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合集下载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相关推荐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22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1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1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得了一种,方才可以为第一流的人物。

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我们在新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大惊小怪。

二.敢于未开化的边疆。

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打开,这又是何等的魄力。

有这样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们崇拜。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于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

心得体会:敢于探索和开辟是一种创新精神。

我们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尤其在小学任教,很多思想都受到限制,变得胆小慎为,不敢越雷池一步,按照教材,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敢让学生去参加实践活动,怕出安全事故,怕担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责任。

也不敢开拓新领域,怕家长责怪教得不规范。

所以,不管是班级工作还是语文教学工作都是循规蹈矩。

这也是我们大多数小学教师所走的路子,所以,读过此文之后,我们要大胆开拓,不断进步。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2暑假里,我捧读了《陶行知名篇》一书,总能感到似有一位老人在向我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

书中陶行知以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的方方面面做了很多精彩的论述,或者娓娓道来,或者一脸严肃。

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

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徜徉在教育界泰斗陶行知著述的理论海洋中,我感触颇多。

首先,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5篇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5篇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5篇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1《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心得体会600字: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这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这一思想在当今看来是不能全部肯定的。

生活与教育不是完全同步毫无区别的,忽视了生活与教育的区别。

以及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方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不可取的。

而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并不是要去全然否定或肯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而是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规律,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予以创新,那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也贯穿本书的始终。

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

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

读后感·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教而学,即知即传。

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概括起来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2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

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教育名篇1 作为一名老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

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效劳。

一、施行爱的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原那么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老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老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

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进步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

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别人的情感。

情感是理智的根底,仁慈的心和爱别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根底。

二、施行生活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非常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

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络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立、国家的开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建立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表达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5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作为教师,早就熟知陶老先生的大名,不过却是第一次拜读他老人家的文章,领会他的经典教育理论。

细细品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仿佛在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讲述他的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以及他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使我不禁为自己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的落后和愚昧无知而汗颜。

因此我由刚开始的好奇应付阅读,到及时记录阅读中引发的真切感想,再到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能一遍两遍地反复阅读。

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认识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陶老先生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他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剖析,对教育理论的透彻研究,对今天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更是为我们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就如一盏明灯,始终照亮在我们的心田。

下面谈一谈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一、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论,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范文篇1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

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

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

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

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适合我们的学校。

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学校的教材变化非常快,即使教材没有大的`变化,社会新兴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也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最新、最优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我们老师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坚持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此我们除了参加各种规定的继续教育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络手段,及时搜索本专业的最新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这样才是充分贯彻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这样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学生,也才能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2024年《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

2024年《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通用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1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

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

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

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

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

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

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

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来越只有貌似的快乐。

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灵是如何看待现今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

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

所以大家都理解,当做的不够好时,不是我不努力。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时多么高的境界啊。

我会继续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因为先生是我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2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我感觉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位教育家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和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先生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留下了许多永不过时的教育理论,。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学做合一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学生。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学做”,而非“教”、“学”、“做”。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2018-09-05杭州德天实验小学董凤玲在一次学校业务学习会上对"陶行知先生及他的教育思想了解有多少"的问卷调查中,我惊异地发现,虽在师范院校曾听过老师的讲课,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竟然只依稀记得除了他的几句诸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名言外,其他就浑然不知了.正如作者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假期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
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可想而知,效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像陶先生遇到的类似打架的学生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始终把"爱的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记得我班原有一名调皮学生,上课做作业时总以肚子痛要上厕所为借口出去遛一圈,我没有横加指责,粗暴对待,相反,却对他关怀备至,倾注真心,又是端水,又是细心询问病情和征求是否需要上医院,学生看到教师为他来回忙碌,几番下来,心存不安,继而改之.由此可见,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当你面对那些"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千万告诫自己:一定要冷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如果我们都能像陶先生那样,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指责,批评,抱怨",努力换成"启发,赏识,激励",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仅仅十二字,正
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爱的教育的诠释.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天,当我再次捧读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了这位朴实的老人,正缓缓向我走来,他的这句教育名言,时刻鼓舞着我,它催我奋起,激我向上.因为陶行知先生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