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_传统社区概念的拓展

合集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虚拟社区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虚拟社区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虚拟社区研究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我们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

而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网络虚拟社区成为了人们相互交流的主场所。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虚拟社区,以及其对我们生活和认知的影响。

一、虚拟社区的概念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组织形式。

它以网络为媒介,将感兴趣或具有相似特征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虚拟社区的特点是高度自治和互联互通。

这种社区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和社交性,吸引了大量的人们在其中交流、分享和互动。

二、虚拟社区的发展历程虚拟社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美国的邮件列表、聊天室、新闻组等空间为网络虚拟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虚拟社区的形态也得到逐渐完善,截至目前,虚拟社区已经成为全球最为流行的网络社交形式之一。

三、虚拟社区的功能和作用虚拟社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也成为了人们了解社会动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虚拟社区可以为人们提供其他社交网络无法提供的精神安慰和情感支持。

对于商业公司而言,虚拟社区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广告宣传和营销手段。

四、大数据时代下的虚拟社区虚拟社区在大数据时代下也开始了从简单的虚拟聊天空间到一个可以支持海量数据接入、存储、分析和展示的大型社交媒体和虚拟现实系统的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社区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为我们了解社会发展和民意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虚拟社区对我们的影响虚拟社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它可以让人们与世界任何角落的人们随时相互交流和联系。

虚拟社区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还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社会资讯和商业信息,提高了我们的信息获取效率和精准度。

六、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虚拟社区的兴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社区建设发展历程

社区建设发展历程

社区建设发展历程社区建设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定居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密切相关。

下面将按时间顺序描述社区建设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1. 早期定居阶段: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开始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

人们开始建造简单的住所,形成最初的社区。

这些社区经常是以家庭或部落为基础,人们通过合作共同面对生存压力、提供保护和分享资源。

2. 农业时代: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人类发明了农业,并开始种植和养殖。

这一发明对社区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们建立了定居点,形成了农村社区。

社区的生活逐渐规范化,人们开始组织农业劳动、分工协作。

农业进一步推动了社区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

3. 都市化阶段: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大城市的出现成为社区建设的新特点。

这些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聚集在一起。

城市社区逐渐出现各种职业和社会组织,有效地满足了不同需求和利益集团的要求。

4.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欧洲和北美爆发。

工厂的建立和大规模生产引发了城市化浪潮,迅速推动着社区建设的进程。

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住房、交通、公共设施等建设得到重视。

同时,工会和社会组织的兴起也为职工和社区居民争取权益提供了空间。

5. 现代社区的发展:20世纪后期至今,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对社区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地理界限和社交界限被打破,虚拟社区的概念出现。

同时,社区参与和居民自治的重要性得到认可,各地纷纷推出社区参与计划和政策,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社区建设发展历程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从简单的居住集体到现代的城市社区,人们对于各个社区层面的需求和期望也在不断变化。

在未来,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推进,社区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虚拟社区的名词解释

虚拟社区的名词解释

虚拟社区的名词解释当谈论虚拟社区时,我们通常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与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的一群人,他们通过共同的兴趣、需求或目标进行交流和互动。

虚拟社区是数字时代的产物,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在线的平台,使跨地域交流成为可能。

虚拟社区的发展与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在线游戏的普及密切相关。

虚拟社区的特点在于其虚拟性和真实性的结合,它不同于现实社区,更多地依赖于数字技术的支持。

虚拟社区的形成是由用户共同构建的。

人们通过与他人在线互动、分享信息和资源、参与讨论与活动,逐渐形成了一个互相依赖和互利共赢的社区。

虚拟社区的成员可以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之间可能没有面对面的接触,但通过网络,他们能够建立起联系,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和观点。

在虚拟社区中,用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是交流者和提供者,有的是观察者和接收者。

社区的核心是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些互动和交流是社区活力的来源。

虚拟社区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的交流环境,人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参与讨论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社区成员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相互支持、合作和分享的网络。

虚拟社区的功能和目标各异。

有些虚拟社区以讨论和交流为主,例如论坛、博客和社交媒体平台。

在这些社区中,人们可以就特定的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获得他人的建议和帮助。

有些虚拟社区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建立的,例如音乐、电影、文学、体育等。

这些社区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使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能够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学习和享受。

另外,虚拟社区还可以是商业和经济活动的平台。

在线销售平台和电商社区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这些社区为卖家和买家提供了一个交易环境,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和销售。

