 的更 加 复杂 和不均 一,碱性 玄武 岩地 幔源 区 同样存 在 富硅组 分 。综合 华北 、东北 新生 代 玄武岩 数据 , 可 以
闽西南大田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特征及构造环境演化_范旭光

第27卷第3期闽西南地区在中生代具有多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前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成因模式,主要有地幔柱模式[1~2]、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3~4]、大陆伸展和裂谷模式[5]等。
尽管前人对中生代岩浆岩成因模式具有较大的争议,但普遍认为,中生代岩浆岩主要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本文选取闽西南地区大田县境内汤泉岩体、太华岩体、岩脉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地球化学、构造等的研究,来探讨本区岩浆岩的成因模式及构造环境演化。
1地质特征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处于武夷隆起带与浙闽火山断陷带之间的永梅坳陷带东北端(图1)。
NNE 向政和-大浦断裂带贯穿全区,并与NW 向安溪-清流断裂带在境内交汇。
本区中生代岩浆岩非常发育,主要集中在广平、建设、太华等地,自北向南出露的岩体分别为燕山早期的汤泉岩体和燕山晚期的太华岩体。
汤泉岩体与太华岩体均位于政和-大浦断裂带西侧,近EW 向张地-下坑断裂带北侧,野外地质特征显示上述两个岩体受政和-大浦断裂带控制明显。
脉岩群于燕山晚期形成,露头呈NNE 向展布,分布于政和-大浦断裂带东侧,以张地-下坑断裂带附近最为集中(图1)。
1.1汤泉岩体汤泉岩体位于大田县西北部,在地表呈马蹄状NNE 向展布,位于政和-大浦断裂带西侧,出露面积约100km 2。
岩体分为中心相及边缘相,中心相以中细粒以花岗闪长岩主,边缘相以细粒花岗闪长岩为主[6]。
花岗闪长岩总体呈中细粒花岗结构。
斑晶以斜长石(更长石、中长石)为主,普遍发育有环带构造。
钾长石含量少,主要为条纹长石。
暗色矿物含量较高,一般为5%以上,石英含量一般在15%~20%之间,岩体呈小岩基状。
岩体普遍具有破碎现象,有铁矿体赋存于条带状破碎带中,如汤泉铁矿。
围岩主要前震旦系石英片岩、下泥盆统童子岩组含煤砂岩、泥岩。
汤泉岩体副矿物较少,主要有磁铁摘要:大田地区中生代岩浆岩普遍具有高硅、高铝的特点。
汤泉岩体花岗闪长岩中锆石LA -ICP-MS U-Pb 年龄为168±3Ma ,其样品中La/Yb 较高,Eu 亏损不明显,具有高Sr 、低Y 的地球化学特征,符合埃达克质岩特征,其形成与地壳增厚有关,处于挤压构造背景下;NNE 向脉岩群样品锆石LA -ICP-MS U -Pb 加权平均年龄为138±3Ma ,部分脉岩群样品可划分为强过铝质,脉岩群样品中La/Yb 较小,Eu 绝对值较小,亏损严重,为挤压阶段末期形成;太华岩体La/Yb 较高,Eu 轻度亏损,Rb -Sr 等时线年龄为114.89±2.2Ma ,是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地壳减薄的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
福建平和席坑一带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远景浅*析

关 键 词 锡 钼 铜 多 金属 土壤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找 矿 远 景 平 和 席 坑
1 地 质 背景
该 区处 于政 和一大埔 断裂 带 以东 、闽东火 山断坳 带福 安一平 和火 山喷 发带南 段 、福 安一 南 靖北 东 向构 造 带 与 上 杭一 云 霄 北 西 向构 造 带 交 汇 处 ,区 内断 裂 构 造 发 育 ,岩 浆 活 动 强
最 高 值 (0 ) 均 值 (0 ) 1 平 1
1 6 2 O 292 O . 175 0 . 8 . 99 6 . 26
衬 度
179 . 9 123 . 5 OO8 . 6 0O9 . 2 011 . 2 0O 7 . 3 不 规 则 条 带 状 椭 圆 状 北 东 向 近 南北 向
表 2 主 要 钼 异 常 特 征 T be2 Ma o h r c eitc ft emoy d n m n may a l j rc a a trsiso lb e u a o l h
异 常 编 号 含 量 特 征 衬 度
524 .2 136 . 8 19O . 9 152 . 9 187 . 9 18 6 .3 0O6 . 5 002 . 9 O16 . 2 OO4 . 3 O16 . 7 O24 . 6 023 .9 O17 . 2 020 .5 004 .5 033 . 3 O45 . 8 不 规 则 条 带状 不 规 则 条 带 状 不 规 则 条 带 状 不 规 则 条 带 状 不 规 则 条 带状 不 规 则 条 带 状 北 北 东 向 北 东 向 近 南 北 向 近 南 北 向 北 东 向 北 东 向
福建牛头山新近纪碱性玄武岩中地幔岩包体内硫化物研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372052和49972034)以及国家973项目(G 1999043211)资助。
