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及特征_楼海文
社区建筑与社会交往空间设计

社区建筑与社会交往空间设计社区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社区建筑中的社会交往空间设计则是社区中人们彼此交流与互动的主要场所。
社会交往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与完善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的凝聚力以及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首先,社区建筑中的社会交往空间设计应注重创造共享与互动的环境。
一个好的社会交往空间,应该具备舒适的环境、便利的设施和丰富的活动内容。
例如,社区中的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应该设置休闲座椅、绿化景观和丰富的活动场所,让居民可以在其中放松身心、交流互动。
另外,一些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健身房等可以为居民提供集体活动和社交交流的场所。
其次,社会交往空间设计应尊重多样性和包容性。
社区是由多个不同个体组成,因此社交交流空间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
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可以设立静谧的长椅区域,供老人们坐着休息,从而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
对于孩子而言,可以设计多个游乐区,让他们可以自由玩耍,增强社区儿童之间的互动。
此外,还可以设立一些茶馆、咖啡馆等场所,为居民提供一个轻松交流的空间。
要注意的是,这些空间的设计不应只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而是应通过尊重多样性,使得各个群体都能够感到自在和舒适。
再次,社区建筑中社会交往空间设计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社会交往空间的设计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进行。
例如,在社区公园的设计中,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减少农药的使用等有害物质,为鸟类和昆虫提供一个生存和繁殖的场所。
此外,在建筑设计中,应采用环保的材料和节能的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而在社区的交通设计上,应鼓励居民步行、骑行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降低交通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社会交往空间设计要合理利用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的凝聚力。
社会交往空间如果可以合理地利用社区资源,将会能够提高社区的凝聚力。
比如,社区中的文化厅、多功能厅等公共场所,可以作为居民举办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交聚会的场所,提高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城市居住建筑的社交空间设计分析

城市居住建筑的社交空间设计分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密切关联。
城市中的居住建筑不仅仅是提供居住需求的场所,更是城市居民社交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中,社交空间的合理规划和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城市居住建筑的社交空间设计,并探讨其重要性和挑战。
首先,城市居住建筑的社交空间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社交空间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通过在居住建筑内部设置公共休闲区、健身房、图书馆等设施,居民可以在这些共享空间中进行社交活动,结识新朋友并加深与邻居的交流。
社交空间的合理设计有助于打破居民的孤立感,并提升他们的社交舒适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居住建筑的社交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多样性和包容性。
城市居住建筑中的居民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他们的需求和习惯也各不相同。
因此,社交空间的设计应该尊重和包容各个群体的需求。
例如,在居住建筑内部设置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社交空间,如小型的聚会室、多功能大厅和户外花园等,以满足居民不同的社交需求。
同时,为了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社交空间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到可达性、可视性和可用性等因素,使得居民可以方便地使用和分享这些共享空间。
然而,城市居住建筑的社交空间设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居住建筑的用地成本高昂,建筑空间有限。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设置社交空间是设计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社交空间的管理和维护也是一个挑战。
社交空间应该是居民共享和自发使用的,但也需要一定的管理和维护来保证其整洁和安全。
因此,社交空间的设计还需要考虑管理和维护的方案,以确保其可持续使用。
除了在建筑内部设置社交空间,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到与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的连接。
城市的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和商业中心等,也是居民社交的场所。
因此,在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中,应该将社交空间与城市其他公共空间进行联系,以提升社区的互动性和可达性。
例如,在建筑周围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以及公共交通站点,便利居民出行和社交活动。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现代社会中,居住区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应该注重营造交往空间。
交往空间指的是人们在居住区内相互交流和互动的场所,它不仅仅是居住区的一部分,更是社区居民之间凝聚力的来源和增强器。
首先,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交往空间的布局与设计。