通过虚拟社区,商家和消费者可以方便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展示和推广产品,实现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然而,虚拟社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虚拟身份的问题。

在虚拟社区中,人们可以匿名或使用虚假的身份参与讨论和活动,这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社区的概念举例

社区的概念举例

社区的概念举例
社区是指一个团体、一个社会组织或一个城市中的一群人,他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生活,共同分享资源,共同面对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社区的一些具体例子:
1. 居民社区:位于城市或乡村的居民社区,如小区、街道社区、村庄等。

居民在这里共同居住,共享公共设施和服务资源,形成相互依赖和互助的关系。

2. 学校社区:学校作为一个封闭的社区,学生、教师、家长等成员在这里共同学习、工作、生活。

学校社区会有自己的规则和价值观,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

3. 虚拟社区: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建立的社区,如社交媒体、论坛、在线游戏等。

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可以在数字空间中共享信息、资源和经验,形成一种虚拟的社会联系。

4. 职业社区:由从事相同职业的人组成的社区,如医生社区、教师社区、艺术家社区等。

成员之间可以分享专业知识、经验和资源,互相支持和合作。

5. 社会公益组织社区:由志愿者和支持者组成的社区,共同为社会贡献力量。

这些组织可以是慈善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环保组织等,成员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来联系和合作。

这些都是社区的概念和举例,每个社区都有其特定的组成成员、目标和价值观,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成员的生活和发展产生影响。

网络社交时代中的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与演变

网络社交时代中的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与演变

网络社交时代中的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与演变网络社交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社交活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社交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信息互换、交友或者普通的闲聊,而是在互联网上形成了许多虚拟社区。

那么,网络虚拟社区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演变又经历了哪些阶段呢?一、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网络虚拟社区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虚拟网络空间和虚拟社区成员。

虚拟网络空间是互联网上的一种社会单位,它不同于现实中的城镇或村落,而是由一组人聚集在一起、共享相同的信息所形成的。

虚拟社区成员的参与是促成网络虚拟社区形成的关键因素。

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可以在虚拟网络空间中自由交流、分享信息和资源,这使得虚拟社区成员具有了较高的粘性,进而促成了虚拟社区的形成与壮大。

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急需具备以下要素:1. 共同的兴趣和爱好2. 安全与隐私保护3. 内容丰富和多样化4. 社交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在具备这些要素的前提下,网络虚拟社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二、网络虚拟社区的演变网络虚拟社区有其独特的演变阶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1. 初期阶段初期阶段是指网络虚拟社区的初始建立过程。

在互联网的早期,社交平台开始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网络社交。

这一阶段的网络虚拟社区还比较简单,由一些关注特定主题的人组成,它们通常只能通过简单的聊天和讨论来进行溝通。

这一阶段,虚拟社区一般是小型的,但却具备稳定的用户群体和从未经验过的迅猛发展势头。

2. 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是指网络虚拟社区发展的阶段,这个时候虚拟社区中的成员群体已经扩大,社区中的讨论话题也更加多样化、广泛。

同时,虚拟社区中的社交工具和功能也更加丰富,例如聊天、分享、点赞等。

这一时期的网络虚拟社区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也出现了一部分用户因不满意社交平台治理,选择了离开社区,导致了社区规模停滞或者下滑。

3.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指网络虚拟社区充分成熟,已经拥有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完善的功能与治理体系,同时,时间的积累也使虚拟社区拥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规范。

网络虚拟社区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虚拟社区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虚拟社区的社会学分析一、引言网络虚拟社区是由网络构成的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质,是网络时代不可或缺的社交形式。

网络虚拟社区的兴起,对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虚拟社区所体现的社会学观点与现实社会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对网络虚拟社区进行社会学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网络社会的构造和发展。

二、网络虚拟社区的概念及特征网络虚拟社区指的是一个由网络技术支持的虚拟社会,成员之间进行社交互动,并有着一定的共同兴趣和价值观。

与现实社区相比,网络虚拟社区拥有以下特征:1.虚拟性网络虚拟社区的形式和组织方式具有虚拟性,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是在网络上进行的。

2.社交性网络虚拟社区是由人组成的,它满足人们社交、交流的需要,是人们与世界互动、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3.自我表达性网络虚拟社区的成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个人形象以及社区中的活动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想法。