岳可芬,女,1967年2月生,博士研究生,地球化学专业。
2003-09-29收稿,2003-11-03改回。
福建牛头山新近纪碱性玄武岩中地幔岩包体内硫化物研究3岳可芬1 赫 英1 刘文峰2(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9;2.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 710054)摘 要 福建牛头山一带新近纪碱性玄武岩中含有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
这些地幔岩包体内普遍存在有硫化物。
硫化物按产状和成因分为两类:1)分布于寄主矿物内部,未与裂隙相连,是地幔岩浆作用的产物;2)分布于颗粒内或颗粒边部,在裂隙上或与裂隙相连,是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的产物。
电子探针分析表明,15个硫化物测点中,除2个黄铜矿、1个硫铜铁矿外,其余为不同Ni/Fe (mol 比)比值的铁镍硫化物:6个测点为富镍镍黄铁矿,其Ni/Fe =0.98~2.79,(Fe +Ni )/S =1.03~1.08;2个为针镍矿,其Ni/Fe =5.5,(Fe +Ni )/S =1.01;4个测点为富镍磁黄铁矿,其Ni/Fe =0.29~0.49,(Fe +Ni )/S =0.79~0.94。
4粒单一硫化物矿物的成份是不均一的,多数表现为自中心到边部Ni 含量和Ni/Fe 值呈增加趋势,而Fe 和Cu 含量呈减少趋势。
本研究还发现单一硫化物中由中心到边部金与镍大致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地幔岩包体 硫化物相 金 福建牛头山中图分类号:P57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05)01-0114-06地幔岩包体中的硫化物在地幔岩包体中含量虽然很低,但却可以提供地幔部分熔融、地幔交代作用和与成矿和找矿有关的一些重要信息(黄婉康等,1987;Shaw ,1997)。
我国近年来对中国东部一些地区地幔岩的硫化物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刘若新等,1993;储雪蕾等,1998;Guo et al.,1999;徐九华等,2000)。
镜泊湖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划分及地球化学特征

镜泊湖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划分及地球化学特征摘要:首先对镜泊湖地区的地质概况进行简要介绍,重点讨论新生代玄武岩划分及地球化学特征。
关键词:镜泊湖地区;新生代玄武;划分;地球化学特征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170-010 引言镜泊湖地区玄武岩作为我国东部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和玄武岩带的一部分,前人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不同程度研究[1-4]①②。
本次对镜泊湖地区新生代的玄武岩划分为四个期,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该区玄武岩是同源的,地幔源区是相对均一的。
1 地质概况与火山岩的分期研究区位于吉黑华力西晚期褶皱带上,抚顺—密山深大断裂带呈北东向从本区穿过,成为本区新生代玄武岩的主要通道。
本区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时间延续很长,从老第三纪晚期至全新世均有玄武岩出露,形成厚达100-300m的新生代火山岩带。
前人对新生代玄武岩的分期和时代归属、岩组的划分和对比各家意见不一[1-4]①②。
本次根据玄武岩之间发育的沉积地层和地貌显示的先后关系、结合玄武岩同位素年龄值将本区玄武岩划分为四个期。
第Ⅰ期玄武岩(βE3):出露在研究区东南边缘部,常以平台状、穹状、帽状覆盖在高山之上,称为“高位玄武岩”,岩性以碱性橄榄玄武岩、辉橄玄武岩为主,最大厚度达193m,覆盖在上白垩统紫红色砂砾岩及煤系之上。
湖北村、平顶山东侧下部玄武岩本次分别测得K-Ar法年龄值(经地科院地质所测试中心测试,以下均相同),为29.23±0.75Ma、24.31±1.45Ma①。
相当于晚渐新世,于宏斌等称为船底山组[4]。
第Ⅱ期玄武岩(βN1):出露在研究区东南部,常以盾状、桌状位于山体的顶部,岩性以碱性橄榄玄武岩、辉橄玄武岩为主,最大厚度达45m,多数覆盖在上白垩统紫红色砂砾岩及煤系之上。
马莲河西沟、平顶山西侧上部玄武岩本次分别测得K-Ar法年龄值为21.86±0.86Ma、13.59±0.9Ma①。
福建紫金山地区中生代岩浆岩成因——锆石Hf同位素证据

F u z h o u 3 5 0 1 0 8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Z i r c o n i n — s i t u L u — Hi i s o t o p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Me oz s o i c ma g ma t i c r o c k s i n Z i j i n s h a n a r e a w a s c a r r i e d o u t