交往空间应该设置在居住区的中心位置,以便于各个住户都能够方便地到达。
例如,可以设置一个公共花园或者广场,这样居民们可以在这里进行休闲、活动和交流。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植物、景观雕塑等元素来丰富交往空间的氛围,使之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
其次,交往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和兴趣爱好的人们的需求。
不同的人群对于交往空间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设计师需要根据居民的特点来合理划分和设计交往空间。
例如,可以设置儿童游乐区、老年人休闲区、健身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让大家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交往场所。
此外,交往空间的设计还需要注重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长椅、休息亭等设施,以便于人们在此休息、聊天、交流。
同时,可以设置一些活动区域,用于举办社区活动,如户外音乐会、文化展览等,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居民之间的互动,也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最后,交往空间的设计还需要注重隐私保护和安全性。
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要合理设置绿化带、树木等来保护交往空间的隐私性,避免被外界干扰。
同时,要考虑到交往空间的安全性,例如设置照明设施、监控设备等,以保障居民在交往空间内的安全。
综上所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可以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居民交流和互动的环境,增加社区的凝聚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要注重交往空间的营造,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互动的生活空间。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共3篇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共3篇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方面之一。
为了让居民拥有一个优美舒适、具有人文气息的居住区,交往空间的营造必不可少。
交往空间的营造,主要是指建筑设计者在居住区的规划中为居民创造一个友好、开放、自由的空间,以满足人们日常交流、互动、学习、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交往空间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交往空间需要考虑到居民的需求和兴趣。
在居住区的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调查居民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并基于此来选取适合居民的交往空间类型和设计要素。
例如,对于年轻人群体而言,社交、娱乐、休闲等类型的空间更符合他们的需求;而老年人通常更喜欢安静、舒适、充满人文气息的交往空间。
其次,交往空间需要有合适的空间布局和设计。
居住区交往空间的布局和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们的互动性和活动性,以及不同类型交往的需求。
比如,儿童活动区的布局要灵活,符合儿童玩的方式,同时也要安全可靠;社交活动区的设计则应该考虑到人们交流的需要,以及如何在空间中形成分层,创造出人们能够愉悦地聚会的环境。
此外,交往空间的色彩和材料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通过色彩和材料的运用,可以增加空间的生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可以让空间更加耐用、安全和环保。
例如,在游乐区的设计中,亮丽的颜色和柔软的材料可以吸引孩子的视线,并创造出安全的玩乐环境。
最后,好的交往空间需要反映出社区的文化和历史。
交往活动区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形态,他应该反映出居住区的某些文化观念,同时也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例如,在公园等自然环境中,自然元素应该被融入到交往空间的设计之中,营造出生态、自然、舒适环境。
总之,交往空间的营造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的交往空间设计,可以让居民在工作、学习、娱乐、社交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满足。
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及特征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mo d e i n t r a it d i o n a l c i t y c o mmu it n y wa s a n l y z e d, a n d a s p e c i a l t y p e o f c o mm u n i at c i o n s p a c e : e l a s t i c o mmu c n i at c i o n s p a c e wa s o me c u p wi t h . Co mb i in n g it w h mu hi - f u n c t i o n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c o mmu n i t y r o a d , we d e t f n e d o mmu c ic n at i o n s p a c e o n o mmu c n i t y r o a & Du e t o t h e e as e s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t wo b a s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o a d o mmu c n i at c i o n s p a c e , b e h a v i o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s p a t i a l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we r e is d c u s s e d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id v e n e w i d as e a n d n e w me t h o d s t o t h e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c o mm u n i t y ommu c n i c a t i o n s p a c e .