三、网络虚拟社区的社会学分析1. 社会交往与互动网络虚拟社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和互动。

它提供了人们新的社交形式,使得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和沟通。

在虚拟社区中,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和互动,如文字、图像、视频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互动来传递信息、感情和知识。

2. 社会结构与组织形式网络虚拟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同样是网络社会重要的社会学题目之一。

虚拟社区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它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机制和规则来协调各自的利益和关系。

同时,虚拟社区的组织形式也十分多样,有以兴趣为主的虚拟游戏社区、以文化交流为主的虚拟文化社区等。

3. 社会控制与规范网络虚拟社区本身是一个无主的群体集体,其中的成员行为往往受到了相应的约束和规范,虚拟社区的规范通常由其内部成员制定。

虚拟社区的治理往往由自治机制、管理者系统和用户意见反馈三大控制模式来实现。

4. 社会文化与身份网络虚拟社区的成员来自不同身份、文化背景,而且会在虚拟社区中表现出不同的身份和文化特性。

互联网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组织形态

互联网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组织形态

互联网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组织形态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全球范围内新型组织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

网络、社区、虚拟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不断涌现,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组织形态和管理思路,适应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下文将从组织的多元化、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背景探讨互联网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组织形态。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组织形态1、网络组织网络组织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一种虚拟组织形态,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共享、协调沟通和资源整合,以达成企业间的协同效应。

网络组织的特点是它没有地域限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网络组织中,全球的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企业可以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合作网络,远程协同完成任务。

2、社区组织社区组织是基于地理和文化上接近的人形成的一种自然组织形式,以社交、文化、经济为核心,以互助、合作、共享资源等互动为特点,是一种自发性的、非营利性的组织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区组织也开始走进了网络,并逐渐形成了虚拟社区的组织形式。

虚拟社区组织与传统社区组织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独特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形成信息共享的平台,会员无需地域限制即可加入,实现了跨越地域和时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整合。

3、虚拟组织虚拟组织是一种适应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新型组织形态。

虚拟组织不依赖于地理位置和物理资源,使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来组织协调活动,从而实现组织的延伸和拓展。

虚拟组织的特点是其运营成本低、创新能力强、快速响应市场、灵活性高等优点,适应了新经济时代的需要。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组织形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单一企业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有进行全产业链的跨企业协同合作,才能够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因此,跨国公司、联盟、企业集团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新型组织形态的主要代表。

1、跨国公司跨国公司(MNCs)是一种以跨越国界的资本、资源和人才为基础的大型组织形态。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doc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doc

立的地域社会之后,社区的内涵已经与滕尼斯所提出的作为亲密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的Gemeinschaft概念有了很大的偏离。

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学界把社区界定为地域社会,其中既有社区研究史上的渊源,也是社区建设在我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实践的结果。

自从Community概念被以“社区”为语言符号引进中国之后,人们对它的理解便含有了地域性的因素。

“社区”一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转道由美国被引进中国的,其中吴文藻起过重要的作用。

他在当年的讲演中曾解释说:“‘社区’一词是英文Community 的译名,这是和‘社会’相对而称的。

我所要提出的新观点即是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因为要提出这个新观点,所以不能不创造这个新名词。

这个译名,在中国词汇里尚未见过,故需要较详细的解释……”[4]由此可以看到,中文的“社区”一词是辗转翻译而来的,它经历了从德文的Gemeinschaft到英文的community,然后到中文的“社区”的语词的旅行。

旅美学者刘禾在她的话语研究中要求读者注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相对有限的时段存在的一种独特的历史状态。

在这一时段中,经由日语对欧洲词语的“汉字”翻译这样一种中介,很多汉语复合词在很大程度上被重新发掘出来,其中“文化”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

高名凯和刘正tán@①提醒读者应当谨慎从事[5],不要把外来词简单地等同于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对应词。

例如,“文化”(culture)的现代涵义源出于日语的“汉字”复合词bunka,汉语的文化与英语的culture(法语的culture;德语的dieKultur)之间的对等关系是通过借用的方式才确立起来的。

在古代汉语中,“文化”指的是与武力或军事征服相对的“文治与教化”,它完全没有今天通常与两个“汉字”组成的复合词相关的民族志内涵……我们无法绕过日语的一词来说明“文化”的涵义,我们不能认为字形完全一样古汉语词汇可以自然而然地解释其在现代汉语中对应词的涵义[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周德民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邮编410004) 吕耀怀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 邮编410083)虚拟社区: 传统社区概念的拓展□ 周德民 吕耀怀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扩展和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网上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虚拟社区,就是这样的空间之一。