v e a l t h e i r p r o t o l i t h o r i g i n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Mi d d l e — L a t e J u r a s s i c a n d Ea r l y Cr e t a c e o u s ma g ma t i c r o c k s h a v e
不同 的 | { f 同位素组成。中一 晚侏 罗世 花 岗岩体 具有低 的 e Hf ( t ) 值( 一1 3 . 5 ~ 一2 . 9 ) , Hf 同位 素的二 阶段模 式年龄
( £ ) 峰值介 于 1 . 7 -2 . 0 G a , 表明其 主要来 源于古元古代基底 。早 白垩世侵入一 次火 山岩分为 四方 花岗闪长岩体和 紫金 山体 e H I ( t ) 值 介 于 一2 . 3 ~0 . 4 , £ 峰值 介于 1 . 3 ~1 . 4
( 峰值 为
1 . 4 ~1 . 7 G a ) , 表 明二者来源于 中一 古元古代基底 和少 量幔源物质 的混 合物 。早 白垩世 岩浆岩 Hf 同位素 特征显示 , 紫金 山地 区的侵入一 次 火山岩体形成 于同一岩浆源 区, 但岩浆源 区随着 时间的演化各组分及组分含量在不断变化 , 显 示 了该 时期 复杂的壳幔作用过程 。紫金 山地区 中生代岩浆岩 中锆 石 Hf 同位素特征表明 , 中一 晚侏罗世岩体与早 白垩 世侵入~ 火山岩来 源于不同源区 , 为古太平洋板块俯 冲作 用不 同阶段 的产物 。
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研究

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研究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研究福建地区是一个火山岩分布广泛的地区,其中早侏罗世的火山岩更是异常丰富。
这些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成因是地质学家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
以下是关于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的研究成果。
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岩是一种具有高钾钙碱性特征的火山岩,主要成分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辉石等。
这些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具有高硅、高钾、高铝、低钙、低镁、低铁以及高不相容元素等特征。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推断出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岩的成因和演化模式。
在岩石成因方面,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岩是由上地幔部分熔融而成,其成因机制主要包括岩浆混合和岩浆演化两种。
岩浆混合主要是指来自上地幔和下地壳的物质混合形成火山岩浆,其特点是SiO2含量低,Al2O3含量高;而岩浆演化则是指火山岩浆在地壳内经历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其特征是SiO2含量高,Al2O3含量低。
但是,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岩是中下地壳岩石发生熔融作用而形成的,其成因机制则是部分熔融,在火山岩浆中混合了不同起源的幔源和地幔源物质,再经由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演化而成。
这种成因方式则更加考察了火山岩浆的复杂性,尤其是在火山弧环境下形成的熔体。
无论是哪种成因机制,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形成都与其所处的构造环境相关。
福建地区在早侏罗世时期处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带上,火山岩的形成和俯冲作用的活动密切相关。
同时,火山岩的岩石成分和演化情况也与板块俯冲和弧后伸展等区域构造特征有关。
总之,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成因研究是地质学家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并涉及到福建地区的构造演化史和岩石圈动力学问题。
未来,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提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将得到不断深化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 量 元 素 (×10 -6)
V Cr
K
N i Co Zn Rb Sc Nb Sr Cu
0 .82 0 .622
P
Zr