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交往的地理分布特点

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交往的地理分布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的重要场所。
这些空间的地理分布特点对于城市的社交生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交往的地理分布特点,并解析这种分布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核心区的繁荣与人流聚集城市的核心区通常是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公共空间在这里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和建设。
繁华的商业街、广场和公园成为人们聚集的地方。
在核心区的公共空间中,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交往,例如娱乐、休闲、购物和文化活动等。
因此,核心区的公共空间通常人流量较大,繁荣热闹。
同时,核心区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社会交往的地标和象征。
比如,纽约的时代广场、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和伦敦的白金汉宫广场等都是世界知名的公共空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居民。
这种地理分布特点不仅塑造了城市的形象,也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郊区的休闲与社区聚集除了城市核心区,郊区也有自己独特的公共空间与社交场所。
在郊区,公园、运动场、购物中心和社区广场等成为人们休闲和社交的中心。
相对于核心区的喧嚣和拥挤,郊区的公共空间更加宁静和舒适,适合居民进行休闲活动和社区聚集。
郊区的公共空间也反映了城市社交生活的地理分布特点。
一方面,郊区的公共空间满足了居民对放松和娱乐的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户外活动场所。
另一方面,这些公共空间也加强了社区和邻里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关系的互动和加强。
三、交通枢纽与人群流动城市交通枢纽(如火车站、地铁站和汽车站等)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地理位置通常与人群流动高度相关,因为这里是居民和外来人口流动的集散地。
例如,火车站不仅是人们出行的重要枢纽,也是人们走出城市,或者来到城市的第一站。
交通枢纽的公共空间起到了连接城市的枢纽作用,在这里人们可以进行方便快捷的社交活动。
交通枢纽周边的商业街、购物中心和餐厅等也成为了人们休息和消费的场所。
因此,交通枢纽的公共空间也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
浅析高层住宅小区中的交往空间设计

浅析高层住宅小区中的交往空间设计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高层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人们在追求高品质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于小区内交往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交往空间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交流、互动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和谐氛围。
高层住宅小区中的交往空间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为居民提供了社交的机会,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缺少与邻居交流的契机,而良好的交往空间可以打破这种隔阂,让居民们有机会相识、相知,形成紧密的邻里关系。
其次,交往空间也是居民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场所。
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工作的疲惫和生活的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与舒适。
此外,它还为儿童提供了游戏和成长的空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当前一些高层住宅小区在交往空间的设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方面,空间布局不合理。
部分小区的交往空间分散且狭小,难以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
有些甚至被机动车道或停车位占据,导致居民无法正常使用。
另一方面,功能单一也是常见的问题。
一些交往空间仅仅提供了简单的座椅和绿化,缺乏多样化的设施和活动区域,无法吸引居民长时间停留。
此外,缺乏人性化设计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例如,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差异,缺乏无障碍设施,以及在光照、通风等方面设计不足,影响了居民的使用体验。
为了设计出更加合理、舒适的高层住宅小区交往空间,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是整体性原则。
交往空间的设计应与整个小区的规划布局相协调,融入小区的整体环境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次是多样性原则。
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功能区域,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居民的需求,如儿童游乐区、老年活动区、健身区等。
再者是人性化原则。
充分考虑居民的使用习惯和心理需求,设置舒适的座椅、遮阳避雨设施、无障碍通道等,确保每个居民都能方便、舒适地使用交往空间。
此外,安全性原则也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社交空间与社交活动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社交空间与社交活动在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社交空间与社交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城市不仅是建筑物和道路的集合体,更是人们交流、互动和社交的场所。
因此,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社交空间,能够促进城市的社交活动,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活力。
1. 社交空间的定义与特征社交空间是指城市中供人们进行交流、互动和社交活动的地方。