所谓虚拟社区,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由相互间联系相对密切的人们所组成的虚拟生活共同体。

虚拟社区由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即电子公告牌)发展而来。

BBS 是通过电脑来传播和取得信息的公告牌。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们,借助于国际互联网,都可以用电脑向BBS 发送自己的公告(帖子)。

在BBS 基础上建立的虚拟社区,以共同的兴趣和利益为纽带,把身处不同国家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种虚拟的共同生活。

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概念,“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1]。

这样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相对于虚拟社区,可以称之为现实社区。

很明显,现实社区强调地域性。

因为现实社区中人们之间关系的密切性、经常性,与地域性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们,在客观上更容易发生经常性的往来,更可能形成密切的关系。

而聚居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形成联系密切的生活共同体。

但是,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出现,由于其可以最大限度地跨越人与人之间在地理上的距离,便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有了发生经常性联系的可能性,也为跨地域的生活共同体的形成准备了客现条件。

在这种新的情况下,人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原有“社区”概念的“地域性”限制。

社会学中的“社区”概念,从其起源上考察,原本并不包含特定的地域性。

源于拉丁语的“社区”一词,最初的意思,仅仅是指“共同的东西”或“亲密伙伴间的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F ・滕尼斯首先将“G emeinchaft ”(社区)一词引入社会学研究。

在滕尼斯的著述中,“G emeinchaft ”仅表示一种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

可见,最早用作社会学概念的“社区”一词,并未有明显的地域性色彩。

后来,随着美国经验社会学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共同体的过程中发现,要具体研究城市、乡村等聚落,要研究各类居民的生活共同体,必须从地域共同体着手,因而更多地看到了“关系”、“社会组织”、“社会秩序”同“地域”的相关性。

于是,“社区”概念就逐渐被赋予了明确的“地域”含义[2]。

由此可见,“社区”概念中的“地域”含义是历史地形成并为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定的。

而当历史演进到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当人们依靠电子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而建立起国际互联网,从而极为方便、快捷地实现了分处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的时候,跨地域的生活共同体的建立已经完全具备了客观条件。

而这种跨地域的生活共同体,除了缺乏地域性这一指标之外,完全具备传统社会学中的“社区”概念的其它各种性质和功能。

因此,人们不必拘泥于地域性这一受历史条件限制的特定指标,完全可以用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来研究,用“社区”概念所包含的一般思想来指称互联网时代的跨地域生活共同体。

这既是对于社会学中传统的“社区”概念的拓展,又是对于最早的“社区”含义的某种程度的回归。

传统的“社区”概念之所以要有“地域性”的限定,是因为在传统社区中,只有在同一地域内生活的人们才最有可能建立经常的、密切的联系。

而拓展了的“社区”概念之所以可以挣脱地域性的羁绊,是因为国际互联网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也能够十分便捷地建立经常的,密切的联系。

从传统“社区”概念向新的“社区”概念的拓展,是由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淡化了地域性色彩的“社区”概念,泛指一切由联系密切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在这样的“社区”概念中,地域性并不是其构成要件,但它亦不排斥地域性;也就是说,无论是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还是跨地域的生活共同体,都是“社区”概念所指称的对象。

现实社区仍然具有地域性,(下转第82页)86尚、新道德,以德服人,以德行政,真正落实以德治国的方略,才能创造一个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局面。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也说明了党风廉政建设不仅要靠“法治”,更要靠“德治”。

要通过源头治腐和关口前移,构筑反腐败斗争的前沿阵地。

大量事实说明,一些领导干部走上犯罪道路,首先是从道德丧失、生活堕落开始的。

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上某些消极因素的冲击,倘若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忽视道德人格修养,忘记“德治”,反腐败斗争就会防不胜防,顾此失彼。

三、以德治国与党风廉政建设互为推动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道德风尚作为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不仅为经济发展所需要,也为社会文明所呼唤。

认真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能进一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同时党风廉政建设亦是实施“以德治国”的条件和环节。

道德靠社会舆论和人的信念来维持。

无论是理想信念,还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群众都要从领导身上得到启迪,受到影响并决定取舍。

