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古诗词赏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选择题》精讲精练(含答案)

中考考点之古诗词鉴赏(一)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C )(2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C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3、对本诗的赏析错误的是( B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对)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错)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对)D、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对)4、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 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广西中考语文考点突破之古诗词赏析部编人教版级总复习 (一)

广西中考语文考点突破之古诗词赏析部编人教版级总复习 (一)随着中考的临近,广西中考的各个科目备考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语文作为中考重要科目之一,古诗词赏析作为语文的重点考点之一,更是备考中不可忽视的重点。
本文将从部编人教版级总复习的角度,为大家详细介绍广西中考语文考点——古诗词赏析的复习方法和突破之处。
一、准确把握古诗词赏析的考点古诗词赏析是语文考试中一个重点考点,其涉及到古诗词的理解、鉴赏以及文化背景的了解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备考中,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古诗词赏析的考点,具体包括:1. 古诗词的词句理解:包括古诗词中关键句子的理解、词意的把握以及句子的理解等。
2. 古诗词的鉴赏:包括古诗词的体裁、词牌、韵律等的了解,同时需要掌握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等。
3. 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包括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诗人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等的了解。
二、学习方法和技巧在备考古诗词赏析时,学习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方法和技巧:1. 多读多背:多读多背古诗词,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和鉴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记忆古诗词相关的文化背景等。
2. 多看范例:多看古诗词的范例,从范例中学习古诗词的体裁、修辞手法以及词牌等方面的知识。
3. 阅读分析:通过阅读古诗词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和主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背景。
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和突破之处在备考古诗词赏析时,我们需要针对性地制定复习策略,突破古诗词赏析的难点。
具体包括:1. 针对课本和考点进行复习:课本和考点包含的内容是历年中考古诗词赏析的重点,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 关注历届中考题型:关注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的题型和难点,找出题目中的错综感情、主题和修辞手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3. 适当使用辅助材料:在备考的过程中,适当使用辅助材料,如小诗、老师给出的材料等,可以更好地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
4. 理解文化背景:理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如诗人的生平、社会背景和传统文化等,有助于深层次地理解诗词的含义和精神内涵。
2022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 34古诗词曲鉴赏

考点跟踪突破34古诗词曲鉴赏(对应学用263页)1.(2022·温州)古诗阅读。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宋]杨万里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答复。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
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
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A.“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
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
表现梅花急迫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__B.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迫呼唤诗人。
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
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2.(2022·湖州)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各题。
虞美人·梳楼[宋]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①处。
楼儿忒②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珠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②忒(tuī):太。
(1)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柔美的杨柳和红艳的海棠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例如一:“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婀娜柔美。
春雨易伤旅人怀,而杨柳那么更能引发别离之愁。
(春雨连绵、杨柳柔展,此情此景让远离乡关的词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
)__例如二:“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
__例如三:“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
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苦;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
__例如四:“海棠红近绿阑干〞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中考古诗词赏析技巧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中考古诗词赏析技巧原文第一首观沧海诗文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临”两字的作用:“临”字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
引出一系列的状阔画面。
水河澹澹,山岛耸峙。
写法:动静结合。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是远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法:静态描写,写山岛上的草木茂盛,是近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法:动态描写。
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为下文展开想象作铺垫。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描绘画面: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好像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写法:虚写,想象;夸张。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旨:通过描写沧海的宏伟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第二首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原文诗文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写法:对偶;寓情于景。
人在旅途,自然有漂泊之感,与尾联的“乡书”“归雁”相呼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描绘画面:湖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夜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写法:以小见大。
以江中一帆顺江而下,可以想到江流滔滔不尽的壮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多角度赏析: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①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①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①“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①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作用:点名主旨。
抒发思念故乡之情主旨: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无比热爱和对家乡亲人十分怀念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原文诗文赏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初三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人将妻子的深情浓缩为三个字“_____”,将自己 的惆怅和无奈也浓缩为三个字“_____”;借描写_ ___之景,寄托自己的愁绪。
问归期;未有期;巴山注秋池的夜雨。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初三专题复习 --古诗词赏析
中考考点:
1、正确诵读古代诗歌,读出节奏和 停顿。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 析诗歌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能, 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乐趣。
古 代 诗 歌 常 识
古代诗歌分类
古体诗 又称古风,写法自由, 句数、字数没有严格规定,押 韵,不受平仄、对偶限制。有 五言、七言。 近体诗 指律诗和绝句。律诗 八句,押韵,中间两联对偶, 有五律、七律。绝句有五绝、 七绝。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领会语言特色
阅读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回答问 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 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 生前身后名。可怜白产生!
分析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种题型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可表
昔盛今衰的感慨: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借古讽今的情怀:杜牧《赤壁》《泊秦淮》 青春易逝的情愫:
古诗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原卷版)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古诗鉴赏(原卷版)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可大致归纳如下: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4.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
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中考冲刺重点古诗赏析梳理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运用比喻,把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 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 体,形象哀婉,很有新意。
《杜甫诗三首》(唐· 杜甫——字子美,被后人称为“诗圣”,诗被称为“诗 史”,现实主义诗人) 1、《望岳》
(1)《关雎》 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 得之的喜悦。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比兴句是:“关关睢鸠,在 河之州。” (3)结合你平常所学,你对文中“君子”的理解是: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 对“淑女”的理解是: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 1、“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 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寂寞惆怅而又企慕心上人的心境。
2、《使至塞上》(唐· 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 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 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 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 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 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 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
[全]中考初中语文考点详解:古诗词赏析
![[全]中考初中语文考点详解: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0b60e0227916888586d7ce.png)
中考初中语文考点详解:古诗词赏析一、古诗词曲的内容分类【怀古诗】(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字,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表达要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评,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人生历程。
【咏物诗】(1)形式标志:咏(题、赠、赞)+物象,或直接以物象为题。
如《咏梅》《石灰吟》等。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表现自己的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对事的评价等。
【写景诗】内容特点: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山河;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如《观沧海》《游山西村》等。
【战争诗】(包括“边塞诗”)(1)形式标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
如《凉州词》《雁门太守行》《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卫国家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无家可归的哀痛。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如《使至塞上》《次北固山下》等。
【闺怨诗】一是表现女子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女子的离愁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送别诗】(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渡荆门送别》等。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对别后情境的想象及对友人的思念。
二、如何把握古诗词曲的情感主要有以下方法:1 结合背景,窥测古诗词曲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古诗词曲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古诗词曲产生的土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跟踪突破11 古诗词赏析(一)课标40首古诗词赏析一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比兴手法。
2.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__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3.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_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四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4.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五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3.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4.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六木兰诗《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扑朔迷离__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2.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这一连串的动作表达了木兰归家的喜悦和对故物的亲切。
_3.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不仅写出了伙伴的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4.对第三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5.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八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的感慨,抒发了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感、压抑感和孤独感。
九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2.请描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不超过40字)潮水涌涨起来,两岸距离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十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2.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3.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这幅图画具有构图美。
(2)美的具体表现: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1)图画的线条美。
(2)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1)图画的色彩美。
(2)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1)图画的意境美。
(2)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十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__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