它可以是公园、广场、咖啡馆、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也可以是社区居住区域的共享设施,例如小区内的社区休息室、健身房等。
社交空间的特征在于能够提供舒适的环境,让人们自由地聚集、交流和参与社交活动。
2. 社交空间的重要作用合理规划和设计社交空间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社交空间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社交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例如,在公园或广场上举办文化活动、音乐会等,可以吸引居民前来参与,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其次,社交空间有利于丰富城市文化和艺术氛围,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比如,在城市中设立艺术装置和雕塑,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还能给人们提供艺术欣赏和交流的场所。
最后,社交空间可以促进经济活动,促进商业繁荣。
例如,在商业中心设置露天咖啡座和休闲广场,可以吸引消费者聚集,提升商业区的吸引力。
3. 社交活动的影响因素社交活动的举办和参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社交活动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和价值观将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交活动的态度和参与程度。
其次,城市规划和设计对社交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城市中是否有充足的社交空间和设施,以及它们的布局和设计是否符合人们的需求,都会影响社交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再次,经济因素也是影响社交活动的重要因素。
人们的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是否有能力参与社交活动。
4. 社交空间与社交活动的设计原则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原则来合理规划和设计社交空间与促进社交活动的发展。
首先,多样化和灵活性是重要原则之一。
社交空间应该有多种类型和功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3期201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AGRICULTURAL SCIENCE)Vol.31No.3 Jun.2013文章编号:1671-9964(2013)03-0051-07 DOI:10.3969/J.ISSN.1671-9964.2013.03.009收稿日期:2012-11-04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第4期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IAP4205)作者简介:楼海文(1987-),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E-mail:heaven.lou@163.com;徐 浩(1973-)为本文通讯作者,男,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E-mail:xuooah@sjtu.edu.cn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及特征楼海文,徐 浩,张秀乾,朱雯丹,陈 灏,边玉清(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摘 要:基于社区交往空间理论解读,分析传统城市社区设施与功能一一对应的规划模式的不足,提出交往空间的一种特殊类型:弹性交往空间,并与社区道路的多功能特征进行结合,对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进行界定。
在案例调查基础上,对社区道路交往空间的两种基本特性:行为特性和空间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社区交往空间研究和城市社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道路;交往空间;特性;社区规划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Space on Community RoadLOU Hai-wen,XU Hao,ZHANG Xiu-qian,ZHU Wen-dan,CHEN Hao,BIAN Yu-qing(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space concept,the weakness of"structure-function"corresponding mode in traditional city community was anlyzed,and a special type of communication space:elasticcommunication space was come up with.Combining with multi-functional features of community road,we definedcommunication space on community road.Due to the cases investigation,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oadcommunication space,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newideas and new methods to the researches on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space.Key words:road;communication space;characteristic;community planning 长久以来,“秩序”特征在城市社区的规划设计占有主导地位,成为规划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基本法则,大至居住社区的结构分层(如居住区、小区、组团的划分),小至社区内部空间和要素的安排,均与社区基本功能需求如居住、交通、景观等一一对应。
其结果是各个社区虽在规模、形态、具体设计手法上千差万别,但对社区基本结构归纳和构成要素的分解后,却发现相差甚微。
另一方面,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城市土地资源约束,城市社区越来越多采用多高层密集公寓式住宅,社区住宅房型、面积、建筑间距、朝向、容积率等物质性内容成为开发者和最终使用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社区邻里交往等精神生活处在了一个相对弱的地位,社区交往空间用地趋向形式化,居民间的交往类型和时间的不足造成了邻里关系淡漠。
这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生活、邻里交往的需求日渐强烈形成尖锐矛盾。