干部道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龙头,而党风廉政建设是社会风气的龙头。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广大党员干部如果时时处处以身示范,社会就会增强权力因素的影响力,增强民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和信任度。

我们的党员干部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一言一行都在群众监督之下、视野之中。

德行如何,群众心中有杆秤。

因此,实践“以德治国”的方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尤其是发挥领导干部在道德情操方面的表率作用,就会大大推进“以德治国”的进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崇尚道德、褒扬正气的文明礼仪之邦,伦理道德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党自成立始就一直是中华民族道德风尚的典范。

通过以德治国,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境界,带动群众的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

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就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有利的社会环境。

近些年来,一些大案要案能够及时发现和查处,说明我们具有一批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强的人民群众。

这是我们实施以德治国的社会基础,也是我们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群众基础,是实现以德治国与党风廉政建设良性互动的基础。

[参考文献][1]《尚书・蔡仲之命》。

[2]《论语・子路》。

责任编辑:曹桂芝(上接第68页) 而虚拟社区则是跨地域的。

与现实社区相比较,虚拟社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非地域性。

应当指出,即使是现实社区,也并非所有社会学家都认定其一定具有地域性。

例如,桑德斯(Irwin T・Sanders)在《社区论》一书中,曾对地方性(即地域性)社区与非地方性(即非地域性)社区作过比较。

尽管他本人倾向于肯定社区的地方性,但并没有抹杀关于社区的非地方性观点[3]。

R・E・安德森和I・卡特在阐述社区种类问题时,亦沿用F・滕尼斯的思路,将社区分为“地区社区”和“非地区社区”,并指出:“人们目前在使用社会网络这一术语时,显然多半把它们看成是非地区社区的同义语,它只内含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与地区无关的合作和协调行动’”[4]。

不过,持有上述观点的社会学家并不多见。

特别是在我国的一些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如陆学艺主编:《社会学》;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宋林飞著:《现代社会学》)中,甚至在研究社区的专著(如方明、王颖著:《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新论》)中,似乎都无一例外地强调社区的地域性。

与现实社区相比较,虚拟社区的第二个特征是:虚拟性。

按照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的思路,后信息时代区别于以往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比特”取代了“原子”。

尼葛洛庞帝指出:“比特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

它就好比人体内的DNA一样,是信息的最小单位”[5]。

“原子”是物理的,而“比特”则是数字化的。

当人们以“比特”为元素,将物理的人替换为虚拟的人,将现实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替换为虚拟的数字化关系时,实际上就为虚拟社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在虚拟社区中,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借助于“比特”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虽然在虚拟社区中,人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出来的,但虚拟社区的这种虚拟性是以现实社区的实在性为基础的。

虚拟不等于虚无或虚幻。

虚拟社区虽然不同于现实社区,但人们却不能完全割断其与现实社区的联系。

离开了现实社区,虚拟社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以对现实社区的否定作为构建虚拟社区的前提,那么,虚拟社区就可能失去其存在的根据或意义。

与现实社区相比较,虚拟社区还有第三个特征:空间性。

虚拟社区虽然没有地域的限制,但却有其相对确定的空间。

虚拟社区的空间不是地理上的空间,而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建立的数字化空间。

在国际互联网上,不同地域的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目的、需要,汇集于不同的电子空间内,从而形成一个个不同的生活共同体。

也就是说,不同的电子空间,将不同的生活共同体相对分割开来,从而有了不同的虚拟社区。

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电子空间的分割,那么,就可能因不同的兴趣,爱好,目的、需要的相互冲突而引起网上活动的混乱,不但导致活动效率的大大降低,而且使得人们无法组织起有序的社区生活。

在《现代社会学》一书中,宋林飞曾指出,“域面”是社区的要素之一。

但在其具体的阐述申,“域面”一词仅限于在地域范围的意义上使用[6]。

其实,“域”并非只能用以指称地域。

学术语言中经常见到的“论域”、“数域”等概念,就并不包含地域的涵义。

如果能够突破专指“地域”的局限,那么,“域面”亦可以用来指称虚拟社区的空间。

[参考文献][1]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北京,1991年,第200页。

[2]参见上书,第199页。

[3]参见桑德斯:《社区论》,徐震译,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82年,第129~133页。

[4]R・E・安德森、I・卡特:《社会主义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王吉胜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1988年,第107页。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24页。

[6]参见宋林飞:《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7年,第338页。

责任编辑:刘剑康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