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文化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1.传说时代(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737年的秦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氏喜爱饮茶,并
将茶树视为一种药物。
2.唐宋时代(公元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一种
重要的商品,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成为中国
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茶叶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茶文化开始与中国传统文
化相融合。
4.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清代的茶叶制造技术和茶叶饮用方式成为后来中国茶文化的基石。
5.近代以后:近代以后,茶文化遭遇了一些挑战和改变。
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中国茶叶国内外市场滞销,产量大幅下降。
但在近几十年
的开放中,茶叶行业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重新凸显。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神农氏时期开始,经过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酝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饮品,更成为
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茶道、茶艺、茶叶制作等相关文化形式也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茶文化都以其
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关注。
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茶文化的历史,以展示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古代。
据传,中国的一位传说中的帝王发现了茶树和喝茶的方法。
茶自此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期的茶叶主要是以草药形式使用,用于治疗疾病和滋补身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了茶叶的独特风味和饮用茶水的乐趣。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唐朝时期(618年-907年),茶叶的生产和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茶的饮用成为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风尚。
茶楼和茶艺也开始盛行,成为人们交流和欣赏艺术的场所。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茶文化在宋朝(960年-1279年)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种类更加丰富,制作工艺更加完善。
茶席和煮茶的仪式成为风靡一时的社交活动。
茶文化的传播主要得益于贸易和文化交流。
茶叶开始从中国输往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重要贸易品。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茶叶本身被传播出去,中国的茶道、茶艺等文化也逐渐传入其他国家。
三、茶与文化的融合茶文化与中国的诗词、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紧密相连,互相影响、交融。
茶文化激发了诗人和文人的创作灵感,也成为他们交流的话题。
在中国文化中,茶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
茶象征着清心寡欲、茶道象征着和谐与尊重,茶艺象征着礼仪与修养。
茶与自然的结合,使人们更加注重环保和生态保护。
四、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茶的饮用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茶在中国社交、商务交流等场合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同时,茶文化也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们通过泡茶、品茗来放松身心、体味生活的美好。
茶也成为现代人追求健康和自然的生活品味的象征。
结语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我将从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回答。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的神农氏曾经尝试过吃茶叶,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将茶叶当成饮料来使用。
直到唐代,茶叶才逐渐成为一种饮料,被广泛地使用。
二、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人们开始将茶叶作为一种饮料来使用,并且在茶叶的制作和品尝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宋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提高,茶道也开始形成。
明清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茶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茶艺家们开始注重茶具的制作和使用,茶道的礼仪和规矩也越来越严格。
三、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茶叶的贸易和茶道的推广来实现的。
唐代时期,茶叶的
贸易开始发展,茶叶开始向国外输出。
明清时期,茶叶的贸易达到了巅峰,茶叶不仅输出到了东南亚和欧洲等地,还成为了中国的一种重要出口商品。
同时,茶道也开始向国外传播,茶道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和了解。
总结: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经过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传播,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并且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年左右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主要里程碑:
1. 传说中的发现:相传公元前2737年,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叶的草药功效。
他在煮水时,一片树叶飘落到了水中,水的颜色变得清澈,味道也变得香甜,于是茶叶的发现便被传说。
2. 中国的茶树栽培:在公元前8世纪,茶树开始被人们有意识地栽培和采摘。
中国的茶树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安徽等地。
茶叶的制作也开始逐渐规范化。
3. 茶的普及:茶的普及主要发生在唐朝(618年-907年)。
茶被作为一种饮品被广泛普及,并在文人墨客中流行起来。
茶馆也开始在城市中兴起。
4. 茶道的兴起:茶道是日本独特的茶文化形式,起源于中国的茶道文化。
在宋朝时期,茶道逐渐形成。
茶道强调茶的独特气质和沉静的心境,强调茶与自然的融合。
5. 茶叶贸易:在唐朝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茶叶贸易使得茶文化传入了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印度等。
6. 茶文化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茶艺表演、茶具制作、茶叶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茶文化也开始影
响其他领域,如文学、绘画等。
7. 茶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茶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茶叶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茶道也逐渐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学习和追求。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受人喜爱的文化形式。