如何利用有限的社区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创造出满足邻里交往、满足居民活动的社区交往空间,成为社区规划设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其中,对规划理念进行创新,消解单纯追求理性和秩序的规划方法,从已有的空间要素中发掘交往活动可能性、创建新型的社区交往空间可望成为重要突破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第31卷交往空间,是指交往行为发生的空间。
它包含二方面的基本因素,一是位于具体地点,具有一定形式的物理空间;二是在这个空间环境内人们的交往行为。
行为与空间两因素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1]。
国外对社区交往空间的研究侧重于空间与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1971年杨·盖尔所著的《交往与空间》[2]运用行为学研究方式,基于居民户外活动的类型、内容、方式观察,从社区空间的角度论述了日常活动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促成人们社会交往发生的手段。
挪威学者诺伯格·舒尔兹的《存在空间建筑》[3],美国学者奥斯卡·纽曼的可防卫空间理论[4],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5],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6],日本建筑家芦原义信的《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理论》[7]等等都从自己所关注的角度论述了环境对于人及人的活动的影响。
国内对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一方面偏向于人的交往活动需求本身及特征,另一方面主要从社区整体视角进行规划设计的探讨。
王伯伟《居住环境的独一性及其认同作用》[8],将目光投射于人存在的本体性要求,即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的存在而具有的对环境的特殊要求。
郭晓君《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环境组成要素研究》[9]研究组成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要素,把交往行为和居民活动特征作为居住小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赵庆华《浅谈居住区的户外交往空间》[10],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11]等等都是从整个社区的视角来探讨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
综上,国内外文献研究基本偏向于传统的社区交往空间类型模式,研究范围比较广,研究视角偏向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综合学科分析视角,研究方法为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考察,拍照、采访、调查问卷等辅助形式结合。
本论文研究范围为弹性的社区交往空间,研究视角为环境心理学与行为建筑学学科视角,研究方法参考国内外传统交往空间研究方法,拟从社区交往空间的基本属性探讨入手,挖掘社区潜在的交往空间,力求完善社区交往空间理论研究,为社区交往空间的专项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构建1.1 弹性的社区交往空间社区交往空间的行为与空间两要素相互作用。
一方面,社区内的各种交往行为受到空间形态与质量的影响,反过来,设计合理的空间环境会促使交往行为的增加[1]。
居民的交往行为受到外部环境,即空间供给能力的制约,但又受人的内在需求驱使。
目前国内流行的社区规划设计中,往往从理性和秩序的规划思路,将社区各种基本活动进行简单划分,并采取刚性的“功能—结构”一一对应的方法来布置和设计社区内各种空间和设施要素。
在对居民的交往活动的处理上,规划设计者往往将社区内各种复杂的交往活动进行简单归类,再以相对固定的社区开放空间区域及其设施来承载。
其结果是社区中心绿地、儿童游戏场所、小型广场等,具有明确功能设定,并以植物、铺装等要素进行边界界定,内部设定特定的设施。
由此造成这些固定的交往空间所能够承载的活动类型也相当有限,多为开放性比较强、交往尺度比较大的活动类型。
而从实际的生活体验和实地调研中发现,社区交往活动往往具有多类型、多层次特征。
很多活动并不局限于预先设定的场所中进行,而附着在一些非确定的物质空间。
比如居民跑步这一常见的健身活动,它所需要的物质载体除了特定的运动跑道,还往往发生在社区道路、滨水布道、小游园环路等。
而特定的物理场所,所能实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功能,而可以是多重功能的叠加。
比如社区内部的小型广场,可以承担着通行、娱乐、休闲甚至防灾的多重功能。
因此,社区在规划设计中所刻意强化的“功能—结构”一一对应的有秩序的空间,在居民使用中往往被转换为“结构—功能”多对多的关系。
为描述此社区交往活动超出固定物理边界现象,特引入社区交往空间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即弹性交往空间。
弹性交往空间即介于固定交往空间与社区空间边界之间,能够承载社区交往活动的各类非确定、有波动的空间场所的集合。
在社区空间中,户外环境能够提供的最大物理空间即社区空间边界,是固定不变的;通过规划设计人为确定的固定交往空间依附于特定的设施与场所,如社区中心绿地、社区活动室、社区茶吧等也是固定的。
而弹性交往空间是行为与空间的耦合,它的产生具有不稳定性、随意性等特征:其边界或范围,在最大物理空间与人为确定的固定交往空间之间波动(图1);其所依赖的空间或场所,可以是社区内各种分散的功能区域,如单元建筑入口、建筑内楼道、电梯间、停车场、道路、社区出入口等任意可能具有交往活动的区域。
25第3期楼海文,等: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及特征图1 弹性的社区交往空间示意图Fig.1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elastic communitycommunication space 社区道路交往空间用地范围为道路以及附着于道路上的设施以及绿化,空间边界为路面以及入口位于道路红线范围以内区域的硬质边界集合。
1.2 社区道路的多功能叠加社区道路具有交通、生活、景观3方面的功能。
它在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的条件下,能对其他功能进行拓展,发挥道路潜在的功能价值,其中道路的生活功能表现在它能够承载居民的日常活动,比如遛狗、散步、健身等,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空间场所(图2)。
图2 社区道路多功能叠加图Fig.2 The function superposition of community road1.3 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构建从弹性的社区交往空间的概念入手,道路所具有的各项生活功能,特别是居民交往活动,构成社区交往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交通功能之上,道路生活功能承载居民日常生活、休闲等交往活动,道路景观功能又为道路开展各层次的交往活动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社区道路交往空间界定为:依托于社区内部道路等设施进行居民交往活动的弹性交往空间。