1 798 171 46 211 328 180 97 327 52 144 35 25 87 111 6 93 348 0 262
2 742 176 85 220 257 109 58 387 54 138 77 23 80 705 162
样号 岩性
采集地
时代
岩 石 化 学 成 分 (%) SiO 2 TiO2 Al2O 3 Fe2O 3 FeO M nO M gO C aO Na2O K 2O P2O5 M g 值
1 霞石岩 明溪顾岭 N 2 -Q1 39 .98 3 .05 10 .65 4 .23 8 .78 0 .10 13 .91 10 .32 3 .58 2 .33 1 .19 0 .739
6 玄武岩 永泰地区 K 1 49 .20 2 .01 15 .24 6 .28 5 .51 0 .18 5 .05 5 .47 4 .31 1 .04 0 .59 0 .561
7 玄武岩 同上
K 1 .09 0 .14 4 .29 8 .17 2 .91 1 .54 0 .46 0 .562
2 53 .1 88 .9 9 .9 46 .5 8 .98 2 .77 7 .2 0 .96 4 .67 0 .91 2 .11 0 .81 1 .73 0 .25
3 82 .7 135 15 .7 68 .8 12 .7 3 .76 9 .89 1 .28 5 .92 1 .15 2 .63 0 .38 1 .97 0 .29
18 140 49 .6 14 98 198
35 859 12 16 .8 586 30
样号
稀 土 元 素 (×10-6)
La Le Pr N d Sm Eu G d Tb D y Ho Er Tm Yb Lu
1 78 .1 135 15 .3 68 .9 12 .5 3 .83 9 .69 1 .25 5 .78 1 .25 2 .49 0 .37 1 .86 0 .26
2000
2 中 —新生代玄 武岩岩石系列 及岩石化学特征
图 1 福建省 中 — 新生代玄武岩分布略图 Fig .1 Sketch map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 eso zoic and Cenozoic basalts in Fujian
中生代玄 武岩为 钙碱性 —碱 性过 渡系 列[ 1] , 岩石以低钛 、高铝 、稍低钙 、低镁值为
1 — 内陆地区新生代玄武岩 ;2 —沿海地区新生代 玄武岩 ;3 — 白垩纪火山盆地 ;4 —白垩纪玄武岩
特征 。 沿海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为拉斑系列 , 岩石以低碱 、钛 , 铝较高 , 镁值在 0 .60 ~ 0 .70 间
为特征 ;内陆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为碱性系列 , 岩石以富碱 、钛 , 贫铝 , M g 值大于 0 .7 为特征 。
2
碱性苦橄 玄武岩
明溪大 洋窠
N 2 -Q1 39 .93 2 .83
9 .31
6 .74
6 .90
0 .20 14 .48 11 .67 0 .56
1 .61
1 .09 0 .789
3 碧玄岩 同上 N 2 -Q1 39 .95 3 .21 11 .51 5 .27 8 .10 0 .21 10 .63 10 .67 3 .68 2 .13 1 .37 0 .701
1 中 —新生代玄武岩的产出地质特征
福建中 —新生代玄武岩呈零星分布 (图 1), 不同时代玄武岩的岩石组合及产出地质特征 明显不同 :
中生代玄武岩见于黄坑组及寨下组中 , 主要分布于永泰 、德化 、上杭 、 泰宁等地 , 出露于 白恶纪红盆的边缘 。 岩性为粗面玄武岩 、安山玄武岩及玄武岩等 。 玄武岩与流纹质岩石一起 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 , 由于以流纹质岩石为主 , 而表现出强的酸性峰和弱的基性峰 。永泰 地区黄坑组 、寨下组玄武岩 K-Ar 法同位素年龄分别为 113 .2 M a 、 106 .8 M a , 其沉积岩夹层 产动 、植物化石及孢粉 , 确定时代为早白垩世[ 1~ 2] 。
式 , 中生代玄武岩为 K 、Ba 、Sr 呈正异常 , Nb 为负异常 ;而新生代玄武岩则表现为 Ba 、S r 、Nb 正异常 。中 —新生代玄武岩过渡金属元素具有相似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 , Co 、Ni 、Cr 、
Sc 显示弱亏损 , 由此形成“W”型配分图式 , 这与其分配系数的大小所决定的壳幔分异过程应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大陆火山岩带中段 , 中 —新生代火山岩极为发育 。 前人对于广泛 分布的酸性 、中酸性火山岩已作过相当程度的研究 , 但对于分布较局限的玄武岩类研究则相 对较贫乏 , 这将影响到本区中 —新生代时期地幔性质及地幔作用等问题的研究 。笔者在 1∶50 万福建省地质图修编项目中 , 对福建中 —新生代玄武岩产出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 究 , 并探讨了其源区特征 , 试图为研究中国东南沿海大陆火山岩带由中生代向新生代的转变 机制提供一些信息 。