茶文化的介绍

茶文化的介绍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文化表现。
以下是茶文化的一些介绍。
一、茶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中国已有五千余年种茶历史。
中国的茶主要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绿茶和红茶。
自唐代起,中国茶叶就逐渐开始传入各国,成为国际茶文化的使者。
二、茶的价值茶不仅具有下火解毒、提神醒脑的功效,还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如降低血脂、降压、抗氧化等。
同时,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体现。
喝茶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愉悦身心。
三、茶具的分类茶具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形状、材质都各不相同,不同茶具对应不同的茶叶和茶品。
例如,早期的茶具以紫砂壶为主,而现代则多数使用玻璃杯、陶瓷杯和不锈钢杯。
茶具也包括了茶台、茶盘、茶叶罐、茶匙等等。
四、茶艺表演茶艺是借助茶具、茶叶制作和泡茶的工具,将品茶的步骤流程化的表演形式,茶艺表演流程往往包括准备、洗茶、品茶等步骤。
茶艺表演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茶艺表演不仅展示了泡茶技巧,更传递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五、文人雅士和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茶文化长期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他们常通过赏茶品茶来交流思想、交友。
茶壶、茶杯两侧常常镌刻诗句、书法,如杜甫的“安知鸳鸯处处飞,何事桃花扇底开”的《茶歌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六、茶文化在当代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茶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人不仅在家中泡茶,更会品尝各种茶品,参加品茶会和茶艺表演等活动,传承茶文化。
总之,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其传承和创新不仅在中国,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摘要:一、茶的历史起源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茶,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符号和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茶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在中国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一、茶的历史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茶树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时代,茶就被当作药物使用。
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茶叶的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
汉代时期,茶叶成为朝廷贡品,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逐渐兴起,品茗成为一种雅趣。
唐代,茶道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鼻祖。
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宋代时期,茶文化进入繁荣阶段。
茶艺技法不断提高,茶具、茶室等茶道器具日益讲究。
同时,茶宴、茶会等茶文化活动盛行,茶文化开始融入民间生活。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明代,茶叶制作技术得到革新,茶叶逐渐走向世界。
清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皇家茶仪。
近现代,茶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茶艺、茶道、茶宴等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产业逐步转型升级,茶科技得到重视和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传承弘扬,发挥其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悠久,历经沧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
中国茶文化历史变迁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变迁1、神农时代:距今约5500 年至 6000 年左右,人们开始利用茶的生叶来煮了,当药材使用。
见于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个故事早已经是人们都能耳熟能详的了2、东西周:距今约3000 左右,人们已经特别懂得了茶的功能,并且人工开始种植栽种茶树,可是喝的时候是当下饭的菜的。
所以那是还叫“吃茶”,因为真的是拿来吃的,同时还继承传统,把茶拿来当药用3、秦:距今约 2300 年从前,人们开始逐渐的把茶当茶来喝,而不再是单调的去吃,自然也吃,主要的仍是滗去茶叶茶渣去喝。
同时也依旧拿来当药用4,两汉:距今约2000 年到 1500 年左右,茶的商业化初见端倪,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成都则成为了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并且开始出现更为简单运输的茶饼5、唐:距今约 1300 年左右,一代茶圣陆羽横空出生,他的一部《茶经》将品茶的讲究一下子提高至文化的高度,被更高的文化阶层所采取和尊崇,使得茶的文化属性愈来愈突出。
所以这就大大的加速了茶的产销和推行,使得对茶的追求变为一种全社会的风俗中国茶文化简史: 3 分钟看完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大变迁6、宋:距今约 1000 年左右,文人的时代,将对茶的讲究发挥到了极致,开始流行斗茶,沏茶技艺的改良。
衍生出无数的沏茶规矩讲究,对水质、用具、冲泡方法等方面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7、元:距今约 700 年左右,开始制作散茶,并且在制作工艺上有所转变,重炒制8、明:据今 500 年左右,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加工工艺接踵形成,茶开始被玩出更多的花式。
并且更重要的是茶成为了一种战略物质,朱元璋持续推行“以茶制戎”政策,以茶来限制北方少量民族的祸乱9、清:距今约 300 年左右,跟着外国进一步翻开中国大门,茶作为一种争相强抢的物质。
中国茶逐渐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之林,自然也所以招来了祸害10、近代:1)1846 到 1886 年前后,中国茶叶的全盛期,全国范围内茶园面积不停的扩大,茶叶产量快速增递,有力的促使了对外贸易发展,为中国的重要出口物质2)1886 到 1947 年前后,中国茶叶的衰败期。
我国茶文化追溯到什么年代

我国茶文化追溯到什么年代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那么我国茶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茶文化的起源,一起来看看。
我国茶文化的起源(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
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汉族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关于茶,在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论著莫过于陆羽的《茶经》,《茶经》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从茶树的生长到茶叶的采制,从煮到饮,这本书中还特别谈到了水。
水对饮茶是关健性的,水不好,茶再好也不会显出其好来。
可以说,陆羽的《茶经》是茶文化发展到唐朝的一个总结,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但在茶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三个时期十分重要,一是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在这个时期都有十分重大的转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科技大学科学简史结课论文题目:茶的历史班级:机械09(5)班学号:0964103517姓名:马鹏茶的历史摘要: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
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亦有“茶马古道”之说。
关键词:茶功效文化茶与战争茶马古道1.唐代刘贞亮把饮茶的益处表述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叶作为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良好饮料,副作用极少。
但是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长期过量饮茶,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
饮茶一定要适量。
胃寒的人,不宜过多饮茶,特别是绿茶,否则等于"雪上加霜",越发引起肠胃不适;再如神经衰弱者和患失眠症的人,睡眠以前不宜饮茶,更不能饮浓茶,不然会加重失眠症;再比如,一般不应该用茶水眼药,以免降低药效,正在哺乳的妇女也要少饮茶,因为茶对乳汁有收敛作用。
2.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如,饮茶待人而逐渐形成茶文化。
有以茶代酒,或曰饮茶胜酒的,如陈祗时《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
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
”用餐礼仪发展为食文化,玩玉赏玉而形成了玉文化,与区域习惯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
所以茶文化是一种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长期以来不断完善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慢慢地变成大家一种认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种在中国文化范畴之内的文化现象。
望溪会馆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
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自从当代中华茶文化复兴以来,茶文化界有感于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分别提出诸多的四字来概括中华茶道精神或茶艺精神。
但这些主张仅是现代茶人对中国茶道的理解和阐述而已,并不等于中国古代就有如此丰富的、如此完备的关于茶道精神的理论。
在诸多的研究总结中,吴振铎的“清、敬、怡、真”,周渝的“正、静、清、圆”,张天福的“俭、清、和、静”,林治的“和、静、怡、真”,陈文华的“和、静、雅”等较有特点,揭示出了中华茶道精神的一些本质特征。
今天的茶道是古代茶道的延续和发展,因此,研究茶道精神和美学不能割断历史,置历史于不顾。
中华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因此要重视唐宋茶人、特别是鼎盛时期的明代茶人们的观点,重视对中华茶道产生重大影响的皎然、陆羽、卢仝、赵佶、朱权、张源、许次纾等人的观点。
今天总结出的茶道精神和美学要符合历史上的实际,在中国历史上能找到渊源。
由于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茶道著作,更无关于茶道精神的系统论述。
古代茶人关于茶道精神和美学的见解都是散见在诗文或著述中,往往就一个或某些方面作出强调,显得比较零散。
尽管如此,但也有迹可寻。
皎然是中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他写有几十首茶诗,通过茶诗阐述了自己的茶道理念。
他除首倡“茶道”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提出:“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清神、清高、得道、全真,在道家和道教里,得道与全真是同统一的,得道方能全真。
清神也即清心,清神、全真是皎然提出的茶道功用。
唐代裴汶《茶述》指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性清、味淡、涤烦、致和。
清、淡、和是茶的品性和功用。
宋代,徽宗赵佶精通茶道,崇尚道教,自称“太平道君”。
他在《大观茶论》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
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非惶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赵佶强调茶的清、和、淡、静、洁、韵的精神和美学,其中明显带有道家思想色彩。
宋代苏轼,亦是著名茶人,尝作茶诗、茶词数十首,更作茶的传记《叶嘉传》,颂茶的品德:“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其志尤淡泊也”。
清白、恬淡、淡泊,苏轼赞扬茶的清、淡品德。
明代,宁王朱权为避其兄成祖朱棣的忌害,晚而修道,自号涵虚子,臞仙,被道教净明派尊为真人。
作为贵族,其精于茶道,堪与赵佶并驾齐名。
其在《茶谱》序中称:“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其惟清哉!”“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朱权高扬“清”的茶道精神。
明代周子夫序喻政《茶书全集》曰:“喻正之不甚嗜茶,而淡远清真,雅合茶理。
”淡、远、清、真乃为茶之精神。
综前所述,中华茶道精神和美学思想可概括为清、淡、静、和、真。
此五个方面,同时也是茶的基本品性,茶人的精神追求、人格理想。
3.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
茶叶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公元1575年,明朝终于结束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清河堡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击中原边境军事要塞的战争。
进攻方是蒙古汗图们札萨克图率领的蒙古各部,以及女真族的建州部。
打了三年,战争没有胜利者,蒙古各部死伤惨重,明军虽然最后守住了清河堡,但是主将裴成祖战死,军民伤亡不计其数。
引发这场战争的,却是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茶叶。
明万历皇帝刚刚登基,首辅张居正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发出了一份诏书,下令关闭边境贸易。
当时的茶叶贸易为官方垄断,官方所制定的交易价格太高,于是民间私茶、黑茶兴起。
首辅张居正上任后决意打击民间走私,于是出台了暂停茶叶边贸的诏书。
明王朝的本意是希望在关闭边贸茶市的同时严查贩茶私商和惩办违法官员。
然而这些严厉的措施,却导致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纷纷上书要求明王朝马上重开边境茶叶贸易。
建州女真首领王兀堂,甚至向明朝辽东巡抚张学颜提出:只要能开放清河茶马互市,他情愿“请得纳为质子”。
也就是说,把自己当作开放茶市的人质。
一场茶叶引发的战争终于爆发,三年的血战让茶叶贸易回到了原点。
随着明王朝宣布重开茶市,蒙古和女真各部的斗志被彻底瓦解。
这种因为茶叶贸易中断而挑起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饮茶习惯,饮茶在北方民族,是一种生理需求。
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而茶叶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游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营养成分,可以从中得以补充。
茶中大量的芳香油还可以溶解动物脂肪、降低胆固醇、加强血管壁韧性。
茶叶的功能恰好能弥补了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缺少的环节。
因此,中原民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
卡断了茶叶的供应,几乎能断绝少数民族的生命之源。
4.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
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
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
”“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
”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
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
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
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