提要 :对福建中 — 新生代玄武岩的岩石化学 、地球化学特 征研究表明 , 该地 区的玄武 岩化学 成分 、微 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都有一定的差别 。 这项研究对揭 示源区特 征和了解中 国东部沿 海大陆火 山 岩带深部地质背景提供了重要信息 。 关 键 词 :玄武岩 ;地球化学特征 ;部分熔融程度 ;福建 中图分类号 :P588 .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3967(2000)01 -0085-07
6 119 4 205 0 220 154 106 62 95 38 166 38 4 .82 13 .9 511 62
7 957 103 71 212 43 115 60 47 9 158 39 .5 4 .35 6 .99 666 43
8 122 2 953 2 9 207 4 935 2
86 116 73 34 90 304 98 48
6 21 .5 46 .2 6 .07 22 .5 4 .98 1 .22 5 .27 0 .85 3 .99 0 .99 2 .41 0 .79 2 .14 0 .33
7 38 .8 78 .8 9 .3 35 .7 6 .25 1 .59 5 .50 0 .73 4 .10 0 .96 2 .34 0 .75 2 .15 0 .32
沿海地区新生代玄武岩见于佛昙组中 , 分布于漳浦佛昙至龙海镇海一带 , 呈北东向带状 展布 。 岩性为石英拉斑玄武岩 、橄榄拉斑玄武岩 , 少量碱性玄武岩 。 测得龙海天马山 、 漳浦 流会石英拉斑玄武岩 K-Ar 法同位素年龄为 16 .57 ~ 19 .26 Ma , 漳浦深涂 、佛昙及龙海港尾 、
8 玄武岩 同上
K 1 52 .75 1 .59 17 .29 8 .81 1 .77 0 .12 3 .55 6 .03 5 .49 1 .58 0 .82 0 .529
9 玄武岩 样号
Ba
同上 Ti
K 1 50 .80 1 .56 15 .77 4 .90 4 .31 0 .10 4 .52 6 .92 3 .23 3 .84
4
石英拉斑 龙海牛 玄武岩 头山
5
橄榄拉斑 玄武岩
同上
N 1 50 .65 1 .07 13 .90 6 .61 6 .32 0 .23 6 .99 9 .46 1 .91 0 .19 0 .14 0 .664 N 1 50 .60 1 .44 15 .28 1 .31 9 .90 0 .19 7 .44 9 .30 2 .92 0 .49 0 .10 0 .569
表现的行为是一致的 , 但在各元素丰度上 , 内陆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最高 , 中生代玄武岩次之 , 沿海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最低 。
中 —新生代玄武岩稀土元素均显示出较强烈的富 L REE 配分型式 , 自沿海地区新生代玄 武岩至中生代玄武岩 、内陆地区新生代玄武岩 , 随着 K2O 含量的不断增加 , 稀土总量呈增加 趋势 , 轻重稀土分离程度亦有增高现象 。 沿海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稀土总量均小于 100 ×10 -6 , ∑LREE/ ∑HREE 均小于 5 , La/ Yb 亦均小于 5 , 为轻重稀土微弱分离型 ;中生代玄武岩稀土 总量为 274 .8 ×10 -6 ~ 296 .8 ×10-6 , La/ Yb 为 10 ~ 30 .5 , ∑LREE/ ∑HREE 为 6 .67 ~ 6 .86 , 显示出轻重稀土分离较为强烈 ;内陆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稀土总量为 250 ×10-6 ~ 400 ×10 -6 , La/ Yb 为 17 ~ 33 , ∑LREE/ ∑HREE 为 4 ~ 6 , 属轻重稀土强烈分离型 。
不同时期玄武岩岩石系列 、岩石化学特征有较大差异(表 1)。
3 中 —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玄武岩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含量如表 1 , 不同时期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既有明显的差异 ,
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似性和过渡的趋势 : 中 —新生代玄武岩不相容元素均表现为富强不相容元素 , 但原始地幔标准化的配分型
3 104 2 202 63 236 209 159 39 252 53 136 29 23 99 104 1 100
4 128 719 4 134 168 323 8 118 33 97 8 20 32 238 68
5 142 863 3 158 165 398 5 137 38 116 13 22 32 285 88
内陆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出露于明溪雪峰
—盖洋一带及清 流林畲 、宁化店上 、泰宁邱 洪 、闽清 、漳平等地 。 单个地质体多呈孤立状 散布 , 面 积不超过 5 km2 。 岩性为霞 石岩 、 碧玄岩 、碱性苦橄玄武岩 、碱性橄榄玄武岩 、 粗玄岩等 。测得明溪地区霞石岩 、碧玄岩 、粗 玄岩 K-Ar 法 同 位素 年 龄 为 4 .96 ~ 0 .72 M a , 明溪雪峰 、大洋窠等地橄榄玄武岩 、碧 玄岩中的沉积岩夹层产植物化石及孢粉 , 确 定时代为上新世晚期 —更新世早期[